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2023年中國外貿訂單大量下降的原因(魏建國:這次出海搶來的訂單,能養活一些小工廠三年)

时间:2024-05-29 06:27:45 编辑: 来源:

規模腰斬,個別企業甚至停招。

“雙減”前,教培行業每年吸納的應屆生量級可達70~80萬人。雙減后,頭部教培企業的招聘計劃從幾千人銳減到百人級。2021年初,教培行業招聘/求職比近20,2022年3月,教培招聘/求職比陡然破1,出現供大于求的格局。

據前程無憂發布的北京教培行業招聘行情報告,2023年3~4月,北京教培行業有復蘇跡象,有效崗位發布數量分別環比增長13.5%、16.2%,但復蘇僅出現在北京。其他一線城市如上海、廣州、深圳并沒有出現“強勁”的增長,增幅均不超過5%。

但是,2023年3月,北京教培公司職位數與投遞人數比約1:25,平均25個人競爭一個職位,異常激烈。其中,2023屆畢業生占求職者約六成。

和教培相似,地產業同樣在規模持續擴張、企業跑馬圈地后經歷了“強監管”下的“急收縮”。2021年下半年至今,受市場和信貸調控等多方面影響,縮編和裁員席卷房地產行業。獵聘大數據中,2023屆秋招期間,房地產開發/建筑/建材/工程行業新發應屆生職位占比僅5.10%,占比較上年同期減半。

值得注意的是,互聯網、房地產、教培,吸引的相對是較高學歷的就業群體,這部分就業銳減,釋放出來的待就業人群向下兼容,可能會加劇其他行業的就業壓力。

第八,結構性供需錯配。

首先是文理失衡。未來人才需求向STEM領域(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傾斜幾乎是國際共識。但是中國的文理科培養人數存在錯配。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卓賢提供了一個衡量口徑:若將工業增加值比重占國民經濟的比重作為分母,將非文科專業在校生占所有學生的比重作為分子,中國的數值是1.2,美國是2.1,德國1.8、日本1.4。當然,對理工科畢業生來說,高附加值崗位對專業技能、創新能力、跨學科背景要求持續提升,若無過硬實力,也難以找到心儀崗位。

其次是學科錯配。管理學、心理學、新聞傳播等專業因為不考數學,而吸引大量考生。但在市場端,管理學和新聞傳播對口的就業崗位早已飽和。以新聞傳播為例,據智聯數據,從2021年二季度到2022年二季度,記者/采編求人指數從0.55下降到0.07,意味著每100名求職者,僅對應7個崗位需求,是就業景氣度最差的職業。而心理學的市場需求尚未真正起勢,且學校的“教”與市場的“用”存在脫節。

最后是高質量職業教育不足。一方面是社會現實為職業教育提供的就業崗位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制造業,由此帶來的對職業教育的歧視性社會觀念——“能讀大學,就不讀職校”。即使讀了職校,大部分學生也瞄準“升本”,回避技能提升。

另一方面是在單一的考評體系下,大量職業學校更重視能給學校帶來切實資源傾斜的各種獎項,集中職校的所有資源,專門針對性地突擊拿獎,更重視教學能力大賽、國家級獎項、國家級課程,而脫離區域產業實際需求。另外,與德國等國家相比,中國的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也依然有較大差距。當然,原因很復雜。

這就共同導致,教育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存在人才供給和需求的結構性錯配。

應對措施及存在的問題

青年特別是大學生相對于整體勞動力的高失業率,一方面意味著一個社會出現了人力資本的浪費,中長期來看,不利于新技術的應用、產業創新轉型和經濟效益提升;另一方面,社會中最有活力的大學生群體所產生的焦慮、失望和迷茫的情緒經社交媒體傳播后,可能會影響整個社會對經濟發展前景的信心。

更為關鍵的是,如果就業環境長期得不到改善,由于缺乏工作經驗,以及專業技能隨畢業時間的延長而邊際降低,待業大學生在整個就業市場的競爭力可能會邊際下降,由此帶來人力資本積累的代際變化,拉大收入差距,成為社會問題。

針對青年群體就業困難,政府高度重視,已經多措并舉出臺了不少應對措施。常見的包括研究生擴招、公務員崗位傾斜、設立政策性崗位等。必須得說,這些政策都非常有必要,見效也很快。但長期來看,可能會帶來一些問題,需要提前預案。

第一,研究生擴招。

如前所述,由于教育培養與產業需求存在脫節,所以研究生擴招,雖然壓降了短期的失業率,但如果不改革教育培養模式,就業問題只是被推后了,而實際上并沒有被解決。還會帶來研究生培養質量和學歷貶值的問題,由此產生學歷上的“棘輪效應”,即為了求職,不得不選擇升學,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人力浪費。

第二,政策性崗位傾斜。

需要明確的常識是,政府部門并不直接創造價值。多方數據顯示,中國的財政供養人員比例并不低。1個財政全額負擔的就業崗位,一年成本為10萬元左右。新增公共部門崗位,一則會加大財政的負擔,二則未來存在退出問題。至少目前,公務員還被認為是傳統的“鐵飯碗”,缺乏退出機制。國有企業擴招,也存在效率問題和退出問題。通過政策性傾斜帶來的公共部門人力增加,實際上還隱含著社會公平問題。

另外,在宏觀經濟下行、地方財政困難多項掣肘下,單獨靠強體制化的促就業手段,能夠吸納的就業人數或許也即將“達峰”。

最根本、最核心的,也是后遺癥最少的“穩就業”措施,是“穩經濟”,尤其是穩民營企業。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