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網絡社交媒體正在把人變得更好or更糟(男子聊天界面投屏廣場成社死現場,你是否遇到過社死的情況?你會怎么做?)

时间:2024-06-01 14:19:51 编辑: 来源:

憶當中,那是兩碼子事兒,對此,要分開來說;

1、我們看到很多大學問家,飽讀經典、讀書萬卷、記憶超群,卻有著巨大的書房與書架,擺放著比板磚還厚的工具書,也就是說,他們的知識存在與兩處,一處是自己的腦子中,用于提升認知、熏陶智慧、融會貫通的,而另一處存于書架上,用于查閱、引用、實證、復習的。學海無涯、人生苦短,誰不愿意在后腦勺開個USB插孔,將知識數據海納百川于自己大腦?他日可否做到尚不知曉,今日肯定望塵莫及,因此,將知識堆放兩處,是無賴也是合理的;

2、今天我們愛說:“有問題,找百度”,這種便利與進步,是有目共睹的,對于我個人來說,突然遇到一個感興趣的話題、人物、事件,如果沒有手機搜索功能,想必也就不知就不知、一過了之了,而現在可以信手拈來將這個小知識通過極低的成本歸于自己的“知識庫”,這種從“無知”到“有知”的過程,是互聯網這個便捷、高效、低成本的工具給予我們的,它為我們“無知”開啟了一扇“便攜通道”,通往水落石出,這是從前不可想象的。

3、然而,我們今天獲取“書架上的知識”越來越便利,是否就可以少放些“知識”在大腦、多放些在“書架”上呢?很遺憾,不行,這就像我問你,你去餐館愿意吃一盤子炒好的菜,還是將所有的炊具、原材料、佐料讓你自由發揮?我們這代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最明白這個道理,你說說,平時不學,數學考試讓你翻書能行嗎?英語考試讓你翻書能行嗎?甚至語文考試讓你翻書能行嗎?一言以蔽之,在腦子里面的知識可以融會貫通、舉一反三、領悟事物的內在聯系與達成目標的方式方法,這是“書架上”的知識所不能取代的,而我們今天閱讀也好、學習也罷,就是不斷的將“書架上的知識慢慢倒入腦子中,放在我們大腦這個世界上最為精妙的儀器中,產生精妙的化學反應!”,創新來源于此、智慧來源于此、認知來源于此!

最后,引用《羅輯思維》羅胖子說的:“不是互聯網讓我們越來越淺薄,而是大多數人在面對互聯網這個新工具時,讓自己墮落得越來越淺薄。”

《淺薄》讀后感1000字2

現在的事實是,每天會看很多內容,各種信息,各種買粉絲推送,我們可以很確定的一點是,我們被互聯網的信息包圍了,并且快速地被信息推著往前走。

想要吸收的話,勢必要花時間和精力,信息一條一條地進來,于是,我們的注意力就這樣被撕碎了。大腦在這樣的過程中,似乎會逐漸習慣這種被“打擾”的方式,甚至不會覺得是打擾,反而會感覺有點熱鬧,信息自動向我們跑來,好多免費的資料。于是在打開一個又一個信息的同時,時間便這樣被一點一點分解了。

往深處思考,需要時間,大腦需要時間去沉淀。這樣看來,方便也許有時候并不方便,古人沒有上網,查資料并不方便,于是可能就會花時間去看書,內化成自己的東西。現在查資料確實方便,這一點絕對是本應如此,搜集資料的過程就是快速提取的過程,我們只需憑著關鍵詞找到就行了。照理說,這樣本也無妨,找到資料再深入就好了。但往往我們若是把時間都花在搜集上,而沒有好好停下來看這些資料,也許就是之前有說過的,純粹為了保存而保存,只是填補了硬盤里的空間,卻天不了大腦里的空洞。

也許這就是種“淺薄”,我們只是把時間花在了表面,而且還是斷斷續續的,沒有連貫性,大腦無法產生迭代的效果。而我們也不知被什么力量牽引, 竟然在這樣做的時候不自知。這也好像在微博買粉絲上轉發,轉發的一定是我們覺得有用認可的,或許也是想之后有時間的時候看,但往往轉發了之后,對這個問題的思考似乎就終止了,因為很少會主動想要去看了。好像只是為了發而發,因為轉發實在太容易太方便了,點擊一下的事情。轉發的過程中總是會花時間去瀏覽的,往往想要深入的時候在轉發過后,也許也就停止了。那這樣就等于剛剛轉發前瀏覽的那段時間也沒有被好好用起來,不過退一步講,看了總比沒看好,至少有了概念。

