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雅安貿易學校學費多少(華東師范遠程教育怎么樣?)

时间:2024-06-02 17:45:49 编辑: 来源:

旦、同濟等名校的網絡學院學生在就業中也具有相當的競爭力,復旦網絡教育學院今年畢業學生的就業率在85%以上,就業單位中不乏普華永道等世界知名企業。

【專家建議】

選擇深造,考慮自我約束能力

在選擇深造方式的時候,考生應該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具體情況,報考時間安排、經濟條件、自我約束能力、學習目的、興趣等等,據此來選擇。避免出現專業與興趣不合,工作時間與上課時間難協調等情況,以至最后不能堅持完成學業。

以學習為主要目的。不論最終獲得的是怎樣的證書,決定考生就業的關鍵還在于自身的能力,所以在選擇學習方式的過程中要首先以能否學到知識為目的。當然,選擇名牌院校的主要專業也會給就業帶來相當的優勢。

不要迷信院校招生數量。某些院校在招生時往往打出招生人數多少的招牌,以次彰顯自身的實力。殊不知,一些院校正是由于盲目擴大招生,學生數量超過了師資能力,才造成了教學質量縮水,學生利益也因此受到影響。

【名詞解釋】

網絡教育

網絡教育是以互聯網為教學工具的現代遠程教育。目前國內經教育部批準的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學校有68所,上海市的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學校有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東華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華東師范大學。

試點院校的網絡學院可以自己決定招生范圍和標準、考試方式、招生人數、招生專業以及頒發文憑。學業完成并符合要求的,頒發主辦大學的畢業證書,國家承認學歷。

廣播電視大學

廣播電視大學是利用多種媒體進行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的高等學校。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是國家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及獨立設置的電大為同級地方 *** 管轄的高等學校。

廣播電視大學被視為典型的無門檻招生,被學生稱為真正的“無圍墻”大學。其特點是只要具備相關學歷,不需通過入學考試即可注冊學習。電大教育實行學分制,學制二年,學籍八年有效。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

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報考人員無須經過入學考試,即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相關的專業,參加該專業課程的學習。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也有專科、本科、獨立本科段三種類型。

考生一年有兩次考試。考生在經過國家組織的統一考試,取得合格成績后,即可取得大學專科或本科的畢業證書。本科畢業生還可以申請學士學位。

母親自傳的范文?

朱德:回憶我的母親

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愛我母親,特別是她勤勞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

我家是佃農。祖籍廣東韶關,客籍人,在“湖廣填四川”時遷移四川儀隴縣馬鞍場。世代為地主耕種,家境是貧苦的,和我們來往的朋友也都是老老實實的貧苦農民。

母親一共生了十三個兒女。因為家境貧窮,無法全部養活,只留下了八個,以后再生下的被迫溺死了。這在母親心里是多么慘痛悲哀和無可奈何的事情啊!母親把八個孩子一手養大成人。可是她的時間大半被家務和耕種占去了,沒法多照顧孩子,只好讓孩子們在地里爬著。

母親是個好勞動。從我能記憶時起,總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婦女們輪班煮飯,輪到就煮一年。母親把飯煮了,還要種田,種菜,喂豬,養蠶,紡棉花。因為她身體高大結實,還能挑水挑糞。

母親這樣地整日勞碌著。我到四五歲時就很自然地在旁邊幫她的忙,到八九歲時就不但能挑能背,還會種地了。記得那時我從私塾回家,常見母親在灶上汗流滿面地燒飯,我就悄悄把書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節里,我上午讀書,下午種地;一到農忙,便整日在地里跟著母親勞動。這個時期母親教給我許多生產知識。

佃戶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艱苦的,可是由于母親的聰明能干,也勉強過得下去。我們用桐子榨油來點燈,吃的是豌豆飯、菜飯、紅薯飯、雜糧飯,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飯里做調料。這類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飯食,母親卻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來有滋味。趕上豐年,才能縫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產出來的。母親親手紡出線,請人織成布,染了顏色,我們叫它“家織布”,有銅錢那樣厚。一套衣服老大穿過了,老二老三接著穿還穿不爛。

