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清朝前期廣州對外貿易影響有多大(清朝“康乾盛世”時期的對外關系)

时间:2024-06-01 20:30:35 编辑: 来源:

呀!讓韃靼人繁殖,讓漢人絕種。這就絕對保證了沒有任何不純的混雜。”

英人軍官F·A·Lindley的《太平天國革命親歷記》中寫道:“為了徹底消滅愛國情緒,滿洲人強迫被征服的中國人剃去他們從古以來就作為珍愛裝飾的長發,強迫他們垂辨,并采用韃靼服裝,違者處死。據說,寧死不肯忍受這種民族屈辱的人有千千萬萬。變更民族裝束在一切征服手段中是最明顯最能壓制人的;這無疑是粉碎中國人民精神的有效方法。凡不肯忍受的就失去了頭顱。”

“在清王朝的進展和維持時期,慘道屠戮的犧牲者之多,是歐洲人從來所不能思議的,雖然根據清人入侵以來不斷發生的人民反叛和對人民所施行的屠殺的確鑿記載來判斷,這些被毀滅的生命是從亞歷山大到成吉思汗以來歷罕見的。滿洲人的野蠻統治是史無前例的;他們的殘暴的酷刑,尤其施于反叛者的酷刑,以及他們所制定的刑律,都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污點。”

……

“中國人在滿洲人入侵之前是富足的。優裕階級的住屋舒適而堅固。現在中國人已沒有多少顯著的財產,稍露財產跡象就成為政府官吏的勒索對象.從韃靼人進入中國那天起,中國就不斷地衰落下去,現在人民可以比作匍匐地上的牛馬,有一天算一天地活著,最墮落的迷信使他們的智慧變得遲鈍愚昧。……”

滿清入關并不代表少數民族利益,在滿清二百多年的統治下,少數民族同樣生活在空前黑暗中,滿清對于準格爾部族的斬盡殺絕都是歷史罕見的種族滅絕行為,對回族的種族歧視,對西南苗民屠殺都是空前的。就連視為“親兄弟”的蒙古族,也用羈縻政策進行削弱。據《馮玉祥回憶錄》記載:“蒙古本有一千二百萬人。在滿清長期統治之后,今已減少至五十萬人。滿清利用喇嘛教以統治蒙古人民,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須當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須當喇嘛;僅有一人可為娶妻生子的平民。……女子沒有充當喇嘛的福氣,但又難找得相當的配偶,于是都做了內地人泄欲的對象。事實上形成一個亂交的社會。同時男女衛生都不講究,染上淋病、梅毒以后,惟有聽其自然。……若任其繼續存在,馬上就會有滅絕種族的危險!”

滿清入關后除了非常沉重的民族壓迫外,還帶來了奴隸制的殘余,滿清旗人還跑馬圈地,把戰爭中掠奪的人民和被圈地農民強制為奴。在清代,旗人犯罪罪減一等,漢人犯罪如果判三年,旗人只要枷號四十天就能釋放。

如果農民因為各種原因投充為奴后,“一家老少盡為奴,八旗地主可以任意奴役而不給任何代價,甚至連農民的妻女也可以任意奸淫霸占,顯然這些投充八旗地主的農民和地主的關系是奴主關系”(《翦伯贊歷史論文集》256頁)。據《東華錄》、《十朝圣訓》記載,八旗貴族還時常在京城內劫掠霸占民女,攘奪漢人土地房舍,蹂躪漢人墳墓,鞭打漢人長官,種種暴行層見疊出,習以為常。

由此可見,滿清265年是對先進生產力的最大破壞和阻礙,是對先進文化發展的最大毀滅。滿清入關后的大屠殺是對中國人的犯罪,滿清統治是對中國人的奴役。滿清值得稱頌嗎?

六、滿清中后期繁衍出一代歷史上最腐朽、頹廢、無能的一群貴族,這就是有名的“八旗子弟”。

在政治上八旗子弟以“保大清不保中國”心態,把自己的利益始終放在中國利益的對立面上,先后八次反侵略戰爭沒有一次堅決斗爭到底的,總是以投降妥協為終結,這是造成一次次喪權辱國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國閉關鎖國、近代落后,幾次改革失敗的主要原因.

