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溶血網織紅細胞計數會有什么變化(血液的血液成分)

时间:2024-05-20 16:27:36 编辑: 来源:

砷劑、放射治療等;⑤網狀內皮細胞系統吞噬功能加強:如脾功能亢進。

2.嗜酸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增加

①變態反應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血管神經性水腫、食物、花粉過敏、血清病等;

②寄生蟲病:侵入組織的急性血吸蟲病、絲蟲病、幼蟲移行癥可明顯升高;

③某些皮膚病:如濕疹、剝脫性皮炎、天皰瘡、銀屑病。嗜酸細胞增多的程度與皮膚受損范圍的大小呈正比;

④某些血液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何杰金病、嗜酸性淋巴細胞肉芽腫等;

⑤腎移植術后發生排斥反應前期、燒傷等;

⑥其他:如熱帶嗜酸性粒細胞增多癥,接受放射治療者。

嗜酸性粒細胞減少

①傷寒、副傷寒早期嗜酸性粒細胞可以消失或減少;

②應激狀態或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后減少。

3.嗜堿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增多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癌轉移、鉛、鉍中毒、化療和過敏性疾病。

嗜堿性粒細胞減少

嗜堿性粒細胞減少無意義。

4.淋巴細胞

淋巴細胞增多

①百日咳桿菌感染時淋巴細胞可高達0.60—0.80;

②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異常淋巴細胞可占0.20--0.50;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血象中大多為小淋巴細胞;

③麻疹、風疹、流行性腮腺炎、出血熱等都可以增多;

④淋巴細胞白血病,特別是慢性淋巴白血病,淋巴細胞顯著增多,其次是淋巴瘤細胞白血病;

⑤中性粒細胞減少時,淋巴細胞相對性增多,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甲狀腺功能亢進癥;

⑥腎移植術后排異前期,淋巴細胞絕對值增高;

⑦嬰幼兒、尤其在發生佝僂病及營養不良時。

淋巴細胞減少

①過度放射損傷:淋巴細胞減少的程度與放射劑量成正比,并出現微核等核變性的形態;

②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時;

③淋巴細胞相對減少:急性傳染病或細胞免疫缺陷病等,由于中性粒細胞增多而致淋巴細胞百分率減低,

5.單核細胞

單核細胞增多:

①某些感染:如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瘧疾、黑熱病、活動性肺結核、急性感染的恢復期;

②某些血液病:如單核細胞白血病、何杰金病、粒細胞缺乏恢復期。

單核細胞減少

臨床意義不大.

全血細胞減少

全血細胞減少是指外周血液中主要的三種細胞(中性粒細胞、紅細胞、血小板)減少,又稱為三系細胞減

少。常見于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慢性活動性肝炎、肝硬化、重金屬中毒、重癥感染等

6.嗜酸性粒細胞

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計數

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數雖可從白細胞總數及分類間接地求得,但不如直接法準確有時必要做直接計數來

查明其增多的程度。

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在含有伊紅的低滲溶液中被染戒紅色,而紅細胞及其他白細胞破裂或溶解。臨床上常用作腎上腺皮質功能測定或急性傳染病、外科手術及燒傷病人預后的估計血小板計數(BPC)。

血小板計數(BPC)

正常參考值:100--300 X10的9次方/L(10萬—30萬/mm的3次方)

臨床意義

血小板的數量、功能與止血、凝血機制有密切關系。血小板板小于80 X 10的9次方/L為血小板減少,30—50 X 10的9次方/L時可自發紫癜,20—30 X 10的9次方/L 時可能有內臟大出血。血小板計數大于800 X 10的9次方/L 為血小板增多。

血小板減少可見于

1.血小板生成障礙:如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強烈化療后;

2.血小板破壞增多: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脾功能亢進、體外循環、系統性紅斑狼瘡;

3.血小板消耗過多:DIC、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家族性血小板減少;

4.巨大血小板綜合征、灰色血小板綜合征異常等。

血小板增加可見于

1.骨髓增殖性疾病:原發性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慢性期、骨髓纖維化早期;

2.急性反應:急性大出血、急性溶血、感染、脾切除術后。

說明

血小板一天內的變動可相差6%—10%;靜脈血比毛細血管高10%左右;劇烈運動和冬季數量增高;月經時減少,月經后逐漸增高;高山居民可有生理性血小板增高。

血糖類檢驗血清葡萄糖(GLU)

正常參考值

葡萄糖氧化酶法:3.9—6.1 mmol/L(70—110 mg/gl)

臨床意義

血糖升高

1.生理性或暫時性:常在餐后1~2小時或注射葡萄糖后,或情緒緊張時,或注射腎上腺素后血糖會暫時性升高。

2.高血糖的病變:糖尿病、甲亢(甲狀腺機能亢進)、腎上腺皮質機能亢進、垂體前葉機能亢進、嗜鉻細胞瘤等。

3.顱腦病變:顱腦外傷、腦膜炎等。

4.機體脫水:如嘔吐、腹瀉、發熱等。

血糖降低

1.生理性或暫時性:如饑餓或劇烈運動后,注射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

2.低血糖病變:胰島p—細胞瘤、垂體機能減退、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甲減(甲狀腺機能減退)等。

