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寧波海外學校平面圖((2012寧波)下面是學校、醫院、公園的平面圖,如果從醫院修一條路,與學校和公園的路連接,要使這條路)

时间:2024-06-02 04:02:40 编辑: 来源:

中山大學校務會議室,建立了展示魯迅生平事跡及其在文化戰線上所作出貢獻的陳列室,藏有魯迅手稿等文物。

魯迅紀念館還設有展示魯迅生平事跡的陳列室。該室珍藏有魯迅手稿、文物、照片、資料近萬件,并建立了《魯迅全集>電腦檢索系統。

魯迅簡歷: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后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05—1907年,參加革命黨人的活動,發表了《摩羅詩力說》、《文化偏至論》等論文。期間曾回國奉母命結婚,夫人朱安。1909年,與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譯《域外小說集》,介紹外國文學。同年回國,先后在杭州、紹興任教。

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兼在北京大學、女子師范大學等校授課。1918年5月,首次用“魯迅”的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學運動的基石。五四運動前后,參加《新青年》雜志工作,成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主將。

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為北洋軍閥政府所通緝,南下到廈門大學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當時的革命中心廣州,在中山大學任教務主任。1927年10月到達上海,開始與其學生許廣平同居。1929年,兒子周海嬰出世。1930年起,先后參加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和中國民權保障同盟,反抗國民黨政府的獨裁統治和政治迫害。從1927年到1936年,創作了歷史小說集《故事新編》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雜文,收輯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編》、《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遺》等專集中。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莽原》、《語絲》、《奔流》、《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1938年出版《魯迅全集》(二十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魯迅著譯已分別編為《魯迅全集》(十卷),《魯迅譯文集》(十卷),《魯迅日記》(二卷),《魯迅書信集》,并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紹興、廣州、廈門等地先后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后被改編成電影。魯迅的作品充實了世界文學的寶庫,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世界語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小貼士:

地址:文明路215號 郵編:510110

交通:12、65、101、104、106、194、215、543路

廣東省博物館位于廣州市區中心的文明路215號。大院內鐘樓的國民黨“一大”舊址(含革命廣場)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魯迅紀念館也設在鐘樓。此地古榕環抱,木棉參天,綠草如茵,環境幽雅,被譽為鬧市中的“綠洲”。

廣東省博物館是地志性的綜合省級博物館。它通過征集、收藏文物、標本,進行科學研究和形式設計,舉辦具有地方特色的陳列展覽,形象地宣傳歷史唯物主義、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貫徹為社會主義,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廣東省博物館籌建于1957年,至1959年建成南陳列館并正式對外開放。為了適應新時期新形勢的要求,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視支持下,1992年底已建立起一座具有現代化設施的新陳列大樓。建筑面積1.23萬平方米,展場面積6000多平方米,有13個展廳、2個序廳和1個學術報告廳。新館面貌,煥然一新。

30多年來,我館舉辦過各種陳列展覽不下百個,受到國內外賓客和廣大觀眾的贊賞,在華南地區和海內外享有一定的聲譽。

《館藏陶瓷精品展覽》精選的300余件展品,有新石器時代、商周、漢代、兩晉南朝、隋唐五代的陶瓷器,宋遼金汝窯,官窯,定窯,鈞窯瓷,元代青花釉里紅,明清彩瓷和顏色釉瓷,還有廣東歷代陶瓷,石灣陶瓷和廣彩等,基本涵蓋了全國各在名窯和主要窯口以及廣東古陶瓷的精品。

地址:廣州市區中心的文明路215號

郵編:510110

館長:古運泉

交通指南:3、11、12、50、54、65、80、125、183、184、215、243、248、541、543路省博物館站

104、106路省博物館站

開館時間:9:00-16:45

票價:3元、10元(套票)

廣州黃埔軍校舊址

黃埔軍校舊址位于廣州黃埔長洲島,是大革命時期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建立的一所新型軍事學校。孫中山以"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辦校宗旨,以"親愛精誠"為校訓,學習蘇聯的建軍經驗,培養革命的軍事人才。軍校群英薈萃,名將輩出,在中國近代史和軍事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軍校在黃埔辦到第七期,1930年遷往南京。1938年軍校校本部被日軍炸毀。1988年舊址被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廣州市政府按"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則重建校本部,使軍校舊址恢復昔日風采。現復原開放的主要建筑有軍校大門、校本部、孫總理紀念碑和紀念室、俱樂部、游泳池、東征烈士墓園、北伐紀念碑、濟深公園、教思亭等十幾處。舉辦《軍校校史》,《東征史跡》陳列和《孫中山在廣東革命活動》圖片展覽,設立青少年學生軍訓營,進行軍訓。收藏文物、文獻、照片頗豐,并認真開展科研,編輯出版了《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史料》等著作、論文、資料集約100萬字,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

其主要景點有幾十處:

