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美國對外貿易總額2000年(有過國經貿的作業!!!!拜托了各位 謝謝)

时间:2024-05-29 04:37:13 编辑: 来源:

過高潮后,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緩慢,出現了相對停滯的趨勢,出現了通貨膨脹的情況。西方經濟學界把這種現象稱為滯脹。

在滯脹時期,經濟發展速度遠比五六十年代慢,而且行程曲折,沒有出現全面的經濟高漲。國民生產總值在1976年恢復到危機前最高點后,經濟增長率逐年下降。 1971~1980年間國民收入的年均增長率僅為3.1%。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固定資本投資緩慢。在生產設備大量過剩的情況下,經濟復蘇基本是靠消費性需求的增加,沒有出現大規模的生產性投資高潮。而固定資本投資不振,嚴重影響了經濟的增長速度。

經濟滯脹導致大量失業人口的存在。 1978年,美國有全失業人口605萬,遠高于危機前的數字。另一嚴重問題是通貨膨脹。五六十年代,資本主義各國采用凱恩斯學說,實行膨脹性金融政策,放松銀根,鼓勵投資與消費,并不斷擴大貨幣供應量。這一做法對防止危機、促進經濟發展起了一定作用。到70年代,遇到低增長、高失業的形勢,通貨膨脹日益嚴重,達到7%左右。美元在金融市場上的霸主地位也日漸喪失。 1977年10月到1978年11月連續發生八次美元危機。 1979年又一次出現搶購黃金的浪潮。年初每盎司黃金兌換218美元,到1980年1月21日一度高達375美元。

1980年2月,美國再次陷入經濟危機。工業生產下降了11.8%,比1973~1975年那次危機下降的幅度小。但這次危機不是經歷繁榮之后出現的,而是在滯脹基礎上產生的,因而還是嚴重的。失業率上升到30年代大危機以來的最高峰,達到10.8%,失業人數達1200萬以上。通貨膨脹率達到兩位數字。危機持續了三年左右。

70年代美國經濟長期陷于危機和滯脹之中,這是由國際和國內的各種因素促成的。其一是資本主義國家發展不平衡的規律。西歐、日本經濟實力上升,美國逐漸喪失了戰后20年獨霸世界市場的優勢。 1948年,美國在資本主義世界工業中所占的比重達到53.9%,超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總和, 1970年下降到40.9%。1947年,美國出口占資本主義世界出口總額的1/3, 1970年降到15.5%。在爭奪世界市場的斗爭中美國逐漸處于不利的地位。從1965年起,日本、聯邦德國、加拿大對美國的出口相繼超過了從美國的進口。第二,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戰后時期技術革命所創造的某些新產品,生產量不斷擴大,使市場逐漸達到飽和,如家用電器、電子產品等;而另一方面有些新成果、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要形成巨大的經濟效益尚需要時間,還不能取代處于衰落中的傳統工業,對這些“夕陽”工業進行新技術改造還需時日。這種新舊交替變化調整中所表現的“停滯”現象,是和傳統的周期性危機有所不同的,它既是一種危險,但又是一種機遇,既有危機,又有轉機。第三,追求最大限度利潤的規律使美國資本向世界擴張,尋求廉價原料和廉價勞動力。美國國外資產從1950年的544億美元,上升到1970年的1655億美元,增長了兩倍多。但國內的傳統工業如汽車、鋼鐵等工業,由于工資高、利潤低,資本家不愿投資進行更新改造,致使這些工業的勞動生產率增長緩慢,削弱了傳統工業的基礎和競爭力。第四,第三世界聯合開展維護資源的反霸斗爭。從1973年起石油輸出國組織開展“石油戰”,連續三次提價。 1950年原油價格每桶1.71美元, 1973年漲至5.11美元, 1981年10月達到34美元的高峰。“石油戰”結束了有利于美國經濟發展的廉價石油資源時代,加劇了美國的能源危機。 1970年美國進口石油11.57億桶,1977年上升到31.03億桶,為消費量的46.4%。石油是工業和農業的動力,石油漲價導致整個物價的上漲。第五,是美元霸主地位的喪失。戰后,美國憑借其絕對優勢地位,創建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金融貨幣體系,從中得到許多好處。但到70年代美元一再貶值,多次發生危機,這不能不對經濟滯脹發生影響。

