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上海中山醫院怎么沒有肝膽外科(上海哪個醫院最好)

时间:2024-06-02 18:24:28 编辑: 来源:

量可達2000~3000g,不伴肝硬化的巨塊型肝癌體積更大,重量可達7000g以上。多數肝癌伴大結節性或混合性肝硬化,部分門靜脈、肝靜脈腔內可見癌栓形成。

(1)1901年Eggel分型:將肝癌大體分為巨塊型、結節型和彌漫型三種類型。

①巨塊型:癌組織呈大塊狀,可以是單發性,也可以由許多密集的小結節融合而成。一般以肝右葉多見,約占73%,類似膨脹性生長,周圍可有假包膜形成,合并肝硬化較輕,手術切除率較高,預后也較好。但有報道伴有“衛星結節”的巨塊型肝癌預后差。

②結節型:肝癌由許多大小不等的結節組成,也可由數個結節融合成大結節,常伴有明顯肝硬化,手術切除率低,預后較差。

③彌漫型:最少見,主要由許多癌結節彌散分布于全肝,伴肝硬化,預后極差。這一傳統分型已沿用至今,主要適用于已有臨床表現的肝臟較大和較晚期肝癌。

肉眼觀察原發性肝癌既有上述不同類型,其發生之方式因此也有不同解釋。有的學者認為肝癌的發生是多中心的,即癌腫是同時或相繼地自不同的中心生出;也有人認為癌腫的發生是單中心的,即癌腫初起時僅有一個中心,而肝內的其他結節均為擴散轉移的結果。就臨床的觀點看來,不論肝癌是以何種方式發生,顯然結節型及彌散型的肝癌更為嚴重,因為這種肝癌的惡性程度很高,且病變已經累及肝臟的兩葉,故預后最劣。

(2)奧田邦雄(日本)結合肝癌的生長方式將肝癌分為:

①膨脹型:癌腫邊界清晰并有包膜形成,有單結節或多結節,常伴有肝硬化。

②浸潤型:癌腫邊界不清,多數不伴肝硬化。

③混合型:在膨脹型癌灶外伴有浸潤型肝癌存在,同樣分為單結節型和多結節型。

④彌漫型:肝臟彌散性的小結節癌灶,結節直徑多在1cm以下,分布于整個肝臟。

⑤特殊型:如帶蒂外生型、肝內門靜脈癌栓而無實質癌塊等。不同地區肝癌的病理表現不同,如日本以膨脹型為多,北美以浸潤型為多,南非的肝癌常不伴有肝硬化。

(3)我國目前應用的肝癌大體分類標準:全國肝癌病理協作組在Eggel分類基礎上又提出以下分型即彌漫型、塊狀型(包括單塊狀、融合塊狀、多塊狀)、結節型(包括單結節、融合結節和多結節)、小癌型。

①彌漫型:癌結節小,呈彌散性分布。此型易與肝硬化混淆。

②塊狀型:癌腫直徑>5cm,其中>10cm者為巨塊型。可在分為3個亞型。

A.單塊型:單個癌塊,邊界較清楚或不規則,常有包膜。

B.融合型:相鄰癌腫融合成塊,周圍肝組織中有散在分布的衛星癌結節。

C.多塊型:由多個單塊或融合塊癌腫形成。

③結節型:癌結節直徑>5cm,可再分為3個亞型:

A.單結節型:單個癌結節,邊界清楚有包膜,周邊常見小的衛星結節。

B.融合結節型:邊界不規則,周圍散在衛星結節。

C.多結節型:分散于肝臟各處,邊界清楚或不規則。

④小癌型:單個癌結節直徑≤3cm,或相鄰兩個癌結節直徑之和≤3cm。邊界清楚,常有明顯包膜。

2.組織學分型根據肝癌的組織學來源,將其分為3型:

