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海爾進入了哪些海外市場(為什么海爾在海外采用直接投資的形式進入國際市場它有哪些明顯的優勢(后附海爾海外經營資料及評論))

时间:2024-05-18 06:53:38 编辑: 来源:

識基礎上,海爾對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進行了調整,成立了物流、商流、資金流,企業內部員工認為這是自創業以來調整幅度最大的一次。像物流、商流都是把原來各事業部的職能部門完全剝離出來,物流就是集體管理、集體采購,倉儲是用立體庫。所做的這一切,為電子商務做了很好的儲備。

海爾在商流整合之后,主要是解決銷售網點和配送網絡的問題,他們在大城市設的電話服務中心有30多個,營銷網點有一萬多個,但更重要的是海爾現在的銷售網點深入到農村,差不多有6萬多個村。目前,海爾從一級市場、特大型城市,到鄉鎮,到農村,建立起龐大的銷售網絡,如果沒有這個網絡,做電子商務就沒有基礎。此外,海爾還為自己起了個名字叫“一名兩網”,一靠海爾自己的品牌,二靠健全的配送網絡和支付網絡。支付網絡是和中國建設銀行合作的,目前在全國各地均用建行在全國各地的網絡支付,效果非常好,沒做電子商務之前,海爾商務在北京、上海……凡是建行支付可以解決的地方都做,現在結算都在當地,完全可以立即回到海爾的賬戶上,所以進入電子商務這塊領域是企業管理通過新技術手段上新臺階的一個重要性階段。

新路不一定好走

以市場鏈為核心的管理模式雖然是對傳統管理進行了很大的發展和創新,但它畢竟僅是一種管理思想,在管理實踐中到底推廣的空間有多大,似乎在短時間內很難給予測定。

其次,有理論界的教授學者也提出:市場鏈畢竟是屬于理性較強的東西,而管理當中的人性的問題則是很柔性很復雜的,這二者如何實現很好的融合仍是一大難題;第三,盡管“市場鏈”被認定為是管理創新的一種思路,但下一步具體執行的好壞,并不是可以靠某個個人的力量就可以達到預期效果的,它在企業內部員工行為規范的內化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場排斥與斗爭的過程。

但無可否認,海爾在管理創新方面又走在了國內眾多企業的前面。據說,張瑞敏特別欣賞乒壇常青樹瓦爾德內爾,原因是老瓦每次出現都變換打法,面孔雖是老的,但打法卻永遠在創新。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海爾的創新精神同樣是可貴的,盡管失敗的風險也同樣存在。

海爾案例分析?

海爾有自己的物流公司,銷量開單,物流配貨,車隊配送,基本每個省會城市都會有配送中心,個別規模較大的非省會城市也有,只要有海爾的銷售公司,就有配送中心 如果更具體就比較難了,這也是他們的競爭力所在~ 應該不容易弄的!

海爾集團(Haier)是中國大陸最大、也是世界上10大綜合家電廠商之一。 創立於1984年,22年來持續穩定發展,產品從單一冰箱發展到擁有白色家電、黑色家電在內的96大門類15100多個規格的產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60多個國家和地區。已成為在海內外享有較高美譽的大型國際化企業集團,在中國市場,海爾冰箱、冷柜、空調、洗衣機四大主導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高達33%,海外銷售營收28億美元。

海爾的前身是位於青島市的青島電冰箱總廠,這家工廠當時已經虧損人民幣一百四十七萬元,瀕臨破產的命運,當時的廠長,也就是現任海爾集團的總裁張瑞敏第一次走進工廠,觸目所及竟然是滿工廠臭氣薰人的大小便,工人四處閑晃、無所事事,還有三五成群的工人拆下窗框燒火取暖。張瑞敏上任后 第一道命令就是「不準在工廠內大小便」,自這道命令開始,張瑞敏展開打造中國最大家電企業的漫長道路。一接手青島電冰箱廠,就將庫存的電冰箱全部檢查一遍,挑出七十六臺有瑕疵的電冰箱,接著將這些電冰箱搬到工廠廣場上,要求生產這些電冰箱的工人在全體員工面前掄起大槌敲壞自己生產的成品。當時一臺冰箱的價格約合一名普通工人二個月的薪水,工人親手敲毀自己的血汗結晶,不禁淚流滿面,也打下海爾堅持品質的基礎。

