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對外貿易優勢劣勢分析(中國對外出口貿易的優勢和劣勢?)

时间:2024-06-02 17:37:50 编辑: 来源:

發展有利的因素,回避那些可能給企業造成損失的因素,揚長避短;繼而總結并提出可行性戰略,有利于企業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做出較正確的決策和規劃。筆者將利用SWOT分析法,明確西部地區中小型外貿企業轉型所面臨的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闡明轉型是企業當前所處的內外部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1、SWOT因素分析

(1)獨特的優勢。①資源相對豐富。西部地區蘊藏著豐富的水能、石油、天然氣、煤炭等自然資源,可為全國經濟發展提供能源和原材料支持。②勞動力價格相對較低。西部人口較多,勞動力價格低廉,可以有效地降低西部地區產品生產成本,提高西部地區產品的競爭力。③相對于大企業的靈活性。中小企業由于經營規模小,因而對市場和技術的變化能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反應。與大企業相比,中小企業經營靈活,應變能力強。④具有區位優勢。西部地區是我國東中部地區通往中亞、西亞、南亞、以及蒙古、俄羅斯的重要通道,具有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區位優勢。

(2)存在的劣勢。①科技水平低。西部中小企業往往從事的是勞動密集型以及資源密集型產品的生產,科技存量相對不足,與大企業的技術差距明顯。②管理效率低下。西部中小企業管理者素質相對較低,專業水平低,對企業管理缺乏整體計劃,目光比較短淺,且管理機制不健全,任人唯親,導致能人流失。③員工績效低。中小企業人員素質較低,技術工藝落后,高素質人才匱乏。④盈利能力低下。企業多從事附加值低的初級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利潤較低。⑤經營不穩健。中小企業化解風險的能力弱,習慣依靠政府政策的保護,“等、靠、要”的觀念根深蒂固,經營存在一定的投機性。⑥設備老化。受規模和資金的限制,中小企業固定資產折舊速度緩慢,設備的陳舊直接影響生產率的提高。⑦R&D落后。缺少資金的支持,沒有人才為依托,思想觀念陳舊,創新意識落后,導致R&D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⑧競爭力差。受企業各方面劣勢的影響和長期作用,西部中小企業還沒有形成固有的“核心競爭力”,在市場上始終處于被動不利地位。⑨信息閉塞。西部特有的自然環境使得信息的傳遞受到一定的阻礙,致使西部地區中小企業容易滿足現狀,不思進取。

2、戰略選擇

依據各項因素所占權重的不同,SWOT分析法為企業提供了四種類型的戰略,分別是增長型戰略(SO戰略)、多元化戰略(ST戰略)、扭轉型戰略(WO戰略)和防御型戰略(WT戰略)。

從上述列出的各項因素可以看出,機會(O)和劣勢(W)所占權重更大,對企業的影響明顯于其他兩項。因此筆者建議,當前西部中小外貿企業應采用“WO戰略”,即“扭轉型戰略”:利用機會改進內部弱點,在保持、穩定、發展和提高現有的經營領域的同時,充分利用發展現有比較優勢,打造核心競爭力。只有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西部中小企業才有可能在目前各方壓力的沖擊下得以生存和壯大。這歸根結底還是企業轉型的問題。可見,在企業內外環境的共同作用下,西部中小型外貿企業轉型勢在必行,具有一定的必然性。

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的關系?中國入世后應如何利用這兩種理論發展對外貿易?

比較優勢是靜態的競爭力,是一國絕對競爭力的基礎。而競爭優勢是一種動態的、綜合的競爭力,所以擁有比較優勢并不等于擁有現實的競爭力,而擁有競爭優勢才稱得上真正擁有現實的競爭力。因此應對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行人力資本投入和技術投入,提高其技術密集度,使其由簡單勞動密集型轉變為智力勞動密集型,實現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的轉化.

