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美國是意大利的第三大貿易伙伴國(中美貿易的資料)

时间:2024-06-02 15:32:59 编辑: 来源:

力競爭。克林頓政府明確提出將“經濟安全”作為美國家安全戰略的三大支柱之一。為此,美國不但從戰略高度重視對外出口,專門成立了“提倡出口辦公室”,提出“新興大市場”戰略,推行咄咄逼人的對外經濟政策,而且還積極推動地區貿易和投資自由化,大力支持全球性自由貿易體系的建立。

第三,維護軍事安全,確保安全利益。美1994年度《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明確提出,在美國對外政策的三項原則中,安全是第一位的,從而改變了克林頓政府在執政的頭一年把經濟問題置于對外政策首位的做法。

第四,注意循序漸進地推進“全球民主化”。克林頓政府上臺之時,恰逢冷戰結束、“歷史終結論”躬逢其盛之時,于是正好繼承老民主黨人的衣缽,明確地將“全球民主化”作為美國全球戰略的三大支柱之一。這表明美國決心以更大的力度和規模在全世界輸出美國的價值觀念和政經模式。

在第一任期內,克林頓政府雖然提出了“參與和擴展戰略”,但其對外政策在國內外仍然受到了廣泛的批評。很多人認為,美國對外政策缺乏戰略意識,左右搖擺,前后不一,過份重視近期利益,美國成了對敵對友都既不可靠又難以預測的國家。蘭德公司發表的研究報告指出:“由于缺少一個得到廣泛同意的大戰略,許多方面遇到困難。美國的主動性受到削弱,經常處于被動應付的狀態。在眾多的威脅和挑戰面前,更加難于分清輕重緩急并形成前后一貫的對策;許多問題上的方針往往自相矛盾、動搖不定或不能持久”。

(三)克林頓政府第二任期

這一階段,美國開始對它在中、近期所處的國際環境和世界主要力量的走向進行評估,并著眼于21世紀的大國競爭,制定了美國面向21世紀的全球戰略。這充分表現在美國先后發表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當中。如:1997年5月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與前幾年的報告相比,未使用“參與和擴展戰略”名稱,而代之以《面向新世紀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

再次,首次明確提出2015年之后俄羅斯和中國可能成為美國的全球性競爭對手,表明美國對保持獨超地位的中長期前景有所擔心。

最后,首次提出美國面臨著嚴重的“不對稱威脅”的直接挑戰。所謂“不對稱威脅”,是指那些絕對軍事實力與美國極不相稱的敵對國家或敵對勢力利用非常規手段給美國帶來巨大危險的種種威脅,諸如恐怖主義、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信息戰和環境破壞等。

新的形勢下,美國全球戰略的動向主要有:

1.提出“塑造—反應—準備”(shape-respond-pre-pare)三位一體新戰略構想,強調維護當前利益與應付未來挑戰相結合。1997年5月,美國發表了《面向新世紀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在“參與和擴展戰略”的基礎上,提出了“塑造—反應—準備”三位一體的全球戰略新構想。“塑造”意味著不是要消極地適應國際環境的變化,而應更積極主動地去改造國際環境,使之不斷朝對美有利的方向發展;“反應”是指按照對美國利益威脅的性質和程度,對世界上各種各樣的危機作出迅速有效的反應;“準備”是指立即著手為不確定的未來作準備,以確保21世紀成為一個比任何時候都更為強大的美國世紀。(注:Samuel R.Berger,“A Foreign Policy Agenda for the Se買粉絲nd Term,”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Washington,D.C.March7,1997.)“塑造—反應—準備”戰略構想的提出,是冷戰后美國全球戰略調整過程中推出的一個重大舉措,它既是對“參與和擴展戰略”的有力補充,更意味著美國全球戰略已完成了“冷戰后”這一特定歷史階段的轉型,將著眼于21世紀,以更加靈活多樣和富于進攻性的手法參與國際斗爭。

