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美國地理位置對美國對外貿易的影響(中美俄海岸線差距對海洋軍事力量的影響有多大?)

时间:2024-05-16 03:51:07 编辑: 来源:

經濟一體化的成員國之間通過消除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形成區域性的統一市場,促進集團內國際分工向深化發展,相互間的經濟依賴性加強,使得成員國間的商品貿易條件比第三國要有利得多,結果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往來迅速增長,集團內部貿易在成員國對外貿易總額中所占比重顯著提高。以美國為例,美國過去主要的貿易對象是西歐和北美,自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貿易建立以來,美、加、墨三國之間的貿易迅速發展。僅美國與墨西哥的雙邊貿易額,1996年就達到1460億美元,比1993年的896億美元增長了63%。

1)區域經濟一體化可使各成員國獲得“貿易創造”帶來的利益,即因區域內消除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使得成員國間的生產要素可以自由流動,貿易自由化導致成員國隨貿易增長而獲得收益。

2)經濟一體化影響成員國的產業結構調整,促進新工業部門的發展。

4)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內部成員由于規定的共同或接近的各項經濟和貿易政策,各種貿易和投資優惠措施,可以減少相互之間的投資障礙,降低投資成本,鼓勵公平競爭,吸引成員對區內增加投資,促進成員國內部國際分工和生產專業化以及國際技術合作的發展,提高成員和區內工業化程度與水平,發揮一體化市場的規模經濟效益。

5)由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區域一體化成員之間,互補性更強,可以促進發達成員向發展中成員的資金、人才流動和技術轉讓,彌補發展中成員的資金和人才的不足,提高發展中成員的科學技術水平,促進發展中成員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三、北美自由貿易區對美國能源供應的影響

美國經濟增長有賴于充足的能源供應。按油氣產量和消費量來看,美國是世界上第二大天然氣生產國,第三大石油生產國。同時,美國又是世界第一大石油進口國。美國消耗世界石油產量的25%以上,其中一半以上依賴進口。據美國戰略和國際研究中心研究,1985年以來美國石油對進口的依賴程度越來越大,2000年,美國國內石油生產為9.1百萬桶/日,石油總消費為19.6百萬桶/日,進口10.5百萬桶/日。預計到2020年美國國內石油生產為8.5百萬桶/日,石油總消費為24.4百萬桶/日,進口15.9百萬桶/日。未來美國石油進口量將穩步增長。

2000年,約占美國石油總進口量的55%來自加拿大、沙特阿拉伯、委內瑞拉和墨西哥四個國家。其中加拿大占15%,沙特和委內瑞拉各占14%,墨西哥占12%。美國主要從這四個國家進口石油的原因,是由于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使得美國從加拿大和墨西哥進口石油可以免稅,在能源部門的相互投資,以及地理位置接近,綜合管線網絡的鋪設,形成了長期穩定的供應關系。美、加、墨三國通過在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中達成的經濟聯系,加強在能源方面的合作,提高了能源產量,改善了彼此的能源安全狀況。

1.加拿大

加拿大解除管制的能源部門已成為美國最大的能源貿易伙伴,是美國油氣的主要供應國。2000年,加拿大提供了美國天然氣供貨量的14%。預計阿拉斯加及加拿大西北部的天然氣蘊藏量超過7萬億立方英尺,這相當于美國目前天然氣消費量的3倍。同時,加拿大與美國石油貿易量也增加了。2000年美國15%的石油進口來自加拿大。美國國家能源政策研究組估計加拿大可采收的重油砂儲量巨大,現在正在利用新技術來開發,產量已達60萬桶/日。繼續開發利用重油儲量是北美能源和經濟安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之一。

2.墨西哥

墨西哥有豐富的石油資源,比美國石油的探明儲量約多25%。隨著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墨西哥成為美國石油進口的主要及可靠的來源,而美國則成為墨西哥精煉油品及天然氣的凈出口國。墨西哥的能源部門已對私人投資開放,如天然氣的輸送、配售及儲存,這有利于美國的私人在墨西哥的直接投資。

由于上述原因,美國國家能源政策研究組建議:

1)總統指示國務卿、商業部長、能源部長通過“北美能源工作組”擴大對話,在加拿大、墨西哥和美國之間建立更密切的能源合作,在充分尊重各自主權的前提下確定合作領域。

2)總統指示能源部長及國務卿與聯邦能源管制委員會一道,審查各自在石油、天然氣和電力跨邊境“總統許可”程序中的權限,提出必要的改革措施,使其各自的管理制度與跨邊境貿易相適應。

3)總統指示國務卿、商業部長和能源部長繼續支持美國能源公司在海外市場競爭,并利用我們在APEC、OECD、WTO、北美自由貿易區之類的多邊組織中的成員地位,以及我們的雙邊關系,實施一個由清晰、開放、透明的規則和程序構成的管理外國投資的制度;維護海外美國公司的利益;減少貿易和投資障礙。

影響國際貿易的地理要素有哪些?

國際貨易是跨越國界的商品和服務的變換活動

任何國家的雙邊或多邊貿易都是在具體特定的地理環境下進行的

地理環境包括了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兩大類,以下分而論之

一、自然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一個國家和地區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地形特征、氣候條件、水文狀況、自然資源的豐歉與分布等

這些因素的綜合,對一個國家和地區長期貿易政策的形成和短期的貿易行為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

中緯度地區的島國如日本,氣候適中、海運便利,這些成為其發展貿易的有利條件,但國土狹窄、山地丘陵為主的地形、極其貧乏的礦產資源,又是制約其工農業生產的不利因素,權衡利弊,日本人早在明治維新時期就制定了“教育、科技、貿易”這一立國的基本國策

特別是在二戰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揚長避短,執行了一條犧牲農業,發展工業,特別是重化工業的政策

利用其便利的海運(全國有1085個港口集中分布于三灣—海地區,其中有100多個是對外貿易港,它們往往也是重要的工業中心和大城市),形成“臨海型”的工業布局

大量進口原料和燃料等初級產品,出口科技含量高的工業制成品,使其“出口主導型”的經貿戰略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到60年代末,日本國民經濟總值僅次于美、原蘇聯;到80年代初,超過原蘇聯僅次于美國,且保持至今

日本成為經濟大國的事實,充分說明日本人在正確認識自身地理條件的基礎上,成功的運用了貿易立國的基本國策,并把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創造了輝煌的經濟奇跡

相反,在高緯度和低緯度的內陸山區,因氣候惡劣,交通閉塞,往往造成經貿的長期落后

如橫跨赤道的非洲大國扎伊爾和緯度偏高的亞洲內陸國家蒙古,雖面積廣闊,資源豐富,但經濟卻長期落后

原蘇聯解體后,經濟原本較為發達的各加盟共和國之間傳統的交通聯系被打亂

外高加索三國(格魯吉亞、愛沙尼亞、亞美尼亞)經北高加索到俄羅斯的鐵路幾乎中斷,一部分勉強可使用的公路也無法保證運輸安全

中亞五國地域遼闊,石油、天然氣資源儲量豐富,但因交通不暢,使經濟難以發展

為了把資源推向國際市場,發展經貿,解決交通出路刻不容緩

1993年5月,上述8國代表聚會歐盟總部所在地布魯塞爾,共同商討地區交通發展問題,通過了歐洲經里海、跨越高加索到中亞的“歐亞運輸走廊”計劃(TRACECA)

該計劃的實施,使參加國受益匪淺,因而成員不斷擴大

1998年巴庫國際會議又把復興古老的絲綢之路作為擴展TRACE計劃、加強歐亞大陸交通和貿易合作的象征,為歐亞大陸中部各國經貿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世界各海域的不同氣候類型,直接影響國際貿易中的商品運輸,各國的港口有的可全年通航,有的則冬季封凍,船舶不能停靠

如俄羅斯,雖有廣闊海域,海岸線漫長但均因緯度偏高(除黑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南部及特殊的摩爾曼斯克港),封凍期漫長,利用率極低