七、由上述分析我們再從資本主義萌芽狀態看宋、元、明、清

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從來就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分別是生產力發展帶來的新型資本主義的經濟萌芽、資本主義性質的意識形態以及代表資本主義的政治利益集團。元和宋那是沒法比的,評論元代就沒人提出什么資本主義萌芽,清和明比呢?就拿1840年前沒有遭遇帝國主義入侵前的清和明萬歷年比較,新型資本主義經濟萌芽這點暫時承認明清基本等同。可是意識形態呢?一個是文字獄結束后的鴉雀無聲、萬馬齊喑,閉關鎖國。一個是思想活躍,到處結社、出現了東林黨、以及后來的復社,民間結社議政很盛,是一個批判宋明理學大思想家迭出的時代,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接受西方科技和文明。代表市民文化的作品層出不窮。

再看資本主義性質的新型政治力量,一個是死氣沉沉,沒有結社、集 會,沒有進步階級利益集團。一個是代表資本主義的市民利益集團手工業者和明朝封建制度開始激烈斗爭了,在蘇州和湖北就有工人爆發了抗議和暴動,犧牲者還贏得知識分子的贊揚。張溥寫的《五人墓碑記》就是對此記載和歌頌。

如果滿清王朝正常發展,沒有遭遇帝國主義入侵,按滿清這種社會狀態能否發展到明末資本主義萌芽程度也大可懷疑。清代的劣勢還在于有代表最封建、最落后、最保守的八旗貴族集團,這個集團對任何改革都是堅決的阻礙,八旗子弟不經產、不經商也瞧不起工商業者同民族資產階級勢同水火。是中國發展資本主義最頑固強大的阻礙力量。

如果按王朝興亡規律,二百年左右就會出現農民起義,王朝顛覆。對比明末農民起義和太平天國和義和團運動,哪一個更開明更先進呢?滿清殘酷統治下,人民麻木愚昧,粗淺的愚教流行,太平天國即便成功,那種不合時代、社會的宗教思想也很難促使社會發展進步,需要徹底改造。義和團更不用說了,對現代文明抱著敵視的態度。

可見蠻族入侵乃至統一對于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破壞作用,歷經多年都無法恢復。這不是倒退嗎?

指出清朝前期外貿機構名稱,概述清朝對外貿易政策及其直接后果

清朝前期外貿機構為“十三行”。

政策:對外貿易進行了嚴格的限制,規定一口(廣州)通商,對外貿易必須通過官方壟斷的代理商“十三行”進行。

直接后果:清朝的外貿政策束縛了中國民間對外貿易的發展,阻擾了中外正常的貿易進行,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唐朝和清朝前期在對外貿易表現各有什么不同表現?

唐朝對外開放

唐朝時期,政府采取開放的外交政策,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與中國同上往來的國家發展到70多個。唐朝擁有一個更包容的胸襟,不僅是經濟,還有文化和宗教,促進了中國經濟文化的繁榮,也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官方設置的交易(交流)成本比較低,此外唐當時是世界上在各方面的都處于領跑者的水平,且交易各方都有收益,作為中心的唐朝其收益(對內)是為正的。唐朝是主動的。商品涉及各個方面。

清朝 閉關自守

清朝前期對外貿易政策具有閉關性。其打開國門,睜眼開世界是被動的。其為一個內生循環被外部干擾的打斷,為千年未有之格局。農業國與工業國(殖民主義)之間,被動的和多為傾銷型,還包括諸如由國家政府鴉片的非正常貿易。

清朝前期的對外貿易政策是什么

清朝前期基本實行的是閉關鎖國的貿易政策,只有在廣州有一個通商口岸,還是受到官府嚴格管制的

一直到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后,才被迫開啟了五個通商口岸與英國及其他西方列強貿易

清朝“康乾盛世”時期的對外關系

努爾哈赤創建的大清王朝于1644年入關,問鼎中原。從此,清朝統治中國達268年之久,直至1911年辛亥革命時滅亡。17--18世紀中國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代皇帝的專制統治。清王朝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大量適時的經濟和政治改革,特別是重新開拓和統一了中國原有的疆域。這一時期的中國是世界公認的一個獨立而相當強大的帝國。

17、18世紀中國 社會 的各方面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下達到極致,經濟取得了有史以來的最高成就。農業、手工業、貿易、城市發展等都曾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乾隆末年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第一位。從農業來看,不論是當時的人口數量,還是耕地面積,都遠遠超過了以往的 歷史 時期。

