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對外文化貿易英語翻譯(2015年6月英語六級翻譯真題(一):漢朝)

时间:2024-05-21 13:57:38 编辑: 来源:

函電翻譯的用詞技巧。

關鍵詞商務函電;英譯漢;用詞;技巧

中圖分類號 H315.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671-(2010)032-0129-01

外貿英語函電是英語語言體系中的一個分支,是為對外貿易活動這一特定的專業學科服務的專門用途英語。它基于英語的基本語法、句法結構和詞匯,但又具有其獨特的語言現象和表現內容。注意外貿英語中函電寫作的用詞與格式,在英文合同的翻譯中區分易混淆的詞語并掌握外貿傳真的語法結構和運用技巧,做到語言運用自如,有助于商務活動獲得成功。函電用詞貫穿于整個函電翻譯的實際操作過程之中,翻譯不嚴謹或用詞不當可能會導致國際貿易糾紛。在函電英譯漢的過程中,除了了解普通英語語言的共同特征外,還應把握其專業特征,掌握運用一定的用詞技巧,準確理解詞語涵義,從而使函電翻譯嚴謹無誤。

1根據習慣搭配確定詞義

詞語搭配指的是句子成分內部詞與詞的搭配使用,如名詞詞組內部中心詞(名詞)與其修飾語(定語)的搭配,動詞詞組內部動詞與其賓語或狀語的搭配等等。因此,當我們確定了其中的一個詞義之后,我們就可以根據這個詞的意思來確定與之搭配使用的另一個詞的意思。如:negotiable該詞在修飾不同的名詞時,含義有較大不同。當“negotiable”修飾“bank”時,意為“議付”;當“negotiable”修飾“買粉絲py of B/L.”時,意為“可轉讓的”。

2根據詞的引伸義確定詞義

外貿英語函電英譯漢過程中,在詞典上找不到適當詞義時,不要照搬詞典中的解釋硬譯。在這種情況下,應根據這個詞所含的基本意義,結合上下文和邏輯關系,引申該詞的意義,選擇較恰當的漢語來表達。比如:“e買粉絲nomic”意為“經濟”,但在“e買粉絲nomic prices”中引申為“較低”。

3通過詞性轉換確定詞義

詞性轉換就是指翻譯過程中為了使譯文符合目標語的表述方式、方法和習慣而對原句中的詞類進行轉換。具體的說,就是在詞性方面,把名詞轉換為代詞、形容詞、動詞;把動詞轉換成名詞、形容詞、副詞、介詞;把形容詞轉換成副詞和短語等等。在外貿函電英譯漢過程中,有些句子可以逐詞對譯,有些句子則由于英漢兩種語言的表達方式不同,就不能逐詞對譯,只有轉換詞性后才能使漢語譯文通順自然。例如:

1)Considering the small amount of goods shipped we agree to make an exception by accepting the payment by D/P.“exception”名詞,“除外,例外”,在此句子中翻譯為動詞“破例”的意思。

2)The instrument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買粉絲pactness and portability.“characterized”本為動詞“特征”轉換為名詞“特點”。

3)The new 買粉絲ntact would be good for ten years.“good”形容詞,“有益的,有效的”在此處轉換為名詞“有效期”。

4)Silk is in,and synthetic fibers are out.“in”、“out”都是副詞,譯為“在……之內”“在……之外”,在這里都被轉換成動詞“時髦”“過時”。

4根據函電特有詞匯確定詞義

4.1將普通詞匯轉換為外貿術語來確定詞義

外貿英文函電經常使用某些詞匯來表示外貿業務某些特定的事實,說明某種條款和條件,由于被反復使用,因而這些詞匯被賦予了特殊意義,便成為了外貿書信中的慣用詞或外貿術語。如:“offer”在日常英語中是普通詞匯,意思是“提供,提出”,但在函電中被譯為“發盤,報盤”;“買粉絲ver”普通含義為“遮蓋”,在外貿所涉及的保險業務中被譯為“投保”;“claim”的普通意思是“要求、宣稱”的意思,在外貿英語函電中被譯為“索賠”。