由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

中國在初級生產要素上優勢明顯,其中對于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來說,最大的比較優勢,即勞動力優勢。

中國是世界上最具勞動力成本優勢的地區,短期這種優勢仍將持續。世界大型企業聯合會報告認為包括中國在內的“低工資”新興經濟體仍是世界上最具成本競爭優勢的地區,我國制造業雇員工資水平處于較低位置,僅高于印度。

此外,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在很長時間內占總人口的比重將處于很高的水平,并且仍然將保持一定的增長。與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的勞動力成本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仍將是低廉的。但伴隨城市化進程,農村剩余勞動力正在迅速縮小,“民工荒”和民工勞動力成本正快速上升,國內的勞動力價格面臨重估。因此我國初級勞動力成本在世界上仍然具備優勢,但是優勢在逐漸縮小。

競爭優勢理論的特點

1.前提不同

比較優勢理論以完全競爭市場作為理論前提,競爭優勢理論則以不完全競爭市場作為理論前提。后者比前者更符合當前的現實。

2.角度不同

3.范圍不同

比較優勢理論只考慮某些產品或產業的國際競爭能力,而且主要是對其成本即價格的競爭能力進行比較。競爭優勢理論則是將一國的國際競爭能力即其生產力發展水平與它國進行比較。此外,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只討論現實存在的利益對比。競爭優勢理論除了考慮現實情況之外,還要考慮潛在的利益對比,考慮怎樣才能使一國取得或保持競爭優勢,以便從對外貿易中獲得更大的利益。

4.性質不同

比較優勢是相對性的概念,一國在某些方面具有比較優勢,在另一些方面必具比較劣勢。這種理論的邏輯結果是,任何國家都應安于現狀、保持現狀。因為這樣可以在付出最小代價的情況下使本國獲利。競爭優勢是絕對性的概念,一個國家或者處于競爭優勢,或者處于競爭劣勢,界限相當清楚,沒有半點含糊。任何國家都必須付出極大的努力,才能使自己取得或保持競爭優勢。

5.原因不同

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認為,比較優勢主要取決于一個國家的初始條件。這些初始條件或來自自然原因,或來自歷史原因。假如一個國家由于歷史原因而經濟落后、開發不足、技術低下,按照比較優勢理論分工,只能生產和出口礦產品、農產品,在國際分工中處于較低層次。

競爭優勢理論認為,競爭優勢主要取決于一個國家的創新機制,取決于企業的后天努力和進取精神。如此看來,只要企業敢于創新,積極競爭,一個后進的國家也有可能成為有著競爭優勢的國家。同樣,如果一個國家的企業失去創新意識和進取精神,這個國家的市場失去了競爭刺激。那么,先進國家也有可能失去競爭優勢。

6.關系密切

比較優勢與競爭優勢雖然存在著根本性的區別,但同時它們也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一國是否有競爭優勢,可以由它擁有的比較優勢的特點表現出來。如果兩國具有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處于同一技術層次,那么,兩國具有相同的競爭力水平。如果兩國具有比較優勢的主導產業處于不同技術層次,居較高層次的國家具有競爭優勢。例如,發達國家在技術密集型產業上有比較優勢,所以具有競爭優勢。發展中國家在較低技術層次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上有比較優勢,所以具有競爭劣勢。因此,當亞洲“四小龍”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結構,逐步轉變為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結構時,就使自己從競爭劣勢地位轉變到競爭優勢地位。近幾年公布的國際競爭力分析報告表明,亞洲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國際競爭力水平上升很快。新加坡和香港已居國際競爭力排行榜的第1位和第2位,把所有發達工業國拋在了后面。

自2002年加入WTO,中國的對外開放步入一個新階段,5年來的發展更充分顯示出中國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優勢。

一是2002年中國進出口同比增幅僅7.5%,從2002年起中國外貿猛然提速。2002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增長21.8%,2003年增長37.1%,2004年1~10月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21.8%,全年外貿總額突破1.1萬億美元大關,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德兩國的世界第三大貿易國。2003年全球進出口商品貿易總額為15.2萬億美元,其中美國為13%,德國為9%,中國不到6%,2004年中國將達7%左右。在今后幾年中,中國將在貿易總額上超過德國,在出口總額上超過美國,2010年后不久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貿易國。這一預測是建立在中國經濟又很高的外貿依存度至上的,遠遠高出美國、日本、巴西、印度、俄羅斯等大國.

