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聯想海外并購案例(企業海外投資案例+分析+啟發)

时间:2024-06-02 17:30:22 编辑: 来源:

制的東西。聯想的交易型業務模式,是否具備其他公司不可復制性?是不是真正能夠固化為聯想的核心競爭力?是不是可以把簡單的行銷常識說成是聯想的獨門法器?并且能在世界范圍內行之有效的東西?聯想交易型業務模式,在印度和德國小試見效,但是卻抵不過宏基在歐洲的渠道經營,比不下惠普在印度的專賣店,更無法撼動戴爾在美國的零庫存直銷模式。口號化的提法一直左右著聯想的神經。概括出一些別人一時搞不清的口號,轉口就說這是核心競爭力,這是一種習慣性思維模式。企業家當具有充分的警惕,要警惕事物曇花一現的本質。否則,只能是一廂情愿的自娛自樂。

戴爾模式在業界獨享盛名,可是沒見到哪一個戴爾高管把戴爾模式宣布為核心競爭力。與那些一人定乾坤的傳統公司不一樣,戴爾既像一個盤根錯節的組裝商,又像一個體系廣布的渠道商,又像一個產品線廣闊的投資銀行,還像一個具有全球化視野的設計師,但是這些都不是戴爾獨一無二的東西,因此也都算不上戴爾的核心競爭力。據我觀察,戴爾模式起作用的是巨大的體系,是一個可以保證戴爾做到零庫存的敏捷供應鏈。

PC產品走過了產品、價格、產能、服務等的數量比拼,正走向敏捷供應鏈的角逐。現代制造業的競爭,已經不再是產品競爭,也不僅僅是產品加服務的競爭,而是敏捷供應鏈之間的競爭。單體企業的一體化供應鏈已經不夠,上下游資源納入一系列相關的聯盟體的敏捷供應鏈正取得勢頭。戴爾的敏捷供應鏈,支持了戴爾的敏捷制造、敏捷物流、敏捷設計等等,是戴爾模式的重點所在。不從這樣的高度,而僅僅區分兩種業務模式,怕是聯想乏力的根本所在。

現代制造業的競爭,已經不再是產品競爭,也不僅僅是產品加服務的競爭,而是產業鏈之間的競爭,更確切地說,是敏捷供應鏈之間的競爭。一體化供應鏈建設,一般多停留在單體企業生產要素組織整合的概念上,而敏捷供應鏈則是組建一個虛擬大企業,把不同的廠商納入到以一家公司為盟主的供應鏈聯盟體中;單體企業一體化供應鏈整合把社會優勢資源為我所用,而敏捷供應鏈打出的旗幟是讓所有相關利益者資源共享與價值共享,由盟主確定中間商的服務價值。

聯想CEO阿梅里奧與楊元慶有著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無論是IBM的業務模式,還是聯想的業務模式,都是需要打破重來,組建新的供應鏈。聯想供應鏈與IBM供應鏈是兩個不搭界的鏈條,一個是產品銷售為導向的供應鏈,一個是服務為導向的供應鏈。現在要建立以歐美大賣場、最終客戶為主供的供應鏈,兩者都不合適,需要一條敏捷供應鏈的體系。

聯想2006財年第四季度公布了裁員1000人的計劃,主要是適應供應鏈建設的需要。聯想還在更早的時候,一下子在全球招收了2400名員工。現在又要裁減人。一般裁減IBM 的一個老員工需要50萬美元的花費,現在裁減1000人需要1億美元,說明所裁減的人員,不全是IBM 老員工。這樣,邊招聘邊裁人,聯想的整合有許多無用功。

看來,聯想高層還沒有對當下緊迫要做的事情有一個統一的認識。

聯想敏捷供應鏈的危機

一個公司能否整合成一個全球有競爭力的敏捷供應鏈,是關系競爭能力核心的東西。

聯想內部一直對戴爾的供應鏈效率艷羨不已。戴爾的核心供應商均在其廈門電腦生產基地旁邊建廠,聯想卻需要在全球范圍進行采購。現在中國以外的聯想客戶下訂單需要8天才能到達生產地點,而戴爾僅僅需要1小時。數據顯示,并購前,聯想產品的庫存天數是22.7天,已經接近全球平均PC庫存水平。并購后,供應鏈成本占聯想總成本的6%左右,而并購前聯想只有1%多一點。戴爾敏捷供應鏈是聯想無法望其項背的。