好在認識到“淺薄”的存在,至少這點,是不淺薄的吧。

《淺薄》讀后感1000字3

讀完《淺薄》,并沒有意料中的欣喜和激動。原因之一是以前已經零零碎碎地接觸過關于注意力碎片化的信息,并且很諷刺的是這些信息都是從互聯網上讀到的;原因之二是,總感覺這本書寫得有些“不夠特殊”。這本書以麥克盧漢的“媒介即信息”為主綱,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講的是“媒介”以及媒介對人類社會和對人的思維模式的幾乎是決定性的影響,后半部分講的是“信息”以及不同的信息接收方式是如何影響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模式的。在最后的部分尼古拉斯卡爾提出了“記憶外包,文明滅亡”的觀點,雖然從中可以讀出作者對淹沒在爆炸式的信息中的人類社會的擔憂,但我個人感覺這種說法有些投鼠忌器的意味。

之所以感覺《淺薄》寫得不夠特殊,是因為作者關于媒介的觀點幾乎全部是引用的他人的,而關于信息接收方式對人腦的影響也是如此,況且我個人對生物學意義上的大腦結構實在提不起興趣。作者在一定意義上只是一個搬運工,將兩個學科已有的知識“拼湊”在一起,不能讓人產生讀到新鮮觀點時的興奮感。當然,也或許是因為作者寫這本書的意圖只是警示現代人不要迷失在信息的浪潮中,而非提出一個新穎的,有爭議的觀點。個人感覺這本書的意義是:用現有的知識論證了一味依賴互聯網會對現在的人類文明和人類自身造成很大的影響。

書中提到的許多觀點我都認同。比如谷歌所遵循的智力倫理是泰勒主義,并且有著強烈的機器崇拜心理;比如書中提及的人類發展的機械化,人塑造了工具,同時工具也在塑造人,使人類越來越依賴工具,因而麻木了自身的某些功能;比如個人人格的建立與閱讀習慣有很大關系;同時,我也有一些疑問沒有找到答案。這些疑問是在讀這本書的時候產生的,但是它并沒有告訴我答案。比如為什么當我們瀏覽網頁時,往往會覺得自己聰明了起來?為什么上網成癖比讀書成癖要容易得多得多?為什么我們的大腦越來越喜歡網絡喂食的方式,并且喂得越多卻越感覺饑餓?或許是因為在短時間內可以獲得大量的信息滿足了我們的求知欲,或許是網絡信息太過膚淺,或許是其他的原因,但這只是我的猜測,很多問題在書中也有所提及,但是我沒有在書中找到答案。

書中最能引起我的共鳴的一個觀點是:印刷品時代,書籍質量好壞的評判標準是時間;網絡時代,這種評判的權利交到了大眾和媒體手上。而稍微了解點歷史常識,讀過類似《烏合之眾》一類的大眾心理研究的書的人估計都不會對大眾抱有太大的好感。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文化的深厚程度和它被傳播難度是成反比的。文化越深厚,越不容易學習,越不易傳播;文化越淺顯,則越容易傳播,也就是所謂的“大眾文化”,寫到這里,我突然想起了一件好玩的事情。“三個代表”中寫道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傳播方向,同時,和諧社會要求黨建設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這一前一后,一唱一和,一深一淺,恰恰說明了我們黨代表的是淺顯的,粗俗的文化——到中國廣袤的農村隨便走走看看,誰都能體會到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是什么。

吐槽完畢,言歸正傳。當一種精神變得普遍時,這種精神也就變得膚淺了。比如當起初飽含理想主義的“犬儒哲學”發展成為門徒眾多的時候,便變成了“無賴哲學”。在這期間,精神本身沒有變化,只是大眾因為理解不了,對精神進行了扭曲。這是一種很糟糕的情況。如果將一種精神或者一種文化的價值評判權交到了大眾手里,那將會是一種更加糟糕的狀況。而網絡時代,這樣的事情正在發生。