2.加強對各地區事務的參與,進一步擴展美全球戰略優勢。在歐亞大陸西端,加緊改造和更新北約,大力推動北約東擴,著力推動建立一個“統一、民主,并且在維護和平與繁榮方面與美合作的歐洲”。世紀之交,美國在各主要地區的重大步驟,有著深遠的戰略考慮,就是要通過推行從東西兩翼齊頭并進的兩洋戰略,控制歐亞;通過加強在歐亞邊緣地帶的存在,掌握中東的石油資源,策應其兩洋戰略,對歐洲和俄羅斯等形成戰略箝制和掣肘。“東擴”、“西進”和“北拓”遙相呼應,是美國在歐亞大陸強化其優勢地位的重要戰略步驟。此外,美還不斷加強在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影響。近年來,美國一改冷戰結束之初對這兩個地區有所忽略的傾向,明顯加大了對拉美和非洲的外交力度,克林頓在第二任期曾幾次前往訪問。

3.積極運籌大國關系,加強對“潛在對手”的防范和牽制。面對世界多極化的加速發展,美為保持主導地位,更加注意運籌大國關系。針對歐盟自身實力的增強、積極謀求成為世界獨立的一極的情況,美國有意在一些問題上作出一定讓步,使美歐聯盟關系得以維系。美國也注意多方緩解美日矛盾,加強與日本的安保合作。1998年9月,“美日防衛合作指導方針”的制定,標志著兩國軍事合作進入一個新階段。美國還首次提出,在2015年前后俄羅斯和中國可能成為美國的全球性對手。這表明,美國對俄、中兩國的判斷逐步趨于嚴峻,對兩國的防范和牽制力度明顯加大。

4.積極推行新干涉主義和“炮艦政策”。冷戰時期,美國以反共主義作為安全戰略的理論基礎和對外干涉的理由。近年來,美國又極力鼓吹“人道主義災難”、“人權高于主權”和“國家主權有限”等謬論,不斷為新干涉主義尋求法理基礎。美國為推行新干涉主義,還更加倚重軍事力量。國防部長科恩表示:美國的“國家安全政策不只是為了對正在變化中的環境作出反應,而且還為了以符合我們利益的方式塑造這個環境”。(注:《科恩稱美安全政策重點將從應付冷戰結束轉向塑造新時代》,新華社華盛頓1997年1月22日英文電。)據美方統計,從1990年至1997年,美軍對外用兵共42次,年均用兵頻率較冷戰時期高出一倍。1998年以后,美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接連3次對外直接使用武力。

5.更加輕視聯合國的作用。聯合國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政府間組織,在維持世界和平和促進經濟發展方面具有普遍的權威性。冷戰結束初期,美國曾較為注意借重聯合國的作用,但近年來繞開聯合國加緊推進西方價值觀念的霸氣明顯上升。1998年12月美國繞開聯合國,聯合英國對伊拉克進行打擊,試圖弱化聯合國在解決地區危機中的作用。特別是1999年3月推動北約對南聯盟進行空襲,是美國安全繞開安理會,操縱北約自行其是,而且把手伸進了另一常任理事國的傳統勢力范圍。美國甚至聲稱要重新考慮聯合國安理會的作用、運作和決策程序。美國對聯合國用則取、不用則棄的實用主義態度,嚴重削弱了聯合國的權威,在國際社會創下了非常惡劣的先例。

在美國歷史上,隨著國際戰略格局的大變動而對全球戰略進行較大調整多是在戰爭結束后進行的,冷戰后始于布什政府而由克林頓政府加速進行的全球戰略調整則是在和平環境下進行的,新舊國際戰略格局過渡期將經歷較長的時間,中間具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布什政府和克林頓政府所提出的戰略目標、指導原則及政策構想也不斷發生變化。總的來看,這次調整,涉及面廣、幅度大、影響深遠,是一次全面的、整體性的調整,在戰后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布什政府時期是從冷戰轉向冷戰后的大轉變階段,國際局勢風云際會,各種矛盾錯綜復雜,新舊格局激烈沖撞,雖然提出了“超越遏制戰略”,但該戰略仍帶有過渡色彩,未完全拋棄冷戰期間的戰略觀念。克林頓政府執政期間,多極化趨勢加速發展,大國關系深入調整,國際戰略格局輪廓初現,美國全球戰略逐步完成了從“冷戰型”向“冷戰后型”的轉軌,并確立了面向新世紀的全球戰略的基本架構。這個轉變基本上是以1993年的“擴展戰略”和1994年的“參與和擴展戰略”為起點,結束于1997年的“塑造—反應—準備”三位一體新戰略構想。面向新世紀的美國全球戰略,成為克林頓政府留給小布什政府的最大的外交遺產,小布什政府的全球戰略將在這項遺產的基礎上發展下去。