聯想計劃在全球設三個供貨中心:中國、美國和日本。三個供貨中心的設立,是一個很大的決策。在這方面明基和TCL都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明基有許多錯誤,其中一個最基本的錯誤就是高估了西門子制造和研發基地競爭力。結果導致了8億歐元的虧損。TCL李東生沾沾自喜的地方,就是沒有在美國和歐洲設立生產基地。甚至研發基地TCL都在快速中國化。這也是中國公司經理幻滅以后的自我保護。而聯想可謂勇氣可嘉。遺憾的是,先前IBMPC沒有什么現成制造基地可供選擇,要另起灶爐。現在我們知道聯想在北卡羅來納州獲得了一塊享受政府補貼的土地。

在北卡羅來納州,能否形成一個敏捷供應鏈的氣場,很值得懷疑。北卡羅來納州會提供便宜的土地,但是卻提供不了有競爭力的供應商群落。聯想貪圖得了便宜,就要為便宜付出代價。北卡羅來納州特征有二:第一,農業方面,煙草產量每年可達七億磅,在各州中,列第一位。第二,棉織工業為各州冠。以沙洛特Charlotte為中心,周圍有許多的小型紡織工業都市。哈伯特島肯制淡水工廠。本州主要作物是煙草、棉花、大豆及玉蜀黍。火雞、肉雞、乳牛、肉牛之畜養亦盛。本州出產云母,產量為各州之冠。要在一個農業大州建立消費電子產業群落,談何容易。

戴爾的美國基地不一樣。那是經過了20多年的積累,核心供貨商紛紛跑到制造基地去開辦工廠。這樣,戴爾就沒有必要像聯想一樣到全球去采購,而是全球的供貨商王戴爾的生產基地匯集。這也就是單體供應鏈建設與敏捷供應鏈建設的最大區別。

感受到聯想供應鏈的不和諧或落后的,不只是馬雪征。一位聯想高層主管抱怨,“我們后端經常遇到某個主板斷貨幾星期的情況,各個分區客戶經理都在搶貨、屯貨”。究其原因,她認為有幾方面,一是上游廠商Intel和AMD打價格戰導致整個產業出現振蕩;二是聯想內部的一套“商機預測”機制對下一個季度的預測失準,前后端相互責怪;三是零部件全球采購工作做的確欠佳;四是聯想的產品線深度細分導致零部件需求復雜化。這個高管的分析,直戳聯想供應鏈的心臟。這不是個內部IT技術和流程的問題,這是個更長期的積累和建設問題。

2006年,英特爾和AMD都推出了雙核以至四核CPU,使CPU不再像原來只強調高主頻,由于兩大CPU廠商的競爭加劇,使PC廠商在技術研發上變得越來越難以應付。新的CPU出來后,主板得換,軟件得重寫,所有的應用得重測,甚至機架、機箱結構都得重新設計,使PC廠商這一年下來非常勞神。而上游廠商的價格戰和產業震蕩,應該是對所有PC生產廠商都有影響,為什么戴爾感覺不到,而聯想則反映過敏呢?后三個問題是關鍵。

聯想內部的一套“商機預測”機制,是一個沒有敏捷供應鏈機制下面的補償機制。既然當自己需要貨的時候,供應商并不是優先滿足自己。同時招標也需要時間。因此對“商機預測”成為重要的彌補手段。也就是需要不斷預測市場,提前進行招標,滿足供貨需求。但是,商機預測本身就難以準確。預測不準有客觀不能避免的原因,而更加可能的原因是,市場端的信息和生產端的信息共享不夠,由此導致全流程各個環節相互責怪和整體效率不高。

前端震蕩和商機預測機制失靈,使得零部件全球采購工作欠佳。壓縮成本基本上有兩條,或是通過內部管理的提升,或是壓縮外部采購成本。2006年,聯想決心裁員1000人,表示了壓縮成本的決心。而壓縮采購價格,莫過于將供應商的備件市場變成競爭市場,不斷進行招標,每次選擇價格最低的合作伙伴。公開招標是柄雙刃劍,在可以有限度壓價之外,也就很難給供貨商建立合作伙伴的觀念,同時可能導致供應商市場預測紊亂,打亂供應商的全盤市場計劃。最后導致供應商付出的成本最終要轉移給聯想。故此,在備件緊缺的時候,供應商先供誰就不是個簡單的采購問題了。持續招標采購,使得供應關系沒法穩定,一旦供貨吃緊,供應商首先剔出聯想這種利潤微薄的客戶,在所難免。

