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社交媒體對教育的壞處(信息技術對教育的負面影響)

时间:2024-06-02 17:37:49 编辑: 来源:

網可以使中學生及時了解時事新聞,獲取各種最新的知識和資訊,

<2>是中學生學習資訊科技、網路技術的重要途徑。學生自己動手做個人主頁正成為時尚。在新加坡,每所學校都有固定時間供學生免費上網,通過網路完成一些課業任務,網路已成為中學生的一種重要學習工具。

<3>可以沒有顧忌地向網友傾訴心事,減輕中學生的心理壓力。

<4>可以在各個BBS里張貼自己對各種問題的看法,使自已走向成熟。

電腦游戲利弊談福州二中潘抒涵郭銘起電腦游戲,作為社會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無論你開啟的是報紙、雜志還是電視和收音機、都可以接觸到有關電腦游戲的各種各樣的介紹、說明和

他內容.本篇討論一下電腦游戲對中學生的利和弊.

中學生的學習是很緊張的,在繁重的課業負擔下,偶爾娛樂一下,放松心情也是很有好處的.所謂學習必須有張有弛、一直繃緊神經,或者長期的處于一種高壓力的狀態

,對于一個學生,無論是心理還是生理,都有很大的負面效果.而且、也會由于心理和生理狀態的不好, 導致學習效率的降低,對學習極為不利.在這種情況下,偶爾玩一玩電腦游戲,就可以很容易放松緊張的心情、并且對于一直繃緊的神經有很好的調節作用.

除此之外,電腦游戲也不僅僅只有放松心情、調節心理狀態的功能.游戲,并不僅僅是游戲.通過適當的電腦游戲,可以提高大腦的思維能力、協調手和眼睛的配合.在很多游戲中、大腦都可以得到鍛煉,比如RPG就可以鍛煉對于事件的推理能力、對于很多不同資料的搭配能力.而SLG的游戲,就可以很好的鍛煉理性思維.因為在SLG游戲中、很多事件都可以通過數學建模來取得比較好的效果.電腦游戲,還可以鍛煉中學生操作滑鼠和鍵盤的熟練程度.就像比爾・蓋茨所說的,學習電腦最好的老師,就是電腦游戲.而電腦游戲本身、也是人們跨入電腦世界的最好的門檻.作為一個現代的中學生,如果不能熟練的使用電腦,那么未來只能是一句空活.如果現在中學生都不接觸游戲,以后網路發達了,可能連和別人溝通的能力都沒有了,這是何等可怕的一件事情.

另外,在電腦游戲中、也存在著所謂的虛擬現實.對于一個中學生來說,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肯定是非常多的.處于社會,老師,家長的層層壓力之下,心中的郁悶,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發泄,就極為糟糕甚至可能影響人的一生.而在電腦游戲虛擬出的現實中、就沒有這種問題,在這里、我就是上帝!你可以體會一種完全輕松,根本不需顧慮的感覺.這對于宣泄內心的壓力、是非常有好處的.

作為一種文化,電腦游戲也可以給學生帶來很多的資訊,還可以給學生提供寫作的素材.比如各種各樣電腦游戲的同人小說都談到了玩游戲的感想.多寫一寫這樣的文章,還可以很好的鍛煉文筆.這樣的文章一點都不枯燥,而是有感而發,完全是真實的感情.

與此同時,電腦游戲也是一把雙刃劍,它給學生們的生活帶來了快樂,也帶來了一些弊病:

眾所周知,現在的電腦游戲眾多,魚龍混雜,某些電腦游戲粗制濫造,甚至含有反動,暴力、等不健康內容、而中學生作為成長中的一個特殊群體,自身的抵抗力、分辨力都不強、容易受到不好的影響、甚至沉迷于這些不健康的電腦游戲而無法自拔.

另外,電腦游戲的 *** 、緊張,往往使游戲者在結束一場游戲時,還想玩下一場、這時,電腦游戲就有如電子鴉片,使中學生上浪,甚至在上課時也身在曹營心在漢、直盼下課 *** 響起,好開啟電腦搏殺一番,影響了上課效率不說,功課也被耽誤了.有的中學生缺乏父母的約束,整日整夜的泡在電腦前、甚至通宵玩游戲.第二天上課只得呼呼大睡.更有甚者、某些中學生為了玩電腦游戲花光了零花錢,于是挺而走險,敲詐同學甚至搶劫、從此踏上不歸路.電腦游戲給我們帶來的慘痛教訓也不在少數.

