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網織紅細胞血涂片計數(21.患者男,貧血伴營養不良。實驗室檢查示全血細胞減少,血涂片見大紅細胞增多。首先應考慮的是)

时间:2024-06-10 03:26:58 编辑: 来源:

酶等,因此它也是一種溶酶體。

嗜酸性粒細胞也能作變形運動,并具有趨化性。它能吞噬抗原抗體復合物,釋放組胺酶滅活組胺,從而減弱過敏反應。嗜酸性粒細胞還能借助抗體與某些寄生蟲表面結合,釋放顆粒內物質,殺滅寄生蟲。故而嗜酸性粒細胞具有抗過敏和抗寄生蟲作用。在過敏性疾病或寄生蟲病時,血液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它在血液中一般僅停留數小時,在組織中可存活8~12天。

3.嗜堿性粒細胞 嗜堿性粒細胞(basoophilic granulocyte,basophil)數量最少,占白細胞總數的0~15。細胞呈球形,直徑10-12μm。胞核分葉或呈S形或不規則形,著色較淺。胞質內含有嗜堿性顆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染成藍紫色,可覆蓋在核上。顆粒具有異染性,甲苯胺藍染色呈紫紅色。電鏡下,嗜堿性顆粒內充滿細小微粒,呈均勻狀或螺紋狀分布。顆粒內含有肝素和組胺,可被快速釋放;而白三烯則存在于細胞基質內,它的釋放較前者緩慢。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組胺和白三烯參與過敏反應。嗜堿性粒細胞在組織中可存活12-15天。

嗜堿性粒細胞與肥大細胞,在分布、胞核的形態,以及顆粒的大小與結構上,均有所不同。但兩種細胞都含有肝素、組胺和白三烯等成分,故嗜堿性粒細胞的功能與肥大細胞相似,但兩者的關系尚待研究。

4.單核細胞單核細胞(monocyte)占白細胞總數的3%~8%。它是白細胞中體積最大的細胞。直徑14~20μm,呈圓形或橢圓形。胞核形態多樣,呈卵圓形、腎形、馬蹄形或不規則形等。核常偏位,染色質顆粒細而松散,故著色較淺。胞質較多,呈弱嗜堿性,含有許多細小的嗜天青顆粒,使胞質染成深淺不勻的灰藍色。顆粒內含有過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非特異性酯酶和溶菌酶,這些酶不僅與單核細胞的功能有關,而且可作為與淋巴細胞的鑒別點。電鏡下,細胞表面有皺褶和微絨毛,胞質內有許多吞噬泡、線粒體和粗面內質網,顆粒具溶酶體樣結構。

圖5-6 淋巴細胞與單核細胞超微結構模式圖

單核細胞具有活躍的變形運動、明顯的趨化性和一定的吞噬功能。單核細胞是巨噬細胞的前身,它在血流中停留1-5天后,穿出血管進入組織和體腔,分化為巨噬細胞。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都能消滅侵入機體的細菌,吞噬異物顆粒,消除體內衰老損傷的細胞,并參與免疫,但其功能不及巨噬細胞強。

5.淋巴細胞淋巴細胞(lymphocyte)占白細胞總數的20%~30%,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不等。直徑6~8μm的為小淋巴細胞,9~12μm的為中淋巴細胞, 13~20μm的為大淋巴細胞。小淋巴細胞數量最多,細胞核圓形,一側常有小凹陷,染色質致密呈塊狀,著色深,核占細胞的大部,胞質很少,在核周成一窄緣,嗜堿性,染成蔚藍色,含少量嗜天青顆粒。中淋巴細胞和大淋巴細胞的核橢圓形,染色質較疏松,故著色較淺,胞質較多,胞質內也可見少量嗜天青顆粒(圖5 -2)。少數大、中淋巴細胞的核呈腎形,胞質內含有較多的大嗜天青顆粒,稱為大顆粒淋巴細胞、電鏡下,淋巴細胞的胞質內主要是大量的游離核糖體,其他細胞器均不發達。

