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同質海外并購(關于并購的歷史發展一覽)

时间:2024-05-24 05:43:53 编辑: 来源:

>民營企業面臨著較大的競爭壓力和生存挑戰,由于民營企業生存環境趨于惡化,很多民營企業,面臨極大的困難,只有想辦法活下去,才是最緊迫的,才能求得發展。

當前民營企業面臨的挑戰和壓力非常大,比如各種漲價,成本提高,原材料漲價,工人工資漲價,房租價格上漲,使許多的中小民營企業不堪重負。房租成本漲價,工人工資又要面臨漲價壓力。而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一些有利條件和利潤比較豐富的領域和市場,都分給了國企和央企,而一些風險高,利潤薄的行業和領域就讓民營企業去競爭,市場容量有限,產能過剩,企業間惡性競爭,相互同質化的商品,相互壓價,價格越來越低,甚至銷量越大虧本越多。

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盡管有關政策降準,向中小微企業傾斜,各大銀行也加大了對中小民營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但是,民營企業不可能完全由銀行,去擔保支持,否則面臨極大的風險,應該發展一些社會民營,這個小型抵押貸款公司,債券市場,使民營企業直接可以融資,使社會閑散資金能夠正常的流向民營企業。

由于全球競爭格局的加劇,民營企業,中低端產品的產能過剩,小型民營企業設備落后,創新能力不足,工藝水平低,甚至很多還是小作坊式的工廠。在激烈的生存競爭中,利潤越來越薄,只有想辦法,調整產業結構,生產出高端產品,生產出市場稀缺的產品,在高端市場上拼搏,才有出路,企業才能獲得正常的利潤未來的發展才會有前途,否則永遠在低端,將有大批民營企業面臨著倒閉和淘汰。

稱霸十年的愛信6AT,如今是否廉頗老矣?

愛信作為汽車零配件市場變速箱領域上數一數二的扛把子,憑借著一手橫置前驅的6AT變速箱,僅僅是在十年時間內就占據了整個變速箱市場的半壁江山,這一點是其他汽車零配件廠商所望塵莫及的。

愛信6AT變速箱出現之初,如同春雷一樣,以高傳動效率、高可靠性、平順的齒比、聰明的換擋邏輯、極具競爭力的價格、靜音性、燃油經濟性等優勢,迅速占據了入門級橫置變速箱市場的先機。

在愛信6AT變速箱推向市場的時候,當時很多廠商都是在應用一些老舊的4AT、5AT變速箱以及一些手動變速箱,一經推出愛信6AT變速箱在就深得海外極大部分主機廠的歡迎;除了海外市場上之外,在國內市場上因為當時在國內的汽車零配件市場上,吉利、長城、奇瑞等一線車企尚未能夠真正在合資品牌以及海外廠商的技術沖擊中站穩腳跟,未完善的供應體系、匱乏的人才儲備以及短視的發展目的等客觀因素,無疑是制約著自主品牌在市場上的發展。

在當時,出身名門的愛信6AT變速箱就成為了一些沒有能力量產變速箱而又急于求成的自主品牌的理想選擇。愛信憑借著自己的種種優點,迅速搶占了國內自主品牌的市場空白,一步步提升變速箱市場的占有率和自主品牌中的裝機率;另一方面愛信的威名也是一步步壓迫著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間,也考驗著自主品牌自主研發的決心。

自主廠商在愛信、ZF、博世等核心零部件供應廠商的扶持下,自主廠商整車銷量每年以較大幅度在市場上快速增長,不過在另一個角度看來,當時自主廠商由于手上沒有競爭力足夠的技術和籌碼,自主廠商也深受這些零部件廠商的把控,各家自主品牌的整車基本上都是套娃,市場同質化嚴重,可想而知,當時自主廠商哪怕是在市場上銷量爆表,但是實際的財務報表中卻幾乎沒有利潤可言。

在愛信6AT變速箱瘋狂向國內傾銷的時候,也正是國內乘用車市場消費能力最旺盛的一段時間,自主廠商一面是面對著年產銷2000萬輛整車的龐大市場,另一面卻是需要面對著,在國內這個龐大且消費能力十足的汽車市場環境中,卻孕育不出一家拿得出手的本土零部件品牌的尷尬局面。