校本部:面臨珠江,背倚扯旗山,座南朝北,大門、二門后面是一座磚木結構、三路四進、回廊相通的教室。

孫總理紀念室(俗稱“孫中山故居”):原為清廣東海關黃埔分關舊址,是一座磚瓦結構凝土結構的兩層建筑。1971年孫中山發起護法運動和1924年創辦軍校時曾多次在此休息和辦公。

俱樂部:1926年11月建成,規模頗大,可容數千人,是師生集會、演講、節日慶典、文藝演出的場所,該樓后遭日軍飛機轟炸,多處損壞,解放后曾加建改造,經1993年修繕,已恢復原貌。

游泳池:1926年為適應部隊在南方水網地帶作戰的需要,軍校將造木船的兩個小塢改建面游泳池及建更衣室,經維修已初步恢復歷史原貌。

東征烈士墓園:是安葬軍校在東征等戰役中犧牲的516位烈士遺骸的墓園,座落在軍校西南的平岡,面積5萬多平方米,氣氛宏偉,1926年6月落成,1936年在墓園正門增建東征陣亡烈士紀念坊和碼頭,有小黃花崗之稱。

北伐紀念碑:是1929年為紀念北伐犧牲的烈士而建,有軍校代校務何遂撰寫的碑文“平岡之石齒齒兮,黃埔之水浣浣;屹立豐碑以萬世,將以垂紀于無窮”。碑的正面刻“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生出身北伐陣亡紀念碑”,碑座的東、西、北面刻有北伐陣亡的獨立團第一營營長曹淵等355位黃埔軍校學生的名字,1984年多次維修,恢復了原貌。

濟深公園:1928年11月始建,以副校長李濟深名字命名,林茂不減當年,大門兩旁門柱遺跡猶在,仍可依稀追尋昔日風采。

黃埔公園:建于光緒年間,大門掛有兩廣總督岑春煊寫的“黃埔公園”牌匾。1926年改建成為中正公園,舊貌猶在。

大坡地炮臺、白鶴崗炮臺:1884年由兩廣總督張之洞倡建,是長洲要塞的組成部分,白鶴崗炮臺在長洲炮臺中規模最大、是司令的指揮臺。

黃埔軍校史跡豐富,山水相隔,已初步重現劃昔日風姿,是游覽的好去處,也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好地方。

黃埔軍校舊址位于廣州黃埔長洲島,是大革命時期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建立的一所新型軍事學校。孫中山以"創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辦校宗旨,以"親愛精誠"為校訓,學習蘇聯的建軍經驗,培養革命的軍事人才。軍校群英薈萃,名將輩出,在中國近代史和軍事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軍校在黃埔辦到第七期,1930年遷往南京。1938年軍校校本部被日軍炸毀。1988年舊址被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廣州市政府按"原位、原尺度、原面貌"原則重建校本部,使軍校舊址恢復昔日風采。現復原開放的主要建筑有軍校大門、校本部、孫總理紀念碑和紀念室、俱樂部、游泳池、東征烈士墓園、北伐紀念碑、濟深公園、教思亭等十幾處。舉辦《軍校校史》,《東征史跡》陳列和《孫中山在廣東革命活動》圖片展覽,設立青少年學生軍訓營,進行軍訓。收藏文物、文獻、照片頗豐,并認真開展科研,編輯出版了《黃埔軍校》、《黃埔軍校史料》等著作、論文、資料集約100萬字,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

其主要景點有幾十處:

校本部:面臨珠江,背倚扯旗山,座南朝北,大門、二門后面是一座磚木結構、三路四進、回廊相通的教室。

孫總理紀念室(俗稱“孫中山故居”):原為清廣東海關黃埔分關舊址,是一座磚瓦結構凝土結構的兩層建筑。1971年孫中山發起護法運動和1924年創辦軍校時曾多次在此休息和辦公。

俱樂部:1926年11月建成,規模頗大,可容數千人,是師生集會、演講、節日慶典、文藝演出的場所,該樓后遭日軍飛機轟炸,多處損壞,解放后曾加建改造,經1993年修繕,已恢復原貌。

游泳池:1926年為適應部隊在南方水網地帶作戰的需要,軍校將造木船的兩個小塢改建面游泳池及建更衣室,經維修已初步恢復歷史原貌。

東征烈士墓園:是安葬軍校在東征等戰役中犧牲的516位烈士遺骸的墓園,座落在軍校西南的平岡,面積5萬多平方米,氣氛宏偉,1926年6月落成,1936年在墓園正門增建東征陣亡烈士紀念坊和碼頭,有小黃花崗之稱。

北伐紀念碑:是1929年為紀念北伐犧牲的烈士而建,有軍校代校務何遂撰寫的碑文“平岡之石齒齒兮,黃埔之水浣浣;屹立豐碑以萬世,將以垂紀于無窮”。碑的正面刻“國民革命軍軍官學校學生出身北伐陣亡紀念碑”,碑座的東、西、北面刻有北伐陣亡的獨立團第一營營長曹淵等355位黃埔軍校學生的名字,1984年多次維修,恢復了原貌。

濟深公園:1928年11月始建,以副校長李濟深名字命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