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50年代上海外灘(上海的演變史)

时间:2024-06-03 06:57:20 编辑: 来源:

26#揚子大樓→農業銀行上海分行

建成于1920年,因“揚子水火保險公司”得名,1957年7月起由房管部門管,現使用單位為中國農業銀行上海分行。

大樓的設計者為英姿公和洋行,大樓為一幢7層的辦公建筑風格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

外灘27號 怡和洋行大樓

27#怡和洋行大樓→上海市外貿局

現在的大樓由怡和洋行出資翻建于1922年,并享有使用權,1955年被上海市外貿局占用至今。

大樓的設計者為英姿思九生洋行,呈復古主義派的建筑風格,建筑平面呈凹字形,西面凹進,朝東立面呈三段樣式。

外灘28號 格林郵船大樓

28#格林郵船大樓→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

1868年,德資禪臣洋行購得這塊土地,建造其在上海的第二幢樓房。第一次后,該地被英資怡泰公司(格林郵船公司)收購,隨即改建為7層大樓,1922年落成。1951年3月,上海人民廣播電臺遷入該樓。目前大樓的使用單位是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

大樓的設計者為英姿公和洋行。外觀設計為新文藝復興式,頂層建有塔樓。

外灘29號 東方匯理銀行大樓

29#東方匯理銀行大樓→東方大樓→光大銀行上海分行

1914年,法資東方匯理銀行(Banque de l`Indochine)在中國上海建造的分行大樓。1956年,大樓被房管局接管,改名為東方大樓,曾由上海市公安局交通處使用。目前大樓的使用單位是光大銀行上海分行。

大樓的設計者為通和洋行,大樓的建筑風格為法國典型的古典主義,雕刻精美。

外灘33號 半島大酒店

33#英國駐滬總領事館→上海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用房→半島大酒店

建成于1873年,是上海外灘建筑群中最古老的也是唯一一座19世紀建筑物。起初的領館建成于1849年,在1870年的一場大火中燒毀,到1873年新大樓重建完工。

1966年,英國駐滬總領事館關閉,該大院成為上海市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用房。2003年,置換給新黃浦集團。今年,經過重新設計后,半島大酒店在此開業。

大樓的設計者為Grossman & Boyce,建筑風格屬于19世紀流行的殖民地樣式。

上海的演變史?

上海的歷史變遷

幾個世紀以來,上海都只是個小漁村,直到13世紀才發展為城鎮。公元751年,在今天的松江首先建起了行政縣,稱為華亭縣;至宋朝(公元991年),松江河南岸青浦東北又有青龍鎮。為了方便交通,商船都選擇今天黃浦外灘為停靠碼頭,河西岸于是逐漸出現一座城市取代青龍鎮,成為新的港口和商業中心。南宋時期(公元1260-1274年),上海地位日益重要,這里商船云集,熱鬧非凡。公元1292年,元朝在此設立行政縣,到明朝已成為國家的紡織和手工業中心,并建起了第一座廠。清政府在公元1685年設立上海海關,一個國際性大商埠從此發展起來。鴉片戰爭結束后,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根據條約規定,上海被開放成通商口岸,隧進一步淪為國際殖民地。外國資本的入侵壟斷了上海及東南沿岸的手工業,但同時也帶來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了上海的商業、金融、紡織、輕工業和交通運輸。同時,民族工商業也開始成熟起來。上海不僅成為中國的商業金融中心,也控制了國家的工業命脈。

上海西部在6000年前就已成陸。市區成陸約在10世紀前葉才全部形成。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后設會稽郡,治所在蘇州。會稽郡轄繆縣、由拳縣和海鹽縣。繆縣包括今嘉定、上海兩縣及青浦、松江兩縣大部和市區部分地區。今嘉定縣境內還有一個以繆命名的繆城鄉。秦始皇統一六國后,修筑了一條由咸陽經湖北、湖南而抵江蘇、上海一帶的寬闊馳道。據史載,馳道寬50步,每隔3丈植樹一株。馳道通過今松江西北,“經青浦古塘橋,西通吳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率丞相李斯、少子胡亥等一批文臣武將南下巡游,曾通過松江西境和青浦南境的橫山、小昆山、三泖地帶,看到當地物產豐富,人眾熙攘,人們劃船在水上交易。這說明上海那時還沒有形成城市。