以往曾認為,大、中、小淋巴細胞的分化程度不同,小淋巴細胞為終末細胞。但目前普遍認為,多數小淋巴細胞并非終末細胞。它在抗原刺激下可轉變為幼稚的淋巴細胞,進而增殖分化。而且淋巴細胞也并非單一群體,根據它們的發生部位、表面特征、壽命長短和免疫功能的不同,至少可分為T細胞、B細胞、殺傷(K)細胞和自然殺傷(NK)細胞等四類。

血液中的T細胞約占淋巴細胞總數的75%,它參與細胞免疫,如排斥異移體移植物、抗腫瘤等,并具有免疫調節功能。B細胞約占血中淋巴細胞總數的10%~15%。B細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為漿細胞,產生抗體,參與體液免疫(詳見免疫系統)。 血液采用相對密度,所謂血液相對密度,就是將同體積的水的重量作為1,它與血液質量的比。一般男性1.052-1.060,女性1.049-1.056為正常值。健康人的血液相對密度,在一定范圍內維持恒定,男性在1.054以上,女性在1.052以上。血液相對密度在1.051以下的人就不能獻血。

小兒貧血的檢查

1.營養性缺鐵性貧血

(1)血象以血紅蛋白量減低為主。貧血早期紅細胞數不減少,隨著病情的發展紅細胞數也減少。紅細胞平均容積小于正常,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量和紅細胞平均血紅蛋白濃度均減低。網織紅細胞數正常。血涂片可見紅細胞大小不一、中央淺染區增大。紅細胞脆性降低。

(2)鐵代謝檢查血清鐵減低。血清總鐵結合力增加。血清鐵飽和度明顯下降。

(3)骨髓象骨髓有核細胞增生活躍,嚴重病例也可增生低下。粒、紅比例正常或后者增多。紅細胞系統中以中幼和晚幼紅細胞增加明顯。各期紅細胞胞體均較小,胞漿量少,染色偏藍,因而顯示胞漿成熟程度較胞核差。以普魯氏藍染色法可見鐵粒幼紅細胞減少,往往低于1.5%以下。白細胞系統無特殊改變。巨核細胞多正常。

2.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

(1)外周血呈大細胞性正色素性貧血,MCV>94fl,MCH>32pg。紅細胞大小不等,以大細胞為主,白細胞、血小板計數常減少,中性粒細胞核分葉過多。網織紅細胞多正常。

(2)骨髓象增生明顯活躍,粒、紅系統均出現巨幼變,呈“幼核老漿”,巨核細胞核分葉過多。

(3)血清維生素B12及葉酸測定VitB12<100pg/L,葉酸<3μg/L。

3.溶血性貧血

(1)首先尋找溶血的證據及代償增生的證據,以確定溶血的存在

溶血的證據:①血紅蛋白下降,外周紅細胞變形、破碎;②血清間接膽紅素增高;③血管內溶血可見血紅蛋白尿及血紅蛋白血癥(血漿肉眼呈粉紅色)及含鐵血黃素尿。

骨髓代償增生的證據:①網織紅細胞明顯增多;②外周血涂片有核紅血細胞、點彩及啫多染紅細胞,粒細胞增多,有核左移,偶出現類白血病反應;③骨髓增生明顯活躍。以紅系為主。

(2)確定病因的診斷:①紅細胞膜的異常:外周紅細胞形態異常,出現球形紅細胞、橢圓紅細胞或口形紅細胞。可行紅細胞滲透脆性實驗、酸化甘油溶解實驗、紅細胞膜蛋白分析確診。②紅細胞酶的異常:可做多種紅細胞酶的測定,如G-6-PD酶、丙酮酸激酶等。③血紅蛋白的異常:血涂片可見靶形紅細胞。可行血紅蛋白電脈及抗堿血紅蛋白測定。④免疫性溶血:紅細胞表面抗體測定及抗人球蛋白(Coombs’)試驗,陽性可明確為免疫性貧血;陰性可能為紅細胞膜異常、紅細胞酶異常、血紅蛋白異常以及藥物、理化因素、感染等。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