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過度使用社交媒體的危害英文(過度使用社交媒體會導致青少年抑郁,你怎么看社交媒體?)

时间:2024-06-11 03:35:35 编辑: 来源:

中畢業生語文達不到應有程度,很難做到漢字的正確拼寫和閱讀的比比皆是。

這到底是讀圖時代文化的錯,還是教學方式的錯呢?筆者曾聽到一位教初中二年級的老師抱怨:“20年前教給學生的語文練習,現在的學生做都感到太難了。”回想20多年前的小學語文教學還是那樣的歷歷在目:以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聯想運作,在經由師生切身體會的親和感中引發學生主動學認漢字的興趣。

那個年代小學教師的用心求索,難道真的時過境遷,成了令人懷戀的往事?

在現實中探索正確理解和運用漢語言文字的教育改革后來者,解答了這個疑問。

一所12年一貫制民辦學校的教改實驗,在優化課程的縱向結構方面,采取了與眾不同的“語文學科重心下移,數理學科重心上移”策略。

校方解釋:在小學和初中低年級這個學習語言的黃金時段,多安排課時學習語文,到初中高年級和高中,再多安排課時學習抽象思維要求較高的數理,過早或過晚,都會導致事倍功半。

這樣的教改,促使師生的主要精力從以往那些看似熱鬧卻令人厭煩的課文分析,轉移到了實實在在地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上,結果使初中畢業生全部通過了國家規定的上述漢語言課程讀寫標準。

同樣令人欣喜的還有一名小學老師在教學中有的放矢糾錯的不懈努力。

她每接一個新班級,總會讓孩子們準備一個記錯本,用來記載平時寫過的錯別字。

比如有的把“不勝榮幸”的“勝”錯寫成“甚”,把“情有獨鐘”的“鐘”錯寫成“衷”,還有的把“冒天下之大不韙”的“韙”錯寫成“畏”,五花八門,各有各的錯法。

有了記錯本,孩子們不僅可以隨時記下自己寫的錯別字,而且可以經常回頭看看自己曾經的錯。

期末復習詞語時,這名老師還逐個拿來孩子們的記錯本,到課堂上念出那些容易出錯別字的詞供全班聽寫。

就這樣,孩子們作業中的錯別字越來越少,因為每個孩子寫過的錯別字,包括他自己在內的所有孩子再也不會重蹈覆轍。

走進各所大中學校,我們隨處可以聽見“恐龍”“青蛙”“灌水”“BF(男朋友)”“MM(妹妹)”等這樣的網絡語言,有的學生甚至把它們當作書面語言,在作文中使用。

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網絡語言究竟是新新人類的文字游戲,還是現代漢語的積極發展?

簡而言之,網絡語言其實就是用某些字母和數字、符號來表示自己要表達的意思。

由于網絡的特點,網友之間幾乎所有的交流都需要通過鍵盤輸入來完成。

基于需要快速輸入的原因,網絡語言的特點就是要快速、便于理解、溝通方便。

是什么使網絡語言具有如此魅力?一般認為網絡語言流行主要有四大原因。

1.節約時間和上網費用。

數字、符號、拼音、漢字、英文字母雜糅在一起,比原來更加簡單易用,也就更節省時間,更節省上網費用了。

2.蔑視傳統,崇尚創新。

網友不僅主動地使用網絡語言,而且積極創作網語。

3.張揚個性以引起別人重視。

網上真實的或自稱的美女、帥哥數不勝數,你要脫穎而出,就必須與眾不同。

風趣幽默、新奇的網語自然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4.掩飾個人身份、年齡、性別和語言習慣。

網上沒有身份、年齡、性別門檻,只要你學或者只要你心年輕,你就可以像年輕人一樣“神侃”

它不倫不類,不能登大雅之堂,等待規范化來化掉它

新新網絡語言幽默詼諧、風趣生動,很快成為許多學生的“新寵”,并迅速傳播流行起來。

它在某種程度上是很多孩子內心世界的真實寫照。

一種語言,只要仍在為人類的交際服務,就是活的、變化的語言,就必然會隨時進行新陳代謝。

網絡語言已真切地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如果能積極引導,驅利避害,網絡語言對于漢語言的發展肯定是有利的