須知的是,彼時中國企業在變速箱領域的孱弱實力,面對著一眾海外老牌廠商所掌控的專利壁壘,更是令業者深知車企自主研發、自主創新的艱難,且當時ZF和愛信變速箱的市場占有率和消費者認可程度都非常高,自主廠商想要在夾縫中求生存,絕處逢生打造出自己的變速箱以及零部件供應鏈,不可謂之不艱難。

自主廠商面對著海外老牌零配件供應廠商所掌控的重重壁壘之外,當一部分自主廠商還是抱團取暖的時候,慢慢在各個領域中摸著石頭過河,稍有成果的情況下,能夠向市場上提供樣機的時候,當時大部分自主廠商寧愿高價去采購國外知名品牌,也不愿意給自主零部件企業一個配套機會,面對著這樣的窘境,更是一些自主廠商舍得投入資金研發的先頭部隊想不到的。

雖然在廠商的盈利角度來看,誰也沒辦法擔起試驗錯的責任,剛剛建立起的自主品牌也沒辦法經受起這樣的重責。在自主廠商的自主研發過程中,這些舍得投入的廠商,在外得不到海外廠商的技術支援,在內又得不到自主車企的帶動,中國自動變速器的發展前景甚是黯淡。

當自主廠商們正處于"采購"和"研發"的派系爭斗時候,一貫以質量和性能著稱的愛信6AT變速箱則是在市場上大享漁人之利,長期處于一種供不應求的狀態,有一部分廠商也沒辦法離開愛信6AT變速箱。

在市場上,當時的消費者甚至是直接通過一款車型有沒有配備愛信6AT變速箱,來判定一款車型是不是好車,值不值得買,以至于愛信變速箱在當時的零配件供應市場上,一度出現愛信6AT變速箱市場報價高達9000每套的天價,可以說當時愛信變速箱可謂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拿捏著極大部分自主廠商的命脈。

主張燒錢搞研發的自主廠商,面對著市場上和技術上的壁壘,始終還是沖破了圍剿,在2014年之后,國內市場上自主廠商推出采用6AT和MT的車型占比就明顯下滑,取而代之的便是搭載DCT、CVT以及8AT、9AT不同形式的變速箱不斷出現在市場上,慢慢蠶食著愛信6AT的市場份額。

在2014年前后,自主廠商開始慢慢被自主廠商應用到自主品牌汽車上的變速箱,有一部分是來自東安、盛瑞、萬里揚、奇瑞、長城等等自主廠商研發的產品,有一部分是則是來自韓國比摩斯、沃派泰、德國格特拉克、日本捷特科等等一些其他產商也開始覬覦國內市場的汽車零配件供應份額,影響到了愛信6AT變速箱的霸主地位。

面對著愛信近乎壟斷般的市場環境以及專利壁壘,自主廠商想要沖出重圍,就只能"曲線救國"。吉利在2009年收購澳大利亞DSI自動變速器公司后,可算是有了變速箱的研發公司和技術,但是對于澳大利亞DSI自動變速器公司旗下的技術儲備,是難以適配國內小排量發動機。

這下子對于以逐利為目的的供應商來說,研發變速器的投入和產出實在是不成正比,并且所收購的技術也與自身的實際需求并不符合,一下子使得自主企業在變速箱領域上陷入了兩難的困境。

幾乎就在所有自主品牌在產品供應鏈和技術鏈上犯難的時候,國內常年吸取三菱技術的東安汽發,以一款4AT變速器為基礎研發出自主品牌中的一款6AT變速箱,并且可其小型化、輕量化、高效率、低油耗的整體設計,也具有良好的整車搭載性和適用性,可應用于轎車及 SUV 車型。

東安汽發歷時六年后研制成功的這款國產6AT變速箱,可以說是給國內整個變速箱行業才迎來一絲曙光,使得自主品牌的恢復了一絲信心,這無疑是極大的鼓舞。

不過等到東安汽發6AT真正下線的時候,愛信6AT變速箱整個產品周期的黃金銷售環節,已經過去了相當之長,愛信也已經掙得盤滿缽滿了,但是對于國內剛剛起步的變速箱行業來講,東安6AT變速箱作為后來者在性能上、發動機兼容性、用戶口碑上等等多方面比不上愛信6AT。

