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貿易公司怎么防止工廠搶客戶(怎樣防止工廠搶客戶?)

时间:2024-06-02 16:14:14 编辑: 来源:

最好的做法,畢竟當初蘋果就是通過這種方法拿下中國市場的,現在故技重施,印度估計遲早也會淪陷,而拿下兩個人口大國的手機市場較大份額后的蘋果,可想而知未來會變得多恐怖,所以我們不得不警惕!

我的看法:

雖然蘋果代工廠的遷移會導致大部分人失業,但是在另一個角度看來,既然有挑戰就自然有機遇,蘋果代工廠的遷移說不定也能造就國產手機的崛起和增強國人對國產手機的粘度

國內8家蘋果代工廠遷往印度,留下的數萬失業者怎么辦,這個問題其實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嚴重,當初三星代工廠從中國搬走以后,造成了上萬人的失業,對我們的生活造成了什么影響嗎?下面分析一下蘋果代工廠遷往印度的原因以及對我國的影響。

主要原因有兩點。

第一:中國的經濟發展迅速,勞動力成本提高。

中國以前可是號稱世界制造中心的,全球大多數的制造業都愿意把工廠建設在中國,因為中國當時的勞動力廉價,很多大小品牌的商品,當你翻到它的標簽的時候就會發現:made in 買粉絲,但如今這種情況正在逐漸減少,因為中國的經濟騰飛了,勞動力不再廉價,外商們的利潤變少了,所以他們就在慢慢的尋找更加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來代替中國,印度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第二:蘋果在中國的市場飽和度高,用戶粘性高,開發潛力小,印度的手機市場蘋果占比例非常低,有很大的開發價值。

中國是蘋果手機最大的用戶市場,有非常多的鐵粉用戶,其余的市場都被國產安卓手機分割,已經沒有什么開發價值了。

而在印度,那可是中國手機品牌的天下,各種來自中國的手機品牌在這里非常吃香,蘋果手機在印度的占比非常低,蘋果這次把手機生產線和代工廠搬過去,另一個目的就是開拓印度市場,增加當地的市場份額,別說蘋果手機貴什么的,整個生產鏈條都搬過去了,勞動力又廉價,降低市場零售價不就行了,蘋果不是做不了中低端,是不愿意做,而且你真的以為印度人就用不起蘋果手機嗎?

1,依我看來,這數萬失業者完全不算什么問題,像我一開始提到的,之前三星代工廠遷走,留下的上萬失業者去哪了呢?當然是進了其他工廠,如今蘋果留下的數萬名打工人自然也可以再去其他工廠謀求工作,不要怕安排不下,隨便找個招聘網看一下你就會發現,各種工廠永遠都在招人,就沒有夠用的時候。

2,對于這些失業者來說,蘋果代工廠的工作也只是一時的,誰也沒有把它當做一個鐵飯碗準備干一輩子,所以在失業的時候也不會有什么失落感,多數工廠工人都曾輾轉數家工廠工作,沒有一棵樹上吊死的,蘋果搬走了,那就換其他工廠,或者做其他工作,生活還會繼續,一切照常運轉。

3,蘋果代工廠雖然搬走了,場地搬不走吧?會有其他人把這些資源利用起來的,到時候也會提供同等的就業崗位,不要太高看蘋果了,他們遠不能影響一個國家的就業,更別提這是21世紀的中國。

這些年我們國產手機的發展不比蘋果來的迅猛?國產手機的代工廠一樣有大量的用人缺口,剛好可以滿足國內的用人荒了,這對于國內的手機企業來說是件好事情,所以我認為蘋果把代工廠遷往印度,不會對我國的就業情況產生什么大的影響,短期影響也不大,剛過完年,正是各個企業招聘的高峰期。

這話不是現在說的,是2020年9月6日,印度電信部長拉維•尚卡爾•普拉薩德(Ravi Shankar Prasad)接受媒體采訪的時候說的。

這就是上面問題的背景。但是,在印度電信部長說這話的3個月,也就是2020年的12月12日, 中國臺灣 科技 公司緯創(Wistron)設立在印度卡納塔卡省(Karnataka)那薩普爾(Narsapur)工業園區的蘋果 iPhone 代工廠(就是上面說的那個工廠)因薪資問題發生了暴力打砸事件。

緯創暴利打砸,造成了2.1萬臺新的iphone手機被搶被毀,大量設備被毀。總計損失在4000萬美元左右,約為2.5億人民幣。(網傳有10億歐元損失,這個肯定是沒有那么多,畢竟10億歐元已經可以建一個這類工廠了)

事件的起因是因為拖欠薪水,秉承著事實來說,并不能完全責怪印度的員工。確實是存在拖欠薪水的問題。

我們說到這里,恰好可以來說幾個問題了:

1、為什么蘋果的代工廠,尤其是以臺資,韓資為主的企業,會愿意搬去印度?

核心的是:印度是下一個智能手機最大的消費市場。

很多人會說:是印度的人工成本低,你看上面說的一個工程畢業生的月薪才1864元人民幣。這里要說一下,印度的工程畢業生,并不是中國傳統意義上的 本科生。他們類似于中國的高職畢業的專業技校的畢業生。

印度在產業布局上面,包括上世紀就聞名世界的軟件代工市場,也是大量的培養高職類人才,成為產業工人。他們并不是綜合類大學的畢業生。

那么即使是高職類技校人才,薪資1800人民幣/月,也比較低啊!是不是?

確實是,但是薪資低不是代工廠要去印度的核心原因!

