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西班牙外海島嶼的名稱(生命中的島嶼 概況一下啦)

时间:2024-06-01 14:38:51 编辑: 来源:

地”。

1805年起,西方殖民者開始到島上抓拉帕努伊人當奴隸。起初還只是偶爾為之,1862年,秘魯海盜乘八艘船只而來,抓走了一千多名拉帕努伊人,男性拉帕努伊人幾乎被一網打盡,這些人被運到秘魯,賣給了當地奴隸主。在國際輿論的譴責下,秘魯政府不得不命令奴隸販子將這些拉帕努伊人放回,但這批拉帕努伊人已死得只剩下100人左右了,在返回復活節島的途中,又染上了天花,在旅途中紛紛病死,只有15人回到家鄉。這15人也把天花帶到了復活節島。傳說中的創始酋長霍圖·瑪圖阿(Hotu Matu'a)的最后一批后裔死去了,所有的酋長、祭司也都死去了。島上居民只剩下了數百人。 第二年法國傳教士踏上復活節島,輕而易舉地就把災難中的拉帕努伊人都改造成了基督徒,同時也徹底地消滅了島上的文化。他們下令燒毀所有刻有朗格朗格的木板。現在幸存的25塊朗格朗格板是拉帕努伊人偷偷藏下來的。 在19世紀70年代幸存的拉帕努伊人紛紛搬到塔希提島,到1877年,島上人口只剩下了111人。 1888年也是復活節這一天,智利政府宣布吞并復活節島,將島上大部分土地租給牧羊公司,一直持續到1953年,牧羊使島上土地更加貧瘠。今天的島上人口上升到2千多人,但只有5%的學齡兒童講拉帕努伊語。 在復活島登陸的第一個歐洲人是荷蘭商船隊長洛加文(Ja買粉絲b Roggeneen),他在1722年在該島逗留了一天。他和他的船員發現島上有居民,據他們說這些居民有著各種各樣的體型,他們對升起的太陽匍伏在地,用火來崇拜巨大石像。其中有些人,據說是白人,把耳垂穿洞垂掛飾物,使之垂至肩上,這顯然是非玻里尼西亞人的習俗。 西班牙駐秘魯總督派出的一支遠征隊于1770年再次發現該島。他們估計島上居民約3,000人。在英國航海家科克(James Cook)上校于1774年到達該島之前,看來島上已發生了一場內戰 世界遺產,歷史上最隔絕的有人居住小島之一

。英國人發現了慘遭殺戮、貧困不堪的玻里尼西亞居民,男人只有600~700人,女人不足30人。他們還看到巨大石像不再是崇拜對象,多數已被推倒。1786年法國航海家拉佩魯茲伯爵(Jean-Fran買粉絲is de Galaup,Count de La Perouse)到達該島,發現島上有約2,000人,他企圖引入家畜,未成功。自1792年以後,一些帆船,包括捕鯨船,訪問該島。至1860年,人口為3,000人左右。1862年來自秘魯的奴隸販子曾在島上大肆擄掠,後天花流行,人口至1877年減至111人。19世紀末人口再度增加。1864年法國天主教司鐸耶烏勞德(Eugene Eyraud)來到此島,為在島上第一個定居的外國人;至1868年,居民信奉基督教。1870年來自塔西提島的移民開始養羊。1888年該島并入智利版圖,智利幾乎租賃了全部土地以養羊。1954年智利海軍當局接管養羊的牧場。1965年智利政府指派一位文職總督,島民成為智利正式公民。僅30年間,復活島民完全適應了大陸的文化標準,但并未忘記尊重他們自己的祖先及祖先們的工藝和習俗。每年2月,男女老少均參加競技活動,重溫該島以往的藝術及習俗,包括:雕刻、敲擊、編蘆葦船,以及傳統的歌舞 復活節島石像

地理交通

復活節島位于東南太平洋上,在南緯27度和西經109°交會點附近,面積約117平方公里,現屬智利共和國的瓦爾帕萊索地區。它離南美大陸智利約3000公里,離太平洋 復活節島石像

上其它島嶼距離也很遠,所以它是東南太平洋上一個孤零零的小島。復活節島是世界上最與世隔絕的島嶼之一,離其最近有人定居的皮特開恩群島也有2,075 公里距離。該島形狀近似呈一三角形,由三座火山組成。

