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虛假貿易的定義和特征(熱錢是什么?為什么06年說國際熱錢流入中國,現在又說國際熱錢流出中國?怎么看出來的?)

时间:2024-06-12 07:41:15 编辑: 来源:

離。表現出極大的短期性、甚至超短期性,在一天或一周內迅速進出。

4、投資的高虛擬性與投機性。說熱錢是一種投資資金,主要指它們投資于全球的有價證券市場和貨幣市場,以便從證券和貨幣的每天、每小時、每分鐘的價格波動中取得利潤,即“以錢生錢”,對金融市場有一定的潤滑作用。如果金融市場沒有熱錢這類風險偏好者,風險厭惡者就不可能轉移風險。但熱錢的投資既不創造就業,也不提供服務,具有極大的虛擬性、投機性和破壞性。

新興市場如何應對大量熱錢的流入

就中國而言,目前首先應該加強資本流入尤其是短期投機資本的管理和監督;其次,要保持宏觀經濟的穩定和政策的相對連續性以使得資本流動可持續,而這也是防止資本流動逆轉最根本的因素;此外,保持匯率安排一定的靈活性也是必要的。

熱錢是通過那些方式流進流出中國的?

定義

熱錢又稱游資,是投機性短期資金,只為追求高回報而在市熱錢場上迅速流動。熱錢炒作的對象包括股票、黃金、其他貴金屬、期貨、貨幣、房產乃至農產品例如紅豆、綠豆、大蒜。從2001年至2010年十年間,流入中國的熱錢平均為每年250億美元,相當于中國同期外匯儲備的9%。熱錢與正當投資的最大分別是熱錢的根本目的在于投機盈利,而不是制造就業、商品或服務。

流入渠道

其一,虛假貿易。在這一渠道中,國內的企業與國外的投資者可聯手通過虛高報價、預收貨款、偽造供貨合同等方式,把境外的資金引入國內。

其二,增資擴股。即有的外商投資企業在原有注冊資金基礎上,以“擴大生產規模”、“增加投資項目”等理由申請增資,資金進來后實則游走他處套利;在結匯套利以后要撤出時,只需另尋借口撤消原項目合同,這樣熱錢的進出都很容易。

其三,貨幣流轉與轉換。市場有段順口溜可說明這一熱錢流入方式:“港幣不可兌換,人民幣可兌換,兩地一流竄,一樣可兌換”。國家外匯管理局在檢查中發現,通過這樣貨幣轉換和跨地區操作的辦法,也使得大量熱錢自由進出。

其四,地下錢莊。地下錢莊是外資進出最為快捷的方式。很多地下錢莊運作是這樣的:假設你在香港或者境外某地把錢打到當地某一個指定的賬戶,被確認后,內地的地下錢莊自然就會幫你開個戶,把你的外幣轉成人民幣了。根本就不需要有外幣進來。

其五,貨柜車夾帶現金。這種做法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的來料加工企地下錢莊業。企業以發員工工資等名義,通過貨柜車夾帶港幣進出粵港兩地。如果一個企業有十部八部貨柜車的,一部車跑一兩趟很普遍,每趟夾帶50萬港元,即便被海關查上也很好解釋。2006年以來,隨著資金進出需求增多,一些類似的企業慢慢地就拓展業務成了變相的“地下錢莊”,大批量幫別人夾帶現金。

其六,贍家款。海外華僑對國內親屬匯款被稱之為贍家款,這幾年這個數字大幅增加。此間真正用于“贍家”用途的款項堪疑,相當多的熱錢是通過這種渠道進來炒股、買房。

我要寫一篇關于熱錢流入與資本外逃的論文。寫研究這個課題的意義時不知道寫什么了。請教各位大俠。

引 言近年來,我國的股市、樓市都出現過一些不正常的較大幅波動,這給我國經濟的正常運行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和沖擊。國內學術界基本認同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國際熱錢流入,熱錢流入首先會對一國經濟造成推波助瀾的虛假繁榮;其次,熱錢大量流入會加大外匯占款的規模,影響貨幣政策的正常操作,擾亂金融體系的正常運行,從而致使貨幣政策主動性不斷下降,貨幣政策效果將大打折扣,使通貨膨脹的壓力增大。

