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海外流回文物 個稅(黃埔港的歷史.)

时间:2024-06-03 21:50:43 编辑: 来源:

等服務業發達;其四,作為國際交往中心,北京有著大量的自然人流動,這為跨境服務貿易提供了便利。  

完善免稅店相關政策,調整海外文物回流關稅  

方案指出,要助力國際交往中心建設。著眼于服務國家總體外交,持續提升重大國事活動服務保障能力。鼓勵國際組織集聚。探索開展本外幣合一跨境資金池試點,支持符合條件的跨國企業集團在境內外成員之間集中開展本外幣資金余缺調劑和歸集業務,對跨境資金流動實行雙向宏觀審慎管理。探索消費、預辦登機一體化試點。鼓勵適度競爭,完善免稅店相關政策。  

方案表示,將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周邊打造功能完善的組團式會展綜合體。提升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規格和能級,將其打造成為國際服務貿易主平臺。推動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和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聯動發展,建設世界級航空樞紐。  

此外,要滿足高品質文化消費需求。打造國際影視動漫版權貿易平臺,探索開展文化知識產權保險業務,開展寶玉石交易業務,做強“一帶一路”文化展示交易館。允許符合條件的外資企業開展面向全球的文化藝術品(非文物)展示、拍賣、交易業務。鼓勵海外文物回流,積極研究調整現行進口稅收政策,進一步給予支持。探索創新綜合保稅區內國際高端藝術展品擔保監管模式。  

解讀:國務院近日批復的《深化北京市新一輪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建設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工作方案》要求,支持王府井步行街在營造國際化消費環境和優質營商環境、打造國際化消費區域等方面先行先試。優化市內免稅店布局,統籌協調在機場隔離區內為市內免稅店設置離境提貨點,落實免稅店相關政策。  

9月18日,在王府井集團召開的“65周年媒體溝通會”上,王府井集團董事長杜寶祥透露,公司計劃在北京環球度假區開設集免稅、奧萊、購物中心為一體的商業綜合體,杜寶祥透露,目前公司正在首都國際機場和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推動機場免稅店落地,具體開店位置在磋商當中。其北京市內免稅店也在布局中。  

上述工作方案還指出,將推動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和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聯動發展。探索飛機維修企業航空器材包修轉包修理業務口岸便利化措施,支持企業提升國際航空器材維修市場競爭力。鼓勵中外航空公司運營國際航線,允許外國航空公司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和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兩場”運營。建設國際航空貨運體系,制定促進北京航空貨運發展政策,支持擴大貨運航權。優化完善貨運基礎設施設備,鼓勵航空公司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投放貨運機隊。完善航空口岸功能,提升高端物流能力,擴展整車、平行進口汽車等進口功能。  

降低文物進口環節稅率,有利于海外文物的回流。國家文物局去年底明確表示,將適時爭取進一步降低文物進口環節稅率,進一步推動降低100年以內文物關稅,并適時推動降低文物進口環節行郵稅與增值稅率。稅收政策的數次調整,降低了文物藝術品進口稅負,有利于鼓勵個人和企業攜帶文物進境收藏、展示和交易。  

近年我國已經多次對進口環節稅率進行調整。在行郵稅方面,2018年以來兩次下調稅率,郵票、藝術品、收藏品稅率即從25%降至20%。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率也連續下調,油畫、粉畫及其他手繪畫原件,雕版畫、印制畫、石印畫原件,各種材料的雕塑原件,關稅稅率從12%降至1%,文物進口環節增值稅標準稅率從16%降為13%。

黃埔港的歷史.

