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近十年貿易進出口變化趨勢(追加一百,論文資料!加入wto后中國對外貿易有哪些變化(近十年)?)

时间:2024-05-13 18:28:40 编辑: 来源:

內容:一是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貿易條件的惡化比率高于發達國家初級產品貿易條件惡化的比率;二是發展中國家出口制成品的價格比發達國家出口制成品的價格下降的更快;三是初級產品占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的較高比重意味著初級產品貿易條件惡化對它們的影響更甚于發達國家。

這樣,辛格認為,發展中國家以出口勞動密集型制成品代替出口初級產品,實行出口導向戰略,其結果只能是轉換了貿易條件惡化的內容,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發展中國家貿易條件長期惡化的問題。

2�中國貿易條件的實證分析及發展問題

2.1�中國貿易條件的實證分析

自20世紀80年代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對外貿易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在2003年已躍居世界第四大貿易國,這成為帶動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力量。從發展態勢來看,我國外貿非常令人滿意,特別是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實現了轉換升級,工業制成品占絕對比重。這種情況會使我們認為我國的貿易條件較之以前大為改善。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2.2�我國貿易條件惡化的原因

從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我國目前的發展狀況與普雷維什和辛格的貿易條件惡化論所論述的內容有很大相似之處,但我國也存在自己的具體情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我國貿易條件呈惡化趨勢呢?

(1)進出口產品結構的變化。我國出口產品中制造業產品所占比重不斷上升,初級產品的比重有很大下降,而初級產品的國際價格近年來漲幅大大高于制造業產品價格。從出口方面來看,由于我國經過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升級后,產品技術含量高,勞動生產率高,致使某些產品大量出口,從而壓低了國際價格。另外,從進口的構成看,由于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特別是重、化工業的生產和投資增長,導致對原油、鐵礦石等初級產品需求的大量增加,其占進口的比重也隨之大幅上升。我國新增的鐵礦石進口量占2003年全球新增產量的51 %,新增原油消費占全球新增量的35.3 %。而這些初級產品的進口價格由于國際政治和經濟環境的影響,在近幾年一路攀升。出口產品價格下降,而進口產品價格上升,這就造成了我國貿易條件的惡化。

(2)外商投資企業進行企業內貿易的結果。企業內貿易,顧名思義,就是指在同一企業內部所開展的國際貿易,即在跨國企業的母公司與子公司、以及子公司之間的跨國貿易行為。現實中,跨國企業進行產業內貿易主要是為了利用轉讓價格獲得高額利潤。就跨國企業而言,對于發生在其內部各實體之間的交易價格,完全可以由企業按照整體規劃來自主確定。跨國企業在我國往往采取高價進口機器設備和原材料而低價出口制成品的策略,來達到其減少企業稅負、避開風險與管制、調撥資金和有效分攤費用的目的。而外資企業在我國貿易額中已占到1/2強,因此,它們的這種做法使我國的貿易條件更趨惡化。

(3)關稅制度的不完善。雖然我國近年來已經對關稅體系進行了深入改革,但我國的關稅結構仍不盡合理,關稅“虛保護”現象嚴重,關稅的實際征收率明顯低于名義征收率。在關稅平均水平逐年下降的情況下,實際征收率并未得到實質性提升,并未起到其應有的保護作用,而且,對于在我國對外貿易中占大部分的加工貿易來說,進口原材料、機器設備等的高關稅,必然導致進口的高價;同時,出口退稅、進口減免稅的存在,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國產品的價格。這樣又進一步惡化了我國的貿易條件。

3�改善我國貿易條件的政策建議

如上所述,我國貿易條件特別是制成品貿易條件確實處于不斷惡化之中,而且隨著我國加入WTO,使用關稅、配額等手段來改善我國貿易條件的空間越來越小,我國貿易條件有可能進一步惡化。而貿易條件惡化的趨勢將會對我國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我們必須要采取相應措施,改善我國的貿易條件,保持我國經濟良好的發展態勢,維護改革開放帶來的輝煌成果。

3.1�優化升級產業結構

由于一國貿易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國產業結構所決定的,因而結合我國產業技術水平來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實現比較優勢的升級優化,提升出口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是改善我國貿易條件的重要途徑。

(1)應加大產業轉移力度,在確保就業的前提下,大力發展以機電產業為主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新材料、醫療、生物、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知識經濟的發展,使我國的出口商品結構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更要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轉變。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進行了產業調整,2003年機電產品出口已占到出口總額的51.9 %,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也占到了25.2 %,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出口產品的技術層次和規模差距還很大,因此我們要積極吸引世界先進技術,提高我國產品的技術含量,大力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

(2)由于我國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在貿易中具有相當的地位,我們應當繼續發揮我國勞動力成本低廉和資源豐富的優勢,對其進行現代化的改造。要大力加強對傳統出口產品的深加工,提高其技術含量,積極將新技術、新材料向傳統產業滲透,促使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的升級,使其重新獲得比較優勢。

(3)我們還應當擴充完善產業鏈,強化基礎工業力量,大力發展零部件加工工業,以降低對加工貿易中零部件進口的依賴性,從而大量降低中間產品高價進口對出口效益增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促使貿易條件改善。