對作文中出現如“QQ”、“MM”、“886”等網絡語言的學生,南京市語委要求教師不僅要批評,而且還要幫助其改正,并將把語言文字規范納入學生素質教育培養目標。

(《江南時報》4月22日)

筆者對南京市語委所作出的這一規定頗為不解。

在電腦使用日益普及的情況下,在網絡影響無處不在的情況下,網絡語言的

流行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

作為上網的學生一族,深受網絡影響更是不可避免,在作文中使用網絡語言是再正常不過的。

對此,老師感覺到無奈,正說明了問題的合理化,也說明了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差距在增大。

如何正視這種不斷增大的差距,從根本上關系著師與生之間教與學過程的能否正常進行。

而南京市語委的這一做法,無視這一矛盾所產生的根源,企圖借助取消矛盾的一個方面,即禁止學生在作文中使用網絡語言,而不是把禁止與引導結合起來,來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顯然難以達到“禁用”的目的。

同時,筆者更為不解的一點就是,能不能借不符合語言規范作為禁用網絡語言的緣由?網絡語言是不符合現行的語言文字規范,但是不要忘了,語言文字規范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在人們日常生活交往過程中形成的,也是在現實中不斷發展變化的。

借助不符合語言文字規范來禁止學生使用網絡語言,實質上是思想僵化的一種體現。

進而言之,這種做法可以歸因于對網絡的無知,以及由此所導致的對網絡的畏懼使然。

不可否認,當前是有許多青少年學生沉迷于網絡游戲,并且導致了令人憂患的后果。

可是,通過禁止學生上網,并不能使問題得到根本解決。

同樣道理,禁止學生在作文中使用網絡語言,并不意味著就能禁止學生繼續在私下里使用網絡語言,既然不能禁止學生使用網絡語言,那么禁止學生在作文中使用網絡語言這一做法又有何意義?

正視網絡語言,正確引導而不是“批評”使用網絡語言的學生,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為什么有些人認為社交媒體平臺上存在過度分享?

首先,讓我們來談談社交媒體平臺上的過度分享功能。雖然分享是社交媒體的核心,但有些人過度分享自己的個人生活可能會引起他人的困擾。例如,一些人會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大量關于他們的日常活動、飲食習慣和個人問題的內容。這種過度分享可能會讓其他人感到疲倦,也可能會引發人們對個人隱私的擔憂。因此,過度分享功能可能會導致人們對社交媒體平臺的不滿。

其次,社交媒體上的虛假信息和謠言也是令人無法接受的功能之一。在社交媒體上,人們可以輕松地傳播虛假信息和謠言。這些信息可能會誤導他人,破壞社會的和諧和信任。虛假信息和謠言的傳播不僅會給個人帶來困擾,還可能對社會產生負面影響。因此,社交媒體平臺應該采取更加嚴格的措施來防止和打擊虛假信息和謠言的傳播。

此外,社交媒體上的負面評論和網絡欺凌也是令人難以接受的功能之一。社交媒體平臺給人們提供了一個發表意見和評論的平臺,但有些人卻濫用這個功能來進行惡意攻擊和辱罵。網絡欺凌和負面評論不僅會對受害者造成心理傷害,也會破壞社交媒體平臺的積極氛圍。因此,社交媒體平臺應該加強對負面評論和網絡欺凌的監管,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來保護用戶的安全和隱私。

總之,社交媒體平臺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新的功能和特性。然而,除了顯示已讀不回功能之外,還有許多其他功能讓人難以理解和接受。過度分享、虛假信息和謠言、負面評論和網絡欺凌、以及上癮性功能都是讓人擔憂的問題。為了建立一個健康和積極的社交媒體環境,我們需要社交媒體平臺和用戶共同努力,加強監管和自我約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利用社交媒體平臺,享受其帶來的便利和樂趣。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