受大眾喜歡的作品,以韓寒的作品為例。我沒有讀過他的書,但是他的博客我常看。他的文字風趣,犀利,在D所能容忍的范圍以內言人所不能言,讀著會感覺很痛快。但是,當痛快過后,回過頭來看他的文章,你會感覺他寫的其實很膚淺,沒有什么深度。他所倡導的,或者至少他給人的印象是在倡導寬泛意義上的民主自由,獨立人格。但是更深層次的,運用理性進行的辯證,他沒有。這便是他的膚淺之處。我感覺他所倡導的和“LS”中學生失去理性時所呼吁的沒有本質上的差別。因為他缺乏理性和辯證。而正因為此他才會被大眾所喜愛,因為大眾喜歡的只是讀起來痛快的東西,大眾沒有耐心聽復雜而深刻的辯證。當然,或許我錯了,韓寒一類也許是故意選用了大眾所能接受的形式,只是為了以文字的力量最為廣泛地告訴大眾不要失去希望,做著諸如“啟發民智”之類的艱苦卓絕的工作。

書中最駭人聽聞的結論是“記憶外包,文明滅亡”。讀完書后我的第一感覺是作者的擔心不無道理,但是仔細想想,哦,原來還有另外一種可能。

作者整本書的悲觀和擔憂都是建立在一個前提上面:網絡對信息的分類是不科學的。因為谷歌公司奉行的泰勒主義,人們的頭腦越來越機械化;因為信息的爆炸性增長,人們只能通過粗略閱讀以期不被時代拋下;因為網絡各種功能強大,各種通訊軟件,人們的注意力變得分散,從而引發深度閱讀危機,作者又通過一系列對腦部的敘述(反正我沒看太明白)說明了這會影響人的人格和人類文明。在這樣的種種敘述下,唯一正確的做法是重新找回失去的深度閱讀習慣,在深度閱讀和信息超載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可是,作者為什么不考慮另外一種可能性——即使是海量的信息也可以被科學規范地分類,在未來的某一天。當你打開網頁,看到無時不刻不從你眼前經過的海量信息,誰都知道這是一筆無價的財富,任何一個積極樂觀的人所考慮的都應該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科學合理利用這些信息,而非在信息的洪流面前嚇得退縮,只肯墨守成規,不敢設想一個無法思意的未來。媒介形式的任何一次變革都會帶來一段時間內的不適,在印刷術初期,人們肯定也會對書籍這種媒介感到恐慌,可是,慢慢地,我們在深度閱讀中形成了線性思維模式。現在,我們正身處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一次媒介革命,按照歷史經驗來說我們這一段時期內的不適是正常的,如果歷史有指導意義的話。作者提出的線性思維模式已經遭受到網絡的打擊,卻沒有進一步,更加積極地提出線性思維模式只是人類歷史上的一種思維模式,它遭受打擊或許是另外一種更加科學先進的思維模式形成的開端。當然,思維模式轉變過程是漫長而困惑的,身處其中的人感到恐慌也是人之常情。在思維模式轉變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偏差,身處其中的人提出科學合理的擔憂和困惑也是必要的。作者面臨這種挑戰時提出了必要的擔憂和困惑,但是他卻沒有能夠看得更遠些,沒能夠為未來提出一些積極的建議。

所以,我讀完這本書后沒有感覺到欣喜和激動。

《淺薄》讀后感1000字4

先來說說書名。通常看到“淺薄”這個詞,如果腦子里飄過的是另一個詞:“輕佻”,但此“淺薄”非彼“淺薄”,此處不再含有貶義意味,它僅表示一種思維狀態,一種與工業思維相反的思維方式,即信息化思維。我們學哲學時,對“透過現象看本質,由淺入深“這句話再熟悉不過,我們的思維也是遵從這種方式;但今日是信息大時代,每個人每天都被大量的信息所包圍,我們甚至無法深入去閱讀,所以我們的思考似乎只能停留在淺層,即本書所說的信息化思維—透過本質看現象,由深入淺。

再看看書的副標題—互聯網如何毒化了我們的大腦,看著是不是聳人聽聞。這本在告訴我們互聯網改變了我們什么,而這些改變卻是在不知不覺間發生的,及因為這些改變我們又付出了哪些代價,互聯網式思維究竟有哪些好處。讀了本書,我是對不少觀點震驚了,“因為互聯網在向我們呈現信息盛宴的同時,也把我們帶回了徹頭徹尾的精神分散的天然狀態”。

書內容主要包括:人類的思維正處于向淺薄的階段轉化,算是直接給出結論;接著作者進行分析了是什么造成了這種淺薄思維,比較了兩種思維的不同和聯系,列舉了互聯網式思維的好處,討論了未來世界是人or機器;最后作者結合現實對“淺薄”進行了思考。書中引用了大量關于實驗研究,相關術語也很多,我只能作一般性地去了解我們的大腦發生了什么。<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