現在的廣州被外地人譽為“物流天堂”,而這似乎在很早以前就有跡可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在廣州;清朝時,清 *** 撤消了其他三個海關,只留廣州一地進行對外貿易……或者,很多廣州人都不知道,廣州港去年再度躋身世界十強之列;目前廣州仍在使用的鐵路車站竟有15個之多。

交通樞紐系統的發達程度,是一個城市文明程度的縮影。

讓我們試著走近這些每天都在默默運作的地方、這些改變我們生活質量的地方。

說文解字

黃埔·黃埔村·黃埔港

黃埔古港舊址在黃埔村,黃埔村不在黃埔區。

一提到黃埔兩個字,廣州人也好,外地人也好,腦子里想起的可能會是黃埔軍校、黃埔港,還有黃埔區,這些地名的來源,都和位于海珠區新胺鎮的這個普通村子有著莫大關聯。

這個如今叫做黃埔的村子,經過專家們的考證,其實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了,一直以“鳳浦”為名,到了清朝,眾多外國商船上下來了許多金發碧眼的“夷人”,這些夷人以他們的發音習慣,把這里稱作“Wanpooh”,漸漸地以訛傳訛,鳳浦就成了黃埔,久而久之,原來的“鳳浦”反沒人叫了。

外國船只與商人的到來,給本地帶來的不僅僅只是一個地名的變化,更是一段輝煌的歷史。

心靈地圖

翻開一段塵封的歷史

如果對這一段歷史沒有去特意了解,很多人會想當然地以為,黃埔古港的位置即使不在如今的黃埔港,也一定就在不遠的周圍,坦白地說,我就是其中的一個。

然而事實是,黃埔古港是在與如今黃埔港隔江相望的黃埔村。

黃埔村和廣州的城郊村并沒有太大的區別。

新的來得太快,舊的還來不及引退,新與舊的并存,就容易給人呈現出凌亂的感覺,廣州的許多城中村就是這個樣子。

如同黃埔村里古色古香的舊建筑夾雜在眾多新式樓房之中而不為眾多人所知一樣,黃埔古港的歷史也一度被歷史的灰塵所掩蓋,不為外人所知。

我們需要認識黃埔古港的歷史。

上世紀八十年代,廣州市華僑研究會對華僑出洋歷史進行調查時,在黃埔村找到了一些港口文物,對黃埔古港的考證進入一個新時期。

之后有多批專家到黃埔村考察,黃埔古港的輪廓更為清晰起來,而在北帝廟發現一面被石灰封住的墻,鏟掉石灰后顯露出8塊石碑,上面寫有“黃埔稅口四元”等字之后,黃埔古港的歷史得到了更進一步的顯現。

中國向來是以農業文明為主的國度,對向海洋的拓展顯然缺乏熱情,但這一點并不意味著海上航運的缺失,否則也就不會有“海上絲綢之路”的出現。

值得一提的是,黃埔古港也被許多專家認為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不過,在明清兩代, *** 采取閉關鎖國的海禁政策,真正使中國陷入一個封閉的環境之中,這種主觀上的拒絕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封建統治者對海洋文化的恐懼。

然而,門想關都關不住,該來的還是來了,最終西方列強還是來了,帶來的是他們的堅船利炮。

其實,廣州自古以來就與海外有了相當頻密的接觸。

尤其在清朝,清 *** 撤消其他三個海關,只允許廣州一地進行對外貿易,這樣一種對整個中國來說是畸形的局面,客觀上卻是廣州的大好時機,這種“萬千寵愛集一身”的機遇,狀況與香港相似,從而成就了萬商云集廣州的歷史輝煌一頁,也使整個嶺南的文化形態吸收了諸多西方文明的成分,呈現出與中原文化風格不盡相同的另一面。

在廣州的對外貿易當中,黃埔古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貨物與人員的進出都必經此地,位置極其突出。

