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資本主義壟斷時期的對外貿易政策是什么(近現代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進行哪些調整)

时间:2024-06-02 12:06:58 编辑: 来源:

年資產階級革命沒有能夠完成的任務

其它國家的歷史也都不同表現地具有這一特點

世界近代史的另一個支撐點是資本主義工業化

工業化在世界近代史上的直接表現就是兩次工業革命以及它們對資本主義各國經濟發展的推動和對世界各個方面的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18世紀后半期的英國,繼而擴展到法、美、德、俄等國

一方面,它極大地促進了這些國家自身的資本主義發展,促成了資本主義生產力乃至人類文明的質的飛躍;另一方面,工業革命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工業無產階級的形成與工人運動的發展

19世紀前半期,法國的里昂工人起義、英國的憲章運動、德國的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均表明工人階級已經作為一種獨立的階級力量登上了世界歷史舞臺

在工人運動發展的基礎上,產生了工人階級的革命理論――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提高了國際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于是產生了第一國際以及在第一國際的影響和指導下發生的“巴黎公社”的偉大斗爭等

工業革命對各國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使自然科學的研究工作在19世紀進入空前活躍并取得重大進展的高峰期,物理學、生物學、化學等領域都先后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為進一步的技術革新提供了條件,進而引發了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進一步促進了資本主義的飛速發展并更加直接和明顯地改變著整個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工業的高速發展又促進了資本和生產的集中,從而引起了壟斷組織的產生

壟斷組織的產生一方面加劇了各國的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同時也迫使資產階級不得不在政治上和社會經濟政策上采取一些必要的調整措施,以緩和階級矛盾

資本主義這種國家社會職能的作用,使資本主義社會呈現出“相對和平”狀態

另一方面,壟斷組織的產生推動資本主義列強去奪取更廣闊的原料市場和產品的銷售市場,加強殖民擴張,因而出現了瓜分世界的狂潮

這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把的亞、非、拉國家和地區納入到了資本主義體系,從而使整個世界聯結為一個整體

二、世界近代史的“世界”發展邏輯人類歷史發展為世界歷史的進程包括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兩個方面

縱向發展是指人類物質生產史上不同生產方式的演變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會形態的更迭;橫向發展是指歷史由各個地區之間的相互閉塞到逐步開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聯系密切,終于發展成為一個整體

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發展邏輯就是世界由分散向整體的發展

“地理大發現”是人類歷史進程中的一個偉大的轉折,極大地改變了世界

此前,亞、歐、非三洲的居民根本不知道天地間還有美洲和澳洲的存在

但是,新航路開辟以后,世界上原來互相隔絕的地區溝通起來,商業資本的流通范圍和貿易地區迅速擴大,對外貿易量和商品種類急劇增加,商業的性質和經營方式均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商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西歐商人資本的迅速發展;“價格革命”加強了資產階級的力量,削弱了貴族地主的勢力;繼新航路開辟而起的對海外地區的殖民掠奪推動了西歐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

正如馬克思所說:“在16世紀和17世紀,由于地理上的發現而在商業上發生的并迅速促進了商人資本發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過渡的一個主要因素

世界市場的突然擴大,流通商品種類的增多,歐洲各國竭力想占有亞洲產品和美洲富源的競爭熱,殖民制度――所有這一切對打破生產的封建束縛起了重大的作用

”也正是基因于此,我們把“地理大發現”理解為世界加強地區間聯系,實現由分散向整體發展的第一步

“地理大發現”開辟了東西方交通的新航路,密切了西歐與世界各個地區的經濟聯系,擴大了世界市場,對于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同時,在地理發現過程中及以后,出現了一系列對美洲、亞洲、非洲人民的掠奪、殘殺、征服和奴役

由此開始的早期對海外殖民地的掠奪,是西歐進行資本原始積累的主要來源

它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亞、非、美洲則在這一過程中淪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

這一時期,進行殖民掠奪的主要國家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和法國

經過幾個世紀的爭奪,英國成為了殖民霸主

更重要的是,西歐的殖民擴張給整個世界帶來了極大的改變

這種改變首先表現在人種的重新分布上

歐洲白人大量滲入南非和美洲

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在歐洲白人的侵略和屠殺中大量死去,非洲黑人又被大量販賣到美洲

歐印混合種人、黑白混合種人隨之而生

這種人的跨洲流動,客觀上促進了整個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和滲透

經濟上,則首先表現在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

歐洲人把馬、牛、羊等家畜和小麥、大麥等農作物,以及橄欖、葡萄等水果帶到美洲;美洲的玉米、馬鈴薯、西紅柿、番薯、花生、南瓜、可可、煙草、棉花等物種也開始流向世界各地

