04 四川省人民醫院健康管理中心買粉絲(網上掛號,怎么退)

时间:2024-05-18 06:00:51 编辑: 来源:

護士必須有一顆同情的心和一雙勤勞的雙手。為了將護理工作做得更加細致,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護理服務。熊洪要求學生們寫下自己的護理體會或讀書筆記,并時常交流。此外,熊洪還親自指導科室年輕護理同志的課堂教學和幻燈片制作,指導年輕護理人員進行臨床護理工作。

“為長”:熊洪作為省呼吸護理學科和呼吸科的護理領頭人,她非常重視自己的科研水平的提高。

2017年,熊洪組織建立了科室慢阻肺延續護理小組,帶領科室護士錄制慢阻肺健康教育相關視頻,利用醫院云平臺開展延續護理,倡導并帶領護理人員開展肺康復護理工作;2018年,熊洪在科室提出開展以“肺常關愛,肺常幸福”為主題的西南呼吸慢病管理活動,發動全科醫護參與,定期現場進行患者健康教育知識講座;牽頭建立“西南呼吸慢病管理”買粉絲買粉絲,定期發放呼吸慢病管理相關知識……熊洪被評為四川省“肺康復護理先進個人”,她所在的科室也被四川省康復醫學會評為“肺康復先進科室”。

柔肩擔重責 她是剛強的“戰士”

溫柔“嬌弱”的熊洪也有“剛硬”的一面,當新冠病毒肆虐時,熊洪多次請戰前往一線,雖然沒有去成,但醫院把更重要的任務交給了她:對瀘州市新冠病毒肺炎定點收治醫院、援助武漢儲備人員、援外儲備人員進行相關培訓。110場、3000余人次,這些數字都是熊洪和同事們的“戰績”。

今年4月,熊洪又接到任務:前往兩個非洲國家進行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援助。

“能夠代表醫院、代表國家出征,是我的榮譽,我定竭盡所能、不辱使命!”出征前,熊洪如戰士般在心底許下鏗鏘的誓言。

抵非后的前兩天,因為時差,熊洪一直無法按時入睡。最初,熊洪堅持不吃藥,希望能自己扛過去,但效果甚微。第三天,熊洪終于忍不住從床上爬起來吃安眠藥。

“不管怎樣,都要保證第二天精神抖擻地去工作。”熊洪說,“我們走出國門,代表的是國家的形象,不能出任何差錯。”

除了失眠外,埃塞俄比亞的高反、吉布提的酷熱都給專家組的工作增加了許多困難。熊洪主要負責和當地護理人員交流呼吸危重癥患者的護理專業經驗,以及醫護人員的防護,包括示范、協調醫護人員防護用品的穿戴、及講授防護知識等。

“高溫下,穿戴防護服很難受。”熊洪回憶:“大多數地方沒有空調,只有少數地方有壁掛式空調。進病房后,我們的衣服全部打濕。”

不僅如此,在吉布提,恰逢當地的齋月,居民們白天不飲食,專家們也入鄉隨俗。期間,專家們調整了生活節奏,“中午不休息,一般從早上8點過一直持續工作到下午3點左右再吃午飯。吃飯也會避開他們,要么回到駐地再吃,要么不吃午飯,只吃晚飯。”

面對重重困難,熊洪并沒有退縮。她將由西南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護理團隊編寫的多語言疫情防控口袋書帶到當地,書中圖文并茂地介紹了“七步洗手法”“口罩佩戴方法”等防疫知識,頗受當地醫務人員歡迎。

5月10日,吉布提總理卡米勒在吉布提人民宮舉行授勛儀式,授予熊洪“騎士級獨立日勛章”。此次同時為12人授勛,從勛章數量和禮儀規模上在吉布提歷史上均屬首次。

面對榮譽,熊洪說“我只是做了一個醫護人員應做的事”……

篇二:為報恩“出征”的“95后”護士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四川省第四人民醫院護士佘沙因懷著“我和其他人不一樣,我是汶川人”的感恩之情,前后兩次請戰“出征”湖北,在武漢又五次主動申請到更危險的一線。這場戰“疫”,是24歲的她第二次感受到來自群體的大愛,而第一次,是家鄉汶川遭受地震后,當時她只有12歲。

心懷感恩的“95后”

一句“我是汶川人”,道出了佘沙堅持出征的理由——一顆感恩的心。96年出生的佘沙,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時,感受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對家鄉汶川縣漩口鎮的無私援助。年幼的佘沙默默下定決心:長大后要當“白衣天使”,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就這樣,佘沙考入四川護理職業學院,畢業后成為了四川省第四人民醫院的一名護士。

時間回到大年三十。四川省第四人民醫院征召第一批援助武漢醫護人員,佘沙第一時間請戰回到一線工作崗位。由于醫院第一批選的是重癥監護室和呼吸科的護士,她沒能去到武漢。佘沙并不氣餒,她隨時了解最新診療信息,并積極請戰前往武漢,她的理由是:我年輕、我單身、我是汶川人。

最終在2月2日,佘沙如愿隨四川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來到武漢,是這批醫療隊里年齡最小的隊員,在武漢抗疫一線支援59天。

年紀小卻有擔當

抵達武漢后,佘沙接到的第一個任務是,在駐地酒店負責院感和后勤工作。“駐地工作做好后,我就希望能盡快去醫院。”她說,雖然自己并不是重癥ICU的護士,但是實習的時候曾經接觸過,更重要的是,她希望能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之后,佘沙又三次提交申請,最終進入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清潔區負責消毒工作和科室總務工作。在武漢的醫護同行對她的評價是“佘沙有熱情、有干勁,做事情很有效率,把各個細節都做得很好,年紀這么小都這么有擔當!”

