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社交媒體對青少年自尊心的影響論文(中學生安全教育論文范文?)

时间:2024-05-29 07:31:48 编辑: 来源:

象十分普遍。趕上陰天下雨,常常是幾個人下館子,要上一桌子菜,有時還喝點兒啤酒,生活待遇要遠遠高于老師。他們缺乏生活的責任感,摒棄了勤儉節約的優良作風,自然也就不再擁有樸實誠信的人生態度了。

(二)上網熱

網絡如同潘朵拉魔盒,里面承載著生活中所有的豐富和精彩,也潛藏著所有的陰暗與丑惡,讓人們防不勝防,尤其對青少年來說,網絡更是一柄雙刃劍。他們正處于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強烈、思想波動劇烈、情感需要宣泄和寄托的年齡,非常需要與外界的溝通和聯系,需要來自同學、父母、朋友的理解和支持。可處于叛逆年齡段的他們并不喜歡家長的所謂教育監督,和同齡人有時也缺乏真正意義上的心靈交流。因此他們經常感到無聊和空虛,于是寄情于上網沖浪。隨著指尖在鍵盤、鼠標上的點擊、跳躍,一個廣闊的電子空間在他們面前展開。他們可以進入郵箱閱讀無關緊要的電子郵件,可以和所謂的“好友”天馬行空地聊天,可以瀏覽各種網站上的內容,可以玩網絡游戲,或是登陸卡通網站。在網絡上他們盡情揮灑著自己旺盛的精力和熱情。網絡的巨大誘惑使他們喪失了學習興趣,視學習為畏途,厭倦書本,應付考試,當家人阻止他們上網時,他們就顯得煩躁不安。他們也不甚明白自己到底想從網上獲得什么,或許是虛擬的網絡環境中那種相對直接簡單的 人際交往 方式、任意設計和更改的個人形象、毫無顧忌地自我宣泄和表達以及令人眼花繚亂的信息買粉絲所吸引,或許原本就孤獨的他們只有在網上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快樂和自尊。

(三)懶惰,父母“包辦”

在青少年群體中,行為上的“易拉罐”現象比比皆是。很多學生都是想買什么就買什么,想用多久就用多久,吃的有“洋”快餐,喝得有速溶飲料,用的有塑料碗筷等物品,用后即棄,從而極易養成“易拉罐”人格:隨用隨棄,貪圖便利,坐享其成,急功近利。這個時代的孩子在“溫暖的港灣”里,好像天天都在過年,過多的享用索取,而極少付出和珍惜,無法理解簡樸和感恩的含義,因此在人格上缺少堅毅和創造力。他們的日常起居全由父母包辦,自己能動手洗衣服、收拾房間、在家洗碗、掃地、做 家務活 的少之又少,導致“小懶蟲”越來越多。他們懶惰、軟弱、自私、缺乏責任心,在這個崇尚個人奮斗的社會幾乎無法獨立生存。

(四)意志力薄弱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們的 文化 環境也在經濟發展的推動下發生著改變。各種文化產業及其衍生的文化產品,如影視、音樂、圖書、網絡等,在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尤其是對熱衷于追逐潮流又缺乏必要的判斷力的青少年來說,會有一些誤導。復雜的社會文化環境影響到孩子們的精神世界,孩子們不知何謂“理想”,對人生和未來沒有什么規劃,小小年紀就是“追星一族”,根本不具備辨識良莠的能力。

在缺乏教育引導下的青少年抵御不了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襲。盲目攀比,隨波逐流,崇拜歌星、影星,甚至崇拜“戰爭狂人”希特勒,在行為選擇上多“以自我為中心,拈輕怕重,逃避責任。”前段時期,某電視臺播放以賭博為主要內容的電視連續劇,不少學生看后便立志要成為一代賭王,三五成群著了魔似的玩起電視劇中極力宣傳的撲克牌“賭技”。還有一部分學生雖對一些事物挺感興趣,但僅有“三分鐘熱度”,不能做到用心和專注。比如今天練習畫畫,明天就練書法,后天改 學鋼琴 ,而后“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樣對其品行習慣、動機目標等方面的培養都是不利的。

(五)心理“灰色”

青少年的成長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其中,他們的心理和個性的成長問題是最不易引起成人的重視。現代生活競爭激烈,節奏加快,為人父母者壓力不小,因此不少孩子的教養責任全部或部分落在了祖父母或其他親友的身上。由于父母不能與孩子促膝交談,有些孩子便容易對長輩和其他成年人產生陌生感和排斥感。“隔代教育”對他們的成長十分不利,來自長輩的“百依百順”、“姑息縱容”、“包辦代替”、“筑隔離墻”、“望孫成龍”,延后了青少年的“心理斷乳期”,阻礙了他們的獨立意識和責任意識的發展。久而久之,他們在情緒情感上出現不健全的傾向,或孤僻或冷漠,這種“特殊家庭”的特殊教養方式在其性格上打上烙印。在高年級“心理斷乳期”,學生的心理問題表現得更為突出,受家庭生活環境的影響,很多學生表現得任性、魯莽,在追求獨立卻又難以自立的矛盾中迷失自我,陷入自我懷疑之中。

上述表明,當代青少年在成長的歷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是與社會現狀有密切聯系,我們必須正視它、重視它,究其原因,對癥下藥,而不是回避它。

二、青少年存在思想道德問題的原因

(一)社會轉型對青少年思想道德狀況的負面影響

目前我國正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由于對利益追求合理性的承認,青少年對金錢、利益等重大問題的看法也發生了變化,成就意識、參與意識、平等意識、效率意識逐步形成。但注重個人奮斗,過分追求個人利益,過于講究實惠、功利等消極現象也隨之產生。另外,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西方的各種政治文化思潮越來越多地傳到中國。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過程中,青少年無所適從,從而產生道德失范現象。

