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香港對外貿易依存度高原因(臺灣靠什么發展經濟?十分依賴大陸)

时间:2024-05-19 14:51:47 编辑: 来源:

構性失衡問題,那么,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國際套利資本的自由流動就可能對其結構失衡進行“強制校正”,而這種“強制校正”往往是以國內經濟的破壞性回歸為代價的。日本泡沫經濟及東南亞金融危機就是最好的例證。因此,改善我國國際收支狀況,實現國際收支的基本平衡勢在必行。

一是要加快步伐調整出口導向戰略。雖然出口導向是在內需不足情況下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一種戰略選擇,但其實早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各級政府就一直在價值觀上,在實際利益的爭取上,對出口是積極支持的,在資源配置上對出口企業給與了許多的優惠。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對外向型企業在資源配置上的優惠就擠占了內向型企業的生存空間,從而對內需的擴大產生不利影響。

二是要擴大內需,化解國內儲蓄與消費的結構性失衡。我國國際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內部消費不足,儲蓄過度,所以化解的方法就是降低儲蓄、促進內需。

首先,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時,改革現行收入分配制度。中國消費水平低的問題首先是因為收入水平低,它是一個收入問題,并不是消費的問題。所以,要刺激消費,首先是要增加農民和城市中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另外,經濟學基本理論認為,富人的消費傾向低,窮人的消費傾向高。而我國目前收入差距在逐年拉大,收入的增長部分,主要是由高收入階層獲得,但他們的邊際消費傾向是比較低的。因此,要擴大消費的比例,就得改變現在的收入再分配制度,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再分配份額,縮小收入差距,從而從整體上提高社會的消費傾向。

其次,盡快實現公共財政的轉型。目前,我國本幣凈儲蓄的積累,是促成投資擴張和銀行流動性過剩的根本原因。而本幣儲蓄率過高的源頭正是我國財政政策在公共建設領域的長期缺位造成的。長期以來,我國財政在社會保障、教育、衛生醫療、水電交通、通訊等公共產品和服務上的投資遠遠不夠,導致居民自身要為這些公共產品來買單,其未來消費支出的預期過高,只能通過控制當前消費、增加預防性儲蓄來應對。只有加速國家財政向公共財政的轉型,加大財政在社會保障、教育、衛生醫療、水電交通、通訊等公共產品和服務上的投資,使社會抵抗風險的能力加大,每個人的儲蓄率下降,才能縮減私人部門的凈儲蓄動機,持續有效地啟動內需。

三是要加強國際間政策協調。我國的貿易失衡不僅源于自身結構性失衡,也部分地源于主要貿易伙伴的結構性問題。只有加強國際間的政策協調,才能有效地解決我國貿易失衡問題。特別是對于當今世界貿易赤字主要來源、也是我國貿易順差主要來源的美國,在全球性失衡和中美貿易失衡的調整中,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我國采取措施擴大私人消費、逐步放開對外投資、對人民幣匯率制度進行重要調整的同時,美國也應該至少在以下方面采取調整措施:逐步減少財政赤字;壓縮居民消費規模;放松對華出口管制等。因此,調節貿易平衡是貿易伙伴國之間的一個互動的過程,需要貿易伙伴國的積極配合。我國應加強談判力度,提高國際間的政策協調能力,爭取主要貿易伙伴國的積極配合。

中美貿易逆差產生原因

1.根本因素是中美市場的需求因素

(1) 中美市場需求結構不同。人們的消費選擇和其收人水平密切相關,兩國經濟發展的巨大差異導致兩國居民的需求結構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2) 中國生產的勞動密集型產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而美國生產的高技術產品卻屬于高檔產品。由于中國居民的收人水平比較低,中國市場能夠形成購買力的有效需求不足。

2.重要原因是美對華實行歧視性出口管制對華出口管制是一把“雙刃劍”,出口管制政策在對美國工業產生危害的同時,也在許多方面削弱了其出口競爭力,導致對中國出口下降。

3.直接因素是全球化產業轉移所導致 自20 世紀80 年代中期以來,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進行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調整,把其在國內已經喪失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中國,由此形成了中國從這些國家和地區進口原材料及零配件等,在國內進行加工組裝然后出口到美國和歐洲國家的加工貿易格局。

