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美國的海外軍事力量主要部署在哪三個地區(我國為什么不在國外建軍事基地?美國在國外建了那么多基地,在國外建基地用處大嗎?有哪些用?)

时间:2024-06-02 07:52:14 编辑: 来源:

工作,如長波站、水聽站、GPS控制站、有地理優勢的衛星發射站、導彈防御系統等;補給和維修的基地或者母港

建議讀一下地緣政治的書

這有個熱帖子,不做評論買粉絲://cykctadcl.blog.163.買粉絲/blog/static/422929962009110105128636/

美國軍事強調全球存在,前緣軍事存在。即美國的利益在哪,軍事就存在哪。半個世紀中美國依靠海外基地重要支點以世界警察自居,干涉地區沖突,爭奪地區霸權。

對于天朝,與我們的國防戰略有關,更與我們的軍事實力和國際關系有關。社會主義國家特別小國也不會允許咱們駐軍。LZ可能關心遠洋海軍的補給問題。其實在擁有遠洋補給的能力下,海軍幾百來一直有不同陸空軍的國際準則,軍艦是流動的國土,浮動的大使館,每個國家一般情況下都歡迎你去補給,要給錢的

還有一個問題是中外對軍事基地理解不同,在外國來講沒有補給基地這個概念。一說就是軍事基地。尹卓講的意思就是說我們軍艦到那兒去就是完成人員接接地氣,第二要補給一點吃的喝的,第三個是可能的話對艦艇進行維修,這不就是純屬補給的東西嘛。外國人理解,你是軍艦,到這兒補給,靠的是軍用碼頭,在這個地方建立一個長期的補給點,這不就是軍事基地嘛,所以中國和外國的理解不一樣,然后再經過媒體這么一炒作,馬上這個事開始就熱了。

美國國家軍事戰略是美國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制定并由國家最高指揮當局批準的關于如何使用軍事力量實現美國國家目標的指導方針。

基本理論

一、 軍事戰略的定義:

根據美國軍方的定義,美國的軍事戰略是一門"通過使用或威脅使用武力達成國家政策目標的藝術和科學"。規定在戰爭中遂行作戰行動或遏制戰爭的基本條件,并確立戰區要達到的目的。它分配部隊,提供作戰手段,以及規定使用武力的條件。

二、 軍事戰略的組成要素:

美國軍事理論界認為,國家軍事戰略不論內容如何變化,都是由戰略目標、戰略方案和軍事實力三個要素組成的。戰略目標是指通過軍事行動或利用各種軍事資源來完成的特定使命或任務。戰略方案指的是在分析戰略行動態勢的基礎上確定的軍事行動方式。它包括各種各樣的選擇,例如炫耀武力、保留預備隊、預儲彈藥裝備、組織集體防務、提供安全援助,以及海外軍事存在和力量投送等。軍事實力指的是可以利用的武裝力量、作戰物資、武器裝備和自然資源等。

美軍強調,目標、方案和實力這三者既是軍事戰略的獨立組成部分,又構成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這三個基本要素應相互協調取得平衡,以確保國家安全的穩定。否則,國家安全將處于危險的境地。軍事戰略的實質就是選定正確的方案使目標和實力巧妙地結合起來。

*主要內容

1995年2月,美國軍方根據新的安全形勢,在"地區防務戰略"的基礎上,提出新的軍事戰略,并將該戰略定名為"靈活與選擇參與"戰略。

一、 戰略目標:

美國在1995年2月發表的《國家軍事戰略報告》中,根據其所面臨的安全環境,提出了"促進穩定、阻止侵略"的戰略目標。

關于"促進穩定",就是美軍在平時要利用可以利用的各種手段,如海外駐軍和臨時部署部隊,以及與盟國在各個層次上進行安全合作,卻預防沖突,促進有利于美國的長期穩定。

關于"阻止侵略",其含義是指美軍將做好充分準備,迅速對波斯灣地區、東北亞地區和美國利益或盟國受到威脅的其它地區做出反應。

二、 戰略方案:

美軍為了達成戰略目標,在軍事戰略中對戰略方案進行了詳細規定。戰略方案是美國軍事戰略當中最具實質性內容的組成部分。在《國家軍事戰略報告》中,美軍提出了實現軍事戰略目標的三種行動樣式,也可以稱作要完成的三項任務:

