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進出口貿易對我國經濟的影響論文(對外貿易對中國經濟的影響,100-200字左右)

时间:2024-05-19 04:59:14 编辑: 来源:

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95頁。【注尾】克魯格曼說得更明白:“一直可以用來說明1880年甚至1950年的經濟狀況的古典的自由貿易理論,已不適用于解釋1984年的世界經濟”。這在客觀上要求理論界重新思考國際貿易理論,創立新學說,對戰后以來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國際貿易新模式做出科學解釋。

在這種背景下,經濟學家們試圖解釋戰后發達國家間貿易和產業內貿易迅速增長這一國際貿易領域的新現象,于是出現了國際貿易理論的“新思想”,新思想的“內核”是關于戰略性貿易政策的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是賣方寡頭公司在國際貿易和對外投資中的日益重要性,這種公司可能利用越來越多的利潤、實踐經驗和阻礙競爭對手的壁壘加強自己的地位。【注釋】羅伯特?吉爾平:《國際關系的政治經濟學》,第201頁。【注尾】 在國際競爭日益加劇的時代,各國政府有可能代表本國公司執行戰略性貿易政策,即通過財政補貼或國內市場保護等手段增強本國公司的國際競爭優勢,使超額利潤從外國廠商轉移給本國廠商。

三、理論特色

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安排了一系列由美國貿易代表的官員和貿易、產業政策專家參加的會議,散發事先準備好的有關當前貿易政策問題的案例材料,希望學者們能提供與這些問題有關的合適的分析框架。不少美國經濟學家開始投身于新貿易政策的理論研究,試圖藉此為美國實施戰略性貿易提供理論依據和政策辯護。新貿易理論成為炙手可熱的研究領域,戰略性貿易政策也成為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討論的熱門話題。

保羅?克魯格曼主編的《戰略性貿易政策和新國際經濟學》,匯集了80年代美國學者關于戰略性貿易政策及新貿易理論的主要研究成果。該書有三大特點:

首先,無論是經濟學家們對新理論的探討還是研究成果的結集發表,都反映了美國學術研究的實用傳統。可以說,所有這些研究成果都有著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它們試圖解釋戰后國際貿易的三個基本事實:一是戰后60%的貿易是在發達國家之間進行的,“北北”貿易壓倒了“南北”貿易;二是它解釋了產業內貿易迅速擴大的原因;三是它說明,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下,在由賣方寡頭公司相互競爭的經濟中,政府干預有可能改變戰略博弈的基本結構,從而為本國廠商贏得國際競爭優勢,把超額利潤從外國廠商轉移給本國廠商。不少學者將戰后日本在一些重要的經濟部門所取得的成就歸之于日本政府的戰略性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

第三,該論文集并沒有就新貿易理論和戰略性貿易政策達成共識。從政策建議角度來看,多數學者不贊成美國政府采取戰略性貿易政策,也不贊成政府對任何特定產業進行扶持。美國有著相當發達的資本市場和勞務市場,各種生產要素都是高度流動性的,市場導向仍是資源配置的主要手段,市場在引導資本和勞務向高技術部門轉移過程中仍將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學者們建議,美國政府應對實行干預主義的產業政策抱慎重態度。部分學者指出,戰略性政策只有在缺乏其他更好的政策時才能應用,而且只能是臨時性的。

盡管戰略性貿易政策難以付諸政策實踐,單從理論上來說,它注重把有關公司和工業組織的理論應用于貿易關系,強調學習曲線、規模經濟和外部性,是對古典和新古典經濟理論的重大突破。古典經濟理論把重點放在解釋“南北”貿易上,而新理論著重解釋“北北”貿易;古典理論認為貿易只是在公司之間進行,新理論認為存在著政府與公司合謀以攫取“租”(超額利潤)的可能性;古典理論假定市場是完全競爭的,“租”是不存在的,新理論假定市場競爭是不完全或壟斷的,在某些產業中存在著大量的“租”;古典理論假定資本和勞動是不流動的,比較優勢是靜態的,新理論假定資本和勞務都是流動的,比較優勢是動態的和人為的。

克魯格曼主編的這部《戰略性貿易政策和新國際經濟學》是目前國外關于新貿易理論的權威文獻之一。它正式確立了戰略性貿易政策所倡導的政府干預可使經濟福利最大化的論斷的學術地位,不僅反映了經濟學知識的新進展,而且從實際出發,比較合理地解釋了戰后國際貿易的新模式。

對外貿易與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

: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以及對外貿易影響經濟增長的方式,是各國制訂經濟發展戰略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及繁榮的對外貿易成為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焦點。本文在對近幾年我國對外貿易數據資料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增長與對外貿易的發展概況;并研究了兩者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

關鍵詞:對外貿易,經濟增長,運行態勢

我國經濟增長概況

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1978年的3624.1億元迅速上升到2005年的182321億元,增長了49倍多,年均年增長9.4%。我國經濟在世界經濟總量中的比重,從1%左右提高到近4%,在近30年時間里保持這種高增長,創造了世界經濟發展的奇跡。現在,我國的經濟規模已居世界第六位。迄今為止,只有韓國、新加坡和我國香港地區3個經濟體在20世紀連續40年保持年均7%以上增速的記錄。

