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一國管理對外貿易的基本政策可以概括為(國際貿易實務的習題,最好全點的。好的,加分,言出必行)

时间:2024-05-24 05:31:39 编辑: 来源:

形:

中國各地的產品,在這里(廣州)都可以找到;來自全國各省的商人和代理人,在這里做著興旺的、有利可圖的生意。[15]

明清政府為了發展集中于廣州的對外貿易,除了設置廣東市舶司和粵海關進行管理外,還“官設牙行,與民貿易”[18],以至后來發展成為專門從事對外貿易的商業團體“三十六行”和“十三行”,同外國商人直接貿易。在當時外國商人不熟悉中國情況、不懂漢語以及不了解中國政府管理外貿的制度的情況下,此種商業團體的設置,成為外商與中國商人進行貿易的中介者,使外貿做得更活更好。所以,當時外國商人普遍感到在廣州做生意比世界其他地方更方便、更好做。正如英國議會于1830年(道光十年)對廣州貿易的英國商人進行調查后得出結論:

外國商人對于這整個廣州制度(它在實踐中經過種種修正)是怎樣看待呢?1830年英國下議院關于對華貿易的極為重要的審查委員會會議中,幾乎所有出席的證人都承認,在廣州做生意比在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都更加方便和容易[19](P51)。

這么一來。16世紀中葉至工9世紀初葉,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商人絡繹不絕前來廣州做生意,使廣州成為商品貿易全球化的中心市場,呈現出對外貿易一片繁盛的景象

為什么說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長期基本國策

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偉大實踐。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全面進步。在小平同志誕辰一百周年之際,重溫小平同志對外開放思想,總結和回顧在這一思想指引下我國對外開放取得的偉大成就,對我們堅定對外開放信念,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對外開放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小平同志科學總結我國歷史正反經驗和正確把握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提出的。文革結束后,小平同志深刻反思了我國近百年落后挨打的歷史,多次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在西方國家產業革命以后變得落后了,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閉關自守。”“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對外開放不是權宜之計,不是短期的,“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會變。……即使是變,也只能變得更加開放。”在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教訓基礎上,以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確立了新時期的基本路線、方針和政策,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了對外開放的方針,在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上正式把對外開放確立為長期的基本國策。這一重大決策,體現了社會化大生產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社會主義國家吸收一切人類文明成果,贏得與資本主義國家比較優勢的必然選擇。

小平同志的對外開放思想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有著科學的理論體系。1980年,我國創辦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這是小平同志親自倡導、設計并始終關注和支持的一項嶄新事業,是我們黨和國家一個重大決策。在建設經濟特區的偉大實踐中,小平同志強調:“特區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鄧小平建設經濟特區的思想,充分體現了一位社會主義改革家對中國式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偉大探索,并在這種探索中實現了理論和實踐的重大突破。

1984年,黨中央、國務院在充分肯定經濟特區窗口和試驗作用的基礎上,決定開放大連、天津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并在這些沿海城市建設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988年海南島建省并成為最大的經濟特區。1990年,中央決定開放開發上海浦東。為了進一步完善我國的對外開放格局,在小平同志的支持下,中央制定了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要求在整個沿海地區加快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小平同志關于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思想,不僅僅是對經濟特區講的,也是對沿海地區和全國講的。進入90年代以來,我國的對外開放已從沿海向沿江、沿邊、內陸省區推進,小平同志從沿海向內地逐步推進對外開放,實施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實行全方位開放的思想,對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和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發揮了巨大作用。

利用外資是鄧小平對外開放思想的核心內容之一。小平同志認為,“利用外資是一個很大的政策,應該堅持。”搞社會主義,中心任務是發展社會生產力。一切有利于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方法,包括吸收外資和引進先進技術,我們都采用。對于我國如何有效地利用好外資,他作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論述。一是要統一思想,正確認識和評價吸收外資。“有的人認為,多一分外資,就多一分資本主義,‘三資’企業多了,就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就是發展了資本主義。這些人連基本常識都沒有。我國現階段的‘三資’企業,按照現行的法規政策,外商總是要賺一些錢。但是,國家還要拿回稅收,工人還要拿回工資,我們還可以學習技術和管理,還可以得到信息、打開市場。因此,‘三資’企業受到我國整個政治、經濟條件的制約,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有益補充,歸根到底是有利于社會主義的”。二是要廣泛利用國外資金,“現在搞建設,門路要多一點,可以利用外國的資金和技術,華僑、華裔也可以回來辦工廠”。三是要選取各種有效的方式擴大利用外資,“我提議充分研究一下怎樣利用外資的問題。……不管哪一種,我們都要利用,因為這個機會太難得了,這個條件不用太可惜了”。“吸收外資可以采取補償貿易的方法,也可以搞合營”,“包括外資設廠”,“問題是怎樣善于使用”,怎樣利用外資要“服從于發展社會主義經濟這個總的要求”;四是要眼光遠大,胸襟寬廣。“人家來做生意,就是要賺錢,我們應該使得他們比到別的地方投資得利多,這樣才有競爭力”;五是吸收外資的“重點是要放在充分利用、善于利用外資上”。