(一) 三種行動樣式

(1) 和平時期參與。這一樣式要求美軍在平時擔負一系列的非戰爭行動,廣泛參與地區事務,保持與各個國家軍隊的建設性接觸,其中包括與以前的對手和非結盟國家建立新的更為合作的安全關系。

(2) 威懾和防止沖突。美軍將通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對危及美國安全和利益的威脅加以威懾,以求"不戰而屈人之兵"或者防止危機轉化為沖突。

(3) 戰斗并獲得勝利。戰斗并獲得勝利是在威懾失敗后,美軍迅速投入戰爭,并贏得最后勝利。美軍認為,這是保護美國利益,達成戰略目標的最終保證。戰之能勝,對懾止侵略,防止沖突起著決定性作用。

(二) 兩個基本手段

為完成和平時期參與、威懾和防止沖突以及戰斗并獲得勝利這三項任務,美軍主要通過兩個手段來加以達成,這兩個手段分別是海外軍事存在和力量投送。

(1) 海外軍事存在。海外軍事存在是指美軍在本土之外保持一定的軍事力量。美軍海外軍事存在主要采取永久駐扎部隊、臨時部署部隊,定期輪換部隊等形式。另外,美軍還通過執行各種緊急行動等保持在海外的軍事存在。目前,美軍海外軍事存在的基本特征是:確保歐洲、重視亞太、穩定中東、兼顧非洲和拉美。

歐洲地區:美國目前在歐洲保持了10余萬人的力量。其中包括兩個陸軍師、2個空軍戰斗機聯隊,還有第6艦隊。

亞太地區:目前,美在該地區駐軍總數為15.39萬人,其中駐韓國3.67萬人,駐日本4.32萬人。美國計劃到1999財年在東亞地區保持10萬人的兵力,與歐洲大體相當。10萬駐軍包括:1個陸軍師、1個陸戰遠征部隊,1個陸軍特種作戰營2.5個空軍戰斗機聯隊、1個兩棲部隊。此外美國海軍的第7艦隊將繼續定期在西太平洋巡邏。

西南亞和中東地區:目前,美國在西南亞和中東地共保持了1.6萬人的兵力。

(2) 力量投送。所謂力量投送,指的是實施作戰部隊、裝備和物資的跨洋遠距離戰略投送,迅速加強在危機和沖突地區的軍事力量。有效的力量投送能力,在平時是一種重要的威懾手段,在戰時又是贏得戰爭的可靠保障。同時,力量投送還可以提高部隊運用的靈活性,增大處理危機和沖突時手段運用的選擇余地。

按照美軍的設想,到本世紀末,美軍將達到以下的力量投送能力:陸軍在突發事件發生4天內將1個輕型師先頭旅從本土投送到戰區;12天和30天內分別將1個輕型師和2個重型師運抵戰區;75天內將1個應急軍所屬的5個師以及支援物資全部從本土運抵戰區。空軍在突發事件12個小時內將1個混編聯隊投入戰區;4天內90%的運輸機進入可派遣狀態。海軍在突發事件的當天派出一個航母編隊,7天內另1個航母編隊進入戰區,30天內第三個航母編隊進入戰區。

三、軍事實力

為了應付日趨復雜化、多樣化的威脅,美軍提出必須保持和發展多樣化的軍事能力,增強軍事力量使用的靈活性和可選擇性。1999財年,其部隊規模是:現役陸軍師10個,現役空軍戰斗機聯隊13個,海軍戰斗艦艇346艘,海軍陸戰隊17.4萬人。屆時,美軍的總兵力將保持在144.5萬人左右的水平上。

出于全球戰略的需要,美軍提出了加強部隊質量建設的5項基本措施。1.培養高素質人員。2.加強戰備。3.提高作戰能力。4.促進裝備現代化。5.保持均衡的部隊結構。美軍希望通過上述措施,把美軍建設成為一支具有決定性優勢的武裝力量。

*美國軍事戰略的主要特點

美國現行的"靈活與選擇參與戰略"以稱霸世界為根本企圖,以地區性強國為主要對手,以局部戰爭為主要作戰樣式,主要有以下兩個特點。

一、 更加強調靈活性與選擇性

二、 更加突出主動性與預防

美國大戰略的地理空間上的首要原則是什么?可以有哪兩個推論

美國大戰略的地理空間上的首要原則是:孤立主義原則,即對歐洲各國奉行中立政策。

推論:

1、美國獨立之初實力不足,歐洲對美洲大陸依舊有垂涎之心;

2、美國外交堅持不與任何國家結盟,即使結盟也是短暫的。

美國大戰略之霸權準備階段

1、孤立主義原則的確立美國獨立之初實力不足,歐洲對美洲大陸依舊有垂涎之心,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在1976年9月19日發表了《告別演說》,他強調,要避免同世界任何一個部分結成永久的聯盟,要保持美國的孤立,這一演說成為美國外交的獨立宣言。由于這一孤立主義原則的確立,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美國外交始終之單邊主義為指導原則,堅持不與任何國家結盟,即使結盟也是短暫的。美國強調,不能卷入列強紛爭,要獨立處理自己的外交和國際事務。

2、美國在美洲大陸實行領土擴張政策當然,與處理世界事務不同的是,美國利用地理上的孤立狀態,對歐洲各國奉行中立政策,而在美洲大陸卻展開了有步驟的擴張。1823年12月2日美國總統門羅向國會提交國情咨文,提出反對歐洲國家再在美洲爭奪殖民地原則,要求歐洲國家不再干涉美洲內部事務和美洲體系的原則,后世將這個國情咨文稱為門羅宣言。門羅宣言具有雙重性質,它一個方面反對歐洲強烈的干涉與擴張,具有防御的性質,另外一方面,又是美國將美洲大陸視為勢力范圍的一種宣言,它成為美國指導拉美政策的方針。在實踐上,美國一直把北美大陸視為自己的勢力范圍,視為推行美國文化價值觀的試驗田,所以美國在美洲大陸既采取了大規模的赤裸裸的領土擴張,它也借用范圍主義這樣的旗號,實施滲透和控制,以排擠歐洲列強在美洲大陸的傳統勢力。19世紀40年代中后期,美國在短短的四年之內,將德克薩斯、新墨西哥、加利福尼亞等32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納入自己的版圖,迅速成為兩洋國家,即太平洋和大西洋,從而奠定了與歐洲國家分庭抗禮,角逐全球的基礎。

3、美國實力逐步增強從經濟的角度上講,19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經濟迅速起飛,走上了穩定的經濟增長和工業化的歷程。1860年到1890年,美國工業產值增長了9倍,從1873年到1913年,美國的年經濟平均增長率達到5%,尤其是1873年出現了一次重大的世界經濟衰退,當中出現的一個特殊的現象,就是美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和英國經濟的迅速衰退,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那么許多歷史學家也講,1873年是為美國角逐全球霸權的開始。19世紀70年代,美國超過英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最先進的經濟體,但是由于美國遠在美洲大陸,這種發展并沒有破壞美國與歐洲大國關系的穩定,19世紀90年代,美國工業產值接近英國、法國之德國三大強國之和,進入20世紀,在幾乎每一項重要的工業數字上,美國都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與此同時,經濟實力的增長帶動了美國對外貿易的擴張,軍事實力的增長已經是勢在必行。美國當時的實力已經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它的對外影響力卻是微不足道的,兩者之間的顯著差距表明,美國到了重新評估自己的戰略目標的時候。美國內戰結束之后,美國將建立拉美后院作為主要的擴張目標,但是已經開始突破美洲范圍,與歐洲列強在其他地區爭奪戰略利益。最為顯著的標志是1898年爆發了美西戰爭,這是一個標志性的事件,它意味著歐洲霸權勢力從此退出了美洲大陸,也標志著美國走上了與歐洲列強爭霸太平洋之路,這場戰爭導致美國開始成為菲律賓的宗主國,也標明美國開始從軍事、政治等各個層面,介入亞洲的勢力紛爭之中。第一次世界大戰真正檢驗了美國的實力,英國得以稱霸世界的王牌是它的海軍力量,英國當時一直在采取的戰略目標就是兩強標準,即英國的海軍實力要超過其后兩個國家的強軍實力之和,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的海軍實力已經開始超過英國,1921年末和1922年初,華盛頓會議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