地形

這個多丘陵的小島不是下陷陸塊的一部分,而是由海底升起的一些火山形成的典型的海洋中的高島。

主要由凝灰巖(由堅實的火山碎片形成的一種多孔巖石)及其熔巖流構成的3座死火山使該島呈特有的三角形。境內散布著一些寄生的凝灰巖火山口和火山錐(即在最早的火山口堵塞後,在火山側面或附近形成的火山口和火山錐),其他地區則有許多遭侵蝕的熔巖區,區內遍布黑曜巖。無石的表面土壤瘠薄;適於大面積耕作的地方主要分布在西南的安加羅阿和馬塔韋里(Mataveri)地區、巴伊烏(Vaihu)、拉努·拉拉庫(Rano Raraku)火山西南的平原和該島東角的史前已開墾的波伊克(Poike)半島。依靠拉努·科(Rano Kao)、拉努·拉拉庫和拉努·阿羅伊(Rano Aroi)等火山的部分由沼澤覆蓋的火山口湖積蓄雨水。由拉努·阿羅伊火山湖供水的一條時斷時續的小河自特雷瓦卡山坡上流下,注入能滲水的土壤。約914公尺(3,000呎)寬的拉努·科火山很深的火山口湖供水給安加羅阿送水。海岸由松軟的、受侵蝕的灰色峭壁形成,垂直陡降約152~305公尺(500~1,000呎);一些長條的低矮堅硬和崎嶇不平的熔巖結構時而截斷峭壁。缺乏天然港口,但在西岸的安加羅阿,南岸的維納普(Vinapu)及奧圖伊蒂(Hotu-Iti),阿納克納(Anakena)附近的海上,以及北岸的拉佩魯茲灣(Bahia la Perouse)都有錨泊地,海岸附近有一些小島,主要的小島有莫圖努伊(Motu-Nui)島、莫圖伊蒂(Motu-Iti)環礁和西南海角附近的莫圖考考(Motu-Kaokao,當地鳥神的形象)。唯一真正沙灘在阿納克納,其他多數沙灘均為砂礫。有許多山洞。

水文氣候

熱帶海洋性氣候,地表無溪流,以火口湖水為飲用水源,拉諾卡奧火口湖直徑1.6千米。氣候溫濕,年平均氣溫22℃,全年下雨,年降水量1300毫米。雨量最大的月份是五月份,降雨量達到1590毫米。大雨并不能改變島上人民的生活方式,但是漁業和農業卻受到月亮和風的影響。 氣候屬亞熱帶類型,即陽光充足且干燥。1~3月最熱,平均溫度23℃(73℉);6~8月最涼爽,平均溫度18℃(64℉)。年平均降水量為1,250公釐(49吋)左右,但每年的變化很大。9月最干燥,6、7月降雨最多,與南方的冬季鋒面通過時間一致。6月和8月吹的風無規律,其他時候主要是來自東部和東南部的信風。從9月到翌年3月秘魯洋流(亦稱洪堡洋流)流經該島,平均水溫約21℃(70℉)。

地質地貌

島上聳立多座火山丘,最高點海拔601米。地面崎嶇不平,覆蓋深厚凝灰巖。島上的地貌大多是平滑的小山丘、草原和火山。島上的海灘上多是巖石,懸崖峭壁遍地都是,海灣上沒有人看守。島上只有三個海灘,沙子非常干凈。 東北部高出,面對著波利尼西亞小島群。西南部地勢平緩,與智利西海岸相距3700公里,遙遙相對。三角形的每個角上各有一座火山。左邊角上是拉諾考火山。右邊是拉諾拉拉科火山,這座火山的斜坡上有島上最大的巨型石像群。北方角上是拉諾阿魯火山,它與特雷瓦卡山相鄰。

植物資源

復活節島是一個草原,沒有任何高于3米的樹木。植被以灌木、草叢為主。植物學家在島上只發現了47種土生土長的高等植物,大部分是草本、蕨類,只有四種矮小的灌木。 本地的動植物十分貧乏。對花粉沉積物的分析表明,在本地人墾居時發生大火以前,島上有樹木和灌木,其中包括大智利棕櫚樹(Jubaea spectabilis)。目前只有31種開花的野生樹木,14種蕨類植物和14種蘚類植物。貧瘠土地上長有草和小的蕨類植物,而布滿沼澤的火山口湖則被兩種進口的美國植物密密覆蓋︰托托拉蘆叢(一種重要的建筑材料),和有尖的蓼屬植物Polygonum acuminatum,它是一種藥用植物。在歐洲人來到以前,也引進了一些栽培的植物,部分來自美洲,部分來自玻里尼西亞;其中主要品種是甘薯,在種植園中廣泛種植,為居民主要食糧。最早輸入的品種有葫蘆、甘蔗、香蕉、芋頭、薯蕷和兩種有用的樹木︰亞洲的紙桑,樹皮可用於制布;美國的Triumfetta semitriloba,樹皮可制繩。

