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宋代海外貿易路線圖(宋朝的造船業居世界首位,發達的造船業有哪些地方呢?)

时间:2024-05-17 11:18:51 编辑: 来源:

流信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絲綢之路(德語:die Seidenstrasse)一詞最早來自于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并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后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最為有名的要算班超再次通西域和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他們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一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意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

宋朝的造船業居世界首位,發達的造船業有哪些地方呢?

與漢唐不同,宋朝在經濟和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隨著唐朝土地均分制度的破壞,唐末以來的商品經濟被宋朝繼承和發展。失去了絲綢之路,宋朝積極發展海外貿易,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發達的河運和航運,催生了宋代繁榮的造船業。

宋代發達的造船業

中國古代的造船技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就技術發展而言,宋代和明代分別出現了造船史上的兩個高峰。水密倉、羅盤、平衡舵、尖底船等技術在宋代得到應用,將中國的造船技術推向高峰,長期領先于世界。中國的造船歷史始于新石器時代。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三個高峰,即秦漢時期、宋朝和明朝。

秦漢時期是中國造船史上的第一個高峰。這時的船舶不僅規模巨大,種類繁多,而且是歷史舞臺上的大型建筑船舶。秦朝致力于發展水陸交通,開鑿了靈渠。到了漢代,打通了連接南北的海上通道,使造船業出現了空前的繁榮。

在宋代,中國的造船技術達到了第二個高峰。宋朝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帆船和商船艦隊。其貿易路線到達東亞、東南亞和中東,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將中國的陶瓷和絲綢銷往世界各地。

明朝是中國造船業的第三個高峰。繼承和發展了宋朝先進的造船技術和工藝,明朝的船廠分布廣泛,規模龐大,設備齊全,達到了中國古代造船史上的最高水平。鄭和七下西洋是實力的直接體現,船隊中的高大寶船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象征。

從技術發展的角度看,秦漢時期形成了此后1000年船體結構的雛形,而宋代是技術革新的時期,尤其是指南針在航海中的應用,奠定了四大發明的地位。這四大發明不是中國人發明的,而是由美國學者約瑟夫-尼德姆發明的,他提煉了中國古代的先進技術。指南針在宋代被應用于航海,世界準備進入大航海時代。

商品經濟,造船業繁榮的前提

在鐵路和公路興起之前,航運是最經濟的運輸方式。因此,造船業的繁榮必然有航運業的發達,其前提是商品經濟的繁榮。傳統的小農經濟強調農民自給自足,只用少量的農產品換取鹽、鐵、酒等物資,所以運輸業不發達。而商品經濟則不同。大量的農產品在城市中進行交易。南北之間的經濟差異導致糧食、布匹、茶葉、鹽和其他大宗商品從南方用船運到北方。貨物流經河流和湖泊,將國家的經濟聯系起來。

為什么商品經濟在宋代得到發展?從下圖可以看出,商品經濟的發展需要三個前提條件。大量農民失去土地,成為城市勞動力、小商販和手工業者,農業和手工業分離;城市勞動力生產紙、鐵、服裝、酒、瓷器等小商品,形成商品供應;失去土地的農民成為士兵、小商販和勞動者等無產者,生活在城市,產生商品需求。小商品和農產品的交換在城市和農村不斷發生,產生了大量的交易,從而催生了商品經濟。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