如果說歷史機遇對廣州來說是起到了一個錦上添花的作用——廣州無論如何都是嶺南的中心——那么,對黃埔古港卻是千載難逢。

到后來航運船只的進步,再到黃埔古港的水道限制,再到中國對外貿易重心的轉移,都讓黃埔古港在持續近一個世紀的繁榮之后逐漸退出歷史的中心舞臺。

畢竟,黃埔古港只是一處暫時停泊之地,中外海上貿易的真正中心還是在廣州城,更在背后寬廣的中國腹地。

清同治年間,各國商船停泊黃埔古港的盛況已然不再。

在江邊村落的一輪夕陽中,留在此地的眾多遺跡又經歷著歲月的滄桑,昔日的繁榮逐漸遠去,幻化成古港遺韻與后人的想像。

不過,古港并未真正淡出,它的余脈延續到了如今繁忙的黃埔港,再抬眼看遠方,新落成的廣州國際會展中心里眾商云集,歷史在這里仿佛又是一個輪回,感覺似曾相識。

無可否認,機遇總是偶然,然而,歷史又正是種種偶然寫就的必然。

黃埔古港的興盛與淡出,正是對應著一段歷史的真實書寫。

古港溯源

黃埔古港的形成

廣州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也是歷史上資格最老、歷代相傳、惟一長盛不衰的對外貿易港口。

而作為廣州對外貿易的外港,唐代時設在今黃埔南崗廟頭村的菠蘿廟,到了清朝,黃埔村逐步發展成為廣州對外貿易的外港。

尤其是康熙24年(1685年),清 *** 在廣州設置粵海關,并在黃埔村南邊的醬園碼頭設立黃埔掛號口后,黃埔村就成為中外貿易的必經之地和向外國商船征收關稅之所。

乾隆22年(1757年),清 *** 宣布撤消江、浙、閩海關,僅僅保留粵海關,并作出關于“嗣后口岸定于廣東”,夷船“只許在廣東收泊貿易”的決策。

這樣一來,偌大的中國海上對外貿易集中于廣州一口進行,而且延續到道光20年(1840年),長達一個世紀之久。

鴉片戰爭后,廣州對外貿易的首要地位為上海所取代,黃埔古港也逐漸失去昔日的繁盛,醬園碼頭也由于逐年淤積終于不利于船只的停泊而被放棄。

清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粵海關的黃埔掛號口遷至長洲島,但仍沿用“黃埔”之名。

尋訪之旅

古港死了,但生命力仍在

從嶄新的廣州國際會展中心一直往西,就能見到標有黃埔村的大牌坊。

黃埔村內有許多保存完好的清式建筑,可看處極多,我借著尋找黃埔古港歷史陳列館之機,在村里轉了好一陣,著實領略了一番這個古老村莊的古舊遺風。

歷史精華所在 黃埔古港歷史陳列館

黃埔古港陳列館是在村內梁姓祠堂的基礎上改造而成,總面積約達到2000平方米,由壁畫區、實物區以及中心展區3個部分組成。

在偌大的院內,最醒目的是一幅長達31米、高1.5米的大型漢白玉描金壁畫。

這幅壁畫描繪的,正是當年黃埔古港“一港通商”時期萬船來埠的繁榮景象,其中尤為突出的,是瑞典著名的“歌德堡號”以及美國的“中國皇后號”。

這樣一種萬舸爭流、千帆滿江的場景,在早期的外銷畫中是較為常見的題材,當年來廣州的外國人留下了一幅幅生動的寫生,這幅壁畫正是在此基礎上的再現,生動地反映出黃埔古港曾經的繁華景象。

因為是以黃埔古港為主題的陳列館,位于2樓的展館中心區自然是必看之處。

展覽陳列的布置頗有特色,以清朝古建筑風格,按照傳統的“鑊耳屋”形狀設計的展板位“九曲十八彎”,將黃埔古港的輝煌以及黃埔村的歷史娓娓道來。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嘉慶、道光時期的4塊重修南海神廟碑刻也被收藏在這里。

而在院內的實物展區,散落在黃埔古村內的40多件歷代建筑材料,如石梁、石柱、石刻等,被集中擺放在這里,給人一種“殘垣斷壁”的感覺,有意無意間,歷史的滄桑感與黃埔古港的過去找到了某種聯系。

管理陳列館的阿姨是黃埔村人,笑著說自己以前并不清楚這里曾經是一個世界性的大港口,這些年才開始漸漸知道一些情況。

在我參觀的時候,正巧村里一位上了年紀的阿姨也來看一下展覽。

延續歷史之處 醬園碼頭

黃埔村內民風淳樸,得知我要去尋古港碼頭時,一位路邊的男子還特地給我指路,讓我感動不已。<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