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美國支援海外軍事行動(抗美援朝時,美國對我國采取什么軍事行動)

时间:2024-05-04 23:48:37 编辑: 来源:

個用70天打一場仗的轉型模式,美軍1 年可以打5場戰爭。

調整海外軍力部署。為實現轉型構想,美國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大規模的海外軍事力量的重新部署。在歐洲,削減西歐駐軍,尋求在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波蘭等國建立新的“前沿作戰基地”,實行兵力部署向東歐的擴展。在西太平洋地區,強化駐日美軍的指揮與控制能力,組建東北亞指揮中心,加強關島的海空兵力;將駐韓美軍分階段向南遷移,這一遷移計劃意味美軍既可以避免受到朝鮮的直接威脅,同時又向朝鮮發出警告,即在擺脫威脅之后,美軍可能會對其采取某種軍事行動。在中亞地區,美軍已設立多個軍事基地,并加強與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等國家的磋商,謀求增加軍事基地,強化軍事存在。

加大轉型開支。2005財年繼續加大對軍事轉型的投資,在投資領域方面,表現為對軍事技術、武器裝備、軍事訓練等諸多方面投入大量經費。同時,繼續支持6 個轉型作戰目標:一是保衛美國本土和海外作戰基地;二是向遠距離的戰區投送和維持軍事力量;三是能在地球任何角落對敵人實施打擊,摧毀敵人的庇護所;四是提高太空作戰能力,保持美國不受障礙地進入太空;五是利用信息技術方面的優勢連接各軍種部隊,實施聯合作戰;六是保護美國信息網絡不受攻擊,同時使敵人的信息網絡癱瘓。[3]2005財年國防預算投資300億美元對以上六個目標進行支持,比2004財年的243億美元增長23.5%。

四、部隊建設向“適應任務需要”轉變

在國防轉型戰略指引下,美軍事力量的首要軍事任務是:保衛美國及其盟國的安全;在關鍵地區提前阻止侵略和威脅;在兩個相互重疊的大規模沖突中迅速打敗侵略,同時為總統保留一個沖突中取得決定性勝利的選擇,包括政權更迭或實施占領的可能性;進行有限數量的小規模應急作戰。[4]美部隊建設應以滿足上述軍事任務為最終目的,因此,軍隊建設的目標是:用盡可能少的經費建設一支滿足21世紀作戰任務需要的輕型、快速機動、靈活高效、模塊化、網絡化的聯合部隊。

1.構建“聯合部隊”

聯合聯隊能夠將各軍種、作戰司令部、其他政府機構以及多國伙伴的力量結合起來,發揮整體效益。聯合部隊具有更高水平的互操作性和“專門為聯合而研制的”系統,也就是利用聯合的體系結構和采辦策略來規劃和設計的系統。這種互操作性將確保技術、條令和文化不會限制聯合司令部實現各種目標的能力,以便能增加聯合部隊能力,以降低作戰風險。

聯合部隊的特征有:全面一體化、有遠征能力、網絡化、分布式聯合作戰能力、適應性強、決策優勢、殺傷性強。“完全一體化”是未來聯合部隊建設的主要目標,旨在從根本上解決各軍兵種部隊難以形成有機的整體,無法實現作戰效能的最大化的問題。首先,從轉變觀念開始,采取各種可能的手段,消除各軍兵種部隊體制上的障礙和束縛;其次,三軍組建新的模塊化部隊,在戰時進行組合,使不同的作戰職能充分溶合,形成有機的整體,最終實現各部隊的完全一體化,生成高度集中統一的戰斗力;再次,加強各軍種、戰區級司令部和作戰支援部門的聯合能力,并最終完全實現一體化。最終,聯合部隊指揮官將擁有一支具有內在互通性和協同性的、具備聯合作戰能力的作戰力量。

遠征作戰能力是指聯合部隊的所屬單位能在全球任何地點、任何環境下,即使在無法得到美國現有各類軍事基地提供支援保障的情況下,也能在全球作戰空間內,實施快速部署,迅速展開并持續作戰。這就要求美軍未來聯合部隊必須大幅度提高獨立作戰能力,空軍要重點發展遠距離投送能力。為此,美軍要求對駐扎在國內、外或實施前沿部署的有關部隊必須進行適當編組,以便在無法得到支援保障的情況下也能充分發揮美軍在情報和機動等方面的優勢,迅速投入作戰并取得勝利。