海爾集團堅持全面實施國際化戰略,以自創品牌的方式進軍國際市場,已建立起一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全球設計網路、制造網路、行銷與服務網路。現有設計中心18個,工業園10個(其中國外2個,分別位於美國和巴基斯坦;國內8個,其中5個在青島,合肥、大連、武漢各有一個),海外工廠及制造基地22個,行銷網點58800個;在海外市場,海爾產品已進入歐洲15家大連鎖店的12家、美國前10大連鎖店。在美國、歐洲初步實現了設計、生產、銷售“三位一體”的本土化目標,專門開發適合當地消費者的家電產品,海外工廠全線運營。

海爾總裁 張瑞敏

【海爾集團發展歷程】

海爾的發展歷程分為四個階段:1984年~1990年,內向型發展階段;1990年~1996年,出口階段;1996年~1998年,海外投資階段(在印尼等地投資);1999年以后,本土化階段(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投資、設計、生產、銷售)。

*1984年~1990年,內向型發展階段

海爾"走出去"靠的是一條漸進式道路,即在逐步取得國內市場領先地位的基礎上,才開始推進國際化。所以在這階段,海爾先在國內市場以創新產品的方式建立海爾的品牌形象。

張瑞敏到四川考察當地市場,有用戶向他反應海爾的洗衣機不好用,時常會堵塞。原來四川很多農人用洗衣機來洗地瓜,所以常導致泥沙、根須等堵塞了洗衣機出水口。 張瑞敏將這個問題帶回海爾總部,但是大家把這事當笑話,張瑞敏卻嚴肅地說,「用戶的難題就是我們的課題。」海爾研發部門因此發明一種專門用來洗地瓜的「大地瓜」洗衣機。這種分眾訂制的行動,讓客戶對海爾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展開海爾訂制電器的行銷新紀元 。

*1990年~1996年,出口階段

1990年,海爾冰箱開始出口德國和美國市場,為了說服挑剔的德國人以打進德國市場,將撕去商標的海爾冰箱和德國名牌冰箱放在一起,讓德國經銷商自行去挑選。經過嚴格檢查及試用后,結果經銷商選中海爾冰箱,因此海爾獲得2萬臺冰箱的訂單,開啟海爾走向國際之路。拉開了海爾產品進入海外市場的序幕。經過九年努力,海爾的營銷國際化取得了豐碩成果:冰箱、冰柜、空調、洗衣機等出口到美國、日本、澳大利亞以及歐洲、東南亞、中東、拉美等市場,共87個國家和地區,海爾的冰箱、空調、洗衣機的生產技術也出口到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南斯拉夫和西班牙等國家。在海外銷售過程中,主要依賴外國專營經銷商設立營銷網點,并建立國際物流中心,保證對海外經銷商的產品供應,贏得了國際信譽。

*1996年~1998年,海外投資階段

自1996年起,海爾首次投資海外,菲律賓海爾CDLKG電器有限公司成立,海爾的冰箱、空調、洗衣機的生產技術也出口到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南斯拉夫和西班牙等國家,還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南斯拉夫、伊朗和美國等國先后投資設廠。

*1999年以后,本土化階段

1999年4月,海爾集團在美國海外第一個「三位一體本土化」的海外海爾,設計中心在洛杉機、營銷中心在紐約、生產中心在南卡州,立足當地發展成本土化的世界名牌。海爾"走出去"的成功,與以下因素密不可分:長期把開發國際市場作為市場營銷的戰略組成部分,跟蹤國際技術和產品資訊變化,堅持高質量,以創造世界名牌為導向,根據各國用戶的不同需求不斷開發新技術、新產品,進行技術創新、產品創新,致力於推行本土化戰略,等等。

【海爾公司的國際化歷程】

擬定三個1/3"國際化戰略

從決定要往外走的戰略構想成型之后,海爾一開始的改革就樹立了遠大的抱負將海爾的最終定位目標就是創造出國際化海爾。而中國的海爾是國際化海爾的一小區塊,而國際化海爾將會包括了美國海爾、歐洲海爾、中東海爾、東南亞海爾等各大版圖。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海爾提出了"三個1/3"戰略",也就是三分之一的國內生產國內銷售;三分之一國內生產國外出口;最后的三分之一則是海外建廠海外銷售。而實施這項國際化戰略的三個原則:堅持出口創牌為導向;出口創牌,首先是質量;先難后易,先打入已開發國家,再打入開發中國家。