目前我國的經濟快速增長,利率的國際差別也在拉大,國際收支雙順差短期內不容易改變造成的人民幣升值預期越來越大。基于以上原因,非正常外資流入急劇快速膨脹,其渠道和方式也呈現多樣化特征,給我國經濟發展和金融安全帶來了風險隱患。為了防止國際熱錢的大量流入和逃離,國內外學者對國際熱錢沖擊帶來的金融風險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在熱錢如此大規模的進入國內不僅會干擾國內貨幣政策的實行效果,同時短期內必然會導致國內資產價格發生快速上升。如果放任熱錢自由沖擊我們的金融體系,不僅會給我們帶來新的金融危機,而且也將極大的沖擊實體經濟,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成就將付之一炬。鑒于此,我國應該采取相應措施來防止熱錢對我國金融體系的破壞性沖擊,以維護我國金融體系穩定。同時,加強對資本流動的監管,有效地阻止熱錢的流入,逐步建立金融監控和預警系統使我國的金融體系更加穩健和強大。

本文分析了國際熱錢的特征,針對熱錢流入的動因、渠道和對我國經濟造成的影響,提出狙擊熱錢流入的對策建議,以便更好地減少國際熱錢對我國的沖擊風險,維護我國的金融環境,保持我國經濟和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

一、國際熱錢的概述

(一)國際熱錢的定義

國際熱錢(Hot Money)又譯為國際游資,《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商務印書館 1997 年版,第721頁 )的定義是:“投機者為追求高利率及最大獲利機會而由一金融中心轉移到另一金融中心的頻繁流動的資金 。”《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 年版,第 724 頁)的定義是:“在固定的匯率制度下,資金持有者或出于對貨幣預期貶值(或升值)的投機心理,或者受國際利率差收益明顯高于外匯風險的刺激,在國際上掀起大規模的短期資本流動,這類移動的短期資本通常被稱為國際游資。”從這些定義中可以看到,國際熱錢具有3個相互關聯的主要特征:第一, 國際熱錢是一種投機性的資金,或者在投機心理支配下用于投資操作的資金;第二,國際熱錢是在國際間(或者至少兩個金融中心之間)流動頻繁的資金。因此,它是短期的資本流動,即期限在1年以內的國際資本流動;第三,國際熱錢追逐的或者是匯率差、或者是國際間的利率差,因此,是以金融投資為基本方式。

總而言之,熱錢就是那些從國外未經合法核準進入中國內地的國際投機資本,利用各種敏感的信息從事金融投機活動,目的是為了尋求短期高額回報。

(二)國際熱錢的特征

第一,高收益性與風險性。追求高收益是熱錢在全球金融市場運動的最終目的。當然,高收益往往也伴隨著高風險,而熱錢賺取的是高風險利潤,它們可能在A市場賺而在 B市場虧,或在此時賺而在彼時虧,這也使得其具備承擔高風險的意識和能力。

第二,高信息化與敏感性。熱錢是信息化時代的寵兒,是一國或世界經濟金融現狀和趨勢,對各個金融市場的匯差、利差和各種價格差,及國家經濟政策等高度敏感,并能迅速地做出反映。

第三,高流動性與短期性。基于高信息化與高敏感性,有錢可賺那么國際熱錢便迅速進入,風險加大則瞬間逃離。它表現出極大的短期性,甚至超短期性,在一天或一周內迅速進出。

第四,投資的高虛擬性與投機性。說熱錢是一種投資資金,主要指它們投資于全球的有價證券市場和貨幣市場,從而從證券和貨幣每時每刻的價格波動中獲得利潤,即以錢生錢,對金融市場有一定的潤滑作用。若金融市場沒有熱錢這類風險愛好者,風險厭惡者就不可能轉移風險。但熱錢投資既不提供服務,也不創造就業,具有極大的虛擬性、投機性和破壞性。

(三)熱錢流入的原因

第一,良好的資本市場。我國快速的經濟增長以及伴隨著的后發優勢使得外國投資者對我國的經濟增長能力抱有很大的信心,他們堅信可以通過對我國的投資獲得收益。“熱錢”對崛起的中國具有很高的逐利趨向。很多人看好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 爭相涌入中國投資辦企業, 從事資本運營, 這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引資國。