電腦游戲作為一種文化,一種工具,一種生活的調節劑,對于中學生的生活,還是有一定的影響.玩久了,對人的身體,特別是視力均有不好的影響.所以,對于這把雙刃劍,我們既不能完全否定它利的一面,也不能完全否定它弊的一面.而應該揚長避短、利用它的優點為我們服務,避免受到弊的一面的影響.

傳媒的壞處

看電視對我們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不利,簡單地說容易造成同學近視,很多同學就是最好的例子;其次,它對學生學習和生活影響大,分散了我們的學習精力,而青少年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請問,高考狀元哪個是看電視看出來的?

電視是造成眼睛近視的罪魁禍首,而且它產生的電磁波對皮膚也有很大害處。我還看過很多報紙,大部分學生離家出走都是受了電視的不良影響

由于青少年發育不完全,沒有很強的自制力. 《流星花園》提倡學校暴力,歧視弱者,一些學生還因此去找F4,結果成績一落千丈。

大眾傳媒的發展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響

華中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葉雷

大眾傳媒是人類傳播能力發展變化的表現,是指在一定時間內將信息傳遞給散布在不同地區的個人或群體的媒體。在現代社會中,大眾傳媒已廣泛滲透到青少年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影響他們道德發展的主要因素,并因此對青少年道德教育構成挑戰。

一、大眾傳媒的發展加強了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響力,但造成受眾之間的“知溝”現象日益明顯

過去,我國社會有穩定的社會結構、等級秩序和統一的價值體系,大眾傳媒、社會宣傳及學校教育之間保持著高度的一致性。現在,我國社會正處于轉型之中。從傳播學意義上說,我國傳統社會是冷的社會,現在的大眾社會是熱的社會(根據麥克盧漢的觀點,冷的社會是高度集中、秩序化、強調服從的社會,熱的社會是高度參與、自由化、強調個性與創新的社會),①這種轉型正是從傳統社會向大眾社會、冷的社會向熱的社會轉型。在這種轉型中,大眾傳媒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影響是巨大的,媒介輿論成為了輿論傳播的主要形式;而且轉型中人們的思想道德觀念也在發生著變化,大眾傳媒對青少年樹立新的價值觀念、判斷是非好惡的標準、為自己人生準確定位有極大的影響。眾所周知,道德發展始自學習。青少年是成長中的一代,他們通過各種各樣的認知學習來適應社會道德要求,進而內化為自己的品質,形成完整的人格。其中,大眾傳媒是一種重要的認知學習途徑。大眾傳媒從報紙、電影、廣播、電視到現今的互聯網絡,已經集看、聽、說、動、玩于一體,傳播的信息可以被不同文化程度的受眾接受,突破了識字率對受眾規模的影響;它還具有虛擬性、交互性、開放性、自主性、創造性等特點,使得成千上萬的人們尤其是樂于接受新鮮事物,“跟風”心理極強的青少年在短時間內成為大眾傳媒的接受者。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03年1月發布的第1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02年底,我國上網計算機達2083萬臺,買粉絲站點已達371600個,互聯網絡用戶已達5910萬,而且呈不斷增長的趨勢。在這些用戶中,青少年是主體,18歲以下的青少年就占37.3%,18~24歲的用戶占37.3%,25~30歲的用戶占17.0%。其中,學生就占了28.0%,教師占6.2%,公務人員占8.0%。現在各種傳媒的普及率都已比較高,而且正呈上升趨勢,正因為如此,大眾傳媒的刺激和動員對正處于轉型社會中的受眾(大眾傳媒的信息接受者或傳播對象),特別是那些思想道德正處于形成過程中的青少年的影響甚為劇烈。