在實施這項戰略的過程中,辛苦是一定的,而海爾將以這項戰略創出一條獨特的路徑,在產品往國際走的同時,海爾也有自己堅持的原則:第一臺產品是引進,學習外有的而自己沒有的優點;第二臺產品是國產,設計出屬於自己的產品,提高品質;第三臺則是出口,將產量擴大標準化,出口外銷到各地;第四臺在國外當地生產,減低成本。

在品牌上他們也分為三步在進行,第一步叫走出去,進到國外的主流國家、主流市場。第二步叫做走進去,走進到國外的主流渠道,銷售主流產品。第三步叫做走上去,也就是成為真正當地的一個主流品牌。

出口創牌的播種階段

海爾初步創出了國際市場知名度,海爾邁入國際化戰略的扎根階段,通過產品的設計、制造、營銷三位一體的本土化戰略,牢固扎根海外市場。

美國是當今世界家電制造業的頂級國家,也是家電消費的大國之一,要成為世界級家電著名的名牌,就要在美國扎根。於是,在走出去的前期,海爾在洛杉機、矽谷等先建立設計中心,并在紐約建立貿易公司的基礎上,先創造出海爾的知名度。

"三位一體":當地設計、當地制造、當地銷售

在1999年4月,在家電業里已富有知名度的海爾更在美國南卡州設廠,這對中國或是美國都代表了巨大影響的轟動。與其他公司不同的是,海爾用運用當地資源、人力,這樣特殊的手法很難讓其余公司認同和跟進。2000年3月,美國本土生產的海爾冰箱已經進入了美國消費者的家庭里。美國AHAM統計調查結果顯示,在美國239-280升容積冰箱市場,海爾冰箱已經成功占領35%的美國市場份額,這對海爾來說是不是成功,只是必經之路。

海爾在美國設廠后,海爾貿易公司總經理邁克在專程參觀南卡工廠后,說出海爾品牌在美國已經創出很高的知名度,但那是以出國為基礎的。南卡工廠的投資產,對進一步提高海爾品牌在美國的影響,將會是有質的促進。有了南卡工廠的依托,市場拓展將更加有力,因為美國消費者會認為這是美國人自己的產品,自己的品牌。

的確,南卡的設廠,如預期的一樣,美國幾乎認為海爾就是自己的家電品牌,信任的程度都反應在銷售表上。

在海外投資建廠

海爾在通過海外投資建廠后,為了將國際化戰略實行的更徹底,便增添了三個中心。

一、信息中心。美國有規定,在當地投資建立工廠后,可以加入當地協會,如美國的AHAM、CEA協會,這就表示公司已具備了參與制定當地行業標準的資格,并可了解當地同業動態和競爭對手信息。同時因為美國制造而具備與當地知名品牌公平競爭資格。

二、設計中心。海爾在海外的經營思路都是根據當地消費者的要求來進行設計,透過當地設計,當地化生產,以第一速度把用戶的需求轉化成用戶滿意的商品。在美國,海爾以優先方式推出達到2001年能耗之星標準的品牌之一,以環保為訴求的標準下,帶動了海爾品牌美譽度,同時也帶動其他地區的出口及國內市場的市場發展。

三、資源中心。通過當地工廠掌握當地優勢分供方資源,有助于海爾整合全球資源優勢,提高產品競爭力。現在為海爾提供零件支持國際大東司就有四十多家為世界五百強企業。

跨國并購突破歐洲陣地

歐洲是世界家電王國,世界上許多著名家電廠商都在歐洲,以精致、高品質聞名,因此突破歐洲成為海爾國際化戰略的第二個陣地。

2001年7月,海爾集團跨國并購意大利一家冰箱廠

異於美國設廠的手法,海爾在意大利合并了一間制造冰箱的工廠,并設立海爾意大利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將海爾品牌植入歐洲市場,并且合用當地文化原有的工廠,將原本不良的家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