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論低碳經濟下的國際貿易新發展(從氣候變化到低碳經濟 的論文 800字左右。)

时间:2024-05-21 02:04:40 编辑: 来源:

總量整體上仍可能呈現繼續增長的趨勢。當然,仍面臨其他一些因素的制約。

(1)能源供給結構的制約。近年來,由于我國經濟高速增長,資源壓力迅速增大,資源供給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需要。而我國最主要的能源恰恰是煤炭,目前在我國能源消費中,煤炭幾乎占70%以上,形成了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由于煤的碳密集程度較高,因此,這種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具有資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強度大的基本特征,而較高的排放強度將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破壞生態環境。

(2)低碳技術水平的制約。由于我國總體上自主研發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不高,現有降低碳排量的技術水平有限。與發達國家相比,目前我國在低碳技術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尤其在新能源技術和可再生能源方面,如氫能技術、太陽能光伏電池技術、大型風力發電技術與燃料電池技術等,我國與其他發達國家的差距還較大。而在發電行業中,我國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技術、熱電多聯產技術、高參數超臨界基組技術等也仍未成熟,與發達國家相比也存在較大的差距。因此,我國向“低碳經濟”轉型將面臨低碳技術水平的制約。

(3)溫室氣體減排的制約。近年來由于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進程中,二氧化碳凈排放增長量在不斷增加,達8.24億噸,占世界總增長量的27.3%。溫室氣體排放和能源消費的凈增長趨勢表明我國有必要減緩溫室氣體排放,國際上要求我國參與溫室氣體減排或限排承諾的壓力與日俱增。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減排節能發展目標的實現。因此,我國在未來的幾十年間,需要在溫室氣體減排與工業化發展之間進行協調發展,并尋求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

3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對策

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將是我國未來一段時期內必須關注的話題。低碳經濟為新技術的開發利用和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筆者認為目前我國要積極借鑒西方發達國家關于低碳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與政策措施,明確提出低碳經濟的發展戰略,逐步建立低碳經濟的政策框架。

(1)法律規范低碳經濟發展。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低碳經濟法律和政策,將重點放在發展低碳經濟上,如制定《低碳轉換計劃》,并制定出諸如《低碳經濟法》、《循環經濟法》以及《可再生能源法》等相關的配套法律法規。對于涉及可再生能源、環境保護的法律需要作進一步修改,通過立法、修改法律以及采取實際行動來貫徹執行這些法律,支持企業走發展低碳經濟的道路,為中國特色的經濟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提供可靠的保障。

(2)發展可再生能源。積極把發展可再生能源作為降低碳排放量的一種重要措施。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的有關發展可再生能源的經驗,大力提倡使用太陽能、生物燃氣、地熱等清潔能源,強化太陽能的研制、開發與利用,可通過相關法律法規逐步提高其使用比例,并進一步落實政府鼓勵政策。積極將低碳能源技術應用于可再生能源發電中,在發電行業中使用可再生能源所占的比重要逐步提高,同時大力發展風力發電,促進現有風力設備的更新換代,降低相應的溫室氣體排放,挖掘可再生能源發展潛力,為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術開辟廣闊的發展空間。

(3)加大低碳技術的研制開發。首先成立專門的國家級低碳經濟研究機構,制定低碳技術開發計劃,為從事低碳經濟的相關機構和企業提供技術指導,從國家層面上統一組織協調低碳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推進工作。其次,以政策調節手段增強減排能源有效利用的技術創新,提高企業技術自主創新能力,鼓勵企業研制開發低碳技術和低碳產品,限制高碳排放,走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的發展道路。理順企業風險投融資體制,支持企業開發低碳先進技術,對積極發展低碳經濟的企業分別從資金匹配、稅收減免等方面給予優惠。再次,加強國際企業間技術交流與合作,促進發達國家對我國的低碳技術轉讓,并整合國內市場現有的低碳技術,多途徑地迅速推廣和應用,以不斷增強我國碳減排的技術支撐能力。借鑒日本的做法,每年投入巨資發展低碳技術,加大資助發展清潔煤技術、收集并存儲碳分子技術等研究項目,以大幅度減少碳排放。

(4)建立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體系。結合“十二五”規劃,把發展低碳經濟列入城市和農村發展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研究出臺低碳經濟模式下的財政、稅收、產業、技術政策體系。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引導重工業降碳。擇機推出碳稅、排放貿易機制和稅收優惠等經濟政策。對有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生產者或經濟行為給予補貼,是極大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增加工業能效以及競爭力、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一項重要經濟手段;對低碳經濟發展實施稅收優惠政策是發達國家普遍采用的措施。對使用可再生能源相關設備的相關企業和個人可享受額度不等的減稅額度。此外,要積極推行清潔生產機制,加強財政和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建立低碳經濟政策體系。

參考文獻

[1]謝軍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思路與對策[J].當代經濟管理,2008(12).

[2]OECD.環境績效評估[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

[3]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4]張坤民,潘家華.低碳經濟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

[5]肖歆.探尋中國低碳經濟的發展路徑[J].經濟師,2009(9).

[6]陸小成,劉立.區域低碳創新系統的結構功能模型研究[J].科學研究,2009(7).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