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貧血伴網織紅細胞升高(再生障礙性貧血)

时间:2024-06-01 14:22:19 编辑: 来源:

的原因

1、攝入量不足  胎兒可通過胎盤獲得維生素B12儲存于肝內供出生后利用,如孕婦缺乏維生素B12,可致嬰兒維生素B12儲存不足,單純母乳喂養而未及時添加輔食的嬰兒,尤其是乳母長期素食或患有維生素吸收障礙疾病者,可致維生素B12攝入不足,食物中以動物性食物含維生素B12-糖蛋白復合物后由末端回腸粘膜吸收,進入血循環后需與轉鈷蛋白結合,再運送到肝臟貯存,此過程任何一個環節異常均可致維生素B12缺乏。

2、需要量增加  嬰兒生長發育較快,對維生素B12的需要量也增加,嚴重感染者維生素B12的消耗量增加,如維生素B12攝入量不敷所需即可致缺乏。

(二) 葉酸缺乏的原因

1、攝入量不足  羊乳含葉酸量很低,牛乳中的葉酸如經加熱也遭破壞,故單純用這類乳品喂養而未及時添加輔食的嬰兒可致葉酸缺乏。

2、藥物作用  長期應用廣譜抗生素可使正常結腸內部分含葉酸的細菌被清除而減少葉酸的供給,抗葉酸代謝藥物(如甲氨蝶呤、巰嘌呤等)抑制葉酸代謝而致病,長期服用抗癲癇藥(如果苯妥英鈉、撲癇酮等)也可導致葉酸缺乏。

3、吸收不良  慢性腹瀉、小腸病變、小腸切除等可致葉酸腸吸障礙。

4、需要增加  早產兒、慢性溶血等對葉酸的需要增加。

5、代謝障礙  遺傳性葉酸代謝障礙,某些參與葉酸代謝的酶缺陷也可致葉酸缺乏。

7 病理生理

體內葉酸經葉酸還原酶的還原作用和維生素B12的催化作用后變成四氫也散,后者是DNA合成過程中必須的輔酶。因此,維生素B12也散缺乏都可致四氫葉酸減少,進而引起DNA的合成減少,幼稚紅細胞內的DNA合成減少使其分裂和增殖時間延長,導致細胞核的發育落后于胞漿(血紅蛋白的合成不受影響)的發育,使紅細胞的胞體格變大,形成巨幼紅細胞。由于紅細胞生成速度慢,加之異形的紅細胞在骨髓內易被破壞,進入血循環的成熟紅細胞壽命也較短,從而造成貧血。

DNA合成不足也可致粒細胞核成熟障礙,使其胞體增大,出現巨大幼稚粒細胞核中性里細胞分葉過多現象。DNA合成不足亦可使巨核細胞的核發育障礙和致核分葉過多。

脂肪代謝過程中,維生素B12能促使甲基丙二酸轉變成琥珀酸而參與三羧酸循環,此作用與神經髓鞘中脂蛋白形成有關,因而能保持含有髓鞘的神經纖維的功能完整性,當維生素B12缺乏時,可導致中樞和外周神經色鞘受損,因而出現神經精神癥狀。維生素B12缺乏還可使中性粒細胞核巨噬吞噬細菌后的殺滅細菌作用減弱,使組織、血漿及尿液中甲基丙二酸堆積,后者是結核桿菌細胞壁成分的原料,過多時有利于結核桿菌生長,故維生素B12缺乏者對結核桿菌易感性增高。

葉酸缺乏主要引起情感改變,偶見深感覺障礙,其機制尚未明了。

8 診斷檢查 8.1 實驗室檢查

1、外周血象  呈大細胞性貧血,MCV>94fl,MCH>32pg。血涂片可見紅細胞大小不等,以大細胞為多,易見嗜多色性和嗜堿點彩虹細胞,可見巨變的有核紅細胞,中性粒細胞呈分葉過多現象。網織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計數常減少。

2、骨髓象  增生明顯活躍,以紅細胞系增生為主,粒、紅系統均出現巨幼變表現為胞體變大、核染色質粗而松、副染色質明顯。中性粒細胞的胞漿空泡形式,核分葉過多。巨核心一細胞的核有過度分葉現象。

3、血清維生素B12和葉酸測定  血清維生素B12正常值為200—800ng/L,<100ng/L為缺乏,血清葉酸水平正常值為5—6ug/L,<3ug/L為缺乏。