亞太地區經濟結構調整帶來的國際分工格局的變化使得美國減少了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進口,增加了從中國的進口,從而韓、日等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呈下降態勢,中美順差連年攀升。

4.中美貿易逆差具有較強的互補性 中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為勞動密集型產品,中國對美國的大量順差來自貨物貿易。而美國在服務貿易方面具有比較優勢,是世界服務貿易最發達的國家,提供的服務以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為主。

5.對華的直接投資掩蓋中美貿易逆差 隨著美國對華市場投資的不斷向縱深發展,通過在華投資的子公司的出口而不是由美國直接對華出口將會造成美國對華出口數額的進一步減少。

美國跨國公司把原本由本國生產或出口的大量商品及服務轉化為海外子公司的巨額生產與出口,并相應地增加美國公司從其海外子公司對美國的進口,從而擴大了美國的“逆差”。 

6.統計方式的不同夸大雙邊貿易的不平衡 在統計原則和統計方法上,中美雙方應該基本是一致的。然而中美雙方在貿易統計數據上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美國統計的來自中國的貿易逆差要遠遠大于中國統計的對美國的貿易順差,而且之間的差額呈現不斷擴大的態勢。

擴展資料:

臺灣靠什么發展經濟?十分依賴大陸

臺灣省是外向型經濟,進出口貿易總額超過GDP總額。可以說是非常依賴外貿,對大陸的經濟依賴是無法估量的。這是臺灣的地理條件決定的,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工業化以后更是如此。

臺灣省的經濟發展主要集中在20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在這40年間,臺灣省的經濟發展迅速,完成了從農業經濟到工業經濟的轉變。主要原因是承接了歐美的產業轉移。當時與韓國、新加坡、中國香港并稱亞洲四小龍。由于人口規模的限制,韓國離中國臺灣省更近,產業結構也更接近。至今在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具有全球競爭力,臺灣省是全球最大的。

1971年,臺灣省進出口總額為39億美元,占當時GDP的59%。這個比例對我們現在來說已經很高了。我們再來看看大陸做個對比。內地外貿依存度最高的時候大概是2007年,進出口總額占GDP的61%,現在已經降到34%。1981年,臺灣省進出口總額迅速增長到439億美元,占當時GDP的89%。這10年,臺灣省進出口貿易增速快于GDP增速,外貿占GDP比重增長20%。

1991年,臺灣省進出口總額增至1397億美元,占當時GDP的76%。在這10年里,對外貿易的增長明顯慢于GDP的增長。

2001年,臺灣省進出口總額增加到2343億美元,占當時GDP的80%。

2011年,臺灣省進出口總額增至5897億美元,占當時GDP的126%。在過去的10年里,臺灣省的對外貿易再次迅速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核心原因是與大陸的經貿往來日益頻繁。

2021年,臺灣省進出口總額增至8276億美元,占當時GDP的107%。在過去的10年里,臺灣省對外貿易的發展速度放緩。核心原因是臺灣省民進黨阻撓兩岸服務貿易協議。

如果你看過陳的《康熙王朝》,就會對劇中姚啟勝收復臺灣省有印象。說到兩岸的經濟關系,就意味著臺灣省對大陸的依賴。如果福建沿海禁海,臺灣省的經濟會受到很大影響。這說明臺灣省對大陸的經濟依賴自古就有,這是其地理位置決定的。

到現在,這種情況還是一樣。只是新中國成立后,大陸比較窮。早期也是以發展重工業和軍工為主,民生投入低。再加上被歐美經濟封鎖,所以與外界的經濟融合度不高,與臺灣省的經貿往來自然也就低了。

改革后,這種情況有所改變。現在我能查到的數據是1994年的,當時大陸和臺灣省的貿易總額是163億美元,占當時臺灣省外貿總額的9%。說實話,這個比例并不高,監管也是如此,但臺灣省對大陸順差巨大,當年順差118億美元。當時雙邊貿易占臺灣省GDP的6%。

到2001年,臺灣省與大陸的進出口貿易總額已增至323億美元,比7年前增長了98%,占臺灣省全省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4%,占當時臺灣省GDP的11%。雙方的貿易額明顯增加。

到2011年,臺灣省與大陸的進出口總額迅速增長到1600億美元,比10年前增長了395%,占當時臺灣省進出口總額的27%,占臺灣省GDP的34%。這個時候大陸對臺灣省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