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蘇區建設中對外貿易是對哪個(微眾銀行 評級)

时间:2024-05-26 12:38:15 编辑: 来源:

vspace=5 hspace=5 class=carpic>

葉劍英紀念館

橋溪古韻景區

橋溪古韻景區

梅縣區位于廣東省東北部,地理坐標為北緯23°55′-24°28′、東經115°47′-116°33′。東鄰大埔,西界興寧,南連豐順,北接蕉嶺,東北與福建省上杭、永定毗連,西北與平遠接壤,中部環接梅州市梅江區。總面積2755.36平方千米。總人口613143人(2008年)。

縣人民政府駐程江鎮,郵編:514733。代碼:441421。區號:0753。拼音:Mei Xian。

基本概況

梅縣地處北緯24°18'、東經116°07'、在廣東省東北部,梅州市中部,東北與福建上杭、永定縣接壤,東西寬70公里,南北長110公里,地處閩粵贛3省之要沖。縣人民政府駐程江鎮。總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轄22個鎮,人口約100萬,旅居海外華僑和港、澳、臺同胞共80多萬人,是廣東著名華僑鄉之一。梅縣教育發達,足球運動普及,客家山歌流行,素有“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的美稱;先后被授予“全國文化先進縣”和“中國民間藝術(山歌藝術)之鄉”稱號。

梅縣地勢四周高中間低,南嶺余脈橫臥北部,形成一道開然屏障,東北——西南走向的蓮花山脈將縣境與豐順、大埔分隔,東南部的明山嶂附近之銀隆頂海拔1357米,為梅縣最高山峰。

全縣丘陵地占80%,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梅江是流經梅縣的第一條大河,主源系紫金龍窩水,經五華、興寧、于畬坑入縣境,匯程江于梅城,于丙村匯石窟河、于松口匯松源河,再折向南流至大埔縣三河壩,匯梅潭河和福建的汀江后稱為韓江。韓江經潮州、澄海縣注入南海,全長478公里。

農業主種水稻,兼種番薯、小麥、黃豆、花生、烤煙、甘蔗、花生、黃豆、黃麻等。土特產有茶、柿、柑桔、沙田柚(金柚)、龍眼、三華李、仙人草等。

礦產資源有煤、錳、石灰石、大理石、鐵、鎢、鉛、銻、銅,礦藏主要有煤、石灰石、瓷土、錳、鐵、稀土等,有儲量小種類多的特點,多數已有開采。

全境“七山二水一分田”,耕地以種植水稻為主。山地多種植茶葉、沙田柚(金柚)、柿子、龍眼等。 梅江兩岸和狹谷平原地區人口密度較大。

旅游勝地主要有陰那山麓的靈光寺,其構筑雄奇精巧,風景優美,是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還有雁洋鎮葉劍英元帥的故居、雁南飛茶場、雁鳴度假村、烏仙巖佛光寺等。

近年來,梅縣還先后被授予“廣東省造成林綠化達標縣”、“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全國農民收入先進縣”、“全國水果百強縣”、“全國首批山區綜合開發示范縣”、“全國水保生態環境建設示范縣”以及“中國金柚之鄉”。

經濟概況

GDP總量突破100億元大關,2008年全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101.12億元,比上年增長10.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4.86億元,比上年增長6.4%;第二產業增加值45.16億元,比上年增長9.1%;第三產業增加值31.1億元,比上年增長14.9%。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24.6:44.7:30.7,第

梅縣人民廣場三產業比重繼續上升。

財政收入創歷史最好水平。全年實現財政一般預算收入4.64億元,比上年增長12.3%。

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4.4 %,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104.7%。

工業生產保持較快增長。全年完成工業增加值38.56億元,比上年增長10.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1.82億元,比增10.5%。

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增長。全年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總額28.35億元,比上年增長14.1%。

國內市場活躍。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7.69億元,比上年增長23.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8.0%。