4、其他  血清乳酸脫氧酶(LDH)水平明顯升高,維生素B12缺乏者血清膽紅素水平中等程度升高,尿甲基丙二酸含量增高。

8.2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血象和故色象可診斷為巨幼紅細胞性貧血,在此基礎上如精神經真裝明顯,則考慮為維生素B12缺乏所致,有條件時測定血清維生素B12或葉酸水平可進一步協助確診。

9 治療方案

1、一般治療  注意營養,及時添加輔食,加強護理,防止感染,震顫明顯而不能進食者可用鼻飼數天。

2、去除病因  對引起維生素B12和葉酸缺乏的原因應予去除。

3、維生素B12和葉酸治療  有精神癥狀者,應以維生素B12治療為主,如單用葉酸反而有加重癥狀的可能。維生素B12 500—1000μg一次肌注。或每次肌注100ug,每周2—3次。連用數周,直至臨床癥狀好轉,血向五恢復正常為止,當有神經系統受累表現時,可予每日1mg,連續肌注2周一身,由于維生素B12吸收缺陷所致的患者,每日肌注1mg為,長期應用,用維生素B12治療后6—7小時骨髓內巨幼紅細胞可轉為幼紅細胞,一般精神癥狀2—4天后好轉,網織紅細胞2—4天開始增加,6—7天達高峰,二周后降至正常,精神神經癥狀恢復較慢。

葉酸口服劑量為5mg,每日3次,連續數周至臨床癥狀好轉,血象恢復正常為止。同時口服維生素C有助葉酸的吸收。服葉酸1—2天后食欲好轉,骨髓中巨幼紅細胞恢復正常。2—4天網織紅細胞增加,4—7天達高峰,2—6周紅細胞和血紅蛋白恢復正常,因使用抗葉酸代謝藥物而致病者,可用甲酰四氫葉酸鈣治療。先天性葉酸吸收障礙者,口服葉酸劑量應增至每日15—50mg才有效。

10 預后及預防

改善哺乳母親的營養,嬰兒應及時添加輔食,注意飲食均衡,及時治療腸道疾病,注意合理應用抗葉酸代謝藥物。

營養性巨幼細胞貧血相關藥物 注射用亞葉酸鈣

口炎性腹瀉、營養不良、妊娠期或嬰兒期引起的巨幼細胞性貧血,但對維生素B12缺乏性貧血并不適用。近年...

維生素B12注射液

泄,劑量愈大,排泄愈多。【適應癥】主要用于巨幼細胞性貧血,也可用于神經炎的輔助治療。【用法用量】肌...

維生素B12注射液

愈多。【適應癥】主要用于因內因子缺乏所致的巨幼細胞性貧血,也可用于亞急性聯合變性神經系統病變,如神...

亞葉酸鈣膠囊

劑量5~15mg,視中毒情況而定。(3)用于巨幼細胞貧血,每日口服15mg。(4)與5氟尿嘧啶合用...

亞葉酸鈣片

急性失血性貧血的實驗室發現是什么?

在急性失血后不久,由于血細胞和血漿損失的比例大致相等,僅有血容量的急劇減少而無紅細胞壓積和血紅蛋白的變化。出血后幾天,由于血量的重新調整,組織液或蛋白質進入血管使血液稀釋,紅細胞壓積和血紅蛋白量才逐步下降。這種現象約在失血后3小時開始,紅細胞壓積要3天或更長時間才降至最低水平。因而,在失血后1~2天內,實驗室檢查單憑紅細胞計數和血紅蛋白量測定以估計失血量是不可靠的。貧血在起始階段是正常細胞及正常色素型的,無幼紅細胞增生現象。血中網織紅細胞在貧血出現約6~12小時后開始增多;在出血后約6~11天達到最高峰,其增高程度與出血量有關,但一般不超過15%。

出血后60分鐘,血小板數開始升高,個別超過每立方毫米100萬。如發生嚴重休克,加上管壁損害,可因此而導致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出血后白細胞迅即增多,在2~5小時內一般都增至每立方毫米1萬~2萬,也有高達3.5萬者,可能與腎上腺素動員邊緣池粒細胞至循環血液或從骨髓貯存池釋放至循環池有關。白細胞核左移,血片中可見幼粒細胞。待出血停止后3~4天,白細胞數才恢復正常。

骨髓各系細胞增生都很活躍。幼紅細胞增生在出血后約2~3天開始,而在3~5天最為明顯,形態屬正常幼紅細胞型。這時骨髓象和血象易與溶血性貧血相混淆。粒細胞∶紅細胞比例降低。骨髓碎粒中可染色鐵大多消失。

