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美國進出口貿易數據占全球比重(中國出口貿易占全球貿易量的比重,這樣的數據應該到哪里去查)

时间:2024-06-03 07:27:25 编辑: 来源:

有規制的市場經濟制度。自由競爭是市場經濟最基本的運行機制,通過競爭,可以促進企業優勝劣汰,使資源優化組合,提高經濟的效率。但競爭具有兩重性,沒有約束的競爭反過來又會破壞競爭。經濟強國長期的實踐表明,完善的市場經濟除了應該提倡自由競爭、保護競爭以外,還要規范競爭,使得競爭公平、有序、良性。給企業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讓企業在這一環境中實現有序競爭和良性競爭是這些國家提高競爭力和保持較高競爭力的基礎條件之一,也是這些國家走向強國的起點。

第三,企業跨國發展已成為經濟強國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進而增強整個國家競爭優勢的重要戰略環節。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經濟強國普遍按照價值鏈和產業鏈的要求,搶占價值鏈和產業鏈的兩端,控制核心技術和高附加值環節,而將制造組裝能力向外轉移,發展海外生產基地,建立面向全球開發和配置資源的高效生產體制,形成全球性生產體系,以此更大規模地占領國際市場和強化本國的國家競爭優勢。同時,經濟強國在開放經濟的條件下注意保護本國產業,實施適以我為主的開放,既最大限度地享受開放的利益,又注意不對國內產生過大的沖擊。

第四,在國際市場上崛起一群有競爭力的產業。這些產業既可以是制造業,也可以是服務業。支撐這些產業的是各國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各國許多政策最終是為了形成產業集群而安排的。

1960年--1985年中美貿易的相關數據

中美貿易統計數據為何差異巨大?

文章來源:新京報

2000億美元!——本月10日,美國商務部發布該國9月份貿易收支統計數據的時候,提出了這樣一個令人震驚的預期對華貿易逆差年度數據。在美國貿易代表波特曼14日于美國駐華使館舉辦的記者招待會上,美方再次把這個數字公布了一番。然而,倘若與中方統計數據對比,那么就大相徑庭了。根據我國海關統計,今年9月我國對美貿易順差112億美元,1—9月累計對美貿易順差813億美元,折合年率為1084億美元,僅僅相當于美方預期對華貿易逆差數據的一半。中美貿易統計數據出入問題再次以一種極為鮮明的方式呈現在公眾面前。

中美貿易統計數據出入問題由來已久,在上世紀80年代已經比較明顯,如1982年我方統計對美貿易逆差20.8億美元,而美方統計的對華貿易順差為4.03億美元,前者是后者的5倍。在美方貿易統計上,從1990年開始,對華貿易逆差首次突破100億美元大關,此后一路上升;在中國海關統計上,從1993年開始,對美貿易從原來的逆差轉為順差,且順差額節節攀升,兩國對應統計數據的差異隨之也越來越大。

從上個世紀90年代至今正是美國經常項目逆差規模空前增長的時代,2004年其貨物貿易逆差達6655億美元,預計今年全年貨物貿易逆差將再次突破6000億美元大關,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計其經常項目逆差占GDP比重將超過6%.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說90年代以前兩國貿易統計數據出入問題主要只具有學術研究意義的話,那么,現在美國顯然并不僅僅是將其當作學術問題對待了。

歸根結底,中美貿易失衡根源在于雙方儲蓄——投資機制失衡,美國國民儲蓄率過低而必然出現龐大經常項目收支逆差,中國國民儲蓄過高、消費過低而必然出現巨大的經常項目收支順差。根治這一問題需要雙方共同努力,美方應提高其國民儲蓄,而中國需要努力擴大內需,尤其是國內消費。但在分擔調整負擔問題上,我們必須堅持受益與成本對應的原則,片面要求中國這個發展中國家為全球最大發達國家的經濟調整“買單”不僅堪稱荒謬,而且也不會有什么好效果。