招商引資和對外經濟工作有新成效。全年新簽利用外資合同(已批準)11宗,合同金額1.84億元(人民幣),其中外商直接投資1916萬美元。全年實際利用外資1696萬美元,減少47.7%。

對外貿易穩定增長。全年實現外貿出口總額16022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9.2%。

人口增長有效控制。全年全縣人口出生率10.4‰,自然增長率4.4‰;年末全縣總人口613143人,比上年增加2228人,增長0.4%。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提高。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09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743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2.1%和6.6%,扣除價格因素分別實際增長7.4%和2.1%。

農業概況

(一)糧食、經作生產發展穩定根據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我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的,積極優化糧食品種結構,扶持種糧大戶,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據預測,2004年糧食作物面積490790畝(以下均采用農業部門的預測數據),總產208148噸,(另:大豆41200畝,總產5150噸)。全縣水稻種植面積36萬畝,比去年同期增1.1萬畝,畝產480公斤,對比去年減3公斤(其中:早稻畝產對比去年有所增,而晚稻受天旱影響畝產有所減,全年畝產平均比去年略減),復耕面積早晚兩造達10200畝,總產預計17.2萬噸,對比去年增0.4萬噸。優質稻的比例達到95%以上。全縣經濟作物面積達63萬畝,與去年同期持平。其中蔬菜210000畝,玉米50000畝,花生50000畝,西瓜20000畝,烤煙12000畝。

(二)果茶生產持續增長據預測,水果總面積達455530畝,對比去年增5000畝(本年新種水果10000多畝,由于工業園區及高速公路等建設征地用去5000多畝),主要新種臍橙等新優品種。全年水果總產達424330噸,對比增10000噸,其中柚類面積263000畝,總產預計280998噸,對比去年增688噸。其中沙田柚面積201266畝,總產230000噸,對比去年增899噸,茶葉面積1.91萬畝,總產845噸。

(三)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區域布局日趨合理,特色經濟發展良好按照縣委、縣政府的部署,各級農業部門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充分發揮區域、資源、產品優勢,發展具有本地特色的農業主導產業和相當規模的主導產品,建成以雁洋為中心的生態旅游觀光農業,以程江、扶大為中心的城郊農業,打好綠色、外向兩張牌,發展無公害蔬菜、優質水果等高值農產品和出口創匯農業,以梅西、大坪為中心的山區農業經濟區,繼續抓好臍橙、板栗、柿等優質水果示范基地。為實現100個“專業村”的要求,我縣根據各地的氣候、資源和群眾的種植習慣,實行區域化種植,大力扶持“專業村”的發展 。各行政村根據自身的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結合農民的種植習慣,以市場為導向,積極引導農戶調整品種結構,如白宮、西陽、扶大、程江、南口、城東、丙村等鎮充分發揮附城地緣優勢,大力發展城郊型農業,大面積連片種植蔬菜,西陽鎮發展申坑桃、仙人草,石扇鎮發展咸菜,荷泗鎮發展毛瓜、茄子等。全縣先后發展了“金柚專業村”、“毛瓜專業村”、“蔬菜專業村”、“大蒜專業村”、“枇杷專業村”、“西瓜專業村”、“生葛專業村”、“茶葉專業村”。我局通過調查、摸底,從技術、種苗、資金上盡力培育扶持。目前,全縣合計103個種植專業村,其中金柚村39個;蔬菜村12個;烤煙村11個;水果村7個;西瓜村5個;冬瓜村4個;毛竹、茶葉、枇杷各3個;玉米、臍橙、仙人草、銀杏各2個;香蕉、紅豆杉、三華李、奈李、柿子、貢柑、花卉、生姜各1個。形成了各具特色,名符其實的“專業村”,全縣逐步形成一鎮一業,一村一品的格局。

(四)、農業龍頭企業日益壯大積極貫徹落實縣委、縣府提出農業“三個一百”工程,扶持、組建“100家農業龍頭企業、100支農副產品流通服務隊”,目前,全縣有各類型的農業龍頭企業116家,其中省級3家、市級9家、縣級5家、鎮級99家。

