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4.發展對外貿易的關鍵是 ()(當今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趨勢是什么)

时间:2024-05-23 09:15:57 编辑: 来源:

易的基礎

2.需求相似理論對于解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迅速發展的發達國家之間的產業內貿易具有特別的意義

古典貿易理論的假設條件是什么?急求,必給分

古典貿易理論包括亞當.斯密的比較優勢論和大衛.李嘉圖的絕對優勢論,其假設為:

勞動是唯一的投入要素。

產品的邊際成本固定。

商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是完全競爭的市場。

不存在規模經濟。

不考慮需求。

課本上寫的應該更全面,容易理解。

產業內貿易理論與傳統國際分工貿易理論的關系是什么

傳統的國際分工貿易理論,主要是針對國與國、勞動生產率差別較大的和不同產業之間的貿易分工,但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國際貿易實踐中又出現了一種和傳統貿易理論的結論相悖的新現象,即國際貿易大多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而不是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而發達國家間的貿易,又出現了既進口又出口同類產品的現象。為了解釋這種現象,國際經濟學界產生了一種新的理論——產業內貿易理論。

產業內貿易(intra-instry trade(ITT)),也就是一國同時出口和進口同類型的制成品,因此這種貿易通常也被稱為雙向貿易(o way trade)或重疊貿易(over-lap trade)。

通俗的講

產業內貿易理論就是國際間同種產品的進出口貿易

傳統國際分工貿易是國際間不同產品的分工貿易

之所以會出現同種產品間的貿易是因為不同國家的產品具有差異性,消費的相似性等。比如說汽車行業,A過有進有出,就是因為本國消費的汽車不僅需要本國提供,也要外國的不同種類。。。

不知道我講清楚了嗎???希望你能明白。。

戰略貿易理論的基本論點是什么

戰略貿易理論的基本論點主要由三部分組成。

(1)布朗德—斯潘塞的“以補貼促進出口”的論點。布朗德—斯潘塞認為,傳統貿易理論是建立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之上的,因而自由貿易政策是最佳選擇。但現實中,不完全競爭與規模經濟普遍存在,市場結構是以寡頭壟斷為特征的。在此情況下,廠商產品初始價格高于邊際成本。 *** 通過對本國廠商生產和出口該產品進行補貼,包括直接補貼和減稅,可以使本國廠商實現規模經濟,降低產品的邊際成本,從而使產品在國內外競爭中占有較大的市場份額。同時未來規模經濟的實現,也可以為消費者帶來利益。

布朗德—斯潘塞的“以補貼促進出口”的論點,建立了戰略貿易政策理論的基本框架。

(2)克魯格曼的“以進口保護促進出口”的論點。克魯格曼認為,在寡頭壟斷市場和存在規模經濟的條件下,對國內市場的保護可以促進本國的出口。因為保護措施可以為本國企業提供超過其競爭對手的的規模經濟優勢。這種規模經濟優勢,可以轉化為更低的邊際成本,其結果增強了本國廠商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最終達到促進出口的目的。

也就是說,在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存在的條件下,一個受到保護的企業,可以充分利用本國國內封閉的市場擴大生產,獲取靜態規模效益,不斷降低產品生產的邊際成本,通過銷售經驗的積累使銷售成本沿著學習曲線不斷下降,從而降低產品的總成本。同時,通過差異價格的采用,在國外市場借助于傾銷擴大企業的市場份額。

在動態規模經濟條件下,進口保護也能達到促進出口的目的。這里規模經濟表現為生產的邊際成本隨著研究開發支出的增加而趨于下降,而本國廠商一旦在邊際生產成本的競爭中處于優勢,便可以達到促進出口的目的。

(3)“戰略支援產業的外部經濟效應”論點。所謂外部經濟效應在這里是指某一產業的經濟活動對其他產業產生的有利影響。新興的高技術產業往往具有這種積極的外部經濟效應。

“戰略支援產業的外部經濟效應”論點認為,現實世界中存在著由于知識的無償占有而導致的潛在市場失靈。也就是說一些產業的企業所生產的知識被其他企業無償占用,但實際上這種知識生產所帶來的外部經濟效益并不對該企業形成有效的激勵,私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相偏離。在此情況下,只有依靠 *** 的補貼與財政扶持,

才能保證這些有外部經濟效應的企業不喪失投資高技術產業的原動力,這對國家經濟的長遠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同時,這一論點還認為,對合適產業提供的戰略支援不僅能促進該行業的發展,在國內外市場的擴張成功,而且該國還能獲取該行業作為戰略支援產業得到迅速發展而產生的外部經濟效應。

總之,戰略貿易政策理論的核心是干預對外貿易,扶持戰略性產業的發展是一國在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條件下獲得資源次優配置的最佳選擇

我國對外開放的發展戰略

1.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階段

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我國對外開放理論主要是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1978年—1997年)。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是面向國際市場,建立出口產業結構,通過出口勞動密集層型產業的產品取得外匯,并以此支持內地的發展;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和水平,不斷增強國內企業的實力和水平;通過建立經濟特區,吸引國外的企業前來投資從而吸收國際資金促進內地的發展。

但是這一階段的開放不只是外向型經濟發展,而是以外向型經濟發展為主。這一階段仍有內向型經濟的影子,內向型經濟理論的理論基礎是阿根廷經濟學家勞爾的“中心一外圍”理論。所謂內向型戰略,就是指以國內生產和保護排斥進口,以內銷代替出口的貿易戰略。這種戰略通過減少進口,保護國內的企業的發展,鼓勵企業的內銷,幫助國內的企業實現工業化。由于我國建國后的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工業化體系,全面開放會直接打擊這種體系,所以采取適當的保護措施。這一點可以從我國的關稅看出來,對外開放初期,我國的關稅在一個較高的水平,限制外國商品的進口,但是之后慢慢降低,開放程度越來越高。