我國對外貿易增長概況

在對外貿易方面,我國進出口總額由1978年的206億美元,增長到2004年的1.15萬億美元,年均增長16.7%。我國的外貿規模已由世界第32位攀升到2004年的第3位,利用外資也連續12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截至2004年底,我國實際利用外資累計5600多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累計370億美元。對外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累計308億美元。

繼2004年我國對外貿易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后,2005年更是達到14221.2億美元,比2004年增長23.2%,相當于2001年的2.8倍。 2005年12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398.1億美元,創當月進出口總值的歷史新高,同比增長20%。2005年,我國一般貿易進出口5948.1億美元,增長21%。 海關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與前6大貿易伙伴的雙邊貿易額均超過千億美元規模,與歐盟、美國的雙邊貿易分別突破2000億美元。自2002年以來,我國對外貿易發展已經連續4年保持20%以上高速增長,2005年繼續穩居全球第3位(見圖1)。

綜合我國經濟增長和對外貿易增長的情況可以看出,我國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運行軌跡的趨勢基本一致,即當經濟發生波動時,對外貿易也隨之發生波動。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往往伴隨著對外貿易的快速發展,而當經濟增長速度放緩時,對外貿易的發展也往往不景氣。由此可見,二者呈現出較為密切的依存關系。

我國對外貿易依存度的變化趨勢

日本經濟學者小島清的觀點是,要揭示貿易對經濟增長所起的作用,把貿易量的擴大同國民經濟的增長加以對比更為合適。因此,本文從對外貿易依存度的變化趨勢上加以分析。

外貿依存度是反映一國對外開放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通常包括外貿整體依存度、出口依存度與進口依存度三種。就世界范圍來看,在2000年當中,世界總貿易依存度為25.1%,發達國家為21.8%,發展中國家為35.6%。貨物貿易依存度:世界為20.5%,發達國家為17.4%,發展中國家為30.1%,中國為21.1%。服務貿易依存度:世界為4.6%,發達國家為4.3%,發展中國家為5.5%。

近年來,我國外貿依存度不斷擴大。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直在30%以上,2000年達到歷史的最高峰44%。2002年以來,我國對外貿易進入了快速增長時期,當年我國外貿依存度達到51%,2003年進一步上升到60.2%,2004年上升到約70%,2005年上升到80%(見表1)。

表1說明,我國外貿依存度不僅大大高于同期發達國家的外貿依存度水平,也高于巴西、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水平。這一方面反映了當前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國經濟對外需的過度依賴,國民經濟的增長與對外貿易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正因為目前的我國經濟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越來越深,為保證宏觀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出口貿易的問題也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結論與對策建議

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具有很明顯的時期性。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條件下,進口是對經濟增長的漏損,進口的增加將減緩經濟的增長,加重進口國的失業,對經濟增長起負面作用,但經濟的增長將會拉動進口的增長;出口則是對經濟增長的一個純拉動,出口有利于增加國民收入,增加國內的就業。

在供給不足的情況下,總需求的變動不會引起國民收入的增加,而只會引起價格水平的大幅上升,加速通貨膨脹,此時的國民收入的提高取決于供給能力的改善,這時的進口會增大本國的供給而減少通貨膨脹的壓力。而進口產品又分為進口消費資料和進口生產資料,消費資料的進口會提高國內的暫時供給,減輕通貨膨脹的壓力,生產資料的進口能增加國內的長期供給能力,從而拉動國民經濟的增長。出口則會降低國內的供給能力,加速通貨膨脹,并不能增加國民收入,而出口初級產品和大量的原材料則會降低國內的生產能力,導致國民收入下降,這就是有名的“貿易貧困化”理論。但另一方面,出口能增加進口,從而增加國民收入。

對外貿易結構影響經濟增長的總量和質量。經濟發展要求對外貿易的根本任務在于促進經濟與產業結構升級、優化、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如果對外貿易的發展與這些目標之間形成良性循環,對外貿易才能實現其對經濟發展的積極作用。我國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對外貿易結構失衡,效益低下。我國出口產品的結構不合理,大多是附加值低的產品,而且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尤其是紡織業,大大超過世界水平,而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產品所占比重寥寥無幾。因此改善出口商品結構是當務之急,了解世界的需求并順應需求,是提高我國對外貿易質量,增強其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的重要途徑。

發展對外貿易的同時,不能忽略國內市場的開發和占有。目前我國經濟的發展某種程度上主要依靠引進外國先進技術、經營理念、經濟管理經驗等來提高自己的生產水平和能力,通過對外貿易的不斷增長推動國家經濟發展。但一個國家的經濟若長期依靠“外力”,不加快由導入型經濟向內生自主型經濟轉變,將會給這個國家經濟發展帶來問題。因此,為了促進我國經濟持續增長,一方面既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國際比較優勢,走開放型的發展道路,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視發揮國內市場的作用,以國內市場來支撐對外貿易的發展。 隨著我國融入全球經濟進程加快,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融合日趨緊密,全方位的競爭將明顯突破地域的限制,我國只有兼顧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才能在國際交換中取得最大的利益。而我國的對外貿易才會以更高的速度發展,對經濟的貢獻作用會更加明顯。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