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經濟先行更有利于文化的海外傳播(過去與未來:國有文化企業如何借力資本)

时间:2024-05-19 07:09:08 编辑: 来源:

化為主轉變,由管微觀向管宏觀轉變,由主要面向直屬單位轉為面向全社會,履行好政策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職能。

三、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和重點任務

加快推動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并對國有文化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使之成為合格的市場主體,這是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也是文化體制改革極為重要的一項重點任務,又是衡量文化體制改革是否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重要標志。

(一)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的整體轉制

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包括整體轉制和剝離轉制兩種類型。整體轉制主要包括圖書出版和發行、電影、文藝演出、非時政類報刊等領域,剝離轉制主要是指新聞媒體的經營性部分。

1.圖書出版。全國共有圖書出版社579家(含39家副牌社),按照隸屬關系或主管部門劃分,主要包括四個方面:一是中央各部門各單位所屬出版社,除人民出版社、民族出版社、中國盲文出版社和中國藏學出版社保留事業體制外,其他出版社在2010年底前全部轉制為企業。二是地方所屬出版社的整體轉制走在了文化體制改革前列,預計2009年底前全國完成轉制任務。三是高等院校所屬出版社,預計2009年底前全部完成。四是軍隊所屬出版社改革方案將由總政治部另行制定。

此外,由圖書出版社主辦的非時政類報刊,一般隨出版社轉制而轉制。音像、電子等出版社也被列為整體轉制范圍。

2.圖書發行。我國圖書發行的主渠道是具有70多年歷史的新華書店系統,特別是教材發行主要由新華書店承擔。新華書店在所有制性質上屬于國有,在組織形態上則事業和企業兩種形式都有。文化體制改革以來,新華書店整體轉制進展順利,全國絕大多數都已經完成轉制,20多個省(區、市)組建了省級新華發行集團公司,上海、四川的新華發行集團公司已上市,安徽新華發行集團公司已進入上市程序。

3.電影。電影包括制片、發行和放映三個環節。過去,電影生產一般由電影制片廠完成,電影的發行和放映由各級電影公司完成。同圖書出版社相比,電影屬于全行業整體轉制的范圍,即無論是電影制片廠,還是電影公司,都要轉制為企業。目前,在電影生產環節推動轉制的力度較大。在2003年文化體制改革以前,部分電影制片廠和電影公司已經轉制,如北京電影制片廠、中國兒童電影制片廠和中國電影公司等一起組建為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在文化體制改革過程中,一些電影制片廠和電影公司完成轉制,如上海電影制片廠、上海電影譯制片廠、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等整體轉制組建了上海電影集團公司。目前,尚有10多家地方所屬電影制片廠尚未轉制,要求在2009年底前全部完成。此外,地方所屬(省、市、縣三級)電影公司中,在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地區的,2010年底前也要完成整體轉制。

4.文藝演出與中介。主要包括文藝院團和演出公司兩種類型。作為文藝演出的中介機構,各級演出公司都要整體轉制為企業。而文藝院團則要分類改革。全國共有國有文藝院團2000余家,目前已確定歌舞、雜技、曲藝等市場發育比較成熟的院團,要率先進行整體轉制,條件尚不成熟的要采取措施積極為轉制創造條件。各省(區、市)和副省級城市、省會城市等中心城市,2009年底前要至少完成一家文藝院團的整體轉制,同時,各省(區、市)還要確定一到兩家縣級文藝院團進行改革試點。

5.非時政類報刊。我國報紙和期刊(簡稱報刊)類別眾多、數量很大。截至2008年底,全國報紙有1943種、期刊9821種。報刊改革的任務十分艱巨且較為復雜。總的思路是分類改革、先易后難、分步實施。優先納入整體轉制范圍的主要有以下三類:一是已經在工商部門進行企業法人登記的,二是由國有企業主管主辦或參與主辦的,三是由經營性出版社主管主辦或參與主辦的。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非時政類報刊整體轉制的步伐會加快。

