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海外耕地投資合同項目包括(誰能介紹一下美國的農業政策啊)

时间:2024-05-16 09:17:43 编辑: 来源:

護的理論是糧食市場的不完善性。同其他大多數商品相比,糧食的生產和消費受價格和收入因素的影響較低。用經濟學的話來說,糧食的價格收入彈性較低。從需求方面看,糧食恐怕是價格和收入彈性最低的商品。人們不會因糧食價格上漲而減少其維持生命所必須的糧食消費,也不會因為收入的增加而大幅度增加糧食消費。從供給方面看,糧食的低價格彈性是因為單個農戶無法預知市場對糧食的需求量,而在播種之后,單個農民難以根據市場行情變動調整當年的生產。因此,如果沒有政府的調控和干預,糧食的市場價格難免于大起大落。產量的些微變化,往往導致糧食價格的大幅度振蕩,最終導致糧食市場在供不應求和供過于求之間來回振蕩。農產品市場的完全市場化,不僅有損于農民的利益,而且有損于整個社會的利益 。

但是,糧食市場的不完善性,是一個規范性概念。它可以為美國政府的農業政策提供理論辯護,但并沒有解釋為什么美國政府能夠持續不斷地向農業提供支持和補貼。唯有從政治的角度,方能解釋這個問題。具體而言,美國農民手中的選票,決定美國政府能夠持續不斷地向農業提供政策支持。毫無疑問,農民是美國農業政策的主要受益者。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聯邦政府對農民的直接現金支付額,在農業總純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7%和66%之間。目前農民所有的土地市場價值的25%來自于政府的財政補貼 。因此,利用手中的選票,向國會議員和行政部門施加壓力, 保證農業政策支持的持續不斷,符合農民的利益。

然而,把美國的農業政策視為農民政治壓力的結果,必須解釋這樣一個問題:美國目前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只有200萬,不到美國人口的2%。按照一人一票的原則,美國農民的政治影響力應當已被邊緣化,但事實上美國農民的政治能量大得很。為什么?

在美國的政治體制下,國家的經濟政策一般偏向于那些能夠有效地向國會施加壓力的利益集團。斯氏認為,一個利益集團政治能量大小,不僅取決于它的規模的大小,而且更重要的是取決于它的組織水平上的高低。一個利益集團的組織水平的高低,又取決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克服集體行為中的"搭便車"現象 。如奧爾森(Mancur Olson)在其名著《集體行為的邏輯》中指出的,人口規模小的利益集團,相對于規模大的集團而言,其成員于集體行為有較深的利害關系,而且監督成本也比較低,從而比較容易克服"搭便車"問題,而具有較高的組織水平和較大的政治能量。

自新政以來的美國農民正屬于這種規模小,組織水平高,政治能量大的利益集團。首先,由于人口規模小,政府的農業支持政策,對每個農民來說,利害重大。例如,2000年美國農業的凈收入為464億美元,其中近半數(229億美元)來自于聯邦政府的直接現金支付 。換句話說,兩百萬農民人均從政府財政支持獲得的收入高達11450美元。這些財政補貼大部最終來自于聯邦稅收。美國的納稅人總數當在2億人以上。人均農業補貼負擔大概為100美元出頭。兩者于農業政策的利害關系,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美國農民的組織水平之高、之廣,政治影響力之大,一直為美政治經濟學者所公認。政治學家杜魯門于20世紀50年代指出,"顯然,一個象全美農業協會那樣覆蓋眾多農業州的團體,能比城市利益集團更容易地影響國會的決策。" 這一情況,至今未有本質的變化。今天,盡管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已不足美國人口的2%,但仍有10-15%的縣以農業為首要產業。若得不到農民的政治支持,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都很可能在選舉中敗北 。

最后,美國農業利益集團的政治能量,還得益于美國國會利益交換的慣行。自60年代以來,代表農業利益的議員,往往同代表城市貧民利益的議員,和代表環保利益的議員,結成投票同盟。免費食品券項目事關不少來自城市選區的議員的票田。于是,代表農業利益的議員和代表城市貧民利益的議員,常常在立法過程中互相支持,共同得利。

北海的經濟概況

1950年,北海市國內生產總值0.31億元。1985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6.83億元。

2000年,全市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13.7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6.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1.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5.7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8048元。

2006年,北海市實現生產總值215.8億元,比2005年增長14.3%,人均生產總值14325元。

2012年北海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30.8億元,按可比價計算,較上年增長21.8%。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28.07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310億元,增長39.9%;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92.73億元,增長6.9%。三次產業占經濟總量的比重分別為20.3%、49.1%和30.6%,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82%、85.42%和10.76%。按平均常住人口156.07萬人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0418元。

2013年北海地區生產總值(GDP)734.66億元,增長13.2%;人均GDP達到46000元以上,財政收入113.6億元,增長13.5%;固定資產投資674.91億元,增長23.8%;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300.9億元,增長27.1%。

在連續5年GDP保持年均增長17.1%、財政收入年均增長33.2%的高速增長基礎上,2014年北海地區生產總值(GDP)856億元,增長12.5%,人均GDP超過53000元;財政收入127.4億元,增長12.1%;固定資產投資780億元,增長16%;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597.9億元,增長22.7%。

2014年北海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56億元、增長12.5%。財政收入達到127.4億元、增長12.1%。固定資產投資達到786.2億元、增長16.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597.9億元、增長22.7%,增加值388.4億元、增長21.5%。

種植業

北海種植業以糧食作物為主,其余是油料作物、經濟作物、水果蔬菜等。

1949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866.67公頃,總產量3729.3噸。其中,稻谷播種面積2666.7公頃,總產量2000噸;花生播種面積800公頃,總產量540噸;甘蔗種植面積40公頃,總產量528噸。