聯想的產品線深度細分,對信息分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旦做不到產品線之間信息共享、經驗共享、設計共享以及零部件共享,就會導致零部件需求復雜化和紊亂。聯想因此庫存管理成本提高,單品采購規模降低采購價格上升,久經考驗的設計不能共享導致新推出的系統穩定性和其他性能降低。最終導致不僅質量下降而且成本上升。這個問題,只有深知制造業的精髓和長期積累的公司才能夠完全掌握。中國公司在把握工業經濟的精髓方面都不夠。離虛擬大企業(無邊界組織)的差距就更加遠了。

企業海外投資案例+分析+啟發

海外投資是一項高風險的事業,在選擇投資項目及并購企業時,企業應當樹立明確的風險意識。

在各類風險中,政治風險是中國企業,尤其是在美國和歐洲的中國企業必須要經受的一種考驗。從聯想的并購案到海爾和中海油的并購案,稍微上點規模的并購項目,只要并購方是中國企業,往往就要觸動一些美國政客的“國家安全”神經。可以說,遏制中國和禁止中國企業染指美國重要產業,壓倒了美國政府一向倡導的所謂市場經濟公平原則。

再者,中國企業跨國并購的方法也亟待提高。一般來說,中國企業海外收購除了要面對一定的政治風險外,還存在著另外三個方面的風險:

一是門檻高,國外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二是國外監管力度更加嚴厲;

三是信息披露的透明化,國外上市公司要隨時向社會公布公司的運轉情況,而國內公司在這方面做得還很不夠。

《世界經濟黃皮書》還提醒,并購不是目的,中國企業要有能力做好事后的整合。導致企業最終并購的失敗可能有多種原因,如在并購前過高地估計了市場潛力,忽視了審慎調查的作用,過分強調財務報表的完美,等等。對于許多并購案例來說,失敗的最根本原因是并購后的整合不力。

例如,在2005年半年報表中,在海外都有過大手筆收購業務的京東方和TCL兩家企業均宣布發生巨額虧損,其中,京東方虧損近10億元,TCL虧損近7億元。總結兩家公司的教訓時不難發現,雖然海外收購迅速擴大了企業規模,但卻應了那句老話:大不一定強。完成收購后這兩家公司都存在與被收購企業在品牌、技術、生產與企業文化等各方面的整合問題。整合不力直接導致了企業海外經營陷于困境,同時還將母公司拖入虧損的泥潭。

因此,從整體上看,中國企業的海外投資事業是必然趨勢,但具體到某一家企業,不切實際的追求跨越式發展而又不具備一定的國際投資經驗,其面臨的風險將是巨大的。

由于各個企業自身的條件、所處的行業及實行的戰略不同,因此企業“走出去”的方式方法千姿百態,創造出了多種行之有效且獨具特色的海外投資模式。

一、建立海外營銷渠道投資模式

建立海外營銷渠道投資模式,指的是我國一些企業進行海外投資的目的并不是在東道國設立生產基地或研發中心,而是要建立自己的國際營銷機構,借此構建自己的海外銷售渠道和網絡,將產品直接銷往海外市場,減少中間環節,提高企業的盈利水平。據商務部統計,截至2003年底,境外貿易性企業占境外企業總數的55%,這些貿易性企業中有相當數量是國內主辦企業的海外營銷機構。這說明到目前為止,建立海外營銷渠道投資模式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最主要的模式。

中國最大制藥企業三九集團的海外投資基本上屬于這種模式。三九集團的制造基地和研發中心等均在國內,海外公司主要是營銷機構。自1992年以來,三九集團先后在香港、俄羅斯、馬來西亞、德國、美國、南非、新加坡、日本、中東地區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營銷公司。這些營銷公司作為三九集團在海外的窗口,擔負著讓這些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了解三九產品,開拓三九產品海外銷售市場的重任。海外營銷公司的發展壯大,使三九集團產品的市場由單一國內市場逐步演變成為全球性市場。另外,福建福耀集團、天津天獅集團、中糧集團、中化集團和中技集團等企業的海外投資也主要是為了建立本企業的海外營銷網絡,也屬于建立海外營銷渠道投資模式。

從目前情況看,中國企業建立海外營銷渠道具有其優點和制約條件,其中優點表現為:一是企業通過構建自己的海外銷售渠道,減少中間環節,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