(1)肝細胞癌:最多見,多數伴有肝硬化。一般相信系由實質細胞產生,占肝癌病例之90%~95%(我國占91.5%),主要見于男性。癌細胞呈多角形,核大而且核仁明顯,胞漿呈顆粒狀,為嗜酸性,排列成索狀或巢狀,尤以后者為多見,有時在分化較好的癌細胞中可見到膽汁小滴。癌巢間有豐富的血竇,癌細胞有向血竇內生長的趨勢(圖1)。肝細胞癌分為索狀/梁狀型、索狀腺樣型、實體型和硬化型四種類型。同一病例中有時可見結節性增生、腺瘤和肝癌等不同病變同時存在,且常伴有肝硬化。

(2)膽管細胞癌:女性多見,約占女性肝癌的30.8%。根據其來源可分為兩種,一種來自小膽管,癌細胞較小,胞漿較清晰,形成大小不一的腺腔,間質多而血竇少,這一類在臨床相對多見。另一種來自大膽管上皮,癌細胞較大,常為柱狀,往往形成較大的腺腔,這一類較少見。膽管細胞癌不分泌膽汁而是分泌黏液(圖2)。膽管細胞癌根據形態一般分為管狀腺癌、鱗腺癌、乳頭狀腺癌三種亞型。與肝細胞癌相比,膽管細胞癌往往無肝病背景,極少伴有肝硬化,癌塊質硬而無包膜,結締組織較多,以淋巴道轉移為主,臨床表現為早期出現黃疸、發熱,門脈高壓癥狀少見,僅約20%患者AFP輕度增高。

(3)混合型:較少見,其特點是部分組織形態似肝癌細胞,部分似膽管癌細胞,兩種細胞成分有的彼此分隔,有的混雜,界線不清。混合型肝癌可分為分離型、過渡型、混雜型三種亞型。

(4)超微結構:肝癌細胞超微結構特點有:①細胞大,形態不規則。血管壁有基底膜,Disse間隙充以膠質纖維,血竇內皮細胞可能缺如,癌細胞直接與血液接觸。毛細膽管少,結構不清,管側細胞間隙不規則增寬,相對的細胞膜有大小不一的微絨毛。上述增寬的間隙可與Disse間隙或血竇相連;②細胞器數量和類型與肝癌分化有關,高分化的癌細胞保留線粒體,有較多擴張的粗面內質網,核糖體較多,有時光面內質網呈螺紋狀,稱“指印”或“髓鞘”。分化低的癌細胞細胞器減少,線粒體大而異形,稀少,有時有包涵體,整個細胞顯得單調。③細胞核大,不規則,可內陷,黏膜粗糙,核周間隙擴張,甚至形成囊泡。核仁多、大且不規則。

相對特征的亞微變化:①假包涵體;胞核不規則內陷,形成囊袋或分葉狀,其中包羅含細胞器的胞漿;②髓樣小體:由次級溶酶體中殘留的線粒體或內質網形成的同心圓結構。

此外,在肝癌細胞中能發現一些特殊物質:①糖原顆粒;②脂滴;③AFP在粗面內質網集中處;④HBsAg位于光面內質網,HBcAg位于細胞核,HCV樣顆粒位于核內。

3.肝細胞癌的分級國內外對原發性肝癌曾有過各種不同的臨床分型方法,如Berman將其分為顯著癌腫型、急腹癥型、發熱型、隱匿型和轉移型,以顯著癌腫型占多數。國內鐘學禮等將其歸納為10型,即肝腫大型、肝膿腫型、肝硬化型、阻塞性黃疸型、腹腔出血型、血糖過低型、膽囊炎與膽石癥型、慢性肝炎型、腹內囊腫型及彌漫性癌腫型;林兆耆等又增加了類白血病型及截癱型,共12型。上述這些分型方法都是根據中、晚期肝癌患者的臨床表現加以區分的,而對無臨床癥狀的早期患者均不適用。因此,由于原發性肝癌臨床表現的多樣化,臨床上對這些患者均應加以詳細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特別對患過肝病的患者尤須提高警惕。