(五)訂單農業促增收發展“訂單農業”有利于規避農戶經營風險,銜接產銷關系,是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今年,各級黨委、政府和農業部門千方百計為農民提供信息,尋找市場,積極發展“訂單農業”,今年達4.5萬多畝。我局今年繼續發展甜玉米、東升南瓜等“訂單農業”,在隆文落實200畝甜玉米。在松源等鎮已落實東升南瓜訂單100畝。同時,積極發展蔬菜“訂單”,扶大、南口鎮千畝蔬菜出口基地發展良好;松源、桃堯、隆文、松東等鎮以發展烤煙生產為主,其中松源鎮的烤煙種植面積達1萬多畝;通過發展“訂單農業”,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周圍群眾搞好農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工作。

(六)大力發展金柚產業,引種推廣特色名果 1、認真抓好金柚規范化栽培技術的推廣,同時,積極籌備召開第三屆柚節。 2、開展金柚病蟲綜防技術試驗、示范,以及生物農藥的推廣,促進金柚向“綠色食品”方面發展 3.在抓好金柚生產的同時,根據市場需求和我縣的氣候、土壤等條件,引進數十種適栽的優良水果品種進行試驗、示范、推廣。主要有:一是優良臍橙品系,并通過自繁、自育、自種,已種植2萬多畝,并取得初步的良好效果。二是龍眼新品種及發展省優品種3000多畝。三是臺灣青棗發展種植一批。另外還引進黃皮、枇杷、楊梅、李、香蕉、四倍體桔類等一批品種示范、推廣。五是引進四季花龍眼、南方蘋果等進行試驗。

(七)、農村經濟管理規范、農民減負顯著積極抓好全縣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工作,通過審計,進一步樹立了農村審計的權威性 。推動廣大農村深入開展“民主管理、民主理財、民主監督”三個民主的工作開展。認真做好嶂下村中央農村固定觀察點的常規調查和專題調查工作和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的調處工作。一年來,我們共接待來訪30多人次,調處和督辦糾紛22宗。實施農村稅費改革,使農民群眾減負增收,得到實惠。今年,我縣嚴格執行省政府《農村稅費改革方案》,圍繞“五取消、一改革、一種稅”的內容,進行了農村稅費改革,從而大力減輕了農民負擔,增加了農民收入,據統計,稅改前2003全縣農民負擔額2038萬元,人均負擔48.8元,稅改后,全縣農民負擔總額441.8萬元,人均負擔僅為9.5元,減少負擔31.3元(專項治理減負281萬元),減幅達到八成,全縣與去年同期對比共可減輕農民1597萬元,人均減負31.2元,即農民人均可增收31.2元(全年可為全縣農民減負增收3194萬元)。 2004年,為進一步減輕農民負擔,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增加農民收入,根據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深化農業稅改革的決定》(粵府〔2004〕76號)精神,我縣對農戶農業稅稅率由去年的6%降為3%,僅此一項全縣減輕農民負擔386.32萬元。至目前,全縣已有雁洋、丙村、西陽、松口、城東、松南、大坪、梅南、扶大等9個鎮采取積極措施,加快農業稅改革步伐,由鎮、村支付等多種形式,全部免收農業稅,免征總額為144.79萬元,僅減免農業稅一項全縣減輕農民負擔531.11萬元。

(八)農業機械化發展勢頭良好統計至2004年10月份,全縣聯合收割機增加到42臺,上半年新增9臺,機收面積7500畝,比增20%。完成機耕面積12.8萬畝,機電灌溉面積6.5萬畝[4]。

行政區劃

梅縣轄18個鎮(程江、石扇、城東、白渡、松源、隆文、桃堯、松口、雁洋、丙村、西陽、梅南、水車、畬江、南口、石坑、大坪、梅西)。

教育狀況

2008——2009學年初報基本情況

一、各級各類學校數、班級數和學生數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