畢竟,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與提高東亞(中國內地除外)投資率、促進日本和歐元區經濟增長等其他候選方案相比,美國降低其財政赤字是解決全球儲蓄——投資失衡及其相應經常項目收支失衡的最優途徑,美國國民儲蓄率如能提高1個百分點,其經常項目赤字將減少相當于0.5%GDP的數額,效果最為顯著。 梅新育(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出口貿易占全球貿易量的比重,這樣的數據應該到哪里去查

我國進出口總額占世界比重已超過8%

--------------------------------------------------------------------------------

國家統計局16日發布新中國成立60周年系列報告之九,用翔實的數據描述了我國從封閉半封閉經濟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

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

改革開放以前,我國經濟總體上處于封閉狀態,進出口始終在低水平徘徊。1950年進出口總值僅11.35億美元,1977年發展到148.04億美元,年均增長9.9%。1978年以后,對外貿易快速增長。2008年進出口總值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猛增到25616億美元,年均增長18.1%。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對外貿易贏得了歷史上最好最快的發展時期。2002-2008年,進出口總值以年均25.9%的速度增長。

我國從小額逆差轉變為巨額順差,從外匯極度短缺發展成為外匯儲備全球第一。新中國成立的頭6年,平均每年逆差約8.5億美元,其后年份為小額順差或逆差。1978年以來,順差大幅增加。2008年接近3000億美元。外匯儲備大幅增長,2008年末達到1.9萬億美元,我國成為全球外匯儲備第一大國。

1950年,我國出口總值在全球排名第27位,經過30年徘徊到1980年上升到第26位,此后排名直線上升,2007-2008年上升到第2位,我國已成為全球重要的制造業加工生產基地。

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

建國初期,我國出口商品的80%以上是初級產品,而進口主要是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直到70年代,初級產品出口占出口總額的比重仍在50%以上。改革開放后,進出口商品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逐步達到了90%以上,從根本上扭轉了大量出口初級產品來換取工業品進口的被動局面。

改革開放促使對原材料和機械設備的需求不斷擴大,進口與出口相應增長。整個80年代,工業制成品出口與進口所占比重都有大幅提高。90年代,機電產品成為進出口的主力商品。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以來,進出口產品構成進一步發生變化,以IT產業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和進口高速增長。

貿易方式不斷創新

新中國成立至1978年以前,我國的對外貿易方式相對比較簡單,主要同前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通過政府間簽訂協定、進行記帳結算的易貨貿易方式;同少數西方國家和一些發展中國家之間的進出口貿易,采用國際上通用的現匯貿易方式。

改革開放以后,在大力開展一般貿易的基礎上,我國采用了靈活多樣的貿易方式。在各種新型貿易方式中,加工貿易的發展最為突出。1981年加工貿易只占我國進出口總值的6%,一般貿易占93.5%。2008年,加工貿易占到41.1%,成為最主要的對外貿易方式。

貿易伙伴多元化

建國初期,我國對外貿易的主要國際市場是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通過貿易和使用蘇聯政府貸款從蘇聯和東歐國家引進156項重點建設項目的成套設備和技術,我國的工業化打下了初步基礎。

80年代末,我國提出了“市場多元化”戰略。經過多年的努力,貿易伙伴目前已遍及世界220多個國家和地區。到2008年,我國前十位貿易伙伴依次為:歐盟、美國、日本、東盟、香港、韓國、臺灣、德國、澳大利亞和俄羅斯,雙邊貿易額合計占進出口總值的78.4%。

自由貿易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自2003年以來,我國自貿區建設從無到有。迄今,我國與亞洲、大洋洲、拉美、歐洲、非洲的29個國家和地區建設12個自貿區,涵蓋2008年外貿總額的四分之一以上。我國與海灣合作委員會、澳大利亞、新加坡、冰島、秘魯等的自貿區談判在積極推進之中。

報告指出,我國雖已成為貿易大國,但距貿易強國還有很長的路:粗放型的貿易增長方式還沒根本扭轉;脆弱的資源和環境承載能力已無力繼續支撐大規模出口。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將是一項長期而重要的任務。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