小平同志一貫重視發展對外貿易。首先,他闡明了對外貿易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戰略地位與作用,“中國是一個大的市場,許多國家都想同我們搞點合作,作點買賣,我們要很好利用。這是一個戰略問題”;其次,提出了發展外貿的一些戰略構想。比如,在市場多元化方面,小平指出“中國有很多東西可以出口。要研究多方面打開國際市場”;第三,強調要擴大引進技術設備,加快現代化建設。要“換點高、精、尖的技術和設備回來,加速工藝技術改造,提高勞動生產率。”此外,小平同志還多次強調要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引進外國智力。

在對外開放中正確處理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關系,是小平同志始終強調的重大問題。他認為,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國的立足點,“中國的經驗第一條就是自力更生為主”,“像中國這樣大的國家搞建設,不靠自己不行”。但是,對外開放與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并行不悖的,中國需要對外開放,吸收外國的資金和技術來幫助我們發展。“獨立自主不是閉關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

小平同志的對外開放思想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小平同志在深刻領會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資本主義經濟和文化開放性的論述,以及出色地繼承毛澤東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則的基礎上,第一次系統論述了社會主義國家對外開放的一系列重要問題,鮮明地提出了對外開放的主張并形成了理論體系,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更重要的是,以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第一次把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對外開放全面付諸實踐;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集中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智慧,不斷豐富和發展對外開放理論,將對外開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不僅從理論層面,同時還在實踐方面對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發展作出了重大歷史貢獻。

二、改革開放以來,黨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定地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著眼于新的實踐與新的發展,不斷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

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逐步形成。20世紀80年代,通過興辦經濟特區,開放沿海港口城市,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等一系列開放措施,我國對外開放和外向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這一時期,我國抓住了國際上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著力發展輕紡產品加工貿易,珠江三角洲等區域快速崛起。20世紀90年代以來,以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為新起點,我國對外開放向縱深推進,在實施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同時,實行沿邊開放、沿江開放和內陸開放。這一時期,我國抓住了國際產業結構調整和轉移的難得機遇,長江三角洲等區域加速振興,珠江三角洲等產業帶全面升級。至此,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格局逐步形成。

貿易大國的地位已經確立。我國進出口總額從1978年的206億美元,發展到2003年的8512億美元,年均遞增16.1%;進出口總額占世界貿易的比重由0.78%提升到5.6%,在世界中的排序從第32位躍升到第4位。2004年7月當月進出口998億美元,約為1978年全年進出口總額的5倍。我國出口商品結構在從粗加工、低附加值產品出口為主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產品出口為主的轉變中取得了顯著成效。初級產品占出口總額的比重已由1980年的50.3%下降為2003年的7.9%, 2003年機電產品出口2275億美元,比1980年增長161倍,占出口總額的一半以上。2003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103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強。先進技術、設備進口明顯增加。1980年至今,我國共進口各類先進技術近6萬項,合同總額達1800億美元。

吸收外資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截至2004年6月底,我國累計實際使用外資5354億美元,吸收外資已連續11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我國吸收外資結構不斷優化,水平不斷提高,對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促進作用明顯增強。目前,外商投資的重點,已從一般制造業發展到高新技術產業、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近幾年外商投資于研發中心、集成電路、計算機、通信產品等高技術項目明顯增加;我國開放服務貿易領域后,商業、外貿、電信、金融、保險等服務業已成為外商新一輪投資的熱點,2003年服務業實際吸收外資144億美元,占全國吸收外資總額的四分之一以上。目前,大型跨國公司來華投資活躍,世界500強中已有400多家來華投資,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各類研發中心超過600家,在華設立地區總部超過30家。5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在吸引外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03年底,世界500強公司在國家級開發區投資興辦項目720個,投資總額達361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23億美元。2003年國家級開發區總體的GDP增長率達34.6%,是全國平均增長率的3.8倍。

“走出去”開展對外經濟合作實現重大跨越。截至2003年底,我國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額累計已達332億美元。2003年,境外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033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和對外勞務合作完成營業額分別達966億美元和271億美元;累計外派勞務達295萬人次。“走出去”的領域不斷拓寬。已由初期簡單從事進出口貿易、航運和餐飲等少數領域,逐步拓展到生產加工、資源開發、工程承包、農業合作和研究開發等眾多領域。“走出去”的層次和水平不斷提升。對外投資已由早期的建點開辦“窗口”,發展到投資辦廠、跨國購并、股權置換、境外上市、設立研發中心、創辦工業園區等多種形式;對外承包工程從初期的土建、分包,向總承包、項目管理承包、交鑰匙工程和BOT等方式發展。“走出去”的促進和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國家制定一系列促進政策和措施,為企業在貸款、保險、擔保、外匯、退稅、通關、檢疫等方面提供便利。同時,加快了政府職能的轉變,完善管理體制,簡化審批手續,提高行政效率,為促進企業“走出去”提供良好的服務。

加入世貿組織實現了我國與世界的互動雙贏。2001年12月,我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能夠在一個多邊、穩定、無條件最惠國待遇原則下發展開放型經濟,逐步消除一些成員對我國的歧視性貿易限制,并在參與制定國際經濟貿易規則的過程中,

搜索关键词: