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唐宋對外貿易反映出的時代特征(如何看待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歷史特點?)

时间:2024-06-03 18:18:38 编辑: 来源:

出發時每人“赍五十日糧”

從時間而言,已不是如漢代那樣循岸而行,而是從深海直達廣州

商人對航程的描述和所作準備說明這已是一條成熟的航線

常駿出使赤土出發時大約也是走這一航線,從廣州出發,通過林邑以東的深海,大約五十余日達到赤土國國都

法顯是四月從東南亞北上,常駿是十月自廣州南下,都是利用季風航行

>三是通過海路來華的外國商人和使節更多了

《南史》卷78記載的國家有林邑國、扶南國、訶羅國、天竺國、師子國等十余國,皆與中國有使節或商貿往來

這些國家推動了中國與海外的聯系

如當時稱雄東南亞的扶南國就很重視貿易

孫吳政權曾派遣朱應、康泰出使南海諸國,“其所經過及傳聞,則有百數十國,因立記傳”,寫有《扶南記》等諸國見聞

扶南是當時東南亞的強國,“東界通交州,其西界接天竺、安息徼外諸國,往還交市”,“珍物寶貨,無所不有”,“其市,東西交會,日有萬余人”

強盛的扶南國成為中國和東南亞及以西地區貿易的橋梁

法顯《佛國記》載,他所搭乘來中國貿易的船只共有商人約二百人,大致反映當時的貿易規模

唐朝到宋朝中外貿易路線有何變化,為什么?

唐朝對外貿易主要從陸路進行,銀漢在開辟的絲綢之路,沿途做生意買賣,唐朝也有海外貿易,只是剛起步,還不太發達。原因:唐朝國力強盛,威服四夷,絲綢之路暢通無阻,加之唐朝航海技術還不是很發達,所以更注重從陸路對外交往。

宋朝的海外貿易除陸路外還開辟了水上或海上絲綢之路。原因:宋代國力積貧積弱,周圍少數民族政權更是虎視眈眈,陸路交通不暢,指南針的運用,造船和航海技術的提高,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使其更注重海上交往。

擴展資料:

遼宋夏金元的時代特征

五代、遼、宋、夏、金、元歷史的總體特征:民族融合的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的繼續發展。

1、政治上:①由政權并立到逐步統一。先是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后是兩宋政權與遼、夏、金、蒙古政權的并立,最后歸于元朝統一。②中央集權加強。宋太祖采取分散中央與地方權利的方法,把軍權、行政權和財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

2、經濟上:①封建經濟繼續發展。農業取得重大成就,手工業生產規模與技術進一步發展,商品經濟活躍,對外貿易頻繁,封建經濟高度繁榮。②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擴展,遼、夏、金的民族經濟有一定發展。③南方經濟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已經南移。

3、民族關系:①民族政權并立。②和平是民族關系的主流,民族融合是歷史發展的總趨勢。

4、對外關系:海外貿易發達,對外貿易由傳統陸路為主轉到以海路為主。

5、科技文化:①科技文化成就突出,全面繁榮,影響深遠。這一時期科學技術繼續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大大推進了世界文明的進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各個領域全面繁榮,取得輝煌成就。②漢族和少數民族文化相互交融。③科技文化的發展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火藥、火器大量使用;大量文學作品反映了戰爭與分裂的社會現實《清明上河圖》反映了城市經濟的發展。

元朝疆域空前遼闊,各民族間交融得到進一步發展,產生了新的少數民族——回族。 同時由于大量人口南遷,加之南方的自然條件更加優越,政府的支持等諸多原因促使了兩宋時期經濟重心完成了南移。

概括唐宋時期中國對外貿易路線發生的變化,分析其變化的原因

盛唐地域遼闊,路上絲綢之路牢牢控制在大唐手里,西域胡商往來長安。海上貿易以廣州為中心,不及路上貿易發達。

安史之亂之后,國力轉衰,對西域控制逐步失去。到宋朝路上絲綢之路被大遼西夏完全截斷。海上絲路得到重視并越發昌盛。

隋唐時代的特點

1.隋唐時期,國家統一、強盛,交通便利,四通八達。陸路,從長安出發,向東到達朝鮮;向西經絲綢之路,可到達印度、伊朗、阿拉伯各國。海路,從登州、揚州出發可到達朝鮮、日本;從廣州出發,可到達馬來半島、印度和波斯灣。此外還有著名的南北大動脈——京杭大運河。2.政府推行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的政策,比如租庸調制和均田制,使農民得到了土地和生產時間,客觀上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3.民族交往頻繁。隋唐時各民族進一步融合,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進一步密切。4.政府采取對外較為開放的政策,中外經濟交往頻繁。唐代與日本、朝鮮、印度、中亞、西亞各國的關系出現前所未有的盛況,唐政府還曾在廣州設專門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階段特征】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這一時期的階段特征是:國家統一,政局相對穩定;封建經濟繼續發展,顯現繁榮景象;各民族聯系加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對外開放,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科技文化世界領先,全面輝煌。

【原因】原因是多方面的,當時政治穩定(全國統一相對的時間長,民族融合); 經濟發達(農業,手工業,商業全面繁榮,出現盛世景象);

對外開放(和朝鮮,日本,印度,西亞的經濟文化交流頻繁).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