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貿易帶來的好處不包括微觀經濟學(以下問題中哪一個不是微觀經濟學所考察的問題?)

时间:2024-06-03 03:25:36 编辑: 来源:

原因在于外部性。外部性有好有壞,污染就是一個不良的表現。

第三個大問題就是整體經濟如何運行,這個問題可用以下三個原理加以解釋。

原理八: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于它生產物品與勞動的能力。世界各國貧富不均,生活水平差距較大,原因在于生產率的差別。

原理九:當政府發行了好多貨幣時,物價上升。這是一個貨幣理論,指的是通貨膨脹這一現象,所謂通貨膨脹是指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通貨膨脹的主要原因在于貨幣量的增加,在大多數嚴重或者持續的通貨膨脹情況下都是由于這個原因。

原理十: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通貨膨脹雖然有害于經濟的發展,但政府卻很難徹底地去消滅它,原因在于降低它時會引起失業人口的增加,這就是一個二難問題,這一問題可以在菲利普斯曲線上反映出來。

以上十大原理是該書的中心命題,而書中其余部分則是圍繞這些原理來論述的,或者說是這十大原理的具體闡述。

希望能夠幫到您。謝謝,望采納。

《經濟學原理 微觀經濟學分冊》閱讀筆記(一) 經濟學的十大原理

社會中的資源是稀缺的。 我們不可能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所有東西,社會上的每個人也不可能達到他希望的最高生活水平。歸根到底, 經濟學研究的是人們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資源。 這包括:1.人們如何做出決策;2.人們如何相互影響;3.整體經濟如何運行。經濟學十大原理概括了經濟學所研究的大致內容,也體現了經濟學研究的幾個核心思想。其中前4個原理指出了個人做出決策的規律,第5-7個原理反映了人與人的決策之間如何相互影響,最后3個原理闡述了整體經濟運行的普遍規律。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在經濟學中,這是一句真理。我們得到什么,就一定舍棄了什么。生活中,我們的金錢是有限的,多花一塊錢吃飯,在其他開支中就得少花一塊錢;我們的時間是有限的,多花一個小時時間刷手機,學習功課的時間就少一小時。不論是個人,還是企業、政府、整個社會,人們都面臨權衡取舍。

由于人們面臨權衡取舍,所以人們就得問一問“值得嗎”。我們就需要比較下各個行動方案的成本和收益。所謂 機會成本 ,就是為了得到某種東西所必須放棄的東西。比如大學畢業后,你可以選擇繼續讀研究生,也可以選擇直接參加工作。那么讀研究生的成本,除去相應的學雜費以外,還有你放棄了數年工作的時間以及這期間所積累的收入和工作經驗,即你選擇讀研所放棄的東西。

經濟學家假設人是 理性的 。理性的人會仔細、聰明地權衡各種各樣的取舍,做出最合適的決策,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目標。理性的人知道,生活中很多決策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而是度的權衡。考試臨近時,我們并不是只能在放棄考試和24小時不斷學習之間做選擇,而是選擇是否多花一個小時時間復習而不是玩手機。邊際變動指的是對現有行動計劃的微小增量調整。 理性的人通常通過比較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來做決策。

邊際決策可以用來解釋一些看似奇怪的事。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人們很快就會死去,但是沒有鉆石并不會威脅到我們的生命,那為什么鉆石要比水貴得多?答案是對于大部分人而言,水太多了,而鉆石太少了。 一種資源的邊際收益取決于增加一點該資源所獲得的收益,也取決于人們已經擁有多少這種資源。 對于大部分不缺水的我們,多一杯水所帶來的收益微不足道,相反,由于鉆石稀少,人們覺得額外增加一顆鉆石可以帶來很大的收益,所以人們愿意出高價購買鉆石,而水如此便宜。

激勵是引起一個人做出某種行為的某種東西(懲罰或者獎勵的預期)。由于理性的人決策時考慮成本和收益,而激勵旨在改變某些資源的成本或者收益,因此理性的人必然會對激勵做出反應。如市場中,蘋果價格上漲,人們就會選擇少買些蘋果,而果農就會選擇多種些蘋果—— 在市場中,價格對于消費者和生產者都是至關重要的激勵。 政府同樣可以制定各種政策以給人們不同的激勵,但如果政府不能全面考慮到所制定的政策將如何影響激勵時,這些政策往往會帶來意想不到的結果。

過去農耕社會,人們自給自足,自己種糧食,自己織布做衣服,自己蓋房子。而當今社會,這些事幾乎都不用自己親手做。貿易使人們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勞動,從而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再通過與其他人貿易,人們可以以較低的成本獲得各種各樣的物品和服務。國家和家庭也一樣,貿易使各國可以專門從事自己最擅長的活動,兩國之間的貿易可以使兩個國家的狀況都變好。

我國曾經嘗試過計劃經濟,結果遭遇失敗。計劃經濟能有效運行的前提是,計劃者可以最佳地配置經濟中的千萬種稀缺資源,顯然沒有一個國家的政府能有如此大的能力。在市場經濟中,計劃者從中央政府官員變為了千萬個企業和個人——企業自己決定生產什么,個人自己決定從事什么工作,購買什么產品。這些企業和個人在市場中相互交易,價格和利己引導他們做決策。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市場上有只看不見的手,通過價格這一信號,引導市場中每個企業和個人做出資源配置的決策,從而在大部分情況下使整個社會的福利最大化。

