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鋼材貿易行業風險對策(貿易順差的利弊)

时间:2024-05-19 18:32:30 编辑: 来源:

:2006-2009年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增長趨勢圖

圖表:2006-2009年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凈利潤增長趨勢圖

圖表:2006-2009年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利潤率走勢圖

圖表:2006-2009年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成長能力指標表

圖表:2006-2009年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經營能力指標表

圖表:2006-2009年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指標表

圖表:2006-2009年馬鞍山鋼鐵股份有限公司償債能力指標表

圖表:2006-2009年鞍鋼股份有限公司主營業務收入增長趨勢圖

圖表:2006-2009年鞍鋼股份有限公司凈利潤增長趨勢圖

圖表:2006-2009年鞍鋼股份有限公司利潤率走勢圖

圖表:2006-2009年鞍鋼股份有限公司成長能力指標表

圖表:2006-2009年鞍鋼股份有限公司經營能力指標表

圖表:2006-2009年鞍鋼股份有限公司盈利能力指標表

圖表:2006-2009年鞍鋼股份有限公司償債能力指標表

圖表:2010-2013年中國建筑鋼材需求預測

圖表:2010-2013年中國建筑鋼材供給預測

圖表:2010-2013年中國建筑鋼材主要產品價格走勢預測

圖表:2010-2013年中國建筑鋼材市場盈利能力預測分析

圖表:略…………

什么是風險管理?風險管理的演變過程

(一)什么是風險管理

1.美國COSO2004年版發布的《企業風險管理——總體框架》認為:“風險管理是一個流程,在一個實體進行戰略決策和執行決策的過程中,由董事會、管理層和其他人員實施,旨在識別可能影響實體的潛在事件,管理風險,以使其處于該實體的風險容量之內,并為實體目標的實現提供合理保證。”

理解這個定義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風險管理是一個流程,是降低和控制風險的一系列程序,涉及對企業風險管理目標的確定、風險的識別與評價、風險管理方法的選擇、風險管理方案的實施以及對風險管理計劃持續不斷地檢查和修正的一個過程。其次,風險管理的工作需要所有員工的參與。最后,該定義表明了風險管理的目的并不是不惜一切代價降低風險,而是盡量使風險減低至可以接受的容量范圍內。而且,企業風險是無法徹底消除的,對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只能做出合理而非絕對的保證。

2.2006年4月,亞洲風險與危機管理協會專家組,通過五輪投票將風險管理定義為“企業風險管理是企業在實現未來戰略目標的過程中,試圖將各類不確定因素產生的結果控制在預期可接受范圍內的方法和過程,以保障和促進組織的整體利益實現”。

3.ISO31000:2009標準將“風險管理”定義為“一個組織針對風險所采取的指揮和控制的協調活動。”

風險管理就是運用管理手段,對風險所實施的指揮和控制協調活動。其目的就是為了抓住機遇,規避威脅、減少損害,從而為目標的實現提供保障。伴隨著風險的產生與發展,風險管理的意識與能力也在不斷地發展與變化。

(二) 風險管理意識的產生與發展

人類是大自然造就和哺育的,并通過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而成長起來。人類一出現,風險就相伴而生,相伴而行。在原始社會,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開荒種地,生產糧食,以應付來日饑荒之風險;人們設法制作各種工具用以應付毒蛇猛獸的侵襲,屬于風險預防措施;他們將住處安排在山洞或其他適合的位置,以免被洪水沖淹或野獸侵害,就屬于風險避免的措施。

人類早期風險管理意識的形成分為三個階段,即人與獸斗爭階段、人與神斗爭階段和互助共濟階段。

1.人與獸斗爭階段,當時社會處于原始的未開化時期,生產力極其落后,人們面臨的主要風險是來自毒蛇猛獸的威脅,為了生存,人們不得不聯合起來共同抗擊猛獸的襲擊。另一方面,為了更有效地打擊猛獸,人們開始研制一些原始的工具,這便是最古老的人類風險應對意識萌芽。

2.人與神斗爭的階段,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與獸的斗爭退居次要地位,而自然災害和疾病成為威脅人類安全的主要風險,這時就進入了人與神斗爭的階段。這時當人們無法解釋自然界中某些現象以及疾病纏身時,便認為這是神的意志。當災害來臨時,他們只有祈求神的保佑,因而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神、一個又一個神話故事。這些都反映了人們強烈的安全需求,促使人們的風險應對意識逐步增強。

3.互助共濟階段,在這個階段,人們產生了原始的保險意識,即互助共濟思想。在與各種風險抗爭的實踐中,人們明白了“居安思危”、“防患未然”的道理,逐漸形成了風險管理的意識。

(三) 東西方古代風險管理思想演變

1. 中國古代的風險管理思想

早在夏朝后期,《夏箴》有云:“天有四殃,水旱饑荒,其至無時,非物積聚,何以備之。”這告訴人們,自然災害何時發生難以預料,需要隨時儲量備荒。《周禮·倉人》則說:“谷有余則藏之,以待兇年而頒之。”墨子主張“必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和“有力以老人”。荀子提出“節用裕民,而善藏其余”,“歲雖兇敗水旱,使百姓無凍餒之患”。這些論述,是要把剩余產品(主要是糧食)積蓄起來,遇災荒年代使得百姓不受饑寒;在平時,社會鰥寡孤獨和殘疾人等都能得到國家的保護和社會的扶助。在此思想指導下,我國歷代都有賑濟制度。周朝有“委積”;戰國時代魏有“御廩”;韓有“敖倉”;漢代有“常平倉”;隋朝有“義倉”;宋朝有“社倉”等,這些賑濟制度本質上是建立后備、應付饑荒的一種風險對策。約公元前1700年開始,我國在長江從事貨物水運的商人們為了避免在販運貨物過程中因意外事故的出現使貨物全部遭受損失,采取了將一批貨物分裝于幾條船上的做法。這樣,若一條船發生意外,則貨主只受到一部分損失,而不至于全部貨物受損,這實質上是風險預防、風險分散、損失分攤的一種風險處理方法。

2.西方國家的風險管理思想

在西方,古代巴比倫、埃及、希臘和羅馬等文明古國也很早就有互助互濟、損失補償的風險處理方法,并逐漸演變成為現代保險。約在公元前2800年,古埃及就盛行互助基金組織,參加這一組織的成員訂立契約,互相遵守。當某個成員不幸死亡時,由生存的成員所繳納的會費支付喪葬費或救濟其遺屬。此種類似的組織在古羅馬和希臘都曾盛行過。

對于財產風險,早在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橫越沙漠的商隊就開始對于丟失的駱駝采用互助共濟方式進行補償;而在幼發拉底河沿岸則早已出現了冒險借貸,并在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公元前1792~1750年間)中有所規定,《漢謨拉比法典》中還有關于對付火災風險的規定。公元前916年的“羅地安海商法”所確定的共同傷損制度是對公元前2000年以來一直流行的這種海上風險處理方法的肯定。按照這個原則,在貨物和船舶發生共同危險時,由船長作出拋棄貨物或器具的決定,因拋棄而引起的損失由全體船員、貨物關系人共同進行分攤。

古希臘、古羅馬和古埃及等奴隸制國家對秘密安全已有了風險意識,采取了風險防范措施,防止發生泄密問題。如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人就運用植物汁作密寫墨水,以防范他人知曉。公元5世紀,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其記載的希波戰爭中就有運用隱寫術傳遞軍事秘密信息,防范秘密被泄露風險的做法。

(四)現代風險管理的發展與應用

風險管理意識的形成和增強是風險管理產生的思想基礎,高度的物質文明是風險管理產生的物質基礎,社會矛盾的激化以及動蕩的局勢是風險管理產生的社會基礎,概率論和數理統計為其提供了理論基礎,近代的科學管理思想為現代風險管理產生做好了最后的準備。

1.現代風險管理產生的背景

隨著18世紀工業革命的出現,社會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新技術、新工藝的普遍運用,使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社會財富不斷涌現,國際貿易和國際市場空前擴大,新的風險危害也不斷增加。尤其是隨著社會化生產程度的提高,使得原來較為松散的社會聯系變得十分緊密,這又進一步促進了人們安全需求的提高。在現代企業中,由于以下原因,風險管理意識得到了普遍增強。

一是巨額損失幾率增加。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企業的積累和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生產中任何疏忽大意都可能產生不可估量的巨大經濟損失。如英國一家工廠,由于電焊不小心,引發一場火災,直接造成3000多萬英鎊的經濟損失。特別是對一些“高”、“精”、“尖”技術部門,一次風險事故所造成的損失往往達到驚人的程度。

二是損害范圍擴大。由于社會化生產程度的提高,使得企業之間的聯系變得越來越緊密;另一方面,市場的不斷擴大,一些企業的營銷范圍由地區擴展到全國,由國內擴展到國外,這使得事故風險雖在某一局部范圍內發生,但其影響波及的范圍無論是在空間上,還是在時間上都是很大的。如一個大型銅鐵廠被毀損,可能會波及到千里之外的礦石供應商和鋼材使用商,導致成千上萬的人失業。又如20世紀30年代出現的世界性經濟危機,使整個世界經濟遭到了災難性的破壞。另外,高技術的運用,在推動人類社會巨大發展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風險損害,如環境污染、臭氧層的破壞、網絡手機詐騙、基因食品出現等。不僅給人類經濟造成巨大損失,也會極大地威脅人類的生存。

三是利潤最大化沖動。一個企業是否能取得預期利潤,是企業能否生存的根本標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經營的直接沖動在于獲得最大利潤。然而只有高風險的行業才能獲得超額利潤,如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的運用,新產品、新材料的開發和試制都可能產生巨額利潤,也可能導致巨額損失。這就迫使人們采取各種可能的措施,趨利避害。

2.現代風險管理的發展

風險管理的發展主要是由企業安全管理思想帶動的。企業安全管理思想隨著工業化進展早在19世紀已經開始萌芽,它是伴隨工業革命的誕生而產生的。現代工業文明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空前發展,社會財富因此迅速增長并高度集中。與之相伴的是意外事故不斷增加,財產損失和人身傷亡日益嚴重。這不僅影響到企業的生產經營,有時甚至危害到企業的生存。于是安全生產和安全管理成為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

1906年,美國US鋼鐵公司董事長B·H·凱里,從公司多次事故教訓中提出了“安全第一”的思想,將公司原來的“質量第一,產量第二”的經營方針改為“安全第一,質量第二,產量第三”。這一改變保障了雇員的安全,又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和產量。他的思想和實踐獲得了成功,并震動了美國實業界。1912年,在芝加哥創立了“全美安全協會”,研究制定了有關企業安全管理的法律草案。1917年,在英國倫敦也成立了“英國安全第一協會”。

被稱為“現代經營管理之父”的法國管理學家亨利·法約爾(Henri Fayol)在其代表作《一般管理與工業管理》(General and Instrial Management)一書中提出,企業經營有六種職能的基礎和保證,他能控制企業及其活動所遭遇的風險,維護財產和人身安全,從而創造最大的長期利潤。法約爾率先把風險管理思想引入企業經營中,但并未形成完整的體系。

20世紀20年代初期,美國企業開始充分利用保險這一風險轉移機制來保護資本。一些企業改變了把企業的風險管理看成是一種副業,有財會部門代辦,或采用交給保險經紀人及代理人的傳統做法。在西方國家的大中型企業中,逐漸出現專門負責保險和安全的管理人員,他們的主要職責是對企業存在和面臨的各種風險進行全面的識別、預測和評估,然后對所有風險發生的可能性、造成后果的嚴重性、處理所需支付的費用等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