隨著時間線慢慢推移,除了東安汽發拿出了6AT變速箱之外,盛瑞8AT、萬里揚CVT和各自主車企自研的DCT變速箱等等產品出現在市場上。

這時候,面對著這些即將萌芽的自主品牌變速箱,卻是采取了一種低價傾銷的方式,加大和中國車企之間的合作,通過合資降本的手段,來遏制國產自動變速箱的擴張,企圖將自主研發變速箱的廠商和企業,淹沒在搖籃里。

就以第一代盛瑞8AT變速箱來講,在產品力上來看,確實一般,被指責存在傳動效率低、換擋平順性差、換擋邏輯混亂等一系列問題的國產8AT變速箱,但是這款變速箱哪怕是殘次品,再不好,也是屬于自主品牌拿出來的產品,這就是盛瑞8AT變速箱,一直沒有退出市場的主要原因之一。

后來盛瑞8AT變速箱的進步,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第二代盛瑞8AT性能開始飛速上漲,加之自主品牌研發的產品,價格優越,成功匹配一汽、北汽、奇瑞等九家整車企業18款汽車、且市場保有量達20萬臺后,盛瑞再一舉推出第三代8AT變速箱,這一點變速箱相比第二代機型產品重量更輕、體積更小,集成度進一步提高,軸向尺寸僅為360mm,重量僅為83kg,傳動效率已達94%,可承受的最大扭矩提升至380Nm,一舉在全世界變速箱供應廠商面前揚眉吐氣,這就是自主廠商的傲骨。

在自主廠商中,經過了并購海外變速箱廠商、逆向研發、自主開發等途徑提升自主廠商的技術儲備,不可否認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哪怕是國內的變速箱供應產業鏈是處于真空期的,但是在這一段時間熬過去之后,國內自主變速箱領域上,各家品牌也能夠紛紛拿出了屬于自己的產品,例如盛瑞8AT、萬里揚CVT、邦奇CVT、長城7DCT等等產品,作為打下自主變速箱根基的產品原本就沒期望這一代產品能夠有多強,更是為了能夠遏制為所欲為的海外廠商。不過在后來的裝機測評中,卻發現這一批變速箱在各方面的實力上,反而是受到了一致好評。

在當前國內的汽車市場中,不可否認愛信6AT很強,市場占有率和市場知名度很高,但是愛信6AT在國內變速箱市場上呼風喚雨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畢竟當前自主廠商已經有了足夠多的選擇,取代愛信變速箱了。

本文來源于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格力和美的歷史的不同

1、產業調整中,三大家電巨頭的不同并購路徑

2015年家電行業遇冷,據工信部發布的信息顯示,2015年1-12月家電行業主營業務收入1.4 萬億元,累計同比下降0.4%。而據中怡康測算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空調市場零售額同比下滑5%,冰箱下滑2.2%,三大白電中僅洗衣機實現微增長,零售額增幅約1.8%。

中國白電三大格力、美的、海爾的營收均出現下滑。根據三家公司2015年年報:

海爾2015年總營收為897.48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9.0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36.75億元,同比下降15.01%。

格力2015年總營收為977.45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7.41%;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123.14億元,同比下降12.95%。

美的2015年總營收下降1384.41億元,比上年同比下降2.2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非凈利潤反而上升15.14%,達1091.13億。

而在空調市場收到了巨大沖擊的情況下,格力所收到的影響最為顯著,總營收下降接近30%,但凈利率上升2.37%達12.55%,明顯領先其他兩家公司。

市場普遍認為家電行業將會面臨新一輪的產業調整,但國內家電市場整合的空間已經不大,因此未來目標將主要集中在國際整合或者產業轉型和升級上。進入2016年,海爾、美的、格力相繼發布并購方案,其并購標的背后隱含的未來發展戰略也各有不同。

1.1 海爾收購GE家電

交易方案

預案時間:2016年1月16日;

標的公司:通用電氣家電業務(GEA);

標的作價:54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54.44億元);

支付方式:全現金支付;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