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規模經濟與差異產品貿易理論的潛在影響(國際貿易與經濟的貿易理論)

时间:2024-06-02 15:47:16 编辑: 来源:

p>

雖然產品差異的原因各種各樣,但在不同行業中造成差異化的原因卻有所不同。

例如,由于消費者信息閉塞,易受廣告宣傳的引誘,所以,廣告在產生產品差異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這尤其表現在肥皂,香煙和酒等產品的差異上;而電氣裝置和汽車則主要是產品設計上的差異。同時,研究者還發現,消費品行業比生產品行業的產品差異程度要大,因為在后一行業里,消費者對所購產品的質量及技術情況了解甚多,許多產品又是標準化的,因而,產品有形差異并不多。顯然,在農業、林業、水產業及礦業等行業中,產品差異顯得微不足道,而在批發、零售、服務業、建筑業、運輸業中,產品差異卻顯得很大。

編輯本段企業實現產品差異化的策略

大體說來,企業可通過以下策略實現產品差異化:

(1)R&D策略。企業為使自己的產品區別于同類企業的產品并建立競爭優勢,就要大力開展研究和開發工作,努力使產品在質量、式樣、造型等方面發生改變,不斷推出新產品,滿足顧客需要。

(2)地理策略。企業產品的生產地和銷售地的選擇均以地理便利為基礎,由此帶來位置和運輸上的好處。這種地理差異對于企業節省成本、廣攬顧客有著重要作用。

(3)促銷策略。產品差異對消費者的偏好具有特殊意義,尤其是對購實次數不多的商品,許多消費者并不了解其性能、質量和款式,所以,企業應通過廣告、銷售宣傳、包裝吸引力以及公關活動給消費者留下偏好和主觀形象。

(4)服務策略。在現代市場營銷觀念中,服務已成為產品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企業可通過訓練有素的職員為消費者提供優質服務、縮短結帳過程等,滿足消費者的合理的差異需求。事實上,許多消費者不僅樂意接受優質服務,而且愿意為產品中包含的信息和訓練支付費用。

編輯本段產品差異化的表現

1、產品價格定位差異化。

通俗講是高中低檔定位不同,例如打火機,一次性打火機和ZIPPO就檔次不同,消費群體因此而不同。

2、技術差異化。

比如尚朋堂電磁爐堅持雙圈加熱路線,達到提升加熱均勻程度,其他品牌都是單圈加熱的。

3、功能差異化。

是指不改變基本使用價值的前提下,通過延伸或附加功能的不同提高競爭力的辦法。

例如:索愛手機強力開發MP3功能

4、文化差異化。

銷售不同文化,例如北京布鞋也是鞋,但銷售對象的文化取向有差異,陶玉梅服裝也是如此,ZIPPO也是銷售一種文化。

國際貿易與經濟的貿易理論

西方經濟學家的國際分工、國際貿易理論 (1)斯密的絕對成本理論 :

斯密認為,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在于因地域、自然條件不同而形成的商品成本的絕對差異。他主張分工,認為分工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每個人專門從事一種物品的生產,然后進行交換,對每個人都是有利的。他認為國際分工是各種分工形式中的最高形式。因此如果國外生產的產品比國內生產的產品要便宜(生產成本絕對低),那么就應該輸出本國在有利的生產條件下生產的產品去交換外國的產品,而不要自己去生產。他認為,國際分工的基礎是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后天的有利生產條件。無論是自然稟賦或后天的有利生產條件可以使一個國家生產某種生產成本絕對低的產品,然后進行交換,將會使各國的資源、勞動力和資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從而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社會物質財富。

斯密的國際分工理論被稱為地域分工論或絕對成本論。

(2)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論:

是由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19198年首先提出、另一名瑞典經濟學家俄林于

1933年創立的理論,也稱赫克歇爾—俄林理論或赫—俄模式。

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論沒有解釋為什么兩國之間的比較成本會發生差異。赫—俄繼承和發展了李嘉圖的比較成本論提出了要素稟賦論,用生產要素的豐缺來解釋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