(二)新聞媒體改革

主要是將指新聞媒體中的廣告、印刷、發行、傳輸網絡部分,以及影視劇等節目制作與銷售機構,從事業體制中剝離出來轉制為企業。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黨報黨刊的剝離轉制。黨報黨刊是指從中央到省(區、市)、市等各級黨組織的機關報和機關刊。黨報黨刊的剝離轉制主要是把黨報黨刊的發行、印刷、廣告等經營性資產和業務從事業體制中剝離出來轉制為企業。重點是推動黨報黨刊的發行體制改革,在大城市可把報刊發行資源整合起來,走集約化、專業化的路子,降低發行成本,擴大市場占有率。

2.電臺電視臺非時政類節目的制播分離。截至2008年底,全國共有地市級以上廣播電臺257座、電視臺277座,全年共播出廣播節目1162.97萬小時、電視節目1495.34萬小時。此外,全國共開辦縣級廣播電視臺1969座。電臺電視臺的制播分離改革主要是指電臺電視臺將影視劇、娛樂、體育等非時政類節目制作分離出來,組建面向市場、開展公平競爭的廣播電視節目制作公司,引進國有戰略投資者,培育一批國有控股的廣播電視節目提供商,改變廣播電視節目自制自播、內部循環的老路子,推動廣播電視非時政類節目制作走專業化、產業化、市場化的新路子。

3.廣播電視傳輸網絡的剝離與整合。截至2008年底,全國收音機、電視機的社會擁有量分別為5億臺和4億臺,有線電視用戶1.64億戶,居世界首位,有線電視網絡總里程320.47萬公里。在廣播電視傳輸網絡建設初期,大都實行“臺網合一”的體制,即由電臺電視臺投資興建網絡。按照“臺網分離”的改革思路,各省(區、市)正在推動以省為單位的廣播電視傳輸網絡的剝離與整合。目前,全國除西藏外的30個省(區、市)中,已有1/3省份完成或基本完成剝離與整合,1/3省份已開展剝離與整合,進入省級整合的有線電視用戶約7000萬左右。

(三)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

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是推動依法行政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轉變政府職能、完善宏觀管理體制的重要舉措。主要任務是對現有的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有關行政執法隊伍進行調整歸并,組建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機構,實行統一執法。與此相銜接,要按照有利于促進文化繁榮發展、有利于加強文化市場管理、有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的要求,整合有關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組建新的文化廣電新聞出版機構。2004年,根據中央的統一部署,先行改革的9個試點地區已經實施了這項改革,取得了明顯成效,扭轉了長期存在的職能交叉、多頭執法和管理缺位等問題,加強了執法力量,提升了執法水平,有力地推動了政府職能的轉變。根據要求,新開展文化體制改革的試點地區,要在2009年底前完成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任務。

過去與未來:國有文化企業如何借力資本

“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試行,公開上市破冰啟航

國有文化企業資本運作,源于將文化領域與經濟規律聯系起來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探索。1978 年,財政部批準《人民日報》等 8 家新聞單位實行“事業單位,企業化管理”,1979 年又發文重申并在全 國新聞媒體中推廣這一管理模式。同年,上海電視臺在電視上播出了我國電視史上的首條商業廣告。1985 年,上海廣電局開始在電臺、電視臺內部實行經濟承包責任制。這一時期,學界就出現了關于文化經濟的早期研究,并對“廣播電視經濟”“出版經濟”“報業經濟”“電 影經濟”等概念、業態進行了討論。黨的十四大以后,文化經濟研究 逐漸活躍,并開始從市場經濟的層面,對文化產業發展的根本性、規律性問題進行探究,為文化企業資本運作提供了理論鋪陳。