然而, 70年代以來美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仍居世界首位。按1972年美元價格計算, 1970年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為10,750億美元, 1980年為14,807億美元,十年期間增長了37.7%。國民收入按當年美元計算, 1970年為7984億美元, 1980年為21,214億美元。

1983年,美國率先走出危機,經濟回升很快,打破滯脹局面。1984年的經濟增長率達到6.9%,是1951年以來美國的最高增長率。此后,增長率有所下降,但一直到1990年,經濟連續八年增長。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都有所下降。從道·瓊斯股票指數的變化也可以看出美國經濟的改善。危機前的1972年,道·瓊斯股票指數為1052,1982年降為776,1983年升為1287,超過危機前的指數。1987年突破2000,比1972年增長將近一倍。到1988年,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8,806億美元,比日本和西歐國家高出很多。美國經濟的這種迅速發展,使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再次得到加強。

美國經濟問題依然很多。財政赤字、內外債務和外貿逆差居高不下。里根政府作出巨大努力來削減赤字,雖取得一些成果,但1987年仍有1476億美元的赤字。美國的國債則是有增無減,超過2萬億美元。對外貿易,在1975年還有順差91億美元,而此后則連年逆差。1980年為253億美元,1988年增為1374億美元。美國經濟日益受到西歐和日本的挑戰。

壟斷資本統治的加強 五六十年代,美國出現了一次規模空前的企業合并運動。戰前20年代有一次合并高潮, 1920~1929年大公司合并的企業約7000個, 1945~1954年大公司合并的企業僅為2929個,而在1965~1969年這五年就達8213個。 1947~1972年,最大的100家公司在全部制造業資產總額和生產總額中所占的比重,分別由39.3%和23%上升到47.6%和33%。 1970年,最大的50家銀行占有商業銀行資產總額的47.8%、存款總額的47.4%。過去的合并運動主要是橫向合并和縱向合并,而這次混合性合并逐漸成為主要的合并形式,即許多不屬于同一行業或同一生產程序的企業,甚至是業務上毫不相關的企業之間進行合并。到1970年,這種混合性合并占全部合并企業數的87.8%,形成眾多的經營多樣化的聯合企業。如國際電話電報公司原來主要經營電信業務和制造電信器材, 60年代以來合并了50多家與電信無關的公司,經營范圍擴展到面包食品、人造纖維、住房建筑、旅館酒吧、保險、投資基金、房地產、計算機、化學制品等。通用電氣公司合并了眾多企業后,產品達300種。從60年代起,越來越多的美國大公司加速合并大量國外企業,成為國際化壟斷組織即跨國公司。到1972年,美國壟斷組織已在國外擁有約8000家工業企業。國際電話電報公司是一個巨大的跨國公司,它的200多家子公司分布于60個國家, 1969年占該公司資產總額的一半,占職工總數的72%, 1970年占銷售總額的42%和純利潤的35%。

隨著生產和資本集中的加劇,美國壟斷財團,即金融資本集團的勢力進一步加強。它們以所掌握的一批金融企業為核心,通過放款、互派董事、收購股票等方式,滲入工礦、交通運輸、貿易等部門,操縱國家經濟命脈,進而控制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洛克菲勒和摩根兩個東部老財團,不僅在美國居于統治地位,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壟斷財團。洛克菲勒財團靠石油起家,現擁有埃克森等七大石油公司,產量占世界石油產量的四分之一。這個財團的金融中心是大通曼哈頓銀行,它打進軍火、化學、電器、電子、航空、原子能、鋼鐵、橡膠、公用事業等部門,至少控制了20多家資產各在10億美元以上的大公司。摩根財團的金融中心是摩根信托公司和銀行家信托公司,它在美國基礎工業及軍火工業部門一直占有壟斷地位,在鋼鐵、電器、電子、汽車、化學、有色金屬等方面實力更為突出。 1970年,洛克菲勒財團和摩根財團控制的資產達3742億美元,大約相當于美國其他16個大財團資產的總和,超過了英、法、聯邦德國和日本四國金融壟斷組織所控制的資產總額。在美國十大財團中,次于它們的有美洲銀行財團、芝加哥財團、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波士頓財團、梅隆財團、得克薩斯財團、杜邦財團和克利夫蘭財團,還有為數眾多的地方性財團如舊金山財團等。