英美兩國歷史淵源

美國原是英國的殖民地。1775——1783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爭取民族獨立。1776年從英國統治中獨立出來后,1789年成為統一的聯邦共和國。

自1607年美國成為英格蘭在北美最初的長期殖民地開始,英國和美國之間就有著十分復雜的關系。英國和美國雖然在歷史上有過多次沖突,但兩個之間亦有著極為深厚的友好合作關系,被稱為英美特殊關系。

現在英國仍然將英美之間的關系定為英國的“最重要的兩國間關系”。美國也將美英關系視為美國最重要,最持久的兩國間關系之一。

兩國在貿易、商業、金融、科學技術、學術、藝術等領域均有緊密合作,并且美軍和英軍之間也常有共同的軍事作戰和維和活動。英國和美國亦互為對方的最大的投資國。兩國在文化方面亦有緊密的關系。

擴展資料:

英美關系發展變遷

全球最富有的十大國家到底有多富

全球最富有的十大國家到底有多富

第十名:奧地利

奧地利人口841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39711美元,在最富的前十名國家中占最后一位。大部分居民說德語。主要工業部門是冶金工業,建筑業和食品工業。

奧地利地處歐洲中心,是歐洲重要的交通樞紐。2010年以來,奧經濟逐步企穩向好,2011年繼續穩定復蘇,出口增長強勁,國內投資和消費需求回升,實體經濟穩健,新能源、環保、新材料等新興產業發展加速,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新動力,資源、工業、農林業、旅游業發達。

第九名:愛爾蘭

愛爾蘭人口458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39999美元。受2008年經濟危機的影響,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排名下降。主要工業部門是食品工業,紡織業和冶金工業。

愛爾蘭自1995年其,國民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成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中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國家,被譽為“歐洲的凱爾特之虎”,并與1999年與其他11國加入歐元區。

愛爾蘭經濟長期發展主要依賴于面對國際市場的出口貿易,據愛爾蘭國家統計局統計,愛爾蘭出口貿易額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45%以上,大大高于美國、日本、中國、德國、英國、法國等經濟大國,人均出口額與新加坡、香港相當。

第八名:荷蘭

荷蘭郁金香之國。失業率低,包容性強。人口1668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42447美元。主要經濟部門有農業,冶金,石油天然氣的開采和加工。

荷蘭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西方十大經濟強國之一。荷自然資源相對貧乏,但天然氣儲量豐富,2001年開采天然氣約743億立方米,自給有余,還能出口。荷工業發達,主要工業部門有食品加工、石油化工、冶金、機械制造、電子、鋼鐵、造船、印刷、鉆石加工等,近20年來重視發展空間、微電子、生物工程等高技術產業,傳統工業主要是造船、冶金等。鹿特丹是歐洲最大的煉油中心。荷是世界主要造船國家之一。荷蘭的農業也發達,是世界第三大農產品出口國。荷蘭人利用不適于耕種的土地因地制宜發展畜牧業,現已達人均一頭牛、一頭豬,躋身于世界畜牧業最發達國家的行列。他們在沙質地上種植馬鈴薯,并發展薯類加工,世界種薯貿易量的一半以上從這里輸出。花卉是荷蘭的支柱性產業。全國共有1.1億平方米的溫室用于種植鮮花和蔬菜,因而享有“歐洲花園”的美稱。荷蘭把美麗送到世界各個角落,花卉出口占國際花卉市場的40%-50%。荷金融服務和保險業、旅游業發達。

第七名:瑞士

瑞士優質鐘表,魅力無窮的高山滑雪療養勝地和絕妙的巧克力是舉世聞名的。它還是投資者的天堂。瑞士有4000余家財經機構,包括很多外國銀行的分行。3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