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海外流失文物回歸的途徑(如何看待流失文物回歸祖國?)

时间:2024-05-29 06:25:55 编辑: 来源:

三、文物追索的瓶頸文物追索的瓶頸問題不是回歸成本問題,而是連鎖效應問題。據媒體報道,2010 年7月28日,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在接受印度某電視臺采訪時,很多印度觀眾紛紛給電視臺打去電話,強烈要求英國歸還一顆名為“柯伊諾爾”的鉆石。卡梅倫經 過短暫思考后給出了令印度人失望的答案:“如果這樣做,英國的博物館很快就會空空如也。”卡梅倫的答案可謂一語中的,道出了文物追索難的癥結所在。以大英博物館為例,大英博物館雖然以“British Museum”命名,但從館藏情況來看,卻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級博物館。作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和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的600多萬件館藏文 物中,大部分珍貴文物都是英國人在18世紀至19世紀期間通過各種手段從世界各地“搜集”而來的。其中,來自中國的文物就多達2.3萬件,而且絕大多數皆 為稀世珍寶。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不完全統計,超過160余萬件的中國文物被收藏在47個國家的200多家博物館內。顯而易見,沒有哪個國家的政府和文博 機構敢開先河。因為一旦松口,不光是館藏的中國文物會被追索回去,館藏的其他國家文物也面臨同樣命運。四、如何低成本回歸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就已發現這么多難題。就法律的角度而言,更有三重困境:首先,幾個文物輸入大國拒絕加入相關國際公約,從而不受國際公約的 約束。其次,即使參加國際公約,按照“法不溯及既往”原則,也只能約束公約生效后的文物流失行為。最后,即使“溯及既往”,很多流失文物也早已超過了50 年的追索時效期。由此可見,看似成本最低的文物追索實際上是幾無可能之事。相比之下,捐贈和回購恐怕更為可行。因此,現在的問題是:如何促成文物的低成本 回歸?非常遺憾的是,一些中國藏家的過度關注正在不斷推高流失文物的賣家預期和市場價位。但高價回購顯然并非流失文物回歸的良策。為了實現流失文物的低成本回歸,我有四條建議:第一,政府出臺針對流失文物回購的管制措施,不鼓勵回購流失文物。該措施看似不利于文物回歸,實 際效果則有助于低成本回歸。第二,政府加大文物普查和文物登記工作力度,摸清國內的文物家底,建立系統的文物檔案,為討還追索時效期內的非法流失文物提供 數據庫和證據庫。第三,藏家成立統一參與海外文物回購的組織,通過退出補償或合謀競價等方式,將藏家間的競爭矛盾內部化,避免中國藏家在國際市場上競相抬 價。第四,媒體提高不報道流失文物新聞的意識,主動回避關于流失文物交易的任何新聞和廣告,媒體的不關注就是對文物回歸的最有力支持。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