幫助過的人又回來了

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東院工作期間,她又兩次申請進入“污染區”照顧病患。她說:“自己學的是醫學護理,希望能夠到臨床,直接幫助病人。”而在醫院工作一段時間后,佘沙才知道到她支援的醫院,是當年汶川傷員轉運到武漢救治的定點醫院,她支援的科室護士長葉曼,在12年前,也是她現在這個年紀。剛參加工作的葉曼看到汶川地震的消息后,主動報名成為一名志愿者,堅守在一線,護理因汶川地震轉運而來的受傷患者。葉曼告訴佘沙:“沒想到我們以前幫助過的這群人,又回到了我的身邊”。

在支援的日子里,佘沙目睹了各地涌來的醫護人員以及各行各業的工作者,他們無私地奉獻自己,“這個場景,仿佛又回到了12年前,汶川地震時全國各地的人來援助我們一樣。”不同的是,那時她是受助者,但這次她成了支援者。

歷經地震的磨難,在疫情中不斷成長,現在的佘沙對這份職業更加堅定。戰“疫”歸來,回到自己熟悉的崗位,她和許許多多“白衣天使”一樣,在平凡而偉大的崗位上,踐行著南丁格爾精神。

篇三:看不清面容,但病人聽聲音就能認出的護士

30床需要加大蒜、35床早晨想吃稀飯、11床想喝牛奶、9床需要蔬菜湯……”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戰斗中,護理人員是一往無前的戰士,在患者眼中,他們是值得信賴的主心骨。

為了給患者精心的護理,親人般的照顧,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應急二樓隔離病房護士長譚娟在查房時,常常會帶一個小本,記錄下每一個病人的需求,無論多忙都盡量做到有求必應。

“因為護理細致,治愈出院的患者也發自內心地認可和記住我,也讓這段經歷給我們彼此留下了很深的感動和回憶。”回顧此次抗疫,譚娟所做的工作遠不止這些。

攻克一個個“堡壘” 她是年輕護士的定心丸

1月22日,忙完科室的幾臺艾滋病外科手術病人的護理工作,譚娟找到科主任:“我剛剛卸下應急隊副隊長工作,比較熟悉應急隊的管理,我想申請參加應急工作。”在科室的支持下,譚娟加入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最前線。

當天下午她就直接奔往了應急戰場,分配到的主要任務是發熱門診管理工作。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發熱門診的通道設置、區域規劃、人員配置、流程優化、防護物資配備等工作千頭萬緒。她帶領醫護人員熟悉穿脫通道和工作職責,手把手培訓穿脫流程……不到24小時,發熱門診進入規范化狀態。

發熱門診陣地剛剛鞏固,譚娟就接到立即投入隔離病房攻堅戰的緊急任命。她連續三天培訓醫護人員,規范各項流程。隔離病房的很多護士都是剛剛進入應急隊的年輕人,未知的病毒、嚴峻的形勢讓很多人倍感壓力,她對所有護士說:“我會保護好你們,待疫情結束時把你們好好的、健健康康的還給家人。”這句話就像一顆定心丸,所有的護士妹妹都覺得有了主心骨。

奪下隔離病房防護“攻堅戰”后,她又接到新的任務,陣地要轉移:烈性樓二樓隔離病房整體搬遷至二期二樓。譚娟又和戰友們一道清潔病房、準備物資、轉移患者,連軸工作16小時終于將所有確診患者整體轉移。看著進入夢鄉的患者們,她深深地舒了一口氣“這一戰我們又攻克了……”

護“身”又護“心” 她讓患者很踏實

在隔離病房里,一邊是回不了家的醫護,一邊是與親人相隔的患者,醫護與患者一同走過的艱難日子,成為彼此珍貴的回憶。“這碗面,我會記一輩子。”李婆婆(化名)對譚娟說道。

當時新冠病毒檢測結果陰陽反復的李婆婆很是焦慮,譚娟也對其加倍關照起來。一天,譚娟像往常一樣來隔離病房中查房,李婆婆便和譚娟說起,自己是北方人,在這里吃不慣,很是想念一碗口味適中的面條。“您要乖乖配合治療啊婆婆,我有機會出去休息就給您做一碗哈!”譚娟應在嘴邊,記在心上。當李婆婆吃到譚娟親手做來的番茄雞蛋面時,她說,那是家的味道,能記一輩子。根據醫院規定,譚娟輪崗離開,直到3月19日,她去送患者們出院時,李婆婆剛一聽到譚娟的聲音便立刻認出,譚娟說,很感動。

在病房里,隨時都能看見譚娟的身影。她給特殊患者提供面條、包子、稀飯、大蒜、牛奶、剃須刀,幫患者們取快遞;給三個月的寶寶洗頭、喂奶、拍背、換尿布,新手媽媽感動地說 “有你們我很放心、很踏實”;為了安撫患者情緒,她用自己的手機讓老人與兩個女兒、孫子視頻連線……

譚娟說:“病人肯定我們的付出,讓我們防護好,多休息的時候最讓我感動。一個個病人痊愈出院,讓我們感受到所有的努力和堅守都是值得的!”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