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致知物理買粉絲怎么找答案(教育思想:孔孟荀董的教育思想)

时间:2024-06-01 14:17:17 编辑: 来源:

、詩歌等藝術手段使學生從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所以禮樂互為表里,共同完成德育任務;“射”是射箭,“御”是指駕馭戰車的技術,這兩項屬軍事技能;“書”包括識字和自然博物常識,相當于現代的文化科學知識;“數”的教學不僅指一般的數學知識還包括記日、記月、記年的歷法,甚至“八卦”也屬數教的內容[1]。由六藝可見,孔子的教學內容已包括道德教育、科學文化教育和技能訓練三部分。但這三部分內容并非等量齊觀的,從“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個關于仁的重要定義來看,孔子顯然是把“學會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礎或首要的地位來強調的。由于“樂”教相當于現代的美育,軍事技能相當于現代軍事體育,科學文化知識就是智育,因此我們可以說,孔子在2500年前已明確提出了教學內容應包括德、智、體、美四個方面,并且應以德育為基礎,把德育放在首位,這種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于六藝中的“書”,有的學者認為只包括識字而不包括自然科學知識,許多人認為孔子只講倫理道德,忽視自然科學,這完全是誤解。由王炳照、閻國華教授主編于94年6月出版的“中國教育思想通史”(第一卷)中,已列舉了大量有關孔子親身向弟子們傳授自然科學知識(包括氣象、天文、歷法、動植物、地理和古生物等內容)的事例,其中有些事例還來自馬王堆漢墓出土文物所提供的資料。《國語· 魯語下》也有不少這類事例的記載。所以認為孔子重文輕理,或只教倫理道德而不教自然科學的說法是站不住的。儒家輕視自然科學是漢儒和宋儒們所為,是違背孔子教育思想的。在這點上必須將孔子代表的先秦儒家和以后的漢儒、宋儒劃清界限。

關于教學內容的實施(即教學過程)孔子明確提出應劃分為學、思、習、行等四個階段。前兩個階段是學習知識的過程,后兩個階段則是知識外化的過程--要求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要“躬行踐履”。孔子是第一個將學思結合、知行統一的觀點納入教學過程的教育家。“他的這一思想為儒家后學所繼承和發展,并以孔子名義總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其中‘博學’、‘審問’屬于‘學’的過程,‘慎思’、‘明辨’是‘思’的過程,‘篤行’則是‘習’和‘行’的過程。這五個階段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教學過程的內在聯系,這是中國最早提出的教學過程階段論,對我國古代教學曾起過重大的影響。”[2]

關于教學方法孔子更有諸多輝煌創造如: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學思結合,知行統一、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溫故知新、循序漸進,叩其兩端、舉一反三、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千古流傳,至今仍在各級各類學校的教學中發揮作用。

孔子晚年,皓首窮經改編出的“六書”(詩、書、禮、樂、易、春秋)是我國第一套完整的教科書,以后被荀子尊稱“六經”,除“樂”經亡佚失傳以外,其余五經在我國二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里一直是官學和私學的最基本教材。

可見,孔子從教育的培養目標、教育的作用、教學對象、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一直到教材建設等諸多方面均有卓越建樹,不僅為我國儒家教育思想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而且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其崇高的地位。其中特別值得我們引以自豪的是孔子在以下幾方面對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論所作出的貢獻:

第一是關于道德教育。

孔子的道德教育有以下兩個鮮明特色:

一是狠抓德育的根本。如上所述,在德、智、體、美諸育中,德育被放在首要地位加以強調。那么道德教育本身,有沒有基礎,要不要基礎,這還是一個至今尚未引起人們重視的問題。“孔子素以道德教育著稱于世,他的成功之道正是發現并加強了德育的‘基礎教育’,而德育的‘基礎’,就是他所謂的務本。”[1]。“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論語· 學而》)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務本”就是要學會做人,學會作一個有仁愛之心,能“泛愛眾”,和“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即能為人民大眾謀福利的人。孟子進一步發展了孔子關于德育的根本是要“教會學生做人”這一思想,指出,要作一個真正合乎道德規范的人必須具備完美的人格。實施德育的過程就是塑造和完善人格的過程。孟子認為,有無人格是區別人獸的標志,喪失人格就要淪為禽獸。所以造就人格是德育的根本任務。孟子關于人格內涵的論述,有些雖已不完全適合今天的情況,但是孟子所提倡的人格標準,即“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滕文公下》)[3]則在中華民族歷史上起過巨大作用。正如張岱年先生所指出的:“一切進步的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藝術家都受到這個人格標準的影響”[4]。把完善人格作為做人的目標并把造就理想人格作為德育的根本任務--孔孟的這一光輝思想不僅至今有其重大的現實意義,而且對于我國當前的教育現狀來說真可謂“切中時弊”。