原因不明的突然貧血,必須首先懷疑消化道、女性生殖道或胸腔、腹腔內出血的可能性。急性失血后血象應與輕度急性溶血性貧血相鑒別,但后者常有血漿間接膽紅素增高或血紅蛋白尿及其他溶血征象,可資區別。但出血至體腔或囊腫內也可伴有輕度高膽紅素血癥,應引起注意。

再生障礙性貧血

再生障礙性貧血(aplastic anemia)簡稱再障系多種病因引起的造血障礙,導致紅骨髓總容量減少,代以脂肪髓,造血衰竭,以全血細胞減少為主要表現的一組綜合征。據國內21省(市)自治區的調查,年發病率為0.74/10萬人口,明顯低于白血病的發病率;慢性再障發病率為0.60/10萬人口,急性再障為0.14/10萬人口;各年齡組均可發病,但以青壯年多見;男性發病率略高于女性。 一般表現為貧血、出血、感染、發熱(高燒或低燒),并伴有走路乏力,頭暈等癥狀。

[編輯本段]【治療】

包括病因治療、支持療法和促進骨髓造血功能恢復的各種措施。慢性型一般以雄激素為主,輔以其他綜合治療,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滿意療效,不少病例血紅蛋白恢復正常,但血小板長期處于較低水平,臨床無出血表現,可恢復輕工作。急性型預后差,上述治療常無效,診斷一旦確立宜及早選用骨髓移植或抗淋巴細胞球蛋白等治療。

(一)支持療法 凡有可能引起骨髓損害的物質均應設法去除,禁用一切對骨髓有抑制作用的藥物。積極做好個人衛生和護理工作。對粒細胞缺乏者宜保護性隔離,積極預防感染。輸血要掌握指征,準備做骨髓移植者,移植前輸血會直接影響其成功率,尤其不能輸家族成員的血。一般以輸入濃縮紅細胞為妥。嚴重出血者宜輸入濃縮血小板,采用單產或HLA相合的血小板輸注可提高療效。反復輸血者宜應用去鐵胺排鐵治療。

(二)雄激素 為治療慢性再障首選藥物。常用雄激素有四類:①17α-烷基雄激素類:如司坦唑(康力龍,Stanozolone)、甲氧雄烯醇酮、羥甲烯龍(oxymetholonE)、氟甲睪酮(fluoxymetholonE)、大力補(Dianabol)等;②睪丸素酯類:如丙酸睪酮、庚酸睪酮、環戊丙酸睪酮、十一酸睪酮(安雄)和混合睪酮酯(丙酸睪酮、戊酸睪酮和十一烷酸睪酮)又稱"巧理寶";③非17α-烷基雄激素類:如苯丙酸諾龍和葵酸諾龍等;④中間活性代謝產物:如本膽脘醇酮和達那唑(Danazol)等。睪酮進入體內,在腎組織和巨噬細胞內,通過5α-降解酶的作用,形成活力更強的5α-雙氫睪酮,促使腎臟產生紅細胞生成素,巨噬細胞產生粒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在肝臟和腎髓質內存在5β-降解酶,使睪酮降解為5β-雙氫睪酮和本膽烷醇酮,后兩者對造血干細胞具有直接刺激作用,促使其增殖和分化。因此雄激素必須在一定量殘存的造血干細胞基礎上,才能發揮作用,急性、嚴重再障常無效。慢性再障有一定的療效,但用藥劑量要大,持續時間要長。丙酸睪丸酮50~100Mg/d肌肉注射,康力龍6~12mg/D口服,安雄120~160mg/d口服,巧理寶250mG每周二次肌肉注射,療程至少6個月以上。國內報告的有效率為34.9%~81%,緩解率19%~54%。紅系療效較好,一般治后一個月網織紅細胞開始上升,隨后血紅蛋白上升,2個月后白細胞開始上升,但血小板多難以恢復。部分患者對雄激素有依賴性,停藥后復發率達25%~50%。復發后再用藥,仍可有效。丙酸睪酮的男性化副作用較大,出現痤瘡、毛發增多、聲音變粗、女性閉經、兒童骨成熟加速及骨骺早期融合,且有一定程度的水鈉潴留。丙睪肌注多次后局部常發生硬塊,宜多處輪換注射。17α烷基類雄激素男性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