按照人們的一般觀念,大眾傳媒的普及可以改善知識傳播和教育的條件,其結果將帶來整個社會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縮小社會各個階層和群體之間的差距,擴大社會平等。但1970年美國著名傳播學者P·J·蒂奇諾提出了著名的“知溝”理論假設:在大眾傳媒傳播各種信息的過程中,無論對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還是低者都會帶來知識量的增加,但由于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獲得知識和信息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可能產生一種“馬太效應”,即信息接受過程中的“貧”、“富”差距并非無條件的消失,相反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觀察到在信息和知識方面“富者更富,貧者更貧”,兩者之間的“知溝”不斷變寬,差距不斷擴大。②許多研究發現,“知溝”現象確實存在。過去由于受受眾規模和媒介傳播信息容量的影響,受眾之間的“知溝”現象存在但并不是十分明顯。隨著大眾傳媒的發展和普及,“知溝”現象在不同地域、不同群體之間越來越明顯,特別是新傳播技術采用帶來的整個社會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觸量的增大,使得“老的知溝”未能填平,而“新的知溝”又不斷出現,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窮者的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

二、大眾傳媒的發展創造了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新環境,但使得環境更加復雜且管理趨難

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環境主要可分為社會環境、單位環境、家庭環境、社交環境。隨著大眾傳媒尤其是互聯網絡的出現和發展,各種信息以驚人的速度飛越空間,深入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它以“報道事實”、“提供娛樂”等形式,大量傳播可復制的訊息,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傳播文化環境,且影響力越來越大。它不僅使傳統的社會結構和觀念受到沖擊,而且也給傳統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人際關系帶來了變化,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插入了“第三者”——大眾傳媒,它在大眾社會起著一種“認同中介”的作用,即大量傳播、復制的信息使社會取得文化認同和意識共識。③受教育者在這種環境中接受教育,“媒體現實”的道德培養作用是非常強的,J·格伯納的研究確認了大眾傳媒所建構的社會現實對受眾成員的主觀現實的影響。④廣大青少年由于日常接觸面過窄,直接經驗太少,往往靠大眾傳媒提供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規范的“參考框架”來認識和解釋社會現實,并逐漸內化為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品質。加上青少年對大眾傳媒提供的東西多信少疑,就更增加了它的信度和效度,使他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就潛移默化地形成或改變了自己的道德判斷和道德信念。

大眾傳媒的發展在為我們創造了青少年道德教育新環境的同時,也使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環境更加復雜化了。大眾傳媒傳播信息的速度快、容量大,使得大眾傳媒上的信息豐富多彩,浩如煙海,它一方面為青少年學習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資料,開拓了他們的眼界,豐富了他們的生活;但另一方面,這些信息良莠不齊,各種信息都可能存在,真實的和虛假的、科學的和愚昧的、健康的和污穢的、先進的和落后的信息同時并存,廣大青少年如果有意無意地瀏覽了其中的一些不良信息,就可能會產生極壞的影響。尤其是互聯網絡的發展,不僅形成了影響力強大的虛擬環境,而且使得國內文化和西方文化直接發生碰撞和激蕩,特別是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尚在形成,求知欲、探索欲十分強烈的青少年,很容易受其負面影響。

在大眾傳媒不發達或大眾傳媒開放程度不高的情況下,社會和家庭可以很容易地選擇有關報道內容和過濾有關信息予以有效控制,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大眾傳媒特別是互連網絡這種新的道德教育環境不僅復雜,而且教育者對它的管理(控制)也越來越難。雖然政府、法律對傳播信息進行了控制,但一些傳播媒介為了最大可能地盈利,采用各種方式傳播不健康、低格調的內容。這些都是鉆管理上的空子來傳播低級庸俗的內容,招來一些低層次的讀者,擴大發行,以此賺錢,殊不知在刺撞青少年眼球的同時也在毒害他們的靈魂。當然,傳統的媒介形式還可以通過“把關”來控制不良信息,但互聯網絡的發展使媒介組織的“把關人”角色越來越淡化,甚至失靈,管理難度越來越大。對于廣大教育者來說,應該高度重視大眾傳媒這一新的道德教育環境,要樹立強烈的陣地意識,搶占和利用大眾傳媒這塊道德教育陣地,并加強研究,管(對大眾傳媒的有效管理和監督)、導(以積極健康的主流信息進行引導)、建(積極建設道德教育媒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