編輯本段動物資源

野生動物中,除了外來的老鼠和一種小蜥蜴可能是本土的,沒有任何一種大過昆蟲。它甚至沒有本土的蝙蝠和陸地鳥類。至于家養動物,則只有雞。 海島孤立的環境使動物有很大的局限性,脊椎動物只有魚類,或具有長途飛行能力的海鳥。此外還有蜘蛛、昆蟲、蚯蚓、蝸牛、蜈蚣等。1866年傳教士引入綿羊、馬、牛、豬等牲畜。穴居于荒野山洞的大量野貓不清楚是怎樣傳入的。 在有人類之前,僅有的脊椎動物是魚類或可長途飛翔的海鳥。陸地上的動物則只有很少幾個種的等足類動物(甲殼綱的一目)、蜘蛛、昆蟲、蚯蚓、蝸牛和百腳蟲。近代又出現了大量的蒼蠅、大蟑螂和一種小蝎。當地可食用的玻里尼西亞鼠以後被較大的歐洲鼠取代。1864年來該島安身的傳教士引入綿羊、馬、牛和豬。1870年外國牧場主開始經營商業性牧場飼養後,在大約100年的時期中,綿羊特別多。在1980年代中期,綿羊飼養告一段落,但牛的飼養業繁榮了。自1880年以來,野生動物中又增加了智利鶉雞、鵪鶉和一種小鷹。海龜和海豹現在是珍稀動物,海岸周圍有龍蝦和各種沿海的和深海的魚類。

荷蘭的英文名稱究竟是什么

荷蘭又稱尼德蘭王國,所以簡稱尼德蘭(Nederland),因其北荷蘭省(Noord-Holland)和南荷蘭省(Zuid-Holland)最為出名,故又稱荷蘭(Holland)。其實都是指同一個國家。

荷蘭是世界有名的低地國家,本土設12個省,下設443個市鎮。首都設在阿姆斯特丹,但是其中央政府、國王居住辦公地、所有的政府機關與外國使館、最高法院和許多組織都在海牙。

荷蘭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以海堤、風車、郁金香和寬容的社會風氣而聞名,在對待毒品、性交易和墮胎的法律是全世界是最為自由化的。荷蘭是全球第一個同性婚姻與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

擴展資料

荷蘭位于歐洲西部,東面與德國為鄰,南接比利時。西、北瀕臨北海,地處萊茵河、馬斯河和斯凱爾特河三角洲。位于東經3°21'至7°13'、北緯50°45'至53°52'之間。荷蘭國土總面積達41864平方千米。

本土

荷蘭國土南北最遠端相距約300千米,東西最遠端距離約200千米,總面積為41864平方千米。沿海有1800多千米長的海壩和岸堤,海岸線長1075千米。十三世紀以來共圍墾約71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相當于荷蘭陸地面積的五分之一,如今荷蘭國土的18%是人工填海造出來的。

盤點荷蘭海外屬地

荷蘭的領土可分為 歐洲區 與 加勒比區 兩個部分。 歐洲區 領土位于 歐洲 西北部,瀕臨 北海 ,與 德國 、 比利時 接壤,并與英國隔海相望。 加勒比海區 ,位于 美洲加勒比海 地區,包括 博奈爾島 、 圣尤斯特歇斯島 和 薩巴島 三個小島。荷蘭最大的三個城市分別為 阿姆斯特丹 、 鹿特丹 與 海牙 。 阿姆斯特丹 是 憲法 確定的正式首都,然而,政府、國王的王宮和大多數外國駐荷蘭使館都位于 海牙 。此外, 國際法庭 也設在海牙。 鹿特丹港 ,位于 鹿特丹 ,為全世界進出量第八的大型港口。

博奈爾 (荷蘭語:Bonaire)是加勒比海中一島嶼,現為荷蘭的公共實體,與附近的荷蘭王國構成國阿魯巴和庫拉索并稱為“ABC群島”,與同為荷蘭公共實體的圣尤斯特歇斯和薩巴合稱為“BES島嶼”。首府是克拉倫代克。

面積294平方公里,人口20104人(2019年估計),官方語言為荷蘭語和帕皮阿門托語,英語和西班牙語也通用于島上。根據2010年10月10日生效的法案,博奈爾作為一個特別市而直接成為荷蘭的一部分。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