勤勞的家庭是有規律有組織的。我的祖父是一個中國標本式的農民,到八九十歲還非耕田不可,不耕田就會害病,直到臨死前不久還在地里勞動。祖母是家庭的組織者,一切生產事務由她管理分派,每年除夕就分派好一年的工作。每天天還沒亮,母親就第一個起身,接著聽見祖父起來的聲音,接著大家都離開床鋪,喂豬的喂豬,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母親在家庭里極能任勞任怨。她性格和藹,沒有打罵過我們,也沒有同任何人吵過架。因此,雖然在這樣的大家庭里,長幼、伯叔、妯娌相處都很和睦。母親同情貧苦的人——這是樸素的階級意識,雖然自己不富裕,還周濟和照顧比自己更窮的親戚。她自己是很節省的。父親有時吸點旱煙,喝點酒;母親管束著我們,不允許我們染上一點。母親那種勤勞儉樸的習慣,母親那種寬厚仁慈的態度,至今還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我不久就離開母親,因為我讀書了。我是一個佃農家庭的子弟,本來是沒有錢讀書的。那時鄉間豪紳地主的欺壓,衙門差役的橫蠻,逼得母親和父親決心節衣縮食培養出一個讀書人來“支撐門戶”。我念過私塾,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考了科舉,以后又到更遠的順慶和成都去讀書。這個時候的學費都是東挪西借來的,總共用了二百多塊錢,直到我后來當護國軍旅長時才還清。

光緒三十四年(一九○八)我從成都回來,在儀隴縣辦高等小學,一年回家兩三次去看母親。那時新舊思想沖突得很厲害。我們抱了科學民主的思想,想在家鄉做點事情,守舊的豪紳們便出來反對我們。我決心瞞著母親離開家鄉,遠走云南,參加新軍和同盟會。我到云南后,從家信中知道,我母親對我這一舉動不但不反對,還給我許多慰勉。

從宣統元年(一九○九)到現在,我再沒有回過一次家,只在民國八年(一九一九)我曾經把父親和母親接出來。但是他倆勞動慣了,離開土地就不舒服,所以還是回了家。父親就在回家途中死了。母親回家繼續勞動,一直到最后。

中國革命繼續向前發展,我的思想也繼續向前發展。當我發現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時,我便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大革命失敗了,我和家庭完全隔絕了。母親就靠那三十畝地獨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抗戰以后,我才能和家里通信。母親知道我所做的事業,她期望著中國民族解放的成功。她知道我們黨的困難,依然在家里過著勤苦的農婦生活。七年中間,我曾寄回幾百元錢和幾張自己的照片給母親。母親年老了,但她永遠想念著我,如同我永遠想念著她一樣。去年收到侄兒的來信說:“祖母今年已有八十五歲,精神不如昨年之健康,飲食起居亦不如前,甚望見你一面,聊敘別后情景。”但我獻身于民族抗戰事業,竟未能報答母親的希望。

母親最大的特點是一生不曾脫離過勞動。母親生我前一分鐘還在灶上煮飯。雖到老年,仍然熱愛生產。去年另一封外甥的家信中說:“外祖母大人因年老關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輟勞作,尤喜紡棉。”

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與困難作斗爭的經驗。我在家庭中已經飽嘗艱苦,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軍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沒感到過困難,沒被困難嚇倒。母親又給我一個強健的身體,一個勤勞的習慣,使我從來沒感到過勞累。

我應該感謝母親,她教給我生產的知識和革命的意志,鼓勵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這條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認識:只有這種知識,這種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寶貴的財產。

母親現在離我而去了,我將永不能再見她一面了,這個哀痛是無法補救的。母親是一個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國千百萬勞動人民中的一員,但是,正是這千百萬人創造了和創造著中國的歷史。我用什么方法來報答母親的深恩呢?我將繼續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盡忠于我們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國共產黨,使和母親同樣生活著的人能夠過快樂的生活。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親在地下安息!

