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網織紅細胞降低見于什么疾病(網織紅細胞增加不見于哪種疾病)

时间:2024-06-02 16:21:19 编辑: 来源:

蛋白,補充體內鐵的貯存量至正常水平.

一、病因治療

病因治療對糾正貧血的效果,速度及防止其復發均有重要意義,因此必須重視,否則,貧血的治療可能完全無效或療效不明顯,另一方面則可能忽略嚴重的原發病,例如早期癌腫等,將延誤治療時機.

二、鐵劑治療

有口服及注射兩類鐵劑

(一)口服鐵劑 最常用的制劑為硫酸亞鐵,成人劑量為每日三次,每次0.2~0.3g(每0.1gFeSO4·7H2O含鐵20mg).富馬酸鐵(富血酸)0.2/片(元素鐵66毫克)每次1-2片,每日三次,進餐時或飯后服,可以減少胃腸道刺激,如仍有不適,可先將劑量減半,至不發生反應時逐漸增加劑量.服藥時忌茶,以免鐵被鞣酸沉淀而不能被吸收.

如果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是正常的,同時如果原有的嚴重出血已經停止,上述治療對一般病人的療效迅速而明顯.治療有效的最早表現是病人自覺癥狀有所好轉.開始治療后短時期內網織紅細胞計數明顯升高,常于5-10天間達到高峰,平均6-8%,范圍2-16%,二周以后又降至正常范圍內,血紅蛋白常于治療開始二周后才逐漸上升.同時食欲進步,體質增強,面色好轉,各種癥狀、體征逐漸減輕以至消失,血象完全恢復正常常需要二個月時間.但即使血紅蛋白已完全正常,小劑量鐵劑治療仍繼續3-6個月,以補足體內應有的鐵貯存量.

維生素C雖能促進食物中鐵的吸收,但用鐵鹽治療時并非必要.鹽酸能促進高鐵的吸收,但并不促進低鐵的吸收,故口服硫酸亞鐵時沒有必要同時服用稀鹽酸,除非病人有缺乏酸的胃腸道癥狀.有報道維生素B6能提高骨髓對鐵的利用,用量為1.5mg/kg/日,分三次口服.

如果口服鐵鹽不能使貧血減輕,須考慮下列可能:①病人未按醫囑服藥;②所患貧血可能不是缺鐵性的、考慮診斷有誤;③出血未得到糾正,失血量超過了新生成的量;④同時還有炎癥,感染、惡性腫瘤等疾病干擾了骨髓對鐵的利用;⑤有腹瀉或腸蠕動過速,影響了鐵的吸收;⑥所用藥片陳舊,以至在胃腸道內不能很好溶解及吸收.

(二)注射鐵劑 一般盡量用口服藥治療,僅在下列情況下才應用注射鐵劑:①腸道對鐵的吸收不良,例如胃切除或胃腸吻合術后、慢性腹瀉、脂肪痢等;②胃腸道疾病可由于口服鐵劑后癥狀加重,例如消化性潰瘍,潰瘍性結腸炎、節段性結腸炎、胃切除后胃腸功能紊亂及妊娠時持續嘔吐等;③口服鐵劑雖經減量而仍有嚴重胃腸道反應.

常用的鐵注射劑有右旋糖酐鐵及山梨醇枸櫞酸鐵.這兩種制劑各含鐵50mg/ml.給鐵的總劑量應準確計算,不應超量,以免引起急性鐵中毒.計算方法:每提高血紅蛋白10g/L(1g/dl),需用右旋糖酐鐵或山梨醇枸櫞酸鐵300mg,如果擬達到血紅蛋白150g/L(15g/dl)及補充貯存鐵500mg計算,鐵的總劑量(mg)=300×(15-病人的血紅蛋白g/dl)+500.首次給藥量為50mg,如無不良反應,第二日可增至100mg,如仍無不良反應,以后每日100mg,直至總劑量給完.給藥途徑是深部位肌肉注射.右旋醣酐鐵還可稀釋后作靜脈滴注,但易發生過敏反應,不宜推廣.

約有5%的病人注射鐵劑后可發生局部疼痛,頭痛、發熱、蕁麻疹等.右旋糖酐鐵靜脈注射后反應多而嚴重.

(三)輔助治療 加強營養,增加含鐵豐富的食品.血紅蛋白低于50g/L(5g/dl)時可輸血或紅細胞懸液;若有心功能不全時,宜多次少量輸血,且速度要慢,以防引起不良后果.