既然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如此神奇,可以自發讓整個經濟朝最佳的方向發展,那為什么還需要政府呢?答案一方面是 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有一個前提,就是每個企業和個人的產權能夠得到充分保障。 如果所有人都可以非法盜版復制明星的唱片,那么唱片公司就不會存在。因此市場需要政府來保障每個生產者的產權不受侵害。需要政府的另一個原因是,看不見的手并不總是會發揮作用。 市場有時會出現失靈 ,即市場本身有時無法有效配置資源。因此就需要政府出手干預以應對市場失靈的情況。

人們的生活水平不可能平白無故地提高, 一個國家的生活水平取決于這個國家的生產率 ,即這個國家能夠生產多少產品和服務用于貿易或消費。世界上那些工人生產率底下的國家,人們都忍受著貧困的生活。所以當我們在考慮如何提高生活水平之類的問題時,就必須考慮如何提高生產率,比如讓工人接受專業培訓、引進更加高效的生產設施、獲取更好的技術等。

假設全國鈔票面值加起來一共十萬億,此時在全社會生產的產品量不變的情況下,政府又印了十萬億鈔票發到人們手上,讓每個人手上的鈔票都增加了一倍,那么是不是每個人都變得有錢了?答案是否,每個人的財富沒有變化,唯一變化的是市場上產品的價格,全都漲了一倍,原來用一張鈔票就能買到的東西,現在要用兩張。這就是通貨膨脹,指經濟中物價總水平的上升。而引起通貨膨長的罪魁禍首往往是貨幣量的增長。當鈔票越印越多的時候,鈔票就越來越不值錢了。

第二章 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

第三章 經濟依存性和貿易的好處

第四章 供給與需求的市場力量

第五章 彈性及其應用

第六章 供給、需求與政府政策

微觀經濟學的五大基本原理

微觀經濟學(Microe買粉絲nomics)(“微觀”是希臘文“ μικρο ”的意譯,原意是“小")又稱個體經濟學,小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主要以單個經濟單位(單個生產者、單個消費者、單個市場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的一門學科。

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量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分析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在此基礎上,研究現代西方經濟社會的市場機制運行及其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觀經濟政策以糾正市場失靈;關心社會中的個人和各組織之間的交換過程,它研究的基本問題是資源配置的決定,其基本理論就是通過供求來決定相對價格的理論。所以微觀經濟學的主要范圍包括消費者選擇,廠商供給和收入分配。

研究內容編輯

微觀經濟學包括的內容相當廣泛,其中主要有: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包括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和市場均衡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中個體的經濟行為,亦即單個家庭、單個廠商和單個市場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量。

它從資源稀缺這個基本概念出發,認為所有個體的行為準則在此設法利用有限資源取得最大收獲,并由此來考察個體取得最大收獲的條件。在商品與勞務市場上,作為消費者的家庭根據各種商品的不同價格進行選擇,設法用有限的收入從所購買的各種商品量中獲得最大的效用或滿足。家庭選擇商品的行動必然會影響商品的價格,市場價格的變動又是廠商確定生產何種商品的信號。廠商是各種商品及勞務的供給者,廠商的目的則在于如何用最小的生產成本,生產出最大的產品量,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廠商的抉擇又將影響到生產要素市場上的各項價格,從而影響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廠商的抉擇均通過市場上的 供求關系表現出來,通過價格變動進行協調。

因此,微觀經濟學的任務就是研究市場機制及其作用,均衡價格的決定,考察市場機制如何 通過調節個體行為取得資源最優配置的條件與途徑。微觀經濟學也就是關于市場機制的經濟學,它以價格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稱作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還考察了市場機制失靈時,政府如何采取干預行為與措施的理論基礎。微觀經濟學是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基礎上,吸收美國經濟學家張伯侖和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的壟斷競爭理論以及其他理論后逐步建立起來的。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學盛行之后,這種著重研究個體經濟行為的傳統理論,就被稱為微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只是研究 對象有所分工,兩者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并無根本分歧。兩者均使用均衡分析與邊際分析,在理論體系上,它們相互補充和相互依存,共同構成現代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

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市場出清,即資源流動沒有任何障礙;完全理性,即消費者與廠商都是以利己為目的的經濟人,他們自覺的按利益最大化的原則行事,既能把最大化作為目標,又知道如何實現最大化;完全信息,是指消費者和廠商可以免費而迅速的獲得各種市場信息。

產生發展編輯

微觀經濟學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阿爾弗雷德·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20世紀30年代以后,英國的羅賓遜和美國的張伯倫在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廠商均衡理論。標志著微觀經濟學體系的最終確立它的體系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經濟學,生產力經濟學,廠商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學等。

微觀經濟學的發展,迄今為止大體上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是早期微觀經濟學階段,或者說是微觀經濟學的萌芽階段。

第二階段: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葉,是新古典經濟學階段,也是微觀經濟學的奠定階段。

第三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觀經濟學的完成階段。

第四階段:20世紀60年代至今,是微觀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擴充和演變階段。

通觀微觀經濟學的發展過程與全部理論,始終圍繞著價格這一核心問題進行分析,所以微觀經濟學在很多場合又被稱為“價格理論及其應用”。 [1]

理論發展編輯

新消費理論

傳統的西方微觀經濟學對消費者行為的構建,是建立在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的假定前提下的。而對于消費理論研究的發展,正因源于對這前提假定條件的反思。

1.顯示偏好理論。

顯示偏好理論是由薩繆爾遜率先提出的,后經霍撒克(H·S·Houthakker)、里克特(M·K·Richer)等人的補充逐步成體系。它的產生導源于傳統需求理論的效用不可檢測性。在傳統的微觀需求理論中,消費者實現效用最大化商品組合的選擇行為,只有在消費者效用函數已知且具有良好性質時才易分析。但實際生活中卻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