李鵬:紀念我的母親趙君陶

2003年1月17日,是我的母親趙君陶誕辰100周年之日。同年2月23日,又逢我的父親李碩勛誕辰100周年。我聽說重慶市委、市政府要為這一對志同道合、相親相愛的革命伴侶召開紀念座談會。我和朱琳同志并我們的子孫全家為此感到十分的欣慰。

有鑒于李碩勛烈士的事跡早已流傳于世,廣為人知,在建黨80周年之際,北京舉辦了規模宏大的中國共產黨黨史展覽會,李碩勛已被列入我黨80名著名烈士之中,他臨終前親筆寫的致妻子“陶”的那封遺書,也陳列于大廳,供后人瞻仰。所以我現在寫的這一篇短文,將著重介紹我的母親趙君陶,以表達我和朱琳對她深切的懷念。

據我所知,對我母親一生影響最大的有三個人。第一位就是她的五哥趙世炎烈士。趙世炎是中國共產黨早期的領導人之一,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者,是工人運動的領袖。她和趙世炎自幼在一起讀書,一起玩耍,兄妹感情至深。趙世炎天賦聰慧,勤奮好學,品行端正,為同學所敬仰。趙世炎教她識文斷句,背誦詩詞,是她的啟蒙老師。1919年,趙君陶隨家遷居北京,趙世炎向她灌輸了反帝反封建、求民主愛科學的思想,帶領她參加愛國學生運動,引導她信仰共產主義,加入中國共產黨,走上革命的征途。趙世炎和周恩來一起領導了震驚世界的上海工人三次武裝起義,并取得勝利。1927年,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趙世炎因叛徒出賣被捕,而英勇犧牲。當我的母親從南昌歸來,在她的三哥趙世炯那里,得知五哥趙世炎犧牲的消息后,萬分震驚,悲痛欲絕,昏厥過去。她沒有因為五哥犧牲而挫傷革命意志,她也沒有被敵人的屠刀所屈服,反而更加堅定了她實現烈士理想的決心。

第二位對我母親一生影響最大的人是我的父親李碩勛烈士。1925年,他們相識于杭州西子湖畔,互相萌發了愛慕之心。以后他們又同時就讀于上海大學社會系,這是一座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培養干部的學校。李碩勛是學生領袖,全國學生聯合會的會長。趙君陶認真攻讀革命理論,是品學兼優、思想進步的學生,并于1926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兩人情投意合,在上海大學結成良緣。從他們的結婚照片可以看到,母親相貌端莊,溫柔文雅,坐在一個大椅子上,父親身材修長,剛強堅毅,坐在母親之旁。這張照片我母親一直珍藏在身邊,留下了這幸福而永恒的紀念。從此以后,在艱難的歲月里,他們倆戰斗在各自的革命崗位上。

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開始了。1926年冬,他們由上海轉戰到當時革命的中心武漢。李碩勛投筆從戎,在號稱“北伐先鋒鐵軍”的葉挺部隊擔任師政治部主任,而趙君陶則擔任湖北婦女協會宣傳部長,動員婦女支援北伐鐵軍。1927年,李碩勛參加了八一南昌起義,趙君陶也緊隨其后。起義失敗后,兩人在南昌分別,不久又在上海會合,此后長期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李碩勛擔任中央軍委委員、江南省軍委書記,趙君陶則是中央婦委的秘書。當時我黨處于白色恐怖之下,黨的工作者隨時都有喪失性命的危險。李碩勛、趙君陶多次遇到險情,但總能沉著應對,機智勇敢,配合默契,化險為夷,既保護了自己,又保護了同志們和地下黨機關的安全。1931年5月,李碩勛奉黨中央命令去南方,擔任兩廣軍委書記,機關設在香港。同年7月,趙君陶攜帶著她三歲的男孩——自然就是我,由上海到香港。我們在香港的團聚是短暫的。7月,李碩勛到海南島召開軍事會議,不幸被捕入獄,遭受嚴刑拷打,英勇不屈,于1931年9月16日在海口從容就義。李碩勛臨刑前寫了致我母親“陶”的遺書。這封遺書體現了一個共產黨員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正如郭沫若所書:“這是中國人民革命成功的左券,是訓育革命后進的不朽教材。”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