(二)大眾傳媒和不良的社會風氣

1.大眾傳媒主要包括廣播、電影、電視、報刊等。例如有的電影、電視作品為追求所謂的票房價格,用許多思想極不健康的內容吸引觀眾,宣傳暴力、兇殺、色情等;有些所謂的紀實片,把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細加描述。青少年判斷是非的能力較差,但具有較強的模仿心理和模仿力,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最容易做出違反道德規范要求的事情,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流星花園》這部電視劇,雖然沒播幾集就禁播了,但造成的不良影響是有目共睹的。

2.不良社會風氣。社會現象形形色色、紛繁復雜,不僅存在著真善美,也存在著假惡丑,特別在當今社會轉型時期,許多新的游戲規則沒有建立完善,各種不良的社會風氣不斷出現。例如,有些人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在短時期內可以暴富;有些人可以通過不正當途徑升官發財等。這些社會上的“墨”,都會給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心靈造成污染,有的甚至被染“黑”。

(三)青少年的心理發展

青少年心理行為的發展包括許多方面,下面僅就中小學生認知、情緒等方面作以簡要介紹。

1.認知與思維的發展。從學童喜好的書籍可以看出他們的認知變化。在學前階段,主要看的書籍是 童話 故事 ,九、十歲以前他們仍喜歡看童話故事,如白雪公主、孫悟空、灰姑娘等;到了十歲左右的少年時代就開始喜歡魯濱遜漂流記、太空探險記等半冒險半童話的故事了,到了中學,他們喜歡的書籍,已從半童話、半冒險的故事,轉而喜歡看非洲探險記、太空征服記等真實性或科學動態故事,及與戀愛有關的 愛情故事 等。對歷史、宗教、人生、社會、政治與社學的初級概念也開始感興趣并喜歡談論。

2.情緒情感的發展。“從情緒情感的表露方面看,小學生往往把喜、怒、哀、樂等情緒通過面部表情、身體動作表露于外,中學生由于自我控制和調節的能力增加,情緒表露不但受自己主觀體驗的制約,而且受自己當時意識到的客觀要求的影響,他們的情緒表露或多或少加入了人為修飾的成分。對某件事情雖然心里不高興,但也能控制自己不合時宜的發作。”[2]例如,高年級學生對自己內心渴望接近的人,在行為上僅僅表現出冷漠的神情;他們對內心感到厭煩的事,表現上卻顯得十分平靜,有時甚至還故作熱情。中學生喜歡記 日記 ,這也是他們情感趨向內隱的一個很重要的標志,因為在日記里可以充分表達他們的心理沖突,發泄他們心中的孤獨與苦悶,并可以盡情傾吐對異性朋友的愛慕。

總之,青少年時期是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機不可失。要充分利用他們自尊心強,上進心強,個性尚未最后定型等這些有利條件,養成健全、向上的良好個性心理品質。

三、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對策

(一)提升審美素質,提高審美情趣確立德育的“著力點”

孔子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盧梭說:“有了審美的能力,一個人的心靈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各種美的觀念,并最后接受同美的觀念相聯系的道德觀念。”蘇霍姆林斯基則認為:“美育可以陶冶情操,使人的心靈日趨高尚純潔,去私忘我,使人的心靈日趨和諧與平等;發展個性,使人提高創造精神;美化人性,忘卻憂患,去掉生活惡習,代替不良消遣,使人的性靈寄托于美的享受;豐富科學知識,充實人生,使人增長勇敢活潑的進取精神。”作為教師,只有善于捕捉教育契機,隨時從美的角度來教育學生,才能達到教育和轉化的目的。

(二)開展激勵性教育夯實德育的“關鍵點”

由于現在的學生大多認知能力強、思維敏捷活躍,但缺乏社交能力,因此我們的教育重點應是引導他們與外界積極主動的交往,給他們營造寬松、民主、融洽的氛圍,鼓勵他們敞開心扉,真實而恰當的表達自我交真心,用真情,講真話。對于性格外向的學生來說,他們的開朗、奔放、獨立都區別于內向型的學生,但他們逞強、浮躁的性格傾向不利于其成長。因此教師一定要有的放矢的培養他們堅韌不撥的意志,幫助他們揚長避短,克服壞習慣。對于性格內向的學生來說,由于其文弱、謹慎等特征表現得異常突出,教師就應多為他們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多創設與外向型學生接觸的社交環境,以樹立他們的自信心。

(三)開展耐挫折教育落實德育的“支撐點”

臺灣作家席慕容說:“在這人世間,是非要單獨一個人去面對,單獨一個人去跋涉的。路,再長再遠,夜,再黑再暗,也得獨自默默的走下去。”[3]對于真正的強者而言,不存在失敗,那只能叫挫折或沒有贏。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把各種挫折化成鍛煉自己成長的山崗。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的為學生創造磨練意志和提高挫折耐力的機會。如在班中有計劃地開展行為訓練,組織學生參加勞動實踐等,讓學生從溫室中走出來,自己動腦筋克服困難,逐步養成他們遇到挫折不畏困難、吃苦耐勞等品格,教導他們變換角度看待問題,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

(四)家庭德育、社會德育與學校德育相結合激活德育的“推動點”

青少年德育的乏力性也表現在學校教育與家庭、社會“反教育”的斗爭上。社會上流傳有“一周學校教育抵不上一句家長反教育,抵不上一小時的電視節目的影響”的說法。[4]因此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已不是學校的一己之責,學校外部環境已成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