中南半島及印度半島各國大部分屬有明顯干濕季的熱帶季風性氣侯,因而在簽訂業務合同,決定裝運期時,要根據商品的性質選擇季節

如雨季不宜裝運易潮、易霉變的商品;夏季不宜裝運易融化物品,如瀝青、浸酸羊皮等

否則,將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某年夏季,我國某公司出口一批瀝青到西非,用多層牛皮紙包裝,走蘇伊士運河航線,當船行至紅海時,瀝青開始融化

紅海氣溫高,鹽度大,表層水溫達32℃,鹽度40%左右,為世界上溫度和鹽度最高的海區之一

高溫使融化的瀝青透過紙袋粘附在貨倉里,當船入地中海經直布羅陀海峽,到大西洋時,沿途氣溫有所下降,使粘在貨倉里的瀝青又凝固起來,到達目的地潛口時,卸貨十分困難,清掃船倉更困難,不得不雇傭大量勞力,最后結算,入不敷出,貿易失敗

究其原因,除出行季節不合適,還有對所選航線沿途溫度的變化情況不甚了解,若采用桶裝則可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

全球性氣候異常,如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發生期間,世界各地旱澇失常,同時誘發狂風、大潮、低溫等災害性天氣,對工業、交通、國際貿易以巨大的沖擊,其中首當真沖的是農業生產

因為氣候可以影響農產品,尤其是糧食產量,由此而產生的價格波動,直接影響到世界市場上的糧食貿易

舉例子說明地理環競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在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國際地域分工日益廣泛和深化、國際間的 競爭愈益激烈的今天, 地理環境各因素對國際經貿活動的影響比過去任何時候更 加激烈和深刻。積極開展地理環境對國際經貿活動的影響及其規律性的探索研 究, 對預測國際經濟社會的發展趨勢、 國際貿易變化和做好對外經貿工作等方面, 均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關鍵字:地理環境 關鍵字 人文環境 抑制 促進 國際貿易 一、自然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自然地理環境對國際貿易的影響 自然地理環境包括一個國家和地區所處的緯度位置、地形特征、氣候條件、 自然資源的豐歉與分布等。這些因素的綜合,對一個國家和地區長期貿易政策的 形成和短期的貿易行為都將產生重大的影響。 1、 地理位置的影響 、 地理位置是指某一地理事物在地球表面所處的空間區域,其對國際貿易的 影響可以從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交通位置、經濟地理位置和鄰國位置等反面 反映出來。 廣大中緯度地區因其位置居中,致使這一地帶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降水 適中,對人類的生產、生活和貿易等活動都較適宜,是人們生存、發展和交往等 的理想環境;瀕臨海洋還是深居內陸的位置,對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生產發展和 貿易交往等亦會產生重要影響。沿海地區(尤其是開放地區)與內陸地區(特別 是邊遠偏僻山區)相比,因為環境、交通和出海口等條件大不一樣,使這些國家 (或地區)之間以及內部,其經貿狀況會形成明顯的差異。一般前者發展較快, 成為發達地區;而后者則發展較慢,往往是比較閉塞和落后的地區。 當然,具體問題要作具體分析。獨聯體雖然為北冰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所 包圍,但是,由于北冰洋長年封凍,成為天然障礙,太平洋岸僅有的港口距西部 經貿重心地區遙遠,交通很是不便,西部出海口被土耳其海峽所扼,北冰洋西部 的摩爾曼斯克港,雖為不凍港,但航線需經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控 制的挪威海峽, 因政治原因,進出口甚為不便,所以前蘇聯雖瀕臨三大洋, 但卻酷似內陸國家, 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它的對外貿易的發展。 除上以外,因為臨近或者毗連一些經 濟發達、經貿活動頻繁的國家與地區,也會使一些國家、地區得益,促進經濟貿 易得到一定的發展。 2、 地形條件的影響 地形對于經濟和貿易活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以美國為例,美國由于平原 廣布,所占比例頗高,使發展農牧業有了良好基礎,為美國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 的農業國家創造了條件。因而,美國農牧業生產發達,農產品不僅能滿足本國需 1 要,還可以有 1/3~2/5 的農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