(四)熱錢流入中國的渠道

1、通過經常項目流入

一是通過貨物或服務貿易進入中國境內。如境內外貿企業既可以通過低報進口、高報出口的方式引入熱錢也可以通過延遲付款或預收貨款等方式將資金截留在國內;二是通過編制假合同虛報貿易出口從而引入熱錢。目前,熱錢通過貿易渠道流入中國的重要方式是買單出口,并在國內出現了一些大規模的買單出口市場,造成了大量的虛假貿易和熱錢 流入境內;三是通過收益項下的職工報酬以及經常項目轉移進入境內。如借道捐贈流入, 近年來,海外機構和個人對國內邊遠窮困地區的無償捐助越來越多,其中不排除可能伴隨部分附加條件。

2、通過資本項目流入

一是由于中國地方政府一直對外商直接投資,采取支持鼓勵政策,FDI 的外匯既可在銀行開立現匯保留,也可通過銀行賣出。這就方便了熱錢以 FDI名義流入,通過銀行兌換成人民幣之后,再借助其他方式投資股市和樓市,以賺取短期差價;二是通過合

格境外投資者(QFII) 渠道投資中國資本市場,將具有QFII資格的海外金融機構未使用的投資額度截留,這也是熱錢流入國內的重要渠道;三是中國大陸對國際商業貸款指標控制不嚴,對境內外資企業的外債也沒有擔保限制。因此,熱錢可以通過外債形式進入中國境內。

3、通過貿易項目流入

貿易項目是我國經常項目中的主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監管難度巨大的一個環節。在我國現有的外貿公司當中,有相當大一部分掌握了各種逃避貿易監管的技巧,并將其運用到跨境資金的轉移上來。主要表現為:一是通過與境外關聯公司簽訂虛假貿易合同,向境內輸入無實際成交貨物的貨款或預付款;二是通過高報出口產品價格,將超出貨款的部分用于國內投機活動。這些渠道的特點在于:利用外貿監管部門(主要是海關)在貿易合同審核以及商品估價當中的信息不對稱,獲得莫須有高額貨款,成功的幾率較高。

4、通過地下錢莊進入

“地下錢莊” 到目前尚無明確定義,但其操作手法大體相同。即通過在境內和境外分別設立擁有一定資金數額的分支機構,以地下錢莊的國外分支機構付款、國內分支機構取款的方式進行資金轉移,反之亦然。在當前從緊的貨幣政策調控下,商業銀行收緊信貸,沿海中小企業的資金出現緊張,這給熱錢進入提供新的藏身之處,大量資金通過地下錢莊流入這些企業。

二、熱錢流入的影響因素

(一)全球經濟的宏觀態勢決定著熱錢資金動向

熱錢趨利避險的本性決定了其傾向于在經濟基本面好,保持高速增長的大環境下獲利。金融危機波及到我國之前, 我國經濟處于增長較快、結構優化的良好態勢。截至2008年,GDP連續5年達到或超過10%的增長速度。受此帶動, 股市、樓市兩旺, 吸引大量熱錢流入。金融危機爆發后, 全球經濟陷入衰退, 熱錢開始快速抽退, 因為對我國經濟發展前景開始產生憂慮,大量熱錢從我國流出。隨著各國紛紛展開了救市政策, 經濟下滑的勢頭逐步得到遏制, 但世界經濟“東熱西冷”局面進一步加劇, 熱錢開始從發達國家流向發展中國家, 特別是新興經濟體。

(二)利率因素引起資產價格的變動, 引導熱錢流向

利差套利是熱錢資金盈利的常用手段之一。隨著利率政策的調整, 國內外利差隨之發生變化, 刺激熱錢資金從低利率國家向較高利率水平的國家流動。金融危機爆發后, 美聯儲為拯救市場, 從2007年9月起連續降息, 聯邦基金利率由5.25 %降至2%, 后來甚至實行零利率。與此同時, 我國央行2007年起連續加息, 中美利差反轉并呈逐漸擴大的趨勢。隨著危機對國內沖擊的加大, 2008年9月起至2008年年底我國先后4次降息, 一年期存款利率由4.14%降至2.25 % , 美聯儲則4次調降聯邦基金利率由2%降至0-0.25%的目標空間。隨著國內經濟領先全球率先恢復, 為應對通脹, 2010年10月我國央行重啟加息。而美國則仍然實行零利率的量化寬松政策, 套利空間進一步加大。目前, 國內利率水平己經遠遠高出國際平均利率水平, 存在套利空間, 不僅加劇了海外短期資金入境規模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