不知道對你有沒有幫助~呵呵~

血液的血液成分

一、血漿

血漿相當于結締組織的細胞間質,其中血清為淺黃色半透明液體,其中除含有大量水分以外,還有無機鹽、纖維蛋白原、白蛋白、球蛋白、酶、激素、各種營養物質、代謝產物等。這些物質無一定的形態,但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1L血漿中含有900~910g水(90%~91%)。65~85g蛋白質(6.5%~8.5% )和20g低分子物質(2%).低分子物質中有多種電解質和小分子有機化合物,如代謝產物和其他某些激素等。血漿中電解質含量與組織液基本相同。

二、血細胞

在機體的生命過程中,血細胞不斷地新陳代謝。紅細胞的平均壽命約120天,顆粒白細胞和血小板的生存期限一般不超過10天。淋巴細胞的生存期長短不等,從幾個小時直到幾年。

血細胞及血小板的產生來自造血器官,紅血細胞、有粒白血細胞及血小板由紅骨髓產生,無粒白血細胞則由淋巴結和脾臟產生。

血細胞分為三類: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

擴展資料:

常見的血液病:

溶血性貧血的檢查

溶血性貧血的檢查

溶血性貧血的檢查,我們人體內流淌著鮮紅的血液,在我們體內,每天都有很多的血細胞衰老死亡,但同樣的,每天都會有很多新的血細胞誕生,如果這些血細胞發生了病變,我們身體的健康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現在分享溶血性貧血的檢查。

溶血性貧血的檢查1

一、溶血性貧血的`檢查

紅細胞檢查、全血細胞計數、血液檢查、不穩定性血紅蛋白試驗、異常紅細胞形態檢查、cd55、cd59檢測、溶血試驗、間接膽紅素、糖化血紅蛋白、新生兒溶血癥篩查、骨髓象分析、血常規。可以判斷紅細胞計數下降,一般呈正細胞正色素性貧血。

紅細胞破壞過多的直接證明如血漿游離血紅蛋白增多、間接膽紅素增多、結合珠蛋白減低、血紅蛋白尿以及紅細胞壽命縮短等。紅細胞破壞過多的間接證明骨髓紅細胞系統代償性增生,骨髓象表現為紅細胞系統明顯增生活躍,粒紅比例降低甚至倒置。

紅細胞形態異常,外周血出現有核紅細胞。網織紅細胞增多,反映骨髓紅細胞造血功能,網織紅細胞一般以%表示。紅細胞老化的生化標記物,紅細胞肌酸含量【正常(5.2±1.9)mg/dl,RBC】增多反映紅系代償性增生,外周血年輕紅細胞比例增多。

紅細胞糖化血紅蛋白減少如果可以除外糖尿病和失血性貧血,糖化血紅蛋白測定是評價溶血的有用指標。根據病情、臨床表現、癥狀、體征選擇做X線、B超、生化、肝腎功及CT、MRI等檢查。

二、溶血性貧血能不能治好

首先溶血性貧血能治愈,營養要合理,只要調理好自己的飲食方面,那么就能讓自己的身體更好的恢復起來。希望患者重視這些問題,同時也讓自己多吃新鮮的食物,不要亂吃一些沒有營養的食物。另外還要說的就是患者的飲食方面,多吃新鮮的食物,少吃辛辣等刺激性的食物。適當的讓自己吃牛奶、蛋黃、瘦肉等等的食物,對自己的身體都是有幫助的,希望患者注意這些問題。

最后還要說的就是患者的生活方面,多關注自己的病情,讓自己好好的休息起來。建議患者一定要加強自己的營養,多吃富含鐵的食物,積極的進行治療。對自己的身體非常有幫助的。

溶血性貧血的檢查2

一、什么是溶血性貧血

溶血性貧血系指紅細胞破壞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償不足時發生的一類貧血。如果骨髓能夠增加紅細胞生成,足以代償紅細胞的生存期縮短,則不會發生貧血,這種狀態稱為代償性溶血性疾病。

二、溶血性貧血的種類

急性溶血:起病急驟,可突發寒戰、高熱、面色蒼白、腰酸背痛、氣促,乏力、煩燥,亦可出現惡心、嘔吐、腹痛等胃腸道癥狀。

慢性溶血:起病較緩慢,除乏力、蒼白、氣促、頭暈等一般性貧血常見的癥狀、體征外,可有不同程度的黃疽,脾、肝腫大,膽結石為較多見的并發癥,可發生阻塞性黃疽。下肢踝部皮膚產生潰瘍,不易愈合,常見于鐮形細胞性貧血患者。

三、溶血性貧血的調理

1、生活調理

感染、勞累、精神刺激等常常成為該病發生急性溶血的誘因,生活調理至關重要,要起居有常,隨氣候的變化及時的增真的了解減衣服,避免外感。

2、飲食調理

本病病機為虛夾雜,病及多為氣血兩虧,腎則脾腎俱虛,平素以虛為主或虛中夾實。禁忌生冷瓜果以免損傷脾胃,辛辣滋補之品亦當避免或少食,時時顧護脾胃。

3、精神調理

正確對待疾病、避免重體力勞動。避免精神緊張、調情致,勿激動,可適當鍛煉,以增強體質,但氣血虧虛者勿練氣功,以免動氣耗血,加重氣血虛。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