為實現聯合部隊,2004年美國陸軍注重建設一支輕型、模塊化、網絡化、反應快速、戰斗力更強的“目標部隊”,最終實現:在適當的時間,適當的地點,部署適當的部隊。在未來10年,五角大樓擬將陸軍10個主要作戰師,分“三步走”,即從“傳統部隊”經“過渡部隊”,到“目標部隊”的模式,改建成規模較小、易于快速部署的“目標部隊”。美陸軍現在每個師的編制為1.5萬至2萬人,改建后的作戰旅編制僅為3000人至5000人。這種新建制部隊的機動性大大增強,可以盡快部署到全球的熱點地區,便于臨時與其他軍種搭配協調作戰。未來美國陸軍將成為一支把空降部隊、步兵部隊與坦克、裝甲車及其他火力融為一體的部隊。這樣的美國陸軍將真正確立戰爭中的全面優勢,具備全面執行美國軍事戰略任務的能力。

2005財年,陸軍加大“目標部隊”建設的投資,其中,30億美元用于發展“未來作戰系統”,比去年增長76%。“目標部隊”的特點是兼具重裝部隊和輕裝部隊的優點。目前,美國陸軍正用輕型的“斯瑞克”裝甲車取代現役的裝甲車,部隊配備輕型的牽引火炮。最近正在組建“斯瑞克”裝甲旅,表明美國陸軍轉型計劃正如期進行。可以預見,一支“精干高效”的新型陸軍作戰力量將成為陸上戰場的主宰。

2.軍事人才待遇更加優厚

3.作戰方式向“聯合作戰”轉變

聯合作戰是諸軍兵種在單一指揮官的控制下共同實施的作戰方式,充分發揮諸軍兵種參戰力量的整體威力,是實施聯合作戰追求的效益目標。美國軍隊以通訊和協調為基礎的聯合一體作戰思想在伊拉克戰場上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體現。除了打擊手段更加先進以外,指揮控制系統使軍事力量與指揮中心得到有效結合,諸軍兵種行動得到高度聯合,降低了未來挑戰的風險。

充分網絡化是未來聯合作戰的前提,因此,各軍兵種網絡互聯、信息實時共享成為聯合作戰的基礎。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之所以能順利實施聯合作戰,主要是依靠聯合作戰網絡中心實現了信息的聯合,能夠統一指揮所有參戰部隊進行作戰。該網絡系統聯結了數以千計的指揮機構,并存儲了大量的數據信息,使美軍各指揮員可以及時、快捷地了解戰況。網絡中心戰遵從無限潛能的“曼特卡爾費法則”的網絡原理,因此,網絡能力是部隊戰斗力的倍增器。網絡中心戰從理論上說具有無限的作戰潛能和發展前景。2003財年國防預算對12個網絡中心戰開發項目進行投資,2004財年增加到33個,國防部希望在2005財年進行約50項網絡中心戰開發項目。

作戰方式轉型的重點在于未來聯合作戰理論的發展。美軍認為,未來聯合作戰理論是國防部轉型戰略的關鍵,涵蓋了所有支撐美國軍事能力的領域。美軍將分三階段繼續發展聯合作戰轉型,近期(2-3年)聯合作戰行動,對作戰司令部的戰爭計劃、作戰和訓練的經驗教訓和聯合條令進行修訂;中期(5年)聯合方案,制定出聯合作戰理論總框架,并指導發展四個下一級聯合作戰理論,即本土安全、維護穩定行動、戰略威懾和大規模作戰行動;遠期(15-20年)聯合構想,要對當前的聯合構想進行修訂,使其成為長期性聯合作戰的綜述文件。可以預見,美軍的聯合作戰理論在中長期將會有較大突破。

建立更為有效的機構,進行聯合作戰訓練,加強聯合行動。在全球各個作戰司令部建立永久性聯合司令部,這些司令部將配備最先進的指揮、控制、計算機、通信、情報和監視裝備,司令部人員將接受聯合作戰訓練。2004財年,完成常設聯合部隊司令部(SJFHQ)的模型概念測試,在2005財年向全球范圍內的地區性司令部進行推廣,常設聯合司令部有利于快速使用跨軍種的能力業應對世界各地發生的突發事件和危機。訓練軍人具有聯合作戰的知識和技術,建立聯合國家訓練能力,有利于聯合部隊在戰役和戰術層次上開展訓練并獲得相差經驗。“聯合國家訓練能力”一旦實現,將能夠為聯合部隊提供真實的訓練,并且支持戰場態勢感知功能,這項新的訓練能力將使聯合部隊對非對稱挑戰和各種威脅做好更充分的準備。