壟斷財團同國家政權的結合,進一步加強了它們對美國政治生活的控制。美國政府的對內對外政策,都要反映大財團,首先是洛克菲勒和摩根兩大財團的利益和要求。 50年代艾森豪威爾上臺是摩根和洛克菲勒爭奪妥協的結果,他的內閣是有名的“富豪內閣”。 1961年民主黨人約翰·肯尼迪上臺,是洛克菲勒財團實力增強的反映。后來約翰遜和尼克松先后入主白宮,則有南部和西部財團崛起的背景。歷屆政府的部長及高級官員,大多是與壟斷資本有密切關系的人。壟斷組織和政府機構的人員互換達到很大的規模, 1967年7月到1971年12月,有1101名中高級軍官轉入私人軍工企業任職,同時各軍工壟斷組織領導人有232人進入國防部。

美國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在經濟上的結合空前緊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有了高度發展。美國政府推行廣泛干預經濟生活的政策,保證壟斷資本的利潤,刺激生產的發展。一是政府增加采購和訂貨。政府用于采購商品和勞務的開支從1946年的275億美元增加到1960年的1003億美元,從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13.1%增加到占19.8%,大部分是用于軍事采購。美國大財團壟斷了大部分軍事訂貨,這就保證了它們獲得壟斷高額利潤。二是擴大投資興辦國有企業和工程。國家從保證再生產的條件出發,對投資大、周轉時間長和利潤率低的一些基礎工業、交通運輸和公共事業等進行大量撥款。在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國家占到投資總額的60%左右。原子能工業、宇航工業等需要巨額資本,投資風險大,從一開始就由政府興辦。 1950~1971年,原子能工業建廠投資由21億美元增加到100億美元。 60年代后期,對宇航工業,國家每年耗費50多億美元。三是國家開支巨額的科研經費,保證壟斷資本集團獲得新技術成果和巨額利潤。僅軍事研究發展費用就從1960年的66億美元增加到1970年的125億美元,其中95%以上落入資金雄厚、技術先進的大軍火公司手中。研究取得成果,這些公司即可獲得新產品的專利權,得到一筆新的軍火訂貨,還可以將新技術用于其他產品的生產。如果研究失敗,費用則由政府報銷。四是國家通過財政、稅收、信貸、金融和勞動等經濟政策,調節國民經濟,影響再生產過程,應付經濟危機,調節勞資關系,保證壟斷資產階級的高額利潤。五是由國家與外國簽訂各種協定,成立各種經濟組織以及通過美援,以國家的力量推動私人資本和商品輸出,占據有利的銷售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幫助美國壟斷資本集團加強對外經濟擴張。

另一方面,美國國內的反壟斷傾向和競爭機制也在強化。當代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大中小企業并存,需要更能適應產業結構更新、易于滿足多樣化消費的中小企業。國際競爭的加劇也要求美國保持生產力發展的活力。因此,美國在戰后一直堅持1890年和1914年制定的反壟斷法,禁止有組織的反競爭安排,不允許任何一個企業或財團壟斷某部門的全部生產或銷售。 1950年,又通過塞勒—凱維弗爾反合并法,禁止相互競爭的企業合并。 1970年通過反托拉斯法修正案,規定因他人違背反托拉斯法而受害的個人和企業可以提出上訴,法院和聯邦貿易委員會應受理此事。

有過國經貿的作業!!!!拜托了各位 謝謝

隨著我國經濟融入世界經濟程度的加快,我國的外貿依存度快速上升,高外貿依存度加大了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導致貿易摩擦頻發

本文認為,應該努力營造公平貿易環境,重視國內市場,加快貿易工業的轉型和技術升級等

關鍵詞:外貿依存度 比較 貿易結構 調整 外貿依存度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個國家或地區進口額與國內生產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