另一方面,世界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系增強了,出現了全球性的經濟關系

繁榮的三角貿易可謂一個典型的佐證

從歐洲把甘蔗酒、布匹、槍支及金屬用具運往非洲,從非洲運奴隸到美洲,再從美洲運砂糖、煙草和白銀到歐洲

伴隨整個世界經濟聯系的增強,世界各個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和滲透也加強了,比如“西學東漸”、“東學西漸”之類

如此等等,大約到1760年前后,世界各個地區之間的聯系,較之“地理大發現”帶給人類的相互知悉,又踏上了一個新的臺階,實現由分散向整體發展的第二步

另一方面,西歐的海外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又為工業革命創造了條件,諸如為歐洲的工業品開拓了日益廣闊的市場,促進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更培養了發財的狂熱和惟利是圖的精神,等等

隨著這些條件的積累,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也終于在18世紀60年代前后的英國發生了

工業革命創造了空前巨大的生產力,尤其是機器生產和工廠制度的大規模運行,使英國經濟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英國的煤、鐵生產,棉紡織業和機器制造業都在這一時期取得了在世界上的絕對優勢

1850年,英國在世界工業總產值中占39%,在世界貿易額中占22%

19世紀中葉,在歐美各國工業生產和對外貿易大大落后于英國的情況下,英國便成為了“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的中心

英國成為世界各國工業品的主要供應者,世界各國則在不同程度上成為英國的原料供應地

工業革命最終創立了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分工

正如馬克思所說,“這些工業所加工的,已經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來自極其遙遠的地區的原料;它們的產品不僅供本國消費,而且同時供世界各地消費”

當時的英國經濟史學家史丹萊•杰溫斯還就英國在國際分工中的這種巔峰地位有過一段非常形象的描寫:“實質上,世界的五分之一是我們的自愿的進貢者:北美和俄羅斯大平原是我們的谷物種植園;芝加哥和敖得薩是我們的糧倉;加拿大和波羅的海沿岸是我們的森林;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放牧著我們的羊群;在阿根廷和北美的西部大草原則逐牧著我們的牛群;秘魯運給我們白銀,黃金則從南美和澳大利亞流到倫敦

中國人為我們種植茶葉,而印度則把咖啡、茶葉和香料運到我們的海岸;西班牙和法國是我們的葡萄園,地中海沿岸各國是我們的果園

我們的棉田,長期以來都是分布在美國南方,而現在差不多擴展到地球上各個熱帶地區去了

”這種國際分工體系的建立,標志著世界市場進入到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階段

人類歷史在自由資本主義發展到頂點的時候,第一次形成了通過國際分工和世界市場把各國的生產、流通、分配融為一體的世界經濟

這樣,由資本主義機器大工業的發展和擴散所帶動的世界市場的形成,實質上標志著一個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占主導地位的世界經濟體系形成了

世界市場和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又促進了社會生產力全球規模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加強了世界各國以國際分工為基礎,以國際貿易為紐帶的經濟聯系和相互依賴關系

正是因由于此,我們把19世紀中葉世界市場、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理解為世界加強地區間聯系,實現由分散向整體發展的第三步

從英國開始的工業革命,迅速向全世界擴散

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在19世紀上半期完成了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生產力真正確立起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絕對優勢

資本主義的政治制度也在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中確立起了它的政治統治地位

在此基礎上,19世紀中后期,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發生了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特征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它使世界由蒸汽時代跨入了電氣時代

在這一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進入了壟斷資本主義發展階段

資本主義生產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世界金融資本剝削體系形成

帝國主義國家在爭奪世界原料產地和產品銷售市場的殘酷斗爭中,把整個世界瓜分完畢,建立起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從而實現了資本―帝國主義列強對于世界其余地區和國家的統治,實現了西方列強對于世界上其余國家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控制

但伴隨這一過程,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各個地區之間的聯系也更加緊密了,交通通訊業的發展使世界變小,一個國家、一個地方的產品可以行銷于全球,一個地區發生的經濟危機也會很快波及或影響全世界

任何地方發生的事件,都可以迅速傳遍全球各地,世界成為一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整體

資本主義經過4個世紀的艱難開拓,終于推動世界實現了由分散走向整體的第四步

從此,世界真正具有了“世界”性,世界歷史也才真正成為了“世界歷史”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