二是直接利用外資迅速增長。自2002年中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突破500億大關以來,中國已連續5年成為世界上世紀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第一大國。由于中國利用外資的水平建立在勞動成本低廉和潛在市場的巨大比較優勢基礎至上,只要經濟保持持續增長態勢,在短期內將沒有國家能夠取代中國的地位。

(一) 人口眾多的大國優勢

人口眾多曾是長期困擾中國經濟的最大障礙。在全球背景下,這一劣勢正在向比較優勢方向轉化,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動向。一方面,人口眾多,勞動力資源豐富,可以長期維持低工資成本的優勢。另一方面,人口眾多,潛在市場需求巨大。

(二) 勞動力的長期比較優勢

一是中國在勞動密集型產業中的低成本優勢將長期維持。

二是中國在中高技能勞動力成本方面的優勢開始顯露, 人才教育方面卓有成效,勞動力素質提高.

對于中國來說,勞動資源豐富就像一把雙刃劍:它有利于勞動力低成本優勢的行本;但要維持這一優勢又需要不斷將潛在的勞動供給轉變為現實供給,通過增加各層次勞動力供給來降低工資水平,以維持競爭力,這又會使就業壓力長期化。

總之,中國相對劣勢的產業是:高技術,部分資本密集產品,如化工,航空航天產品,先進技術裝備,特別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戰略產業,必須作為長期動態比較利益培養,盲目迷信市場自由競爭,將永遠是劣勢。中國作為政治獨立的世界大國,必須同時走兩條道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將目前勞動密集型產業升級,利用國家力量支持大企業,長期扶植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戰略產業,這是發展和創造動態比較優勢的兩條并行不悖的道路。

我國當前對外開放的優勢和劣勢

一、中國市場的優勢分析

中國市場很多比較優勢,主要有六個方面。

1、勞動力優勢

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來自于三方面。其一,中國勞動力資源總體上非常豐富。2011年,我國勞動力資源已在10億左右,預計到2020年會達到11億以上。與此同時,我國還有1.2億的農業富余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會提供一個長期的人力資源優勢保障 。其二,勞動力成本優勢存在“和誰比”的問題。我國勞動力絕對價格與越南、印度相比,的確要高一些。但和歐美以及多數東南亞國家相比,仍然“質優價廉”。一項測算顯示,在制造業,我國大陸的勞動力成本約為香港的1/10、美國的1/20,即使再漲一倍,還很便宜。 其三,近年我國勞動力價格增長明顯,但同時勞動力素質、勞動效率也在提高。僅去年一年,我國就有1232萬人取得職業資格證書,新生勞動力中80%以上接受過正規培訓。很多地方的社會勞動生產率增速大大高于職工平均工資增速,高技術人才不斷增加。所以不能簡單地說勞動力成本提高了,可能在某些領域還下降了。

2、市場優勢

中國有13億人口,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中國國內市場前景廣闊,發展潛力巨大。巨大的市場潛力,以及中國企業具有熟悉中國國情,了解國內市場的消費心理,加上中國產品在自己本土具有較強的親和力,使中國企業在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中具有較強的優勢和競爭力。

3、國際競爭力優勢

一些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特別是在我國開放較早的一些競爭性行業及企業,他們在長期的市場競爭過程中,已經積累了相當的技術、人才和資本優勢,一些企業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規模和較強的研發能力,掌握相關產品的關鍵制造技術,品牌已有相當的知名度。個別企業如海爾等企業,通過堅持走國際化經營的思路,使企業發展成為世界級跨國企業集團。海爾集團憑其實力與魄力,選準美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