根據癌細胞的分化程度,將肝細胞癌分為Ⅰ、Ⅱ、Ⅲ、Ⅳ四級,其中Ⅰ級為高分化型,Ⅱ、Ⅲ級為中分化型,Ⅳ級為低分化型。以中分化型肝細胞癌最多見。

Ⅰ級:癌細胞形態與正常肝細胞相似。一般呈索條狀排列,胞漿呈嗜酸性,核圓,大小較規則,核分裂少見。

Ⅱ級:癌細胞形態輕度變形,呈索條狀或巢狀排列,核漿比例明顯增大,胞漿輕度嗜堿性,常可見到膽汁小滴,核分裂增多。

Ⅲ級:癌細胞明顯變形,呈巢狀排列,核漿比例增大,胞漿染色呈嗜酸性,膽汁小滴少見,核的大小、染色不規則,核分裂多見,有時見癌巨細胞。

Ⅳ級:癌細胞呈明顯異形,可見到梭形細胞和多核巨細胞,胞漿少而核深染,核分裂多,細胞排列紊亂,常無膽汁小滴。

4.肝細胞癌的TNM分期

UICC1987年關于原發性肝癌的TNM分類如下:

Tx原發腫瘤不明,T0無原發癌證據。

T1:單個結節≤2cm,無血管侵犯。

T2:單個結節≤2cm,侵犯血管,或多個局限一葉,≤2cm,未侵犯血管;或單個,>2cm,未侵犯血管。

T3:單個結節,>2cm,侵犯血管;或多個,局限于一葉,≤2cm,侵犯血管;或多個,一葉內,>2cm,伴或不伴血管侵犯。

T4:多個結節,超出一葉;或侵犯門靜脈主支或肝靜脈。

N0:局部淋巴結無轉移。

N1:有局部淋巴結轉移。

M0:無遠處轉移。

Ml:有遠處轉移。

日本在TNM分類基礎上將肝癌分為4期,Ⅰ期為T1N1M0;Ⅱ期為T2N0M0;Ⅲ期為T3N0M0或T1~3N1M0;Ⅳa期為T4N0~1M0,Ⅳb期為T1~4N0Ml(表1)。

研究表明,Ⅰ、Ⅱ、Ⅲ、Ⅳa、Ⅳb期手術切除率分別為100%、82.7%、76.3%、51.4%和50.0%;根治性切除率為88.9%、60.2%、32.6%、7.6%和6.3%;治療后三年生存率分別為Ⅰ期88.2%,Ⅱ期60.0%,Ⅲ期28.0%,Ⅳa期12.1%。

5.特殊類型的肝癌

(1)纖維板層型肝癌:纖維板層型肝癌(fibrolamemellarcarcinomaofliver)是近年發現和認識的一種特殊類型的肝細胞癌,具有許多不同于HCC的特點:①多見于青年;②少有HBY感染背景;③少伴有肝硬化;④AFP常呈陰性;⑤瘤灶常為單發;⑥腫瘤生長緩慢;⑦手術切除率高;⑧不論切除與否預后均較好。中位生存期HCC為6個月,而纖維板層型肝癌可達32~68個月;獲手術切除的HCC中位生存期22個月,纖維板層型肝癌達50個月。纖維板層型肝癌的病理診斷標準為:①強嗜酸性顆粒狀的癌細胞漿;②在癌細胞巢間有大量平行排列的板層狀纖維基質。此型肝癌在西方國家肝癌中所占比例較高,而我國、日本、非洲等地則少見。新近發現其膠原基質主要含膠原Ⅰ、Ⅲ、Ⅴ,癌細胞常表達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而基質細胞則表達白細胞介素6(IL-6),這些細胞因子的過量表達可能與膠原基因表達的改變有關。

(2)小肝癌:單個癌結節直徑或相鄰兩個癌結節直徑之和小于3cm的肝癌稱為小肝癌。與大肝癌比較,小肝癌在病理上具有的特點:①常為單個結節,有報道小肝癌中僅3%伴有衛星結節,衛星結節的發生率常與腫瘤大小呈正相關。②常形成包膜,尤其以膨脹性生長為主,如

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