1992 年,我國文化行業第一家股份制有限公司——上海東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由上海廣播電影電視發展總公司、上海電視臺、上 海人民廣播電臺等共同發起成立,并于 1994 年 2 月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成為我國第一家文化類上市公司,邁出了國有文化企業借助資本市場發展壯大的第一步。其后,無錫中視影視、湖南電廣傳媒、成都博瑞傳播、北京賽迪傳媒、北京歌華有線、陜西廣電網絡等企業先后直接或間接上市,成為國有上市文化企業的“第一梯隊”。這一時期,對國有文化企業上市尚未形成統一、明確的政策,已上市企業均具有探索、“個案”色彩。2001 年,證監會在新頒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中,將傳媒與文化產業列為上市公司 13 個基本產業門 類之一,其下含出版、聲像、廣播電影電視、藝術、信息傳播服務業五大類,表明文化上市公司的行業地位已獲得資本市場的初步認可。

以“集團化”為主要內容的“準資本運作”深化文化企事業單位改革

在國有文化企業上市破冰的同時,以報業、出版、廣播電視、電影領域國有文化企事業單位的“集團化”為主要內容的“準資本運作”也開始起步。1996 年,新聞出版署正式批準廣州日報社作為報業集團試點單位,組建我國第一家報業集團,關于報業集團化的有關討論終于獲得實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新聞機構通過資源整合增強自己的實力、活力和影響力提供了一條新的路徑。其后,羊城晚報、南方日報、文匯報與新民晚報、經濟日報、光明日報等也相繼成立了報業集團,集團化改革取得積極成效。

1999 年,中美簽訂了關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雙邊協議,中國 “入世”的最大障礙消除。面對新的發展機遇,學界、業界把對文化 經營管理的研究視野,放到了全球競爭的更廣闊背景下。1999 年,經新聞出版署批準,我國第一家出版集團——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正式成立。其后,廣東、遼寧、北京等地相繼成立了各自的以地域性、行業性為主要特征的出版集團。同期,江蘇新華發行集團、廣東新華發行集團等首批試點發行集團也正式成立。2002 年 4 月,主要由新聞出版總署原直屬出版單位組建而成的中國出版集團在北京掛牌,出版業的集團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截至 2002 年 5月,全國先后成立了數十家新聞出版類集團,包括 26 家報業集團、7 家圖書出版集團、4 家發行集團、1 家期刊集團。

在廣電領域,我國首家廣播電視集團——無錫廣播電視集團于 1999 年成立,開啟了廣播電視行業集團化的探索。2000 年,國家廣電總局下發關于廣播電影電視集團化發展試行工作的原則意見,我國第一家省級廣播電視集團——湖南廣播電視集團也正式成立,被認為是我國廣電管理的重要“體制創新”,一時間形成廣電行業之“湖南現象”。2001 年,《關于深化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改革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正式發布,對組建集團及投融資等問題都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年內,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北京廣播影視集團等相繼成立,并引入了企業化管理。年底,廣電總局推動所屬的中央電視臺等企事業單位組建中國廣播影視集團,體現了特定歷史條件下廣電行業推進改革、推動資源共享的積極探索。

這一時期,電影集團化試點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廣電總局積 極推動以北京、上海、長春三大電影基地為龍頭,先后組建了中影、 上影、長影、永樂等電影集團。到 2002 年底,全國共成立事業性質廣電集團共 14 家,電影集團公司共 7 家。

以資本為紐帶的并購逐步開展,債券融資起步,上市實現多方突破

2003 年,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正式啟動,中央政治局就世界文化產業發展狀況和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戰略進行集體學習,文化產業發展步入戰略機遇期,資本運作在企業發展壯大過程中的作用逐步凸顯。前期上市的國有文化企業逐步開展了一些以資本為紐帶的實質性并購重組,如電廣傳媒收購深圳榮涵公司股權,將已培育成熟的有關項目購進公司;廣電網絡對省內廣電公司開展股權收購,進一步提高有線電視網絡類資產比重。其他企業中,上海新華發行集團通過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成功實現 49% 的股權轉讓,為文化企事業單位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鑒。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