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環境貿易投資之間的關系(國際貿易與國家經濟發展的關系)

时间:2024-05-18 03:41:45 编辑: 来源:

了1989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公司法的修正條款,要求公司的經營者為公司的利益相關者負責,而不僅僅是對股東一方利益負責。目前,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等都在《公司法》中加入了對公司利益者相關的保護,強調企業應有的社會責任。

如今,企業的社會責任已成為世界各國關注的一個熱點問題。在美國、在歐盟,對企業進行績效評價時已將社會責任作為一項重要指標。《財富》和《福布斯》雜志在企業排名時都加上了社會責任標準。近年來,一個新的國際貿易標準——SA8000社會責任標準已經成為國際貿易中的一個附加條件。由此可見,企業的社會責任已經越來越受到重視。

中國國有企業在改革開放前承擔了過多的社會職能而包袱沉重。改革開放后,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政企分開及民營企業的異軍突起,國際資本的大量涌入,資本的逐利,及以企業利潤最大化、成本最小化為目標的企業經營理念的思想為眾多企業所接受,導致了眾多企業忽視環境保護,忽視企業利益者相關權益,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比較嚴重。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和構建諧社會觀念的確立,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已成為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現實需求,已經從外在壓力轉變為一種內在動力。我們可以用Mark S.Schwartz(2003)提出的企業社會責任驅動模型來加以分析。

Mark于2003年提出了三個相交圓來描述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動因和機理(圖1)。他認為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動力來自三個方面:經濟、制度、道德,并根據三個動因交集不同將企業社會責任劃分為四種不同類型,即經濟因素主導型、制度因素主導型、道德因素主導型和平衡型。

Mark企業社會動力模型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維度劃分有四個交集。鞠芳輝(2005)認為道德和經濟動因往往難以區分,因為很多道德的動因可以被解釋為長期經濟利益。實際上從經濟學的角度講,無論是經濟、道德、制度的動力都可以被解釋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

從經濟倫理學的角度來分析,效益與公平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企業為了長期的利益的考慮,在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必然會重視企業利益相關者的合理訴求,必然會將對環境、生態的保護轉化為內在的行為。

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企業在各種資源產權界定明晰的情況下,為減少交易費用,必然會采取合約的形式承擔資源占用或對環境、對生態、對公眾利益損失的補償成本,從而為企業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來分析,新古典經濟學認為企業利益最大化或股東利益最大化是企業經營應承擔的惟一責任。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就會增加社會責任成本,企業的成本就會提高,價格就會上升,企業就會失去競爭力,因此企業只應承擔遵守基本社會規則的經濟責任(Milton Friedman)。而社會福利經濟學認為,企業不僅是經濟人,而且也是社會人,不能僅僅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惟一存在目的,而應最大限度地增進包括股東利益在內的所有社會福利。這就包括企業利益相關者的社會利益,即員工利益、消費者、債權人、環境利益等等。兩者的差別在于前者關注的是短期利益而后者關注的是長期利益,也就是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誤區

1、強化社會責任管理會導致企業經濟效益的降低。這種思想主要是受傳統經濟學的影響,認為強化社會責任管理會增加社會成本,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價格,從而使企業失去競爭優勢。而事實上,強化社會管理將會提升企業的社會形象,改善企業與政府、公眾及利益相關者的關系,短期的成本會有所增加。從長期看,會促進企業的管理創新,提高員工的忠誠度和歸屬感,長期成本不僅不會增加,相反還會有所下降,長期的經濟效益將會逐步得到顯現。

2、強化社會責任管理不應納入企業戰略管理的目標。這種思想主要受傳統戰略管理思想的影響。傳統戰略管理認為企業戰略管理目標,主要包括企業的經濟目標、人力資源目標、財務管理目標、企業組織建設目標、企業技術創新目標、企業文化建設目標、企業信息化建設目標等。這種思想觀念沒有考慮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沒有考慮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與企業的可持續的贏利能力,沒有考慮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與社會環境、生態的影響因子及與區域經濟的發展及企業增長方式轉變等。因此,制定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應將社會責任管理納入企業戰略管理目標范疇。

三、企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中社會責任管理的路徑探尋

2、超前研究,制定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目標體系。在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企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從社會責任管理經濟驅動走向可持續發展戰略驅動。企業應制定切實可行、符合企業特質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目標體系,將這一目標體系納入企業戰略管理目標體系中去,并合理配置各種資源與條件,進行認真的經濟分析,使企業的社會責任管理目標與企業的長期收益相一致,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相一致,與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相一致。

3、分類管理,創新社會責任管理的戰略措施。陳迅(2005)建立了企業社會責任分級模型,把企業社會責任的不同類型分為三個層級:一是“基本企業社會責任”,包括對股東負責、善待員工。二是“中級企業社會責任”,包括對消費者負責、服從政府領導、搞好與社區關系、保護環境;三是“高級企業社會責任”,包括:積極慈善捐助、熱心公益事業。他同時還指出,“基本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必須首先做到的,“中級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存在的保證,“高級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的自愿性選擇。

筆者認為企業應對社會責任進行分類管理。對涉及經濟成本的,企業應進行認真的成本效益分析,特別是長期效益分析;對涉及道德倫理的,政府應通過法律法規來進行規范和調節,如保護消費者行為、保護員工合法權益、保護環境、保護生態等,應通過環境保護法等進行規范;對涉及制度的,應作出相應的制度安排,如通過稅收制度來鼓勵慈善捐助和公益事業;對涉及節能、降低能耗的,也可以通過稅收制度、補貼制度來鼓勵技術創新等。同時,創新社會責任管理,既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也需要政府的支持與配合。