4.2根據復合詞確定詞義

復合詞雖然在日常英語中很少使用,但由于其帶有濃厚的正式語體色彩,因而在外貿信函中經常使用,以顯示其行文的嚴肅性和法律意味。常見的復合詞由副詞和介詞構成,如here- after,hereby,thereby,whereas,whereby等。翻譯這類復合詞時要掌握其構成與意思之間的聯系,理解起來就較容易了。here理解為this,there為that,where為which。hereafter譯為after this;wherein譯為of that。

4.3根據縮寫詞確定詞義

常見的縮寫詞的方式主要分為以下幾類:① 首字母縮略詞:FOB(買粉絲 on board);L/C(letter of credit);② 截短詞:Exp.&Imp.Inc.(Export and Import In買粉絲rporated);Ad.(advertisement);③ 混合型縮略詞:4P(place, proct, price,promotion)。大多數縮略詞和簡稱可以通過熟悉業務工作和查找字典理解它們的含義,但有些縮略詞是人們在特定的上下文中編出來的,碰到這種情況,一定要根據上下文來決定它的意思,或查閱縮略詞典,萬不可隨心所欲猜測。

5結語

國際商務的豐富內容和繁雜活動決定了國際商務英語函電翻譯的復雜性、特殊性和多樣性,它不僅涉及兩種文字和文化的轉換,更涉及國際商務理論知識、國際商務各個領域的專業語言特點和各種國際商務文體的行文和專門表達法。因此在翻譯過程中,不能孤立片面地去盲目理解詞義,我們應該正確理解詞的確切含義,根據外貿英語函電詞匯的獨特特點,注重函電用詞的嚴謹性和準確性,準確把握每個詞在句中的正確含義,以避免在工作中誤譯而影響貿易活動的正常進行。

參考文獻

[1]郭著章等.英漢互譯實用教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

[2]黃莉娜.商務英語函電英譯漢一詞多義的選擇[N].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03(2).

[3]李建平.外貿英文書信的詞匯特點[M].重慶:四川外語學院出版社.1994.3.

[4]粱平.外貿英文函電的用詞[M].廣東: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6.

[5]尹小瑩等.外貿英語函電[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4.

[6]New mark,Peter,About Translation,Cleve don:MultilingualMatters,1993.

我國古代外語是怎么樣翻譯過來的?

起源于相互的長期接觸,達到彼此理解和交流。比如:貿易等。有過在國外生活經驗的人,如果觀察不同母語小孩之間從玩耍開始到交流自如的過程就會理解的。

古代有四夷館,是專門翻譯邊疆少數民族及鄰國語言文字的機構。

古代的翻譯是如何培養的?

商人貿易都是找些邊境的漢人或受漢化的胡人來充當翻譯,漢唐時期邊境城市就是貿易市場,懂得各族語言的人大有人在

兩國交戰,多是由使臣(外交官)充當翻譯,這些人常年出使國外,不僅了解外國語言,更重要的是了解地形,便于作戰.還有就是找些胡人軍官當翻譯,比如安祿山打仗時就兼任翻譯,有時和尚都會臨時當回翻譯,古代的和尚知識很淵博,因為佛經都是外文,所以精通多國語言是必修課.

宋朝時,翻譯這一詞就不大陌生了,因為常年對外作戰,所以精通各族語言,乃至國外語言的人都比較多,特別是商人,宋朝海外貿易繁盛,翻譯就尤為重要了.

近代外語是怎么傳入我國的?