核心的原因是印度的市場,智能手機市場容量極為龐大,很有可能復制中國的成功,甚至再造一個小米,OPPO,vivo體量的企業都完全有可能。

雖然這數據比較老,但是這個數據用來解釋,2019年-2020年有代工廠從中國搬去印度,非常合適。

但是我們能夠看到,印度智能手機銷售量的增速,每年都在20%以上的增速。對于擁有13.7億人口的印度來說,這點增速并不大。

如果看到印度功能機和智能機的市場保有量,你就能發現印度市場絕對是一個潛力股。

2018年,印度人均智能機的保有量才達到0.27個,功能機也才達到0.36個。也就是說一家能有一個手機都達不到。

但是手機制造成本在降低啊!千元機,百元機,功能機完全可以適應于印度民眾的收入水平啊!畢竟這可以比非洲要稍微富裕的地方。

這才是蘋果要去搶占印度市場的核心。更重要的是,蘋果已經搶占了,中國,歐洲,美洲的所有大容量市場。就剩下印度,非洲沒有搶占到。相比于非洲,定位于高端機領域,售價比較高的蘋果手機,并且要走全球評價策略(也就是說每個地方都以美國售價乘以匯率)。

所以蘋果選印度市場攻克肯定是明智的選擇!

但是蘋果在印度市場,其實并沒有小米,OPPO,vivo,三星等品牌市場份額大。

2、為什么說:勞動力成本低廉,并不是印度吸引外資的核心要素?

機器人觀察本身就是做工業自動化,跟國內3C市場不少廠商打過交道。立訊精密,富士康,藍思 科技 ,順宇光學,伯恩光學等等。

事實上,手機OEM代工廠,零部件大廠,自動化程度都非常高。當然因為產量大,仍然需要大量的人工。并不是說所有的工序都使用的是 工業機器人和非標自動化設備。

不管是組裝,還是多種元器件插件,都在大量使用工業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包括各種檢測儀器,也在使用工業視覺。

這也是中國為什么會成為全球工業機器人使用量最大的國家的原因。

每年中國使用了全球35%的工業機器人。2020年約為16.9萬臺工業機器人應用到各個產線中。

這么跟你說吧!搬走幾個廠帶來的員工遣散,可能都不如工業機器人替代人工帶來的數量大!

因此,可以很明確地說,代工廠搬走,并不會造成大量的失業。也沒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

3、中國是不是丟失了手機代工生產領域市場,會被印度完全超越?

很現實的問題是:不會。中國手機代工廠仍然很多,正如我們前面說的,完全搬走的基本都是臺資,新加坡資本,日資,韓資企業。國內代工廠其實也在印度設廠,同樣是為了爭取印度的市場。

包括立訊精密,聞泰 科技 這些手機代工大廠。

為什么,我們本土的代工廠也要去印度?因為,中國的品牌也去印度了。我們總要為小米,為OPPO,vivo,realme服務吧?有錢誰不想掙?

比如中國的企業光弘 科技 ,光弘在印度市場的主要客戶群包括小米、三星、諾基亞、聞泰、華勤、龍旗等。

事實上,中國不單單有代工廠——品牌商開始在海外征戰。包括自動化廠商,也在智能手機領域開始發力。 這也就是我們說的產業鏈往上做。

像國內的博眾精工等等,可能沒有在印度設廠,但是大量的生產設備,都是在中國生產,然后運到國外。

手機電池,藍牙耳機電池TWS,無線充電器,玻璃面板,OLED屏幕等等都還是在中國生產。

這也是為什么中國一直不曾限制外資廠商轉移的核心原因。

畢竟外資廠商,就好像是貨郎一樣,人家是走到哪里賣到哪里。哪里市場飽和了,就去下一個地方。

4、順應產業的發展,做出改變。

盡管中國的產業并沒有達到真正的高端。但是時代是在改變的,2015年前后,我們都在討論富士康代工廠生產一臺iphone的利潤可能只有20美元左右。那時候大家是看不起代工廠,覺得low。如今,國內手機產業鏈也起來了。

中國的手機品牌,中國的手機制造產業鏈也必然要走出去。不可能一直固守在一個地方。

5、本地化生產經營的必須要性。

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蘋果一定要在中國代工iphone,是因為中國勞動力成本很低嗎?不是。

也是因為中國市場的容量很大。

作為一個銷量數億部的產品,如果全部依靠進口。跟當地的生產生活完全沒有瓜葛。海關的關稅一定不會低。

畢竟你是在這里賣東西掙錢,交稅必然不低。同時要處理當地的渠道商,政府關系等等都非常麻煩。

因此,本地化生產,相當于讓利于當地政府。畢竟投資建廠,帶動當地人就業,同時也扶持了一部分當地的企業。

在生意市場中,任何國家的招商都是有條件的,例如特斯拉在上海建設超級工廠,就是承諾了稅收金額。這樣才獲得了大量的土地和資金支持。

同時如果完全不跟當地有生產上面的往來,那么說禁止就禁止,或者當地的利益團體一個起訴就可能要大量地賠錢。

你看蘋果,谷歌,facebook在歐洲,因為反壟斷要求賠償多少錢。

任何的產業都是生意,生意就在于利益的分配。因此,只要市場足夠大,一定需要到當地設廠,品牌商去了,代工廠,設備廠一定要跟著去。

我想這個壓根不用著急吧,蘋果招工的都是年輕人。現在的年輕人肯進工廠的,壓根就不愁找工作的。

現在全國各地有多少工廠想招年輕人招不到的,所以壓根不用擔心那幾萬人會失業。

反而應當是那些代工廠去了印度以后遭遇的種種事情,應該感覺上火吧。印度那邊基礎設施差,運輸電力等等的都跟不上,經常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