二是重視方法與途徑。孔子的道德教育不僅注意抓根本,即有明確的道德教育目標--造就理想人格,而且還給出了達到這一目標的具體途徑和方法。如上所述,孔子關于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標是要培養具有最大的仁愛之心、能“泛愛眾”和“博施于民而能濟眾”即能為人民大眾謀福利的人,也只有這種人才有可能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以這就是具有最理想、最完善人格的人。但是這樣的崇高目標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就能達到的,必須有適當的培養途徑和方法才能逐漸完善人格的塑造,達到最終的目標。“由近及遠,推己及人”就是達到這一目標的最好方法。其具體實施步驟則是:孝、悌、忠、信,即先從自己最親近的人開始培養仁愛之心(這是最容易做到的,也是德育的最起碼要求),然后向縱、橫兩個方向逐步擴展:縱向擴展是指,在對父母盡孝的基礎上,進一步上推則要求對長輩、對上級領導乃至國家領導人都要尊重和敬愛;對國家則要盡“忠”。這就意味著在國家危亡的緊急關頭要勇于為國捐軀;而在和平時期則要對自己所承擔的、與國家利益有關的事業或是與人民大眾利益有關的工作忠于職守,盡心盡責。向下推則要求對子女要“慈”(父慈才能子孝),對下級也要象對子女一樣關懷、愛護、幫助┄┄。橫向擴展是指,在對兄弟友愛(“悌”)的基礎上,進一步向左右推即對平輩也要講友愛,對朋友要態度真誠講求信用。這就是“由近及遠”逐步做到孝、悌、忠、信的要求(也就是不同層次的“踐仁”要求)。當這幾步都已做到以后,再進一步要求“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的道德修養(即關于“己所不欲,勿施與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的修養),這樣,就不難在上述基礎上把仁愛之心進一步擴展到全社會,達到“泛愛眾”的要求。可見,孔子實施道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非常清楚、明確:其方法就是“由近及遠,推己及人”,具體途徑與步驟則如下圖所示:

“由近及遠,推己及人”的踐仁途徑

由圖可見,“孝悌”是孔子道德的中心與出發點,而泛愛眾則是其最終目標與歸宿。顯然,這樣的道德教育方法、途徑由于步驟清楚、明確,所以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再加上每一步都是按照由近及遠,由親至疏的順序,既體現了由易到難的原則,也使人覺得合情合理,符合人之常情,愿意這樣去做。因而便于學生(尤其是小學生)去躬行踐履,不會使人產生“說教”或“灌輸”的生硬感覺。

反觀我們多年來對中小學生的道德教育是怎么進行的呢?文革以前的五、六十年代是講“五愛”--愛祖國、愛人民、愛集體、愛勞動、愛護公共財物。改革開放以后是“五講、四美、三熱愛”。這些道德教育目標都很正確、也很具體,可是收效并不大,原因在哪里呢?“五愛”中的每一愛都很重要,都是德育的根本,德育的中心,結果多中心等于沒中心。加上又未能提出可以被中小學生躬行踐履的具體途徑與方法,于是就使這些正確的道德目標僅僅成為動聽的口號,難以落實到人們的行動上。“五講、四美、三熱愛”也有類似的弊病。這種狀況長期以來一直沒有引起教育領導部門的重視,加上高考指揮棒的作用,只重智育忽視德育的現象日趨嚴重,德育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就更無人過問了。

第二是關于教育心理。

搞教育的人不重視心理研究,搞心理學的人不重視教育實踐--在目前國內教育界和心理學界這已是相當普遍的現象,甚至成為一種偏向。但是在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在當時還沒有心理學這門科學,人們對心理現象還毫無認識的情況下,孔子卻能敏銳地觀察出人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種種心理活動,并對這些心理活動作出深刻分析,然后在教學過程中加以靈活運用,從而取得良好效果。孔子對教育心理的貢獻不僅在中國古代教育家中絕無僅有,在世界的古代教育家中也極為罕見。

下面我們僅列舉幾個主要方面,對孔子的教育心理學造詣之深就可見一斑:

關于學習動機--“吾十有五而志于學”(《論語· 為政》),說明孔子認識到求學需先立志,即先解決動機問題,才能使學習有內在驅動力,不致半途而廢。

關于學習的三種不同心理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雍也》),說明孔子已認識到學習的內驅力不僅與動機有關,還與意志和情感有關,并且按內驅力大小把學習的心理境界分成三個層次:想學、好學、樂學。其中“樂學”是最高層次,可以產生最大的內驅力。孔子的這一發現是對教育心理學的莫大貢獻。

對問題解決過程中兩種關鍵心理狀態的分析--“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 述而》),孔子發現“憤”和“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時必然要出現的兩種心理狀態(關于這個問題在下面一節中將詳加分析),并指出,學生處于這兩種狀態的時刻就是教師進行啟發式教學的最佳時機。

先天稟賦與后天努力的關系--“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 陽貨》),孔子指出,每個人先天的稟賦是很相近的,但是每個人的習性(習慣和性格)卻有很大的不同,這是由于每個人后天學習成效有很大差異的緣故。這句話等于宣告教育不僅對人的知識與能力的培養起關鍵作用,而且對人的心理發展也是至關重要的。

根據每個人的不同心理特點施教--孔子指出,人的智力有智、愚、中之分,人的性格有魯、喭之異,人的心理狀態有勇進與退縮之別,而且每個人的才能有不同的發展趨勢(例如有的適合文學,有的適合從政,有的適合軍事,有的適合商賈┅┅)因此教學中必須根據這些不同的心理特點因人而異施教,才能獲得理想的效果。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