據統計,全國耕地面積由1685年的6億畝增加到1799年的10.5億畝,糧食產量則迅速增至2040億斤。當時中國農作物的總產量居世界第一,而且糧食收獲率也遠遠高于歐洲。人口從1700年前后的約1.5億增加到1794年前的約3.13億,占世界9億人口的1/3。從手工業來看,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手工作坊、手工業逐漸增多,手工勞動的分工進一步精細。隨著手工業的發展,產品市場逐漸擴大,銷路遍及全國,有些產品還銷往國外。對外貿易也急劇增長,主要出口商品有茶、絲、土布,對外貿易長期出超,乾隆末年,每年出超達85萬兩白銀。正是為了平衡對華貿易逆差,英國把大量的鴉片運進中國。中國的城市也有很大發展,到19世紀初,全世界有10個擁有50萬居民的城市,中國就有6個。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稱贊中國是“舉世最優美、最古老、最廣大、人口最多而治理最好的國家”。

就在同一時期,在地球的另一端爆發了一系列改天換地的偉大革命——工業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啟蒙運動。此后不到100年的時間,就徹底改變了中國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中國由一個洋洋自得的天朝上國急劇墜人落后挨打的境地而一蹶不振。

清朝建立后,在對外關系方面主要與日本、朝鮮、東南亞各國、歐洲、俄國等發生了政治、經濟以及文化聯系。但是,在中國人眼里,中國就是天下,皇帝作為統一萬方的“大子”,持有“溥大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賓,莫非王臣”的觀念統治“天下”;視周邊民族地區為蠻夷之地,朝廷以“懷柔遠人”為國策,惟望“四方來朝”。因此,清未以前的中國政府從無外交部一類的外交機關,在清代前期分別以禮部和理藩院處理外交事務。

在對亞洲各國關系方面,1627年清太宗皇太極在位時,李氏朝鮮就已承認了清朝的宗主國地位。從1633年起,日本為了防止白銀外流和清除西方殖民主義思想的影響,德川幕府頒布了《鎖國令》,即實行鎖國政策,嚴禁日本船只出海和天主教的傳播。但是,這項政策對中國并無多大影響,日本的長崎與中國沿海各地仍有貿易往來。康熙年間清王朝收復臺灣后,于1683年實行“開海貿易”政策,加強和密切了與東南亞各國的聯系。

在與西方各國和俄羅斯關系方面,清政府于1684年在廈門設立“洋行”。1686年在廣州設立十三行,實際上大約有40~50家,準許與荷蘭、英國、法國、葡萄牙等國經營進出口貿易,代收稅銀。在康熙統治期間,清政府處理了有爭議的西方傳教士問題。

1706年,康熙下令禁止西方各國在中國傳布洋教,1722年天主教傳教士不得不離開中國。然而,由于國際交往中存在的各方商業利益的競爭和不同文化上的盾,以及國內和國際形勢的變化,到了雍正(1723-1735年在位)和乾隆(1736-1795年在位)統治時,清政府開始逐漸實行“閉關自守”的政策---為了維護它所繼承下來的中國封建專制制度,在18世紀中期采取的一種保守的對外政策。中俄關系主要集中在邊界和領土問題上,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后,為兩國關系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原則基礎。1782年(雍正六年)簽訂恰克圖條約基本解決中俄兩國領土問題。

如何理解“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農民身份的提高,租佃制普及到全國”?

一、扼殺晚明思想啟蒙運動,扼殺資本主義萌芽。強化落后而僵化的封建專制制度。

明代中葉以后長江中下游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標志著儒家文明內部,工商業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江南一帶到處是資本主義萌芽。各國歷史上封建國家都有權對工商業攫取過多的利潤加以剝奪。明王朝所為只是巧立名目,加大征稅比率。沒有出現漢武帝時期命令商人拿出一半家產以佐官府導致“商賈中家以上大率破”。但是明代工商業者已經成為相當強大的社會力量,對于這種加稅也不能忍受。出現大規模反對礦監,稅使的民變運動不斷發生。大規模的幾十次,一般規模的幾百次。(《儒家文明》)“民變”不同于農民起義,有這類斗爭,“平等”、“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