這一階段的特點也比較鮮明,主要有以下幾點:一.實驗性。因為對外開放實行于文化大革命的之后,人們的思想還有待解放,關于搞市場經濟是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還在爭論之中,所以中央采取了經濟特區的辦法,先在少數的城市實行對外開放。通過積累經驗和教訓,來靈活對其他的地區施行對外開放的政策。這些經濟特區有很大的實驗性,就算是沒有成功影響也比較小,在可以控制的范圍之內。二.循序漸進。先開放沿海的幾個城市,再逐漸開放內地的各個城市,最后吸引國外資金到中西部進行投資。三.單向性。這一階段主要是以出口導向型經濟,主要是以出口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產品為主,而為了保護本國的企業,對于進口做了一定的限制。

2.開放型經濟發展戰略(1998年至今)

前一階段雖然我國的外匯數額不斷的增長,但是這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制造的產品獲得的,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不強,這些企業主要在產業鏈的最低端,而以農業和制造業為首的第一第二產業的經濟效益要遠小于第三產業,發達國家的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的比重有60%以上,而我國的第一第二產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大,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不到40%

。所以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發展開放型經濟,增強國際競爭力,促進產業結構優化”。

從中國加入WTO開始,中國才算是真正融入了國際貿易,中國和世界的關系越來越密不可分。過去我們是通過輸出初級產品取得外匯,支持內地企業的發展,這只是利用了勞動力廉價的優勢,而企業的綜合競爭力不強。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在“引進來”的同時“走出去”,鼓勵企業到國外投資,形成一批有實力的跨國企業和著名品牌,這樣才可以保持企業的競爭力,使得國內的企業得到長久的發展。這樣的發展從過去的量的發展到了質量效益的發展,從有限領域開放到全方位的開放,可以利用全球化的優勢,使企業真正受益。

這一階段的特點是:一.雙向性。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可以讓國內的企業在競爭的環境中優勝劣汰,促進國內的企業的綜合實力的提高。鼓勵國內的企業在國外投資,讓這些企業利用全世界各個地區的優勢,靈活的進行資源的調配,是公司的成本降低而競爭力提高。二.更加注重效益。過去我們國家的經濟增長方式主要是粗放型增長,為了吸收國外的資金投資,建立了一些公司,但是這些公司并沒有很好的利用內地的資源,浪費了資源。而現在,我們的雙向的投資更加注重效益。同樣出口的企業也從出口初級產品到出口技術密集型產業轉變。

我國發展對外貿易的理論基礎是什么?

在中國的外貿

近年來在中國發展對外貿易所采取的措施:擴大向外界開放,與世界其他國家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的經濟和貿易合作和發展互惠互利,中國經濟融入全球經濟的進程加快,進一步提高外貿的活力。但關鍵是要實現外貿的可持續發展。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對外貿易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超過30年的中國的使用相當長的一段繁榮的世界經濟,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機遇,擴大開放外面的世界,吸引和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改造和提升國內產業,在國際勞動分工和競爭,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外貿和充分參與。來自中國的商品進口總額和出口在1978年到2010年的29740億美元躍升為206億美元,年均增長16.8%,連續兩年成為世界貨物貿易的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的。但

未來取得顯著進展,還需要繼續改進和完善外貿政策和措施。與世界貿易強國相比,中國的出口行業是依然的低,高端的全球產業鏈,資源,能源和其他要素投入和環境成本都還是比較高的,并在國際競爭力的企業,一些行業的能力抵御風險相對薄弱。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的轉變,將是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但還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

積極參與和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并繼續加強與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糾紛和摩擦對中國及其貿易伙伴的貿易,中國應積極采取貿易保護措施。目前,中國的貿易摩擦涉及的產品主要集中在紡織品,鞋類,輪胎,汽車零部件,鋼鐵和化工產品,備受爭議的問題主要涉及知識產權,貿易平衡,公平貿易,食品安全,環保等領域。

中國外貿發展的具體描述如下:

(一)世界經濟和貿易的增長速度將進一步放緩,美國房地產市場的繁榮仍然在下降,次貸危機進一步深化和蔓延,消費,投資在實體經濟已經開始向縱深發展。近幾個月來,受美國耐用品訂單和工業生產繼續下滑,就業形勢繼續惡化,失業率持續上升,個人消費減弱,美國經濟陷入衰退的風險上升,美元兌歐元和其他貨幣大幅回落。如果美國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美國的出口增長下降的趨勢將繼續下去。

受美國經濟放緩的影響,世界經濟增長將進一步放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已經2008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測削減至3.7%,4.1%,有望再次減少0.5個百分點,相比1月,自2002年以來的最低增長率。這些預期的美國經濟增長從2007年的2.2%下降至0.5%,今年以來,歐元區從2.6%下降到1.4%,日本從2.1%下降至1.4%,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將下降1.2個百分點。 IMF認為,美國是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全球經濟陷入衰退,25%的幾率。同時,IMF還預計,國際貿易增長將是2007年的6.8%下降到5.6%,今年。

⑴在美國經濟和美元匯率變動的情況下,美國經濟增長2.2%,2007年,在近幾年的最低水平。 2008年,美國經濟繼續呈現疲軟。供應管理協會(ISM)制造業指數反映的情況,在一月和二月的制造業的發展,不到50個連續的處于弱勢狀態。一月整體建筑支出下降1.7%,降至14年來的最高水平,已經連續4個月下滑。住宅建筑支出下降了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