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外貿公司談判案例(模擬商務談判方案3篇)

时间:2024-05-20 19:57:22 编辑: 来源:

公司代理人談判的要求做到:“姿態超脫、態度積極”,應做“好人”。

商務談判經典案例二:

1983年日本某電機公司出口其高壓矽堆的全套生產線,其中技術轉讓費報價2.4億日元,裝置費12.5億日元.包括了備件、技術服務***培訓與技術指導***費0.09億日元。談判開始后,營業部長松本先生解釋:技術費是按中方工廠獲得技術后,產的獲利提成計算出的。取數是生產3000萬支產品,10年生產提成是10%,平均每支產品銷價4日元。裝置費按工序報價,清洗工序1.9億日元;燒結工序3.5億日元;切割分選工序3.7億日元;封裝工序2.1億日元;列印包裝工序0.8億日元;技術服務贊助和培訓費,培訓12人/月,250萬日元;技術指導人員費用l0人/月,650萬元日元。

背景介紹

***1***日本公司技術有特點.但不是唯一公司,是積極推銷者,該公司首次進入中國市場.也適合中方需要。

***2***清選工序主要為塑料槽、抽風機一類器物.燒結工序主要為燒結爐及輔助裝置、切割分選工序,主要為切割機,測試分選裝置。封裝工序,主要為管芯和包裝殼的封結裝置和控制儀器。列印包裝工序主要為印表機及包裝成品的裝置。此外,有些輔助工裝夾具。

***3***技術有一定先進性、穩定性,日本成品率可達85%,而中方僅為40%左右。

談判存在問題:

1.賣方解釋得如何?屬什么型別的解釋?

2.買方如何評論?

談判問題分析:

1.賣方解釋做得較好,講出了報價計算方法和取數,給買方評論提供了依據使買方滿意。由于細中有粗,給自己談判仍留了余地,符合解釋的要求。賣方采用的是分項報價,逐項解釋的方式。

2.買方面對賣方的分項報價和逐項的解釋,應采用“梳蓖式”的方式進行評論,也就是按拄術、裝置、技術服務三大類來進行評論。

評論點較多:

其一,技術價。針對賣方取數——年產量、產品單價和提成率以及年數的合理性進行評論;

其二,裝置價。針對各工序裝置構成按工序總價值或工序單機進行評論,如清洗工序的裝置價值;

其三,技術服務。可分為技術指導和技術培訓兩大類,各類又可分出時間、單價、人員水平、輔助條件***吃、住、行***等點進行評論。

商務談判經典案例三:

天津某半導體工廠欲改造其生產線,需要采購裝置、備件和技術。適合該廠的供應商在美國、日本各地均可找到2家以上的供應商。正在此時,香港某半導體公司的推銷人員去天津訪問,找到該廠采購人員表示可以協助該廠購買所需裝置和技術。由于香港客商講中文,又是華人,很快關系就熟了,工廠同意他代為采購。由于工廠沒有外貿權,又必須委托有外貿權的公司做代理,A公司接到委托后,即與美國和日本的廠商探詢,結果,美國和日本的廠家有的不報價卻回函問:A公司與香港B公司的關系是什么?有的出價很高。A公司拿的探詢結果未達到預期目標,具體人員與工人進行了討論,最后得出了一致的結論。

談判存在問題:

1.A公司的探詢是否成功?為什么?

2天津工廠應做何種調整?為什么?

3.天津公司的探詢要做何調整?為什么?

談判問題分析:

1.天津A公司的探詢是失敗的。因為外商有的不報價,探詢沒結果。有結果時,條件太苛刻,非誠意報價。

2天津工廠的委托有時序錯誤,必須調整。香港公司不能代工廠簽進口合同,直接找香港的探詢可能加快進度,但存在簽約和對后續工作影響的問題調整內容;讓香港公司的外探納人和天津公司的對外探詢中,應以天津公司為主,避免探詢混亂。

3.天津公司要與工廠、香港公司統一意見——內容和策略,并把該專案的探詢統一組織起來。同時要重新部署探詢地區和物件,不給外商造成有多個同樣專案在詢價的錯覺。

商務談判經典案例四:

日本某公司向中國某公司購買電石.此時.是他們間交易的第五個年頭,年談價時,日方壓了中方30萬美元/噸,今年又要壓20美元/噸,即從410美元壓到390美元/噸。據日方講,他已拿到多家報價,有430美元/噸,有370美元/噸,也有390美元/噸。據中方了解,370美元/噸是個體戶報的價,430美元/是生產能力較小的工廠供的貨,供貨廠的廠長與中方公司的代表共4人組成了談判小組,由中方公司代表為主談。談前,工廠廠長與中方公司代表達成了價格共同的意見,工廠可以在390美元成交,因為工廠需定單連續生產。公司代表講,對外不能說,價格水平我會掌握。公司代表又向其主管領導匯報,分析價格形勢;主管領導認為價格不取最低,因為我們是大公司,講質量,講服務。談判中可以靈活,但步子要小.若在400美元以上拿下則可成交,拿不下時把價格定在405-410美元之間,然后主管領導再出面談。請工廠配合。中力公司代表將此意見向工廠廠長轉達,并達成共識和工廠廠長—起在談判桌爭取該條件。中方公司代表為主談。經過交鋒,價格僅降了l0美元/噸,在400美元成交,比工廠廠長的成交價高了10美元/噸。工廠代表十分滿意.日方也滿意。

談判存在問題:

1怎么評價該談判結果?

2.該談判中方組織與主持上有何經驗?