預防

缺鐵性貧血大多是可以預防的,在易發生這類貧血的人群中應重視開展衛生宣教和采取預防措施,例如:①改進嬰兒的哺乳方法,及時增加適當的輔助食品;②積極貫徹計劃生育、防止生育過多過密;③在妊娠后期和哺乳期間可每日口服硫酸亞鐵0.2或0.3g;④在鉤蟲病流行地區進行大規模的寄生蟲病防治工作;⑤及時處理慢性出血灶.

網織紅細胞增加不見于哪種疾病

網織紅細胞是間接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如骨髓造血功能減弱,網織紅細胞會降低,所以網織紅細胞增加一般不見于骨髓造血功能不好的疾病,如再障

血常規各項都降低代表什么

1

血常規簡介 血常規包括血紅蛋白測定、紅細胞計數、白細胞計數及白細胞分類計數4項

a

血紅蛋白(Hb):正常男性為120~160g/L,女性為110~150g/L,新生兒 170-200g/L

*增高: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

降低: 貧血,出血* b

紅細胞(RBC)計數:正常男性為400-550萬/μL,女性為350~500萬/μL,新生兒為600~700萬/μL; *增高: 真性紅細胞增多癥,嚴重脫水,肺原性心臟病,先天性心臟病,高山地區的居民,嚴重燒傷,休克等

降低: 貧血,出血 * c

白細胞(WBC)計數:正常成人為4000~10000/μL,新生兒為15000~20000/μL,6個月至2歲嬰兒為11000~12000/μL

*升高: 各種細胞感染,炎癥,嚴重燒傷

明顯升高時應除外白血病

降低: 白細胞減少癥,脾功能亢進,造血功能障礙,放射線,藥物,化學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 瘧疾,傷寒,病毒感染,副傷寒

*白細胞增多常見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

其減少常見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傳染病及嚴重敗血癥、藥物或放射線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 d

白細胞分類計數(DC,以比值計):白細胞分為5類

一是中性粒細胞(Gran),正常為0

50~0

70,增高或減少的原因與白細胞計數相同; *增高: 細菌感染,炎癥; 降低: 病毒性感染* 二是淋巴細胞(Lym),正常為0

20~0

40,增多時常見于中性白細胞減少、結核、百日咳等;其減少常見于中性白細胞增多; *增高: 百日咳,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病毒感染,急性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降低: 免疫缺陷 * 三是嗜酸性粒細胞,正常為0

005~0

05,增多見于寄生蟲病、過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膚病; *增高: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貧血

* 四是嗜堿性粒細胞,正常為0~0

01,臨床意義不大; 五是單核細胞,正常為0

03~0

08,增多時見于急性傳染病恢復期

*增高: 結核,傷寒,瘧疾,單核細胞性白血病

* e

血小板(PLT):正常情況:(100-300)% *升高: 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真性紅細胞增多癥,慢性白血病,骨髓纖維化,癥狀性血小板增多癥,感染,炎癥,惡性腫瘤,缺鐵性貧血,外傷,手術,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靜脈血栓形成,運動后

降低: 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播散性紅斑狼瘡,藥物過敏性血小板減少癥,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血小板破壞增多,血小板生成減少,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造血機能障礙,藥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進

* g

網織紅細胞計數:正常情況:(00

5-1

5)% *增高: 溶血性貧血,大量出血,缺鐵性貧血,惡性貧血應用維生素B12時

降低: 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

*

誰知道血常規檢查中那些英文簡稱都是什么

1、紅細胞記數(RBC):診斷各種貧血和紅細胞增多癥;

2、血紅蛋白(HGB) :診斷各種貧血和紅細胞增多癥;

3、紅細胞比積(HCT):診斷各種貧血和紅細胞增多癥;

4、平均紅細胞體積(MCV):判斷貧血的類型;

5、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MCH):判斷貧血的類型和輕重程度;

6、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判斷貧血的類型和輕重程度;

7、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RDW):RDW增加可見于營養缺乏性貧血;

8、白細胞記數(WBC):增高見于感染,組織損傷,白血病;降低見于血液病,自身免疫病,脾功能亢進等;

9、白細胞分類(DC):用于血液病等疾病的診斷和判斷感染輕重程度.中性粒細胞增高見于感染,白血病;降低見于某些感染,自身免疫疾病,脾亢等;

10、血小板記數(PLT) :檢測凝血系統的功能;

11、平均血小板體積(MPV):判斷血小板減少的原因;

12、血小板壓積(PCT) :檢測凝血系統的功能;

13、血小板分布寬度(PDW):PDW增加見于血小板降低;

14、網織紅細胞記數(RC):判斷骨髓增生情況,評價療效。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