所謂生產要素,是指在生產活動中所必須具備的主要因素,或在生產中必須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土地、勞動、資本、企業家的才能)。俄林認為,商品價格的國際絕對差異是國際貿易產生的直接原因。所謂商品價格的國際絕對差異,是指同種商品在不同的國家把本國貨幣表示的價格都換算成同種貨幣表示的價格后二者不同。國際貿易之所以發生,就是由于價格的不同。當兩國間的價格差異大于各項運輸費用時,商品從價格較低的國家輸往價格較高的國家就能帶來利益,國際貿易因而得以發生。

兩國價格為什么會發生差異呢?俄林認為,價格的絕對差異是由于成本的絕對差異,而成本的絕對差異主要是由于:

第一,生產要素的供給不同,即兩國的要素稟賦不同;

第二,不同的產品在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要素的比例不同。

據此,一個國家出口的應該是那些在生產中密集地使用了這個國家最豐富的生產要素的商品,進口的應該是那些在生產中密集地使用了這個國家最缺乏的生產要素的商品。根據產品里投入的、所占比例最大的生產要素的種類不同,產品可以范圍勞動密集型產品、資本密集型產品、技術密集型產品等。

(2)“里昂惕夫之迷”

戰后美國經濟學家里昂惕夫根據赫—俄貿易理論,用他所創立的投入產出分析方法,對美國的進出口商品結構進行了驗證,結果卻得出了與赫——俄理論完全相反的結論,在西方引起了轟動,被稱為“里昂惕夫反論”。

按照赫——俄理論,美國應該出口資本密集型產品,進口勞動密集型產品。但實際驗證的結果卻正好與此相反,美國出口的商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而進口的則是資本密集型產品。到底是誰錯了呢?看來兩者都沒有錯。這就成了一個不解之迷。為了揭開這一“謎底”,西方經濟學家對此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提出了種種不同的解釋,從而推動了戰后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

(3)對“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釋

里昂惕夫本人的解釋。各國的生產要素稟賦不僅有數量上的不同,而且也存在著質量上的差異。“謎”之所以產生,肯市由于美國工人的效率比其他國家高,大約是其他國家的3倍。其原因主要市美國企業的管理水平較高,工人所受的教育和培訓較好,以及人們進取精神較強的結果。

人力技能理論。以勞動的異質性為前提,認為初級產品的生產和貿易主要取決于自然資源的稟賦狀況,而工業品的生產和貿易則主要取決于熟練勞動、人力技能的稟賦狀況。各國勞動熟練程度或技能水平的不同,決定了它們在工業品生產和滿意上所處地位的不同。這主要是因為工業品的國際競爭能力決定于產品的質量和價格的高低,而這又與熟練勞動投入兩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勞動的熟練程度、人力技能的水平、是隨著經濟發展水平和教育發展水平的緩慢提高而提高的,需要長期的過程,這就使熟練勞動相對豐富的國家在工業品的生產和貿易上得以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處于領先地位。

人力資本理論。理論認為熟練勞動或人力技能也是一種資本,稱之為人力資本。熟練勞動是對人才投資、進行教育和培養的結果。它和實物資本一樣可以重復取得收益。 稟賦論認為,各國要素稟賦的差別愈大,發生貿易的機會就愈多,貿易量也就愈大。因此,發達國家以工業制成品與發展中國家的初級產品相交換,應該是國際貿易中的主要部分。但實際并非如此,戰后發達國家的出口約占世界貿易量的3/4,而其中的3/4是對發達國家的出口。一半以上的國際貿易是在發達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以工業品貿易的形式進行的,而發達國家與發展中或家之間以工業品較好初級產品的貿易,只占世界貿易的不到1/5。對此稟賦理論無法加以解釋。于是一些經濟學家不得不提出了一些新的國際貿易理論,以圖在理論上解釋戰后出現的這一新現象。

