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疫情對國際貿易的影響圖2022(2022上半年外貿進出口展現出較強韌性,這說明了什么?)

时间:2024-06-11 12:31:36 编辑: 来源:

優勢理論的運用。可以說,現在的世界是一個整體,每一個國家都是全球產業鏈不可或缺的一環。當你在為各國疫情重創、美股暴跌幸災樂禍,隔岸觀火的時候,火馬上就要燒過來了。或許你沒有親戚同學在美國,你沒有購買美股,美國的疫情似乎和你毫無關系,然而這個世界的運作規則沒有如此簡單——美股大跌,在美股上市的中國公司毫無疑問也損失慘重。

中國平安下跌 13%、微博下跌 19%、阿里巴巴下跌 10%,百度下跌 21%,股價下跌公司就需要改善財報來繼續維持股價。在疫情需求抑制的情況下,裁員就是縮減成本的為數不多的選擇之一。或許失業離我們并沒有那么遙遠。一個簡單的邏輯——國際疫情水深火熱,國際消費者就會減少消費,而直接后果就是我們東莞的工廠的訂單就會被撤掉,我們的工人就會失業回家。全球產業鏈條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以中國為例,中國作為“中間產品”供應商在世界各地區的份額:

1.蘋果全球限購了,因為我們的富士康不能正常開足馬力生產了;

2.澳洲的龍蝦賣不出去了,因為中國的餐館在疫情期間紛紛關門了;

3.泰國的旅游業按下暫停鍵,因為中國的旅客隔離在家不敢出門了;

4.韓國的現代汽車工廠停產了,因為中國山東的供應鏈工廠停滯了;

5.巴塞羅那國際電信展取消了,因為中國的電子消費品牌沒法參展了:

據不完全統計,《財富》雜志1000強企業中94%經歷了供應鏈中斷。每一個國家都是全球產業鏈不可或缺的一環,全球供應鏈是一副多米羅骨牌,任何一塊倒掉都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4.各國龐大財政貨幣刺激政策的隱患有可能不斷顯現

面對疫情,全球各國都在想辦法解決。很多人覺得既然疫情主要就是怕帶來流動性危機,那直接放水不就得了,美元是美國自己印的,又怎么會出現危機呢?其實對于這點,也真的不是大家想想的那么簡單。對于給實體注入流動性,像美國的兩萬億刺激計劃那樣,無法就是分成兩塊,一個是給老百姓放錢保民生保消費。但是放少了,可能信用卡等債務都還不夠,放多了,企業又沒生產,時間一久就很容易出現資金多貨幣少而出現通脹的問題。

而給企業放水也是一樣。因為一旦隨著消費的恢復和企業的復工,整個社會的資金流動速度就會恢復,而此時對銀行來說,其實是有錢放不出去的情況下,那就很容易出現全面通脹的局面。

所以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不是簡單的放水或某個政策就能解決的,其根據影響時間的長短產生的傷害是完全不同的。而且各種政策的把控上也是會有一定的后遺癥。假如沒有放到關鍵點上,那就會出現過量的資金流入地產和金融市場導致新的風險點出現。而又解決不了實體經濟的問題。

在社會總需求因為疫情明顯下降、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緩的當下,各國在實施貨幣政策刺激的同時,新的財政刺激政策也在發力,財政政策很可能可以也應該扮演比貨幣政策更重要的角色。

為什么疫情期間或疫后財政政策更為積極和重要呢?這里我們不得不提到一個著名的經濟學學家,凱恩斯,英國的財政經濟顧問,在1931年世界經濟在蕭條的情況下,提出了一個挖坑理論,當然這個挖坑,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給別人下套,設陷阱。而是無事找事做。說得更直白點,就是當經濟不行時,大家都沒事做,當然也沒有收入,那們政府就雇傭一此人把好好的馬路挖一些坑,然后在把這些坑修好,有人說,這不就是沒事找事嘛,但也正是這無事找事,才讓人們有事做,有事做,才有收入,有收入才能消費,才能拉動經濟運行。

針對這個挖坑理論,有很多人杜撰很多有趣的故事。第一個故事據說是杜克大學的胡佛教授講述的:“1934年在華盛頓的一家酒店的房間中,當我正準備與凱恩斯共進晚餐時,他善意地諷刺了我在擱架上挑選毛巾而避免弄亂其他毛巾時的小心謹慎。他用胳膊一掃一下就將兩三條毛巾掃到了地板上。他開玩笑地說道:我確信與你非常謹慎地避免浪費相比,我對于美國經濟更加有用,因為通過弄亂這些毛巾可以刺激就業。”

歷史上,在很多經濟危機時,都用過這個挖坑理論,最為典型的就是羅斯福新政,當時處于1931年的經濟大蕭條,農產品價值降到最低點,經營者將牛奶倒入大海,把糧食、棉花當眾焚毀的現象屢見不鮮。

1933年羅斯福就任美國總統后所實行的一系列經濟政策,其核心是三個R:救濟(Relief)、復興(Re買粉絲very)和改革(Reform),因此有時亦稱三R新政。救濟主要針對窮人與失業者,復興則是將經濟恢復到正常水準,針對金融系統的改革則試圖預防再次發生大蕭條。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