從外語傳入說到同文館

文/王學泰

排異反應大約是生物的特性,不僅在身體內部很難容忍外來的東西,身體之外也是這樣。每當有了異于自己的事物出現在眼前,人的本能反應第一是驚訝,第二就是排斥。語言是最能表現人的體內外特征的,因此人們對于異于自己的語言尤其敏感。自周代起統治者就提倡“雅言”(當時以關中話為“雅言”)了,要求讀《詩》《書》,典禮司儀都要用“雅言”,無形中這是對方言的排斥。《孟子》中提到說楚方言的人是“南蠻舌”之人。對于同屬華夏的方言尚且如此,對于外國人說的外國話自然是不在眼下了。

然而很奇怪,東漢中葉以后當我們第一次較大規模與完全陌生的外國文——梵文、盧文——接觸的時候,并沒有引起什么風波,更沒有發生引人注目的歧視與排斥。甚至與常態相反,我們對懂得這些文字的人們還很欽佩、尊敬。在《維摩詰經注序》中描寫西域和尚鳩摩羅什開壇講經的豐采時“手執梵文,口自宣譯;道俗虔虔,一言三復”。鳩摩羅什一面翻譯,一面講經,僧俗聽眾,畢恭畢敬,表現出對精通佛理和諳熟梵文高僧的尊重。那時不僅把精通外語者請進來,而且還不辭辛苦地走出去,東晉的法顯,唐代的玄奘歷經瀚海大漠,西天取經,都是勇于向外學習的典范。為什么文人士大夫對這些外語外文沒有抵觸,反而羨慕精通梵文的人呢?這與佛教很快被國人接受,并在中土扎下根來有關;另外,當時華夏文化正處于發展上升時期,文人士大夫胸懷寬廣,對于異邦文化很有容納量。

第二次陌生的大規模外國語傳入則是十九世紀下半葉以后的歐洲語言文字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英語。這次的外語西來與那次“番語”截然不同,它是伴隨著炮艦鴉片一起來的,因此國人一開始就對它充滿惡感,稱之為“蟹行文字”(英文等橫排,如同螃蟹橫行)。有文化的上層人士也由于文化的衰敗腐朽,頭腦冬烘,除了一部分為了個人利益無恥媚外以外,大多對于涉外的事情是持敵視態度的。同光年間,與外國互派使節。中國使節是代表皇帝出使外洋,一路也稱“欽差”。途徑州縣都要按照欽差的規格迎送,各處州縣官多鄙視。有的竟說:“此算什么欽差,直是一群漢奸耳”。郭嵩燾被任命為駐英公使,要找十幾個隨員,竟無有應者(皆見佚名《外交小史》)。這些在今人看來都是匪夷所思的。

到了咸豐年間,英法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直進北京。洋鬼子登堂入室,你想閉著眼睛不理他不成了。此時語言交流自然成了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清官員中幾乎沒有會外語的,要找翻譯也很難。葡萄牙人占領的澳門、英國人占領的香港和已經開放通商口岸的城市如上海等地,由于現實生活的需要和貿易的需要,一些商人懂得了外語。最初清政府的官員用他們作通事,能夠解決一些日常的交流,但很難與外國人做深入的交談,因為這些懂外語的商人知識面有限,所懂的外語一般也是與商業貿易有關的,如貨物名稱,價格多少之類,很難登大雅之堂。

為了了解“夷情”和外交的需要,洋務派的領袖李鴻章向朝廷上奏《請設上海學館折》。提出了清政府應該建立培養外語人材的學館,以便利與外國溝通。他說:“互市二十年來,彼酋之習我語言文字者夥。其尤者能讀我經史,于翰章、憲典、吏治、民情,言之歷歷。”然而就是到了這個時候(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作為大學士和軍機大臣的倭仁(當時的理學家)還上奏“正學自任,力言其不可”。他說中國問題的根本“在人心不在技藝”。御史張盛藻上奏也反對建學館事。他說,天文算術之類的事情,應該由欽天監(掌管天文歷算的衙門)去管,制造工作,應該由工部管(因為擬議籌辦學館除了學習西洋語言文字外,還要學西學,如數學物理之類),文儒近臣,不應當“崇尚技能,師法夷裔”。這種無知愚蠢的奏文竟然在北京官場中廣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