3.2�加強行業協會和進出口商會以及中介機構的建設

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是以市場信息為導向的,特別是價格信息,是一個企業經營決策之本。由于體制因素,我國企業獲取市場信息的手段也極為有限。在此情形下,發揮各種行業協會、進出口商會、中介機構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它們可以承擔許多國際貿易中不宜由政府或企業管理的事務。但在我國,這些協會、商會往往帶有半官方的性質,習慣于行政管理和謀求自身的經濟利益。有時它們不僅不能成為進出口企業的好幫手,還橫生枝節,給企業以額外負擔。因此,我們應當大力加強各種行業協會、進出口商會、中介機構的建設,將其進行市場化運作,擺脫政府色彩,發揮其收集市場信息,協調行業競爭,提供買粉絲服務,推進行業技術進步等積極作用,以此來促進我國貿易的發展。

3.3�強化對關稅體制的改革力度

我們應積極推進關稅體制改革,優化關稅結構,促進我國貿易更好地發展。我們應當逐步取消不合理的減免稅政策,特別是要規范加工貿易關稅方面的政策,努力把加工貿易引向保稅區和出口加工區。同時要針對整個產業實施關稅優惠政策,而非針對單個企業、項目;要給予國內外所有企業國民待遇,以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

3.4�加大對外貿企業的改革力度

改善我國的貿易條件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但其中我們要花大力氣對外貿企業進行改革,因為外貿企業是進行進出口業務的載體,只有它們適應了經濟發展的要求,才有可能促進我國貿易的健康、平穩運行。為此,我們要深化外貿體制改革,真正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外貿企業制度;要加強外貿運作中的科技含量,推進外貿企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同時,還要改變企業分散經營的狀況,實施行業集中策略,實現規模經濟,以此來促進外貿企業整體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江小涓,楊圣明,馮雷.中國對外經貿理論前沿Ⅲ[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2]�呂春成.國際貿易原理[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3]�呂春成.戰略性貿易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2.

[4]�謝飛.貿易條件、技術進步與發展戰略選擇[J].財貿研究,2003(6):1-6.

[5]�董國輝.“貿易條件惡化論”的論爭與發展[J].南開經濟研究,2001(3):11-14.

[6]�陳雪梅,郭熙保.貿易條件惡化論述評[J].教學與研究,1999(7):52-57.

[7]�趙玉敏,郭培興,王婷.中國貿易條件變化趨勢分析[J].國際貿易,2002(7):18-25.

[8]�張覺力,王文龍.貿易條件惡化論的發展及其意義[J].經濟問題探索,2002(10):13-16.

買粉絲://買粉絲.softscience.買粉絲.買粉絲/view_info.jsp?INFOID=7110

追加一百,論文資料!加入wto后中國對外貿易有哪些變化(近十年)?

一、在目前初步談判的條款下,加人WTO后中國的的變化

在朱總理訪美以后,美國政府搶先公布了我國與美方就加入世貿組織(WTO)談判的初步內容,在我國及國際社會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國際社會普遍承認中國為加入世貿組織做出了重大的“讓步”,美國政界和商界也都承認中國政府做出了重大的“讓步”。我們國內許多人則認為目前按此條件加入WTO會給中國造成很大的沖擊,因此對加入WTO產生了較多的疑慮。

當然,這次談判所承諾的條件中,在一些主要的領域里,應該說都有一些沖擊,確實都會對中國的經濟產生一定的影響,但這要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事實上,如果對我們所初步承諾的加人世貿組織的條件仔細進行分析,可以看到,這種沖擊并不像有些報刊、外電所描述的那樣是“國門大敞”,讓外國企業長驅直入,而是實際上還有很多方面的限制和保護,還有一定的過渡時期;主動權基本上還是操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中。我們對此應該有一個明確的認識。

1.農業。現在議論比較多的領域,首先是農業。對于美國的農產品,首先是允許染有TCK病的小麥進口。但這宗進口的解禁其實對我國的影響并不大,本身也并不是WTO的問題。影響比較大的是在加入WTO以后,提高“大宗商品配額”,即每年進口糧食的“配額”增加到2100萬噸。在這2100萬噸進口的數額之內實行的是1%一3%的低關稅;2100萬噸配額以上的進口繼續實行高關稅,但要逐步從目前的30%一40%的水平降到2004年的17%的水平,有些將降到14%。對中國經濟影響比較大的恐怕首先是這2100萬噸的配額,因為我國目前每年只進口300多萬噸糧食,即使在最初兩年進口配額只有700-1200萬噸,進口的增幅仍然較大,這在目前我國農產品銷售困難、產品供大于求的情況下,可能會對國內農產品的價格和我國農民的收人造成一定的沖擊。但從長遠來看,第一, 2100萬噸的進口仍然只占我國糧食總消費量的2%-3%左右,占市場交易量(進入市場的部分)的10%左右,不會左右我國的糧食市場。第二,糧價的下降,對農民的收入有影響,但中國目前70%的糧食屬于農民自給自足的部分,受影響的主要是那些出售到市場上去的30%的商品糧,對市場價格影響較大,但對農民收入的影響還是有限的。第三,農產品價格的進一步下降,會對農產品價格體制的改革、糧食流通體制的改革產生積極的影響,也會對農業結構的調整產生積極的影響。第四,較低的國際糧價抑制國內糧價的提高,對于農民當前的收入是會有影響,但是對于促進農村人口轉移到工業和其他非農產業中去則會有用積極的影響。因為糧食價格降低,平均工資水平就可以降低,有利于工業的發展;通過工業化程度的提高,目前的農村人口進入工業、第三產業的速度,農村勞動力轉移、獲得較高收入的就業機會的可能性也就會增加。因此,如果我們承認農民收入的增加不太可能繼續依靠農業收入的增加,而主要將靠工業、非農產業的發展的話,那么,盡管這一點會在短期內形成對農產品價格和農民收入的沖擊,但是從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