談判問題分析:

1.談判結果基本上應肯定,因為仍處在中高檔的價格水平。

2,中方組織上基本成功,主要原因:市場調查較好一—有量有性;分工明確——價格由公司代表談;準備方案到位——有線,有審,有防。

商務談判案例五:

1992年上海甲公司引進外墻防水涂料生產技術,日本乙公司與香港丙公司報價分別為22萬美元和18萬美元。經調查了解,兩家公司技術與服務條件大致相當,甲有意與丙公司成交。在終局談判中,甲公司安排總經理與總工程師同乙公司談判,而全權委托技術科長與丙公司談判。丙公司得知此訊息后,主動大幅度降價至10萬美元與甲簽約。

談判存在問題:

1、如何評論甲公司安排談判人員的做法?

2、如何評論丙公司大幅度降價的做法?

談判問題分析:

1、這是商務談判戰術中典型的兵不厭詐。在這個商務談判中,甲公司采用了兵不厭詐戰術,讓丙公司認為自己無意和他合作,主動降價。以期更低的價格達成交易。

2、丙公司中計,這在商業談判中是不可取的。沒有堅持自己的底線。

模擬商務談判方案3篇

商務談判策略是對談判人員在商務談判過程中為實現特定的談判目標而采取的各種方式, 措施 ,技巧,戰術,手段及其反向與組合運用的總稱,是下面我整理了模擬商務談判方案,供你閱讀參考。

模擬商務談判方案篇01

中國上海迅通電梯有限公司和美國達貝爾公司的合資設廠談判

談判甲方:中國上海迅通電梯有限公司

談判乙方:美國達貝爾公司

一、基本情況

1、中國上海迅通電梯有限公司電梯產品占國內產量的50%,是國內同行業中的佼佼者。當該公司與美國合資興建有限公司一事一經立項,即預先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首先,上海迅通電梯有限公司派人赴美國實地考察,在綜合評判的基礎上,共同編制了可行性研究 報告 。回國后,又專門挑選和組織了一個談判班子,包括從上級部門請來參與談判的參謀和從律師事務所聘來的項目法律顧問,為該項目的談判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2、美國達貝爾公司是美國電梯行業的第一大公司,是享有盛名的大公司,在世界上有100多個分公司,他們的電梯產品行銷全世界。在談判之前,美方對國際、國內的市場做了充分的調查了解,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可行性研究。他們還特別對中方的合作伙伴做了詳細的分析和了解,全面掌握了與談判有關的各種信息和資料,并在此基礎上,組織了一個精干的談判班子,該班子由公司董事長兼首席法律顧問充當主談人。

3、此次項目投資大,且達貝爾公司是享有盛名的大公司,對中方的意義非同小可。另外美國達貝爾公司的目光是長遠的,此次來中國談判,事先做過充分的可行性調查研究,此項目旨在打開中國市場,并且在合資企業的股份多于中方。中國上海迅通電梯有限公司是其最合適的合作伙伴,因為無論從技術到產品都是國內第一流的,如果美方在中國的第一個合作項目失敗,再想在中國投資合辦企業就比較困難了。

二、談判問題:

1、在中美合資談判中,首先遇到的就是合資企業的名稱問題,美方建議定名為“達貝爾電梯中國有限公司”,但遭到中方的反對。請陳述反對理由,并商討一個兼顧雙方利益而且對雙方都最為有利的一個名稱。

2、關于產品銷售問題,在該項目的可行性研究中曾有兩處提到:一是“美方負責包銷出口量的25%,其余75%在國內銷售”;二是“合資公司出口 渠道 為達貝爾公司、合資公司和中國外貿公司”。雙方在這一表述的理解上產生了分歧。這種理解上的分歧,構成了談判的嚴重障礙。美方對此表述的理解是:許可產品(用外方技術生產的產品)只能由達貝爾獨家出口25%,一點也不能多,而其他的兩個渠道,是為出口合資企業的其他產品留的。而中方的理解是:許可產品25%由達貝爾公司出口,其余75%的產品,有可能的話,通過另外兩條渠道出口。雙方為此互不相讓。如何體面、務實的解決這次爭端成了擺在雙方談判小組面前的問題。

請通過此次商務談判重點解決以上兩問題。

模擬商務談判方案篇02

NUC公司董事會和市場拓展部的談判

甲方:NUC公司董事會

乙方:NUC公司市場拓展部

NUC是美國一家塑模公司,其內部決議非常民主,長將談判制度運用到本公司的內部利益的解決上。NUC公司市場拓展部認為塑模公司應該通過“增加銷售隊伍”而不是“削價”來擴大銷售。這讓董事會有些猶豫。不過,不管怎樣,董事會熱切盼望擴大銷量,因此必須要做點什么。位于加州的塑模公司是塑壓模具行業的領先企業,提供超過200個不同的塑模機械產品,但是每個顧客很少一年購買多于30種。塑模公司的產品賣給塑膠制造商來擴大生產或替換舊機器。自1966年成立以來,公司穩步增長,現在年銷售額達到了5千萬美元。

全美一共有12家同類公司,另外還有來自日本、德國和瑞典的國際競爭者。不過塑模公司很少在美國西岸感受到它們的威脅。很明顯來自國外的競爭者多半依靠工廠的辦事處,這在貼近客戶,迅速反應上面和本土公司差了一截。12個美國本土公司規模大致相當,產品也類似。每個都有自己的勢力范圍。其中6個在東部,4個在中西部,2個(包括塑模公司)在西岸。它們的產品價格相當,并且成交方式都是工廠交貨。由于前兩年市場需求還算強勁,各公司都保持滿意的均衡并避免價格戰。實際上價格戰在這行并不有效—&mdash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