到了晉代上海地區主要依靠漁、鹽之利,經濟已相當發達。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鹽縣地域置青浦縣和前京縣。唐時將昆山南境、嘉興東境、海鹽北境建華亭縣,縣治設在今松江縣境內,天寶五年(746年),在今青浦東北的吳淞江南岸設置了青龍鎮,直屬華亭縣。青龍鎮原是三國時吳孫權建造和停泊戰艦的場所。青龍港是吳淞江下游的起點,是唐代對外貿易的新興港口,航運船只不僅可抵沿海和內河重鎮,而且可直達日本、朝鮮。

宋初,華亭縣改屬兩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興)。這時華亭縣以東的海灘,已經成為重要鹽場,“人煙浩穰,海舶輻揍”,商業日益發達。宋宣和元年(1119年),隨著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龍鎮更見發展。據宋詩人梅堯臣在《青龍雜志》中記載,青龍鎮有二十二橋、三十六坊,還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煙火萬家”,時人譽稱“小杭州”。青龍鎮雖如此繁華,但當年作為華亭一個海口的上海,仍然是個荒涼的漁村。后來因為吳淞江下游的淤淺,曾經繁華一時的青龍鎮,就逐漸喪失了作為長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趨蕭條冷落。

宋熙寧年間(l068一l077年),貿易中心轉移到華亭東北地區,這里形成居民點,由漁村變成初具規模的小鎮。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設立鎮治,并派鎮將駐守。因地處上海浦西側,便稱“上海鎮”。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鎮設立市舶司,與廣州、泉州、溫州、杭州、慶元、澉浦合稱全國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門設在后來的上海縣署內,即今小東門方浜南路的光啟路上。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縣”,這是上海建城的開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區商肆酒樓林立,這時,上海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東南名邑”。

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區又進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規模。

至l840年鴉片戰爭前夕,上海縣東界川沙,南鄰南匯,西接青浦,北連寶山。縣城內有街巷63條,商店林立,鮮萃羽集,地大物博,被稱為“江海之通津,東南之都會”。

鴉片戰爭失敗后,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指令投降派蓍英和伊里布同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簽訂了《南京條約》。“條約”第三款規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清道光皇帝)恩準英國人民帶同所屬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五處港口,貿易通商無礙。”接著,英國又以“理定善后事宜”為借口,于l843年l0月8日又同清政府簽訂了《虎門條約》。“條約”第九款規定:“在萬年和約(指《南京條約》)內言明,允許英人攜帶眷赴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港口居住...但中華地方官必須與英國管事官各就地方民情擬于何地方、用何房屋和基地,系準英國人租賃。”同年l1月8日,英國首任駐上海領事巴富爾到任。他根據《虎門條約》向上海道臺官慕久要求劃出一塊土地作“居留地”,專供英國僑民使用。宮慕久居然以為華洋分居能避免“糾紛”,默許巴富爾的要求。據此,巴富爾在11月l4日發出通告,宣布上海于1843年ll月l7日正式開埠。

在上海被迫開埠后的一百多年里,帝國主義列強紛紛侵入上海,他們在上海競相設立租界。先是英國于1845年在上海建立租界繼而美、法也分別于l848--1849年在上海建立租界;后來英、美租界合稱為“公共租界”。整整一個多世紀,上海成了外國侵略者“冒險家的樂園”。

在19l9年的“五四”運動中,上海工人、學生和各界人士舉行全市性罷工、罷課、罷市斗爭,顯示了上海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愛國主義精神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5年1月奉軍進人上海,當時的北京政府將上海改為淞滬市。1927年3月29日上海臨時特別市政府成立。1930年7月1日上海特別市改稱上海市。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