(1)需求相似理論

該理論是從需求的角度來分析國際貿易的流向。特別強調國內需求的作用。兩個國家的需求結構越相似,這兩個國家之間的貿易量就越大。但是什么因素影響一個國家的需求結構呢?理論認為,人均收入水平是影響一個國家需求結構的最主要因素。可以說人均收入水平相同的國家之間的貿易范圍可能是最大的而人均收入水平的差異則是貿易的潛在障礙。用此理論結實為什么戰后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占了國際貿易最大比重的原因。

(2)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對產品的生產也要經歷新產品、成熟產品、標準產品三個階段。首先研制新產品的國家技術領先、收入水平高,開始生產和出口該產品,走向國際市場。技術創新的差距是貿易發生的原因。

成熟階段,生產技術的傳播,市場需求不斷擴大,產量和銷量急劇增加,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本,同時許多國家都進行生產和出口產品,形成了相互出口的局面。這時,資本密集的生產技術差距成為貿易發生的原因。

標準產品階段,產品已成為一般產品不需要大量的資本和技術,成為勞動密集型產品。此時,發展中國家更具有比較優勢,非技術勞動的工資差距成為發生貿易的原因。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強調技術在國際分工中的重要作用,把技術當作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

(3)產業內貿易理論

是指兩個以上國家同一產業部門的某一項產品同時發生輸出和輸入的活動。這在當代國際貿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有著重要的地位。理論的主要觀點:

產品差別是形成國際貿易的基礎

差別產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垂直型產品,另一類是水平型產品。

·差別產品貿易的規模和價格取決于供求兩方面的因素。決定需求的因素是消費者的收入水平和嗜好,其中,收入水平的差異引起垂直型產品的需求變化,嗜好的不同引起水平型產品的需求變化。決定供給的因素是廠商的規模經濟和壟斷利潤。

同一產品的貿易是由運輸、儲存、銷售和包裝等成本的不同引起的。

產業內貿易理論是70年代出現的一種國際貿易新理論,它解釋了同業產業部門之間進行貿易的原因和規模。

求李坤望主編的《國際經濟學》第二版的課后習題答案

第一章練習與答案

1. 為什么說在決定生產和消費時,相對價格比絕對價格更重要?

答案提示:當生產處于生產邊界線上,資源則得到了充分利用,這時,要想增加某一產品的生產,必須降低另一產品的生產,也就是說,增加某一產品的生產是有機會機本(或社會成本)的。生產可能性邊界上任何一點都表示生產效率和充分就業得以實現,但究竟選擇哪一點,則還要看兩個商品的相對價格,即它們在市場上的交換比率。相對價格等于機會成本時,生產點在生產可能性邊界上的位置也就確定了。所以,在決定生產和消費時,相對價格比絕對價格更重要。

2. 仿效圖1—6和圖1—7,試推導出Y商品的國民供給曲線和國民需求曲線。

答案提示:

3. 在只有兩種商品的情況下,當一個商品達到均衡時,另外一個商品是否也同時達到均衡?試解釋原因。

答案提示:關于商品市場均衡:

生產可能性邊界上任何一點都表示生產效率和充分就業得以實現,但商品均衡的點,是由兩個商品的相對價格即他們在市場上的交換比率決定的。根據假設,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因此,在商品均衡時,商品的價格應等于其邊際成本。

因為商品市場的均衡點形成:是該兩種商品的的生產可能性邊界與其相對價格線的切點,在此點上,實現了商品市場的均衡,既實現了生產效率和充分就業,也實現了機會成本與邊際成本的相等。有鑒于此,在只有兩種商品的情況下,當一個商品達到均衡時,另外一個商品也一定達到了均衡。

4. 如果生產可能性邊界是一條直線,試確定過剩供給(或需求)曲線。

答案提示:

5. 如果改用Y商品的過剩供給曲線(B國)和過剩需求曲線(A國)來確定國際均衡價格,那么所得出的結果與圖1—13中的結果是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