1965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10280公頃,總產量11873噸;花生播種面積1780公頃,總產量1482噸;甘蔗種植面積280公頃,總產量3924噸。1982年后,全市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多種經濟得到發展。

1985年,全市(含合浦、下同)耕地面積82606.7公頃,糧食播種面積9.32萬公頃,糧食產量23.57萬噸,全市農業總產值3.1億元。

2002年,農業總產值73.18億元。蔬菜、蠶桑、花卉等經濟作物面積擴大2666.67公頃,優質谷率、甘蔗良種率、水果優質率分別達75%、95%和75%。形成了香山雞嘴荔、金品優質果菜等農業品牌。

2006年,耕地總資源80879公頃,實有耕地面積76078公頃,其中水田41508公頃,旱地34570公頃,全市人均耕地0.07公頃。全市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8.57萬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9.32萬公頃,經濟作物播種面積5.75萬公頃(其中油料作物播種面積1.63萬公頃,甘蔗播種面積2.82萬公頃,木薯播種面積1.16萬公頃);其他農作物播種面積3.50萬公頃(其中蔬菜播種面積3.10萬公頃,西瓜0.39萬公頃)。年末果園面積1.66萬公頃。全市主要農產品總產量:糧食43.7萬噸,油料4.25萬噸、甘蔗191.63萬噸、蔬菜55.77萬噸、水果6.88萬噸。

2012年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183271公頃,比上年增加1273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80417公頃,比上年增加45公頃;油料種植面積15297公頃,減少157公頃;甘蔗種植面積32861公頃,增加977公頃;蔬菜種植面積35268公頃,增加613公頃;木薯種植面積14375公頃,增加23公頃。2012年糧食產量38.02萬噸,同比增長6.27%;油料產量3.81萬噸,增長1.15 %;甘蔗產量238.11萬噸,增長3.19%;蔬菜產量72.46萬噸,增長4.13%;園林水果產量9.69萬噸,增長6.07%。

林業

1949年底,北海僅有馬尾松幼林264.13公頃。1952年建立木材公司。1953~1959年,龍潭、曲灣、軍屯、東星建立集體林場,造林1117.4公頃。1960年5月建立國營大江林場。1964年,國營林業苗圃7個,農村集體林場9個,全市造林3600公頃。1979年進行海防林調查,全市森林面積為4600公頃,活立木蓄積19.74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16.7%。1990年,北海市森林面積2972公頃,森林覆蓋率11.54%,活立木蓄積11.02萬立方米,造林面積7423公頃,林業用地面積5734公頃,人工林撫育面積173.33公頃。2000年,北海市有林業用地11.58萬公頃,森林面積8.22萬公頃,森林覆蓋率28.6%,活立木蓄積195.57萬立方米。全市宜林海岸線長440.14公里。營造沿海防護林1145.13公頃、紅樹林133.33公頃、速生豐產林1640公頃。森林監測面積6.55萬公頃。全市總產值2759萬元。2006年,全市完成植樹造林4537公頃,速生豐產林4201.33公頃,營造防沙治沙林266.67公頃,經濟林總面積達1.95萬公頃。全市總產值2.6億元。水產

水產業是北海重要行業。早在秦漢以前,北海先民利用地緣優勢,從事海洋捕撈業——潛水采珠。東漢時期禁止民間采珠貿易,采珠者轉以捕魚。明、清年間,北海海洋漁業已初具規模。1949年北海水產品產量5518噸。解放后,北海捕撈業快速發展。1990年,北海市出海從事海洋捕撈人數9592人,水產品產量11.01萬噸。主要海產品有魚類、蝦類、貝類、蟹類及其他種類。除海洋捕撈外,在20世紀50年代后期,北海開始海水養殖,80年代后開始淡水養殖,90年代后,海水、淡水養殖有了長足發展。基本形成對蝦、文蛤、牡蠣、珍珠四大龍頭品種的養殖基地。淡水養殖以養殖、鳙魚、鰱魚、鯉魚、羅非魚等為主。2000年,四大水產專業市場建成。全市水產品總產量85.5萬噸,總產值53.5億元。其中海洋捕撈54.5萬噸,產值33.2億元;養殖產量30.11萬噸,產值23.73億元,養殖面積3.24萬公頃。全市人均水產品占有量600公斤,漁業人口平均純收入6053元。

2006年,全市擁有漁業鄉鎮(辦事處)24個,漁業勞動力人口約18萬人。全市水產品總產量96.54萬噸,比上年增長7.5%;水產品總產值49.87億元,比上年增長13.2%。其中,海洋捕撈產量53萬噸,產值31.46億元;水產養殖產量43.5萬噸,產值18.41億元。捕撈作業有拖、圍、刺、釣、繒和張網等10余種,以拖網為主。畜牧

北海市畜牧業養殖品種主要有豬、牛、羊、雞、鴨、鵝、鴿等常見畜禽品種。1981年,北海興起養鵪鶉。1990年末耕牛存欄量20255頭。年內出欄肉牛2150頭,山羊存欄840頭,年產奶量167.31噸。生豬年末存欄量為43500頭。1991年以后,出現專業化養豬、雞、鴨場,養殖量在萬頭以上。

2000年,全市生豬飼養量110.41萬頭,牛飼養量19.27萬頭,家禽飼養量4625.34萬羽。年內生豬出欄54.96萬頭,牛出欄1.98萬頭,羊出欄0.57萬頭,家禽出欄2688.32萬羽;肉類總產量9.92萬噸,禽蛋產量1.92萬噸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