4、理順機制,構建社會責任管理與企業績效評價掛鉤的評價體系。強化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形成企業內在驅動的社會責任需求,實現企業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還必須改革對企業的評價方法,形成合理的評價機制。應將企業社會責任指標納入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美國及歐盟的一些國家已將企業社會責任評價納入對企業績效評價體系中,如《財富》、《福布斯》、《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哈佛商業評論》等等。國外已形成了一種企業主動加強社會責任管理、主動履行社會責任義務的熱潮。

目前我國對國民經濟增長提出了綠色GDP、幸福指數等指標體系,還沒有制定關于企業社會責任的有關指標體系。因此,強化社會責任管理迫切需要建立企業績效評價與社會責任管理相掛鉤的評價機

國際貿易與國家經濟發展的關系

當代國際服務貿易迅速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經濟結構發生了歷史性 的變化。20 世紀 60 年代起步的新科技革命加速了這種歷史演變的進程,從 而導致世界貿易結構和人們社會生活方式的改變。具體來說,當代國際服務 貿易的發展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世界產業結構的重心向服務業偏移。 按照發展經濟學的經濟增長階段論的說法,隨著國家經濟能力的增長,

該國的產業結構將依次提升,逐步由農業經濟過渡到工業經濟,再由工業經 濟發展到服務經濟。本世紀 60 年代初,主要西方工業化國家都已完成了本國 的工業化進程,開始步入后工業化的發展階段,即國內經濟重心向服務業偏 移。新科技革命的介入為這種經濟結構的轉型提供了杠桿,從而加速了這一 進程。

根據統計,1960—1985 年間,西方主要國家的服務業就業人數占整個就 業人口的比重由 51.6%上升到 60.7%,其中美國從 57.2%上升到 65.8

%,歐共體國家從 43.4%上升到 56.8%,日本從 40.9%上升到 54.4%。

甚至在西方發達國家之后才發展起來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如亞洲“四 小龍”等,也都自本世紀 80 年代以來不斷地提升自己的產業結構,把國內加 工制造業等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的基礎產業轉移至發展中國家從事跨國經營, 利用這些國家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另外,從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來看,

1994 年服務業產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美國已高達 69%,法國為 67%,

英國為 62%,德國 59%,日本 56%。這些比例清楚表明,西方國家為適應

21 世紀的發展,已經大幅度地調整自己經濟的產業結構,由工業經濟轉變為 服務經濟,如美國僅金融業一項就占其國民總產值的 25%。

由各國經濟能力增長所帶動的產業升級使得世界產業結構發生大規模的

調整。在這一過程中所形成的新的世界經濟結構不平衡,導致了對國際服務 的更大規模的需求。與此相適應,全球服務性產業的貿易總額才有了高速增 長的潛力。另外,服務產業的發展也越來越專業化,規模也趨于擴大。規模 的擴大和專業化程度的提高提升了服務業的生產率,從而刺激向國外輸出, 增加了國際市場的服務的供給。

(2)商品貿易和國際投資增長的帶動。 同國際貨物貿易直接關聯的傳統服務貿易會隨著世界商品貿易的增長和

自由化而在規模上擴大并在數量上增加,而國際投資的迅速擴大和形式多樣 化,同樣會使得廣義服務貿易項目的投資收益(股息、利息、利潤)流量加 大。

在戰后關貿總協定組織的貿易自由化原則的帶動下,世界各國通過雙邊 和多邊的國際協調和談判,逐步形成了有序運行的國際商貿體系,為各國的 商品貿易和投資提供了良好的國際市場環境,推動了貿易和投資的迅速增 長。

戰后半個多世紀以來,除了最初的幾年各國都處于戰后經濟恢復狀態之 外,自 50 年代起,國際商品貿易流量就開始不斷擴大。以世界貨物貿易出口

總值為例,1950 年總計為 611 億美元,1960 年為 1280 億美元,1970 年為 3120 億美元,1980 年為 19946.68 億美元,1990 年則達到 33949 億美元,40 年 時間增長了近 56 倍,遠遠超過了世界工業生產和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 在商品貿易高速增長的帶動下,同貨物進出口直接關聯的傳統服務貿易項目 如國際運輸服務(海運、陸運和空運)、國際貨物保險、國際結算服務等, 都相應地在規模上、數量上成倍地增長。

國際投資帶動國際服務貿易的迅速增長可以從 4 個方面說明:1)速度帶 動。國際直接投資自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快速增長,到 80 年代達到高潮,從

1983 年到 1990 年這類投資的增長速度是世界生產總值增長速度的 4 倍,是 全球國際貿易增長速度的 3 倍。這種增長勢頭在 90 年代初因世界性經濟衰退 而有所減慢,但自 1993 年起又開始恢復。2)國際直接投資帶動國際間接投 資和國際貿易(貨物和服務)額的增長。因為國際直接投資的主要形式是跨 國公司,而世界貿易額的約 1/3 是跨國公司的內部貿易。3)國際投資收益 作為要素服務項目,其迅速擴張本身就構成海外服務貿易流量的擴大。4)國 際直接投資的產業向服務業傾斜。1975 年到 1990 年間,西方國家在第一產 業和第二產業的國際投資比重都有所下降,而對服務業投資的比重卻從 31.4

%上升到 48.4%。由于服務的生產和消費是同時進行的,因此服務業的跨 國直接投資必然驅動國際服務貿易的進一步國際滲透。

(3)新科技革命的有力推動。

新科技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