五、裝備采辦向未來作戰需要轉變

為配合部隊建設,需要發展適應未來作戰的新型武器裝備。最近的幾場戰爭,使美國人深切認識到,高科技武器具有無比巨大的威力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美國一直在加快新武器研制的步伐,并取消不適應未來作戰需要的裝備。2005財年更加注重采辦適應未來作戰需要的新型武器裝備和技術,用于軍事科研、開發、試驗與評估費投入689億美元,比2002年的474億美元增長45%;用于購買新型裝備的費用達749億美元,與上年的742億美元相比增長不大,但結構有所調整。

美軍軍事科研、開發、試驗與評估費(RDT&E)預算主要投向作戰研發、系統研究及演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先進技術發展、先進元件研發及樣機等方面。在2005財年的軍事預算中,研究、發展、測試及評估(RDT

歷數美國航母在我國周邊的威懾行動

歷數美國航母在我國周邊的威懾行動

有關我國海軍航母發展計劃和建造數量的問題,長期以來都是軍迷們津津樂道的熱點。尤其隨著臺海形勢的不斷變化,更受到社會輿論的廣泛關注。除了從國際政治軍事形勢、海洋戰略需求、裝備技術水平等方面的諸多分析之外,從歷史的觀點來分析也是一個有趣的視角,畢竟歷史分析法能很好的總結對手行動規律,揭示其慣常策略,有助于更好的把握發展變化趨勢。

當前階段看,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臺海變局,我國海軍考慮的重點并非羸弱的島軍,而是可能進行軍事干涉的美軍,其中我海軍航母編隊的主要任務,就是阻絕強大的美軍航母編隊。那么,討論我國需要多少航母,就得先來看看在緊急狀態下,需要多少航母才能有效阻絕或懾止美軍。美軍可能會向臺海地區派出多少航母呢?我們看看美軍歷史上在中國周邊的航母部署情況。

根據現有資料統計,除了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期間美軍航母戰斗群曾經與中國有過間接接觸外,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美軍航母編隊還曾先后十余次在中國周邊耀武揚威,實施過軍事干預行動。

1954年9月,我軍對金門實施炮擊作戰期間,美國海軍出動包括5艘航母在內的各類艦艇近30艘,組成3個航母編隊,分別部署在臺灣西南、濟州島西北、琉球東南海域,并在臺灣附近海域進行巡邏警戒,對我方實施軍事威懾。

1955年1月,在我解放一江山島戰役期間,美海軍為配合國民黨軍從大陳島撤退,出動了包括艘航母在內的40余艘艦艇,部署在臺灣基隆至大陳島以東海域,掩護國民黨軍撤回臺灣本島。

1956年8月,美軍派出3艘航母、12艘驅逐艦組成的特混艦隊,進入中國東海搜救侵入舟山群島上空被我軍擊落的美軍巡邏機。

1958年8月,我軍第二次炮擊金門期間,美軍對中國實施了最大規模的干預行動,共出動7艘航母等艦艇70余艘,攜載300余架戰機,廣泛部署在臺灣西南、東部以及琉球西南、臺灣海峽等地。

1959年9月,我空軍在福建上空與國民黨空軍發生激戰,隨后美軍出動包括2艘航母在內的13艘艦艇,持續部署于臺灣以南海域。

1962年6月,美軍出動包括4艘航母在內的40艘艦艇,抵近臺灣南北兩端和日本南部海域,干預我東南沿海正常的戰備活動。

1989年6月,美國以中國內部事務為借口,派出“中途島”號航母抵近舟山群島以東海域進行海空軍事演習,實施軍事威懾。

1994年7月起,美國“小鷹”號航母戰斗群在臺灣周邊海域滯留2個多月,期間,戰斗群派出艦載機入侵我國領空,并故意穿越臺灣海峽。美軍以此炫耀武力,對我實施軍事威懾,并開展軍事偵察、